事实上,倾听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家长倾听孩子说话,更要注意掌握好听的方法:
第一,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话。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家长的关注表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表示家长愿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开口向家长讲话时,家长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孩子说话。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家长在注意听他说话。当然,家长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进行无端的批评和责骂。因为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而被感动的人则更容易自省,并且因为感动增加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他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第二,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孩子说话时,无论你有多忙,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你听得很有兴趣。让孩子发表他们的观点,完整地听他的讲话,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则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应告诉他你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不应否定一切。即使孩子是在信口胡说,也要控制你的情绪,不要妄下定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第三,让孩子投入谈话之中。交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同时,最好是在一种让孩子与大人一样有同等机会参与的轻松气氛中进行。谈话应自由自在,任意发挥。不要有什么仪式安排或预期达到什么结果,尝试着与孩子随意交流观点和看法。
第四,接受孩子的所有感受。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家长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家长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诉家长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安慰一下孩子,但家长要教育孩子不可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第五,别打断孩子的话。我们时常能看见孩子刚刚要说话,妈妈就在一旁打断孩子,自己说自己的。比如,孩子刚说一句“妈妈,在学校里,我和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有意思。”妈妈马上打断孩子说:“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妈妈也喜欢玩……”妈妈的打断有可能让孩子忘记自己刚才想说什么了。
第六,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让孩子难堪。一些家长因为没有注意自己的听话习惯,难免让孩子尴尬、难堪。
有一次,凤珍从外面跑进来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刚才去了文具店,看到一种神奇的组装机器人。”
凤珍的妈妈马上认为孩子想要买那个机器人,赶紧打断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你该知道吧。”结果,孩子不高兴了,他撅起嘴巴气愤地说:“我又没有说我想买,你每次都没听完别人说什么就发表意见,我讨厌你!”
顿时,凤珍的妈妈也愣住了!
其实,即便孩子想买,家长也应该等孩子把话说完了,再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孩子,而不是武断地掐断孩子的幻想,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建立亲子间友谊
在孩子面前,父母除了扮演好长辈的角色外,还应努力扮演好朋友的角色。父母与孩子一旦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对促进整个家庭的民主气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他人的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缺憾之一,是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伙伴,基本上只是同父母交往。加之父母对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这就在客观上使独生子女父母增加了同龄伙伴的角色。孩子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无论是从本身的义务上,还是从教育的意义上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都是必需的。可是,我们太多的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高高在上,我行我素,从不听孩子的意见,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一位父亲说:“如果你不花一些时间与你的孩子共同度过,那么再怎么强调要与孩子交流都是白搭。当你与孩子共同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间时,是你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一位母亲说;“与孩子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我们常在一起散步,一起洗碗,这样我们就能有很长的时间交谈。这是交谈的好时间。即使你很忙你也一定能够挤出这些时间,因为那也是很容易交谈的一种场合。试想有人要你坐下来,然后说‘让我们谈谈’,这是多么的生硬啊。”
有一位家长在一场育儿讲座中说到自己的经历:
很多年前,当我的孩子还在二、三年级读书的时候,我曾非常激动地准备“怎样才是好父母和好老师”的讲演稿。但我开始发现,我没有获得和我的孩子以前相处时类似的成果。最后,我决定休息一天,单独和我的孩子到海滩去。我们玩球、玩海藻,做一切在海滩上能做的事。一天下来,我已精疲力尽,孩子也累了,但是非常快乐。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说:“我们玩得不是很好吗?告诉你,从现在起,你要求我做任何一件事,我都准备去做。”
瞧,这就是这位家长与孩子一起游戏的结果。与孩子相伴、做孩子的朋友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在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活动中,两代人可以形成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障碍自会排除,隔膜自能打破。最容易建立友好亲密的感情。
父母如果不和孩子很好交流,不相互沟通,就很难发现孩子的内在潜力。要想使孩子成材,就应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这样孩子才会有出息,才能成为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就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平等的位置,敞开心扉,交流互动。要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和你交心,无论对错都要接受、包容。同时要给孩子留有私人空间,不要凡事都问个透,允许他有小秘密。这样他才会找到被尊重、理解的感觉,这样还会拉近父母和孩子心灵的距离。当父母真正把孩子当作朋友去相处,你会发现,教子相长,这是培养孩子的基础,只有你的话他听进去了,才能达到家庭教育的目标。
实际上,父母走近孩子、成为孩子朋友的方式有很多。而创新工场创办人李开复在这方面有如下建议:
第一,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每天听了我的“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睡的。
第二,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做一个好的倾诉者。
第三,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第四,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父母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第五,对孩子宽严相济。要做孩子的朋友,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随时给孩子引导和指引;又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尊重孩子的一切;还要给孩子确实到位的帮助,让孩子心里踏实,心理安全,健康长大。
事实上,几乎所有父母感觉与孩子相处愉快和谐是因为他们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做游戏、画画、运动、听音乐、家务劳动、制作手工、旅游、聊天、探讨问题等等,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方可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而自己也能被孩子所接纳。
总之,父母应该同孩子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因为孩子们不仅需要在生活上能抚养自己的父母,也需要年龄大、阅历广,愿意倾听,能够给予自己忠告和帮助的“忘年交”。
如果父母还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双方不妨现在就坐到一起,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把彼此的想法告诉对方,这样才会更好地消除隔阂,化解代沟。其实家长慢慢地就能体会到,同孩子做朋友是一件非常有趣,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正确对待孩子秘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是人们掩藏在内心的、隐蔽的、看不见的、神秘的空间或想法。人们保护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被别人知道,实际上就是在某种程度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开来。对于成人而言,秘密更多意味着责任和负担,而对于孩子来说,秘密则意味着其自我意识的成长。
“我已经整整两天没有跟妈妈说过话了。因为她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很生气。”周末,一位15岁的中学生跟某报编辑老师聊天,非常生气地诉说自己的痛苦。老师相劝:“妈妈也是为了你好,并没有恶意。”她委屈地说道,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可是日记里面有我的秘密,我想我也要像班上同学一样去买个带锁的日记本。这个女生说,他们班上很多同学的家长也会偷看自家孩子的日记,有些家长偷看后甚至还理直气壮,觉得打开自己孩子的日记或者信件是“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的。
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偷听孩子的电话无非是关心孩子、怕孩子走上邪路,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他们所谓的良苦用心,却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其实,孩子有秘密是正常的,并非不健康、不应该的,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发生的现象,大人应该允许孩子保持自己秘密,尊重孩子的秘密。对于孩子来说,和家长分享自己的秘密不是义务,而是对家长一种额外的信任、一份特别的回报。孩子愿意和家长分享秘密,家长固然可以欣慰,但是千万不要为了获取孩子的秘密,而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其实,孩子拥有秘密还是一件值得大人高兴的事,因为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可以说,秘密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同时,秘密可以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
下课了,甘老师刚从教室回到办公室,同事就告诉她校门口有家长找她。甘老师连忙往校门口走去,原来是许丽的爸爸,见他焦急的样子,甘老师忙问:“孩子出什么事了吗?”他一脸忧郁的说:“甘老师,许丽最近常常从家里拿钱,开始数目很少,可今天竟拿了一百元。”听了许丽爸爸的话,甘老师似乎不敢相信,许丽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在学校表现非常好,成绩很优秀,平时与同学相处的特别好,还是小组长呢!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甘老师忙安慰道:“你别着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
“老师,让我到班里好好教训她一顿。”他要到班里去,那不是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吗?不行!想到这,甘老师连忙说:“如果你相信我,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处理。我会尽力处理好这件事的。”
“老师,我当然相信你,但这孩子这次犯的错太大了,你一定要好好教育!”
“放心吧!你再把这件事说的详细些,我一定多教育她!”
通过进一步的交流,甘老师知道了,原来许丽的父母开了家服装店,平时喜欢把零钱随手放在柜台上的盒子里,孩子经常悄悄地从里面拿一些钱,开始数目很小,父母就没发现,直到这次拿了100元才终于被察觉出来。了解了事情的原由后,甘老师让许丽的爸爸先回家。
回到办公室,甘老师想了想,决定采取谈心教育的方法来帮许丽改掉缺点。于是,她来到教室说:“许丽,来办公室帮老师拿个东西。”许丽一听让她帮忙特别开心地跟着甘老师来到办公室。甘老师贴着她的耳朵说:“你爸爸刚才来学校找你,老师让他回家了,你知道他为什么来吗?”听了这话,许丽的脸刷地红了,赶紧低下头来。甘老师笑着说:“小孩子都会犯错,但只要敢于改正都还是好孩子。你一直都是老师最喜欢的孩子,老师不会因为你犯过错而不喜欢你哦!”听甘老师这么说,她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轻声说:“老师,对不起!因为我常常拿家里的钱,所以爸爸才会来学校。老师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对了!”甘老师笑笑说:“你敢于承认错误,又明白了这样做不对,真是好样的,老师更喜欢你了。不过以后老师还会监督你哦!”许丽听后很高兴但又担心地说:“老师,您会把这件事告诉别的同学吗?”“当然不会,老师会为你保守这个秘密的,相信我!”甘老师肯定地说。听到甘老师肯定的语气,许丽才放心地离开了。
以后的日子里,甘老师常常与许丽交流谈心,并与家长联系交流,许丽也果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拿家里的钱了,而且比以前更刻苦学习了。新年的时候,甘老师还收到一张许丽寄给的贺卡,上面写着:“甘老师,谢谢您为我保守秘密,这件事令我难忘。”
假如当初甘老师一气之下将许丽偷钱的事公之于众,许丽也许就会怀恨在心,处处跟老师作对,不但不会改掉偷摸的恶习,还会变本加厉。但庆幸的是,甘老师为孩子的过失保密了,这实则也是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为此学会了自律。
其实,和成人一样,孩子希望被他人承认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个体,他也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块空间。拥有秘密并非不健康,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等原则问题,对于孩子的秘密不必探究。
秘密是一场“说”与“不说”的游戏,当孩子发现自己有了秘密,意味着他诞生了内心世界;当孩子考虑要不要把秘密说出来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具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当孩子要求别人为自己保守秘密的时候,表明他已具备初步的责任感。作为父母,应乐意站在孩子的一边,为孩子保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