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要由成人管理、约束与引导,最终达到孩子的自我管理,并形成习惯。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
第一,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家中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所有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家长自身要先遵守。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第二,晓之以理,加强引导,跟孩子讲讲规则的用处
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镇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重视。
第三,多提醒孩子
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强化,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应该及时地提醒,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督促。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第五,规则一旦确定就要遵守
当你给孩子立下规则后,无论是什么时间和地点,都应该让孩子严格去遵守。比如,不允许孩子在吃饭前吃零食,在家里是这样规定的,到外面也应该这样执行。哪怕其他人试图来破坏这个规则,你也应该冷静地对孩子说:“我们说好了吃饭前是不能吃东西的。”同时告诉其他人:“请你配合一下,谢谢!”
如果我们说:“必须这样!”而孩子违反了又不追究,他下次就知道,即使抗命,父母也只能让步,姑息的结果就是孩子规则意识的必然丧失。
第六,规则要统一
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一个规则最好只有一个标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混乱,无所适从,也有可能会钻空子。
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吃饭前不能吃零食,爸爸却说吃一点也没关系;妈妈说不可以吃糖,奶奶却私底下给孩子吃糖;幼儿园要求孩子不要吃汤泡饭,家里为了让孩子吃饭快却天天汤泡饭。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孩子的心灵开始并无是非观念,无法判断出父母的言行究竟谁对谁错。对于自己的错误,孩子一般是在父母的教育和指责中才发觉,同时会在以后加以改正。尽管孩子有时会撒娇,那只不过是对于父母指责的一种表面对抗而已。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中的一方指责孩子做错了,而另一方却当场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庇护了孩子的缺点。孩子会立即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也用不着改正。有时候,昨天爸爸反对或者制止过的事情,今天又得到了奶奶或者外婆的鼓励。这样重复几次,就会完全搞乱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造成孩子情绪的乖戾无常。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逆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第七,给孩子积极的鼓励
对孩子来说,得到父母的认可非常重要,父母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如果孩子遵守规定,父母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行为。这样,遵守规则就会逐渐内化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当然,父母的鼓励应该具体针对遵守规则的情形,例如,“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这让妈妈很高兴。”“你按时睡觉,妈妈觉得你很会安排时间。”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或“真是个好孩子”。
第八,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告诉孩子,如果自己想得到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特别要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通过“走后门”“拍马屁”“投机取巧”等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是违反规则的,是错误的行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信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
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很好!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必先付出最多。
套机取巧,无视“规则”,最终必定受到惩罚。而遵守规则,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收获累累的果实,这是父母应始终灌输给孩子的一个道理。
最后,给孩子建立规则要耐心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好,内心缺乏规则意识,他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教诲,也不可能很好地去执行这些规则,这是必然的。而自律不是来源于强制的行为,但也不是自发发生的。需要父母的指导与不断重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我们就能够耐心地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不行的,你已经知道了。”“妈妈已经说过,这样做不可以。”
同时,我们应当允许孩子通过试探来获知什么是规则。当孩子不按规则做事情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比如,孩子把房间弄乱后会怎样?孩子在床上蹦床会怎样?孩子只有在不断地对规则和后果的体验中,才会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并为自己负责。
让孩子从小学会珍惜时间
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怎样利用时间。因为每个人对时间的处理态度、安排内容、使用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收获有也不同。同样的时间以后,有人杰出、有人平庸、有人沉沦。仔细观察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珍惜时间,利用上天赐予的时间刻苦钻研,从而创造辉煌业绩的经历。反之,那些平庸、一事无成的人,也同样有着挥霍时间、挥霍生命的生命历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为什么哭呀?”
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便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汉惊讶地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流浪汉一时间如梦中惊醒,他低头一看,欣喜地发现: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流浪汉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
路上,他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不觉得手又痒了,他想,就玩几把吧,以后肯定不玩了。想着,便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
这一次,他再次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请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
“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从此,时光老人再也没有多给谁一分钟时间!
这一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故事中的流浪汉是我们许多人的写照。因为年轻时期不懂得时间的可贵,不珍惜时间,导致年老以后一事无成,追悔莫及。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孩子,因为缺乏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的不可逆性,所以,“做事拖沓,无效率”“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类似的问题成了家庭教育中一个让家长极为头疼的问题。
今天,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讲时间、求效率、快节奏、高速度的时代。要想孩子今后在事业上有成就,就必须纠正孩子不珍惜时间的坏毛病,教育他们生活起居有规律,从小懂得时间的重要性,珍惜时间。孩子只有从小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才能形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培养起做事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同时,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还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支配时间,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要想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家长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认识“时间”,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时间”是每个人都拥有着的,但也是最易失去的资源。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就是把握住现在,不浪费时间。
2.让孩子遵循一定的作息规律
如让孩子按照一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如果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连最基本的生活作息都会一团混乱,这样,孩子上学迟到、旷课的事情就会经常发生。只有孩子掌握一定的作息规律,一定能够变得勤快而有效率起来。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正反利用孩子的“大脑兴奋阶段”
珍惜时间,不等于说“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不舍昼夜,有张无弛,疲劳轰炸,只会导致神经衰弱,影响身体健康,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好。须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交流对“时间”的认识来准确了解其大脑皮层的最佳兴奋时段。
每个人的这一时段都是不太一样的,比方巴金喜欢挑灯夜战,艾青则早上诗兴大发,福楼拜则惯于通宵写作。家长可与老师配合,把一天中比较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时段交与孩子完成,这样花较少的时间可以完成较多的工作,让孩子产生一种有效利用时间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将孩子“玩”的时间挤在大脑皮层的兴奋处于抑制状态的时问段,长期如此,会让孩子产生出一种“玩原来也这么没劲”的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断其贪玩费时的心理路径。培根说得好:“合理安排时问,就等于节约时间。”此种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长此以往还能逼迫孩子培养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
4.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学习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序排列顺序,就可以保证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把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5.教育孩子把握现在,马上行动
家长对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只要有了目标,家长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即使尚未准备就绪也不要管它,重要的是行动本身。孩子耳濡目染,自会意识到:立即行动,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现在”。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紧迫感,做事不拖沓延宕,意识到时间是一逝而过的,抓不住,时间就溜走了。记得大画家柯罗曾对一位向自己请教,并表示“明天全部修改”的青年人激动地说:“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决心珍惜时间并想有所作为,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6.每天寻找一个赢得时间的新技巧
培养孩子节约时间的意识能够轻易地让孩子对时问产生一种珍惜之情。如告诫孩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对没有做的事情的内疚上,也不要因后悔失败而浪费时间。同时教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从而也为自己节约了时间。另外,还可将手表一直拨快几分钟,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赶在时间的前面。还可让孩子存闲暇时有意识地问自己:“此时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