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幽默对丈夫和妻子都是一种心理体验。丈夫的表达反映了其自嘲自慰、盎然生趣的开脱精神。妻子听了以后心理当然是苦涩的。但他们都不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沮丧不已,而是会心一笑,以微笑品味着生活艰难的韧性和乐观。
幽默的心理体验是通过言行公之于众的,因此表达幽默有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手段。但不管用什么手段表达幽默,幽默的表达贵在自然,某些有做作痕迹的幽默虽然也能激起人们的兴趣,但给人留下的感觉绝不怎么好:人们会认为这些装模作样的幽默不过是在哗众取宠。
因此,富有幽默感、秉持着幽默禀性对于每个人是多么重要。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一旦意识到幽默的重要性,必然会铤而走险,硬行施展生疏的幽默技法,结果当然很差,给人们的感觉简直与拿腔拿调、忸怩作态的小丑无异。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很幽默的动作和表情,而随便一句普通的话也能使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浓郁的幽默意味缓缓而来。
有一次,记者到冯巩家采访,冯巩夫妇并肩坐在长沙发上。夫人显得很文静,把说话的机会都让给了笑星。
主持人问冯巩的夫人叫什么,冯巩抢着说:“她叫爱卉,换过来说就是‘会爱’。”
“你儿子今天没在家,他长得像谁呀?”
“漂亮方面像我,聪明方面像她。”
笑星的应答灵活俏皮,逗人发笑。
幽默的自然性是和动作、姿态、表情的自然性融为一体的。在一次激烈的保卫战中,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打退了敌人最后一次猖狂进攻。通讯兵前来报告:“敌人正在撤退!”
斯大林马上不加思索地纠正道:“不,敌人正在逃跑!”
从斯大林那威严的表情和斩钉截铁的口吻中可以知道,他没有也无心幽默,但这两句话中关键词语的换置却传达出了丰富的幽默。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幽默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文明、没有机智、没有活力的民族。在我国,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陕北人在生活中不乏幽默感,在他们创作的陕北民歌中亦洋溢着幽默情趣,如信天游、秧歌曲、山曲、酒曲、小调、劳动号子和酸曲等等。
陕北革命民歌中对敌人以嘲弄口吻表达鄙视情感,令闻者捧腹大笑。例如:“打开甘谷驿,冲进洋教堂,洋和尚一见害了怕,跪在地上叫‘干大’”(《打甘谷驿》)。从动作和语言上对“洋和尚”(即教士)作滑稽描写,不乏嘲弄性幽默。又如:“运输队长蒋介石,工作热情又积极,一天到晚做生意,给咱们送来了好武器”(《运输队长蒋介石》)。把蒋介石称作“运输队长”,“热情”、“积极”送来好武器,这是多么辛辣的嘲弄性幽默。
陕北民歌中,尤其是酒曲中,夫妻、情人和朋友间常以二人对歌形式一唱一和,相互逗趣、贬损,显露幽默情趣。例如:“说你呀邋遢呀你真邋遢,头上的金丝乱如麻,娃他妈。”“乱如麻呀你怕啥,你给妹妹买梳子,妹妹能梳它,娃他大……”(《夫妻逗趣》)。又如“你要战,咱就战,请你不要太傲慢,只会拉屎不照门,光会干叫咬几声”,“就照你的那两下,心里一点不害怕,闲话少说请招架,叫你驴死尾巴乍”(《秧歌对唱》)。不管是逗趣,还是贬损之词都不乏诙谐幽默情趣,双方都会笑而对答,不会耿耿于怀。
陕北民歌,对人物或事态作荒诞性夸饰,常含讽刺意味,叫人忍俊不禁,倍感幽默。例如:“奴妈妈卖奴没商量,说了个秃女婿好尿床。头一夜冲倒一堵墙,第二夜推走一圈羊”(《秃子尿床》)。又如“掌柜打烂瓮,上下都能用,下边安茅坑,上边套烟洞……”(《长工苦》)。前者讽刺秃女婿尿床来势凶猛,后者讽刺掌柜蛮横刁钻,调侃中尽现幽默意趣。
陕北民歌中借甲指乙,不直接点明,这种影射手法在写人状物的唱词中隐含幽默情趣。例如:“走一条河又一条河,上游游来一对鹅,公鹅展翅飞过河,母鹅在后面叫哥哥,梁生哥。走一条沟又一条沟,后沟里出来一群牛,往常公牛追母牛,今日母牛戏公牛。走一个村又一个村,村口井上绞水声,只见井绳缠辘辘,哪有个辘辘缠井绳”(《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不挑明自己与梁山伯的关系而以公鹅、母鹅,公牛、母牛和井绳与辘辘间的关系比况、暗示,有影射性幽默的艺术趣味。
陕北民歌中还有些小调专门是唱给孩子听的,如《蚂蚱蚱病死》中的情景:“……蚂蚱得病突然死,荧火虫虫来照灯,跳蚤是个好脚程,请下蝼蛄看坟茔,请来粪爬牛来挖墓,请来苍蝇来念经,知了哭得眼圈圈红,一会儿埋在坟墓中。”请出一群小昆虫当演员,表演了一场陕北葬俗剧,极富童趣性幽默。
陕北民歌中有些酒曲或山曲可开启智慧,一人以急问检测另一个急答能力,若对答失误,或无言以对都会引发旁人失笑,有智慧性幽默之艺术效果。例如:“什么花开吹军号,什么花开舞大刀,什么花开红似火,什么花开节节高?”“牵牛花开吹军号,扁豆花开舞大刀,石榴花开红似火,芝麻花开节节高”(《什么花开节节高》)。对答中肯、有急智,自然显示出智趣性幽默的好口才。
恶作剧并不“恶”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别人设计恶作剧,也尝到过别人恶作剧的折磨。孩提时代,看见小朋友从远处走来,自己躲在墙角,等小朋友走近时,忽然跳出来大叫一声“不许动”,小朋友吓了一跳,自己乐不可支。
记得有一次,老师批评了我,我在她进教室的门上放了一个扫把;老师推门进来,扫把正打在头上,大家笑得很开心。
恶作剧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弗洛伊德的一段话:“平时压抑的情感与欲望得到了发泄。”笑有愉悦功能,也有惩罚功能。嘲讽的笑是典型的惩罚的笑,而恶作剧则是惩罚的笑的极端形态。
好莱坞有一批专爱捉弄人的演员,开起玩笑来无所顾忌,令人瞠目结舌。时常有人敬朋友抽装有火药的雪茄,吓得对方魂飞魄散。
西方4月1日的愚人节,是捉弄人的节日。这一天,足不出户的小伙子突然接到姑娘约会的电话;姑娘突然接到不是姐姐的姐姐的来信;到澡堂洗澡衣服不翼而飞;去上课教室空无一人。谁不想在这无所顾忌的节日里高高兴兴地捉弄别人呢?谁又不为能实实在在地被人捉弄而高兴呢!
记得去年愚人节,我在街上散步,突然背后传来吆喝:“请让开,便桶来了!”我急忙闪开,一辆自行车匆匆而过,上面是一小伙子带上一个漂亮的姑娘。
其实恶作剧并非仅仅逗乐,还有实用的一面。有位教授便创立了“恶作剧教学法”,使学生在瞬间学到了平时怎么也记不住的道理。
这天,教授带学生到实验室,指着一个装满尿的烧杯说:“要想当一个好的生物学家,既要有勇敢的精神,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你们像我一样试一试。”说着,教授把手指伸进尿液,然后放到口中尝了一尝。同学们见教授带了头,便硬着头皮尝试着。结果丑态百出。
这时,教授笑道:“你们真是勇敢有余,观察不足。你们没注意,我伸进烧杯的是食指,放入口中的是中指吧!”
恶作剧还可以用来增添生活情趣,加强朋友情谊。一次德国诗人海涅收到一位友人的来信,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叠白纸,一层一层地紧紧包着。他不耐烦地拆开一层又一层,直到十几层,里面才有一张很小的纸条,上面郑重其事地写着一句话:“亲爱的海涅:最近我身体很好,胃口大开,请别牵念。你的朋友路易。”
过了几天,这个叫路易的朋友也收到了海涅寄来的一个很大很沉的包裹。他不得不叫人帮忙才把包裹抬进屋里,打开一看,竟是一块大石头。上附一张卡片,写着:“亲爱的路易,深知你身体很好,我心上的石头终于掉了下来,今天寄上,望留作纪念。”
路易的信虚张声势,小题大作;海涅的信形象真切,滑稽逗人。我想,路易在感受到朋友的关心和友爱之外,还会领悟到一点别的什么。
幽默颠覆“经典”
时下有许多人在做“颠覆经典”的实验,知名学者北大教授周思源对《水浒传》的许多定论作了颠覆的诠释;胡觉照声称《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北大博士檀作文甚至用一本书阐述李白不过是一个蛊惑仔……名著翻拍,名人恶搞,种种现象我们不便说对说错,谁是谁非,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颠覆经典”的言论,确实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怡情开心,我们为何不欣然接受呢?
先看这样几个成语解释:
1、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常感到快乐。
2、度日如年:日子非常好过,每天像过年一样。
3、千金一诺:小姐啊,你就给我一个承诺吧。
4、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功夫去学那些不实用的东西。
5、有机可乘:出门考察有飞机可以乘坐。
6、夫唱妇随:丈夫进了歌厅,妻子跟踪尾随。
所谓经典,一般为多人共知,一旦小有歪曲,就会与原意产生十分强烈的反差,这就是引得我们发笑的原因。
《论语》可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吧,曾有这样一个县官,时时刻刻都捧着一本《论语》,表面看来似乎是一位饱学善读的好官,其实不然。为何如此“钟情”《论语》呢?因为他处理一切事务都喜欢拿《论语》作依据。他常自豪地对人说:“人家都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何况我有整整一本。”
有一天早上,他升堂判处三个贼人。
第一个贼人偷了一只小鸡,县官一翻《论语》,便判道:“黄昏时分,将此人处死。”旁边一位幕僚悄悄对他说:“是不是太重了?”县官瞪眼嚷道:“《论语》上不是说‘朝榅盗夕死可矣’”。其实是县官弄错了,原文应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个贼偷了一口钟,他看过《论语》后忙宣布释放。幕僚莫明其妙,县官说:“《论语》云:‘夫子之盗钟,恕而己矣。’圣人规定要宽恕盗钟者,我能怎么样?”其实原文根本不是这样,更不是这个意思,他不但读了白字,而且还读错了字。
第三个人是杀人放火的惯犯,县官从案卷中得知此人的父亲也是个大贼,三年前已被斩首,他对照《论语》后,马上离座对贼人纳头便拜,并连声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你是个大孝子,公差无礼,还请见谅。”
这案件被县官大人判得令人啼笑皆非,他竟对《论语》曲解得一个比一个离谱,难怪读者不捧腹大笑。
时下网上此类颠覆经典的例子比比皆是,像电影《赤壁》、电视剧《蜗居》等,其中的经典台词,只要能颠覆的都被颠覆了。而且其中有不少效果非常好,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品、相声和我们的人际交往中。
颠覆经典确实在很多时候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加谈吐的谐趣,但要记住,有些经典是不容颠覆的,比如红色经典,反映爱国主义的经典文艺等,如果随意颠覆,不仅不能给人们带来娱乐,甚至会伤害人们的感情,值得注意。
歪打可能正着
和尚一般都懂佛法,但传说有一个和尚对佛法一窍不通,如有人来问法,就全靠两个做侍从的小和尚代答。有一天,一个游方僧向大和尚请教,正巧小和尚不在。
游方僧问:“什么是佛?”大和尚茫然,他东顾西盼不见小和尚。
游方僧又问:“什么是法?”他感到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只好上看下看。
游方僧又问:“什么是僧?”他答不上来,只好装睡,闭目不睬。
游方僧接着问:“什么是修法之道?”他自愧一无所知,还当什么大和尚,不如当叫花子伸手乞讨,就把手伸了一下。
游方僧连连点头,出来后遇见小和尚,禁不住夸赞:“刚才我向你们师傅求教,我问佛,他左顾右盼,分明是说:人有东西,佛无南北;我问法,他上看下看,分明是说:法本平等,无分上下;我问僧,他闭目无语,分明是说: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我问修法之道,他伸出手来,当然是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位大师真是明心见性,佛法精通啊。”
这就是生活中的“歪打正着”,它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碰了“巧”,事后自然忍不住笑了。古人生活如此机缘凑巧,今人也不例外。
曾有一位小学教师,长得人高马大威风凛凛,只是一紧张讲话就会口吃。有一次监考,他发现有同学在作弊,便气愤地指着作弊学生吼道:“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语毕,有9个学生竟都站了起来。
本来这位教师只发现一名作弊的学生,而另外八名作弊的学生由于心理反应,都以为老师是点的自己,居然都自动地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老师这句结结巴巴说出来的话,不仅歪打正着,而且还“一石九鸟”哩。
日常生活中,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江山的高高大大的帅小伙,也是个年到而立却被mm们扔来甩去的大龄男。当然这不怪他的相貌和能力,除了性情太温和,最大的问题是先天不足基础不良——要知道,一家人住在不到四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夏天睡沙发,冬天钻阁楼,若真的娶上媳妇,把窝安在哪里?眼看江山就要跨越三十门槛了,做父母的更是食寝难安。可是,天上掉不下房子也落不下钞票啊!
有一天,江山参加完朋友的婚礼回来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快到家的时侯突然下起了大雨。江山在商店躲雨的时侯看见一个女子飞快的从雨中跑过,感觉很是面熟,正想这个人是谁的时侯,看见女子尖叫一声跌倒在路边水沟里。生性善良的他连忙赶过去,一看原来是自己高中的同班同学胡平,于是一把拉起来并带回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