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采访,问我关于字典的三个问题。其一,你最常用的字典是什么?答:《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其二,讲一两段关于这部字典的故事吧?答:好。其三,你为什么信任这部字典?答:原因很多。我写个不停,已经大大超过了采访字数。没有办法,我只好另起一文,将我更多的想法表述出来。
故事之一:前两年我写过一篇文章《通吃》,其中写道:“近来‘通吃’一词很流行。我原以为它是一个新词,翻检后发现,它是一个很有传统的老词。《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写道:‘庄家拿了个天杠,通吃,吴二还剩二百两银子。’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了许多新词,连‘通便’‘通心粉’都有了,却没收‘通吃’。”我接着调侃道,一部以“行业通吃”著名的词典,竟然不收“通吃”一词,是挂一漏万,还是像微软那样,在设计上,留下一些“缺口”,为下一步软硬件“换代”做准备?此文发表后,还引来商务印书馆同人的不悦,以为我在攻击《现代汉语词典》,其实我哪有半点恶意呢?只是借题发挥,想幽默一下。
故事之二,说实话,在我心目中,当今靠得住的辞书,首推商务印书馆工具书系列。记得二〇〇〇年,我在辽宁出版集团研制电子阅读器“掌上书房”,其中要装入一部有版权的字典,还专门将商务印书馆老总杨德炎先生请到辽宁,我与他签署了购买《新华词典》的电子版使用权,付给他们二十万元版税。其实当时我们最想装入的电子词典,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但他们不卖,当然即使卖,也会很贵。
故事之三,及此,我还想起上世纪末一段故事。那时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做社长,见到一篇文章中写道,钱鍾书非常喜欢一部叫作韦伯斯特的《英语词典》,说它的品质最好,还在其上做了许多笔记。于是,我动了收购“韦伯斯特”的念头。几年后我在IDG版权公司找到一套“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系列”第四版,共有十余种书。当时我请陆谷孙鉴定,陆先生说,这套词典非常好,“文革”期间,他编写《新英汉词典》时,正是以其中的《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第二版)作为最重要参考书。我们买下了这套书的版权,并请陆先生出任顾问,还写了中文版序。但这是钱锺书所说的“韦伯斯特”么?我们将此书送给杨绛看,她不但指出一些排印错误,还说:“你们错了,钱先生读的‘韦伯斯特’已经是第十版,你们怎么还出第四版?”
后来我们调查清楚,钱锺书所说的“韦伯斯特”,不是IDG那本,应该是梅里亚姆-韦伯斯特(Merriam-Webster)出版公司的辞书。这家公司创建于一八三一年,原名G&C Merriam公司,是梅里亚姆兄弟创建的。一八四三年,该公司买下了诺阿·韦伯斯特《美国英语词典》(一八四一年修订版)的版权,并请诺阿·韦伯斯特的女婿做主编、请他的儿子加盟,编写了首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学词典》。这部词典于一八四七年九月二十四日首发,数次受到美国总统等名流夸赞。从此韦伯斯特名声大振,在十九世纪几乎成了“好词典”的代名词。于是许多出版商争相效尤,都开始出版《韦氏词典》,搞得鱼目混珠。为此,梅里亚姆兄弟曾求助法律,要求那些将词典冠以韦伯斯特的出版商必须注明:“本词典不是《韦氏词典》的初始出版商或其继承人的作品”,但收效甚微。一九八二年他们将公司改为现名,并于一九九一年打出口号:“不仅是韦伯斯特,而是梅里亚姆-韦伯斯特。”目前它已经出到第十版,钱鍾书称赞的大约就是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