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前,先要察言观色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罗曼·罗兰
要想说好开场白,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察言观色。不会察言观色,便可能会导致开局不利;开局没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也将“步步惊心”。
可能有人会认为“察言观色”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不会察言观色的人,你将会活得多累?他看不出你高兴、难过、无聊、很忙……能不让你感到疲惫吗?但是,如果一个人看到你想安静的时候选择闭嘴,看到你难过的时候哄你开心,看到你高兴的时候和你一起笑……这又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当然,这仅是一些生活琐事。要知道,会察言观色的人,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出色。
史书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赵国的赵太后刚刚掌权时,当时的秦国正加紧进攻赵国,赵国无力招架,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尽管同意出兵,但提出要将赵国的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不同意这样做,因为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长安君。大臣们虽极力说明让长安君去齐国为人质的好处,但赵太后还是生气地对左右侍臣说:“谁要再说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我老太婆一定会朝他脸上吐口水!”
这个时候,身为左帅的触龙突然要求觐见太后。太后知道触龙这次来也是为了劝自己,所以便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故意用快走的步伐慢慢走着小步,然后到太后面前他跪下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已不能快跑,有很长时间不能拜见您了。我私下里原谅了自己,但又怕太后的身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决定来拜见太后。”
太后的怒气瞬间就降了下来,她随口说:“我的腿脚也不灵便,都是上年纪的人,说这话做什么?”触龙见太后已不像刚开始时那般生气,又接着说:“您每天的饮食用量该不会减少吧?”太后答道:“现在就靠喝点粥而已,实在是吃不下东西。”触龙又说:“老臣近来也特别不想吃饭,只好每天强迫自己散步,走三四里。同时稍微增加了些喜欢吃的食物,身体自然也舒服些了。”太后说:“可惜我不能像你那样。”这时,太后的脸色已经好了很多。
触龙继续说:“老臣的小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经衰老,私下里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成为黑衣卫士,来保卫王宫的安全,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可以啊,他多大了?”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不大,但我想趁我未死之前托付给您,也好安心一点。”太后说:“男人也疼爱自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起女人疼爱孩子要厉害得多。”太后笑着说:“很多女人爱小儿子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说:“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这你就错了,我当然还是更疼爱长安君多一些。”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的未来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直到她上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每逢祭祀,您一定会为她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燕后有子孙后继为王吗?”太后说:“你可真了解我啊,我就是这样想的。”
触龙问:“从现在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之时,赵王的子孙凡是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接着问:“不仅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侯的,其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回答说:“我没听说有。”触龙又说:“就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于子孙。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非也。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他们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私心便严重起来。现在太后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同时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后,长安君又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过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听你这样一说,好像很有道理,那就把长安君交给你安排吧!”
于是,触龙将长安君交给了齐国,齐国这才出兵帮助赵国。
触龙深知太后处处防着自己,假如一开始就说出心中的真正想法,势必会被太后驳回。因此他一步步盯着太后的脸色行事,直到觉察出太后脸色好了很多,警惕性也相对较低时,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太后也终于被那些话语打动,成全了触龙。不得不说,触龙在察言观色上已达到了极高水平,一举一动和一字一句,都小心翼翼、字斟句酌。
察言观色无疑是使人更完美地说话做事的“良方”,尽管很多人不太喜欢别人察言观色,但是现实中会察言观色确实有一定的用处。
察言观色的第一步,就是要脸色不变,心里积极思考,同时还不要被对方察觉。对方察觉后必然会提高警惕,这不利于你接下来的工作的展开。第二步,要懂得一般的常识,不能连简单的喜与悲、忙与闲都分不清。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处世经验,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绝对不容小觑。第三步,察言观色后要针对对方的状态对症下药。
切记,千万不要把察言观色当成一件具有贬义性质的事情来做。不会察言观色的人,容易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的人,办事难度会更大;不会察言观色的人,成功之路会走得愈加艰难。我们总是在嘲笑别人是一个察言观色的“小人”时,在心里又羡慕着别人的成就。这时,建议你也试试察言观色,就能知道它到底有用没用了。
说话把握好分寸,便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
以求避免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于丹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说漂亮话,都能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和事,也就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因此我们说话办事都应小心谨慎。如果说话没有分寸,张口即来,完全不考虑后果,那事情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完全无法预料了。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这样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从而顺利地实现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
李冬冬平时吊儿郎当,说话从来不顾忌他人感受。朋友们提醒过他几次,但他仍我行我素。有一次,李冬冬作为公司代表,组织一次学术会议,参会者都是全市最有影响力的老师。所以,公司对这件事很上心。领导要求李冬冬千万不要出现纰漏,尤其是说话一定不要太随意,要注意分寸。李冬冬拍着胸脯说:“行了!领导!我办事你放心!”
两天的会议办得不错,因为李冬冬时刻谨记领导的交代——注意着分寸,没有讲错话,老师们对他也很满意。会议结束后,公司又组织了聚餐,李冬冬便带着老师们来到饭店。这时候,李冬冬已经把领导的叮嘱忘到九霄云外了。他端起一杯酒和一个老师说:“这位老帅哥!我老早就盯着你了,你那显眼的大红色袜子可是全会场的亮点啊。来!咱们哥俩喝一个!”大家听到这句话,齐齐看向老师的袜子,而后哄堂大笑。尽管这位老师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但还是和李冬冬喝了一杯。这时,李冬冬身边的下属推推他,提醒他要注意说话分寸。李冬冬却大声笑着说:“怕什么?都是朋友,大家随意,不用拘束。”大伙儿听到这句话,虽然脸上都带着笑,点点头,但心里却认为这个人毫无规矩,说话太不注意分寸了。
不久后,公司想请这几个老师来授课,可是每个老师都拒绝了,而且都不说原因。领导找到李冬冬,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些老师都不愿意来?”李冬冬也弄不清楚,只是说会查一下。后来经过下属对每一位老师的追问,终于知道了原因:老师们认为李冬冬这个人说话太没有分寸,看到上一次一位老师被他当作玩笑般戏弄,所以不想成为第二个被戏弄者。
知道原因后,李冬冬没等领导要求,自己就到每一位老师家里登门谢罪,只不过这些老师已经对他没多大好感了。
在这个事例中,李冬冬作为一个邀请者,并没有给足每一位被邀请者应有的尊重,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将一位老师取笑了一番。可能在他心中,这不是取笑,只是没有格外拘束而已。他平时和人吊儿郎当惯了,和这些老师们说话时间一长,就没有绷住,没有拿捏好分寸。不仅导致他被老师们讨厌,事情也没办好。
因此,说话必须要有分寸。也就是说,把漂亮话说到位才行,否则事情就无法办好。
中国古代就有大臣上朝前吩咐家里人准备棺材的事情,这便是怕自己哪句话说错,君王一怒,惹来杀身之祸。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说话要把握好分寸的重要性。
这里要提醒大家,在与别人谈话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禁忌:
1.避免谈论他人健康状况
如果一个人身染疾病,除了自己的亲戚,大部分人都不希望他人谈论自己的健康状况。特别是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人,更不希望自己成为谈话的焦点对象。因此你与他人谈话,特别是求人办事时,问候对方身体健康状况的语言,要尽量少说。
2.避免有争议性的话题
在没有弄清对方立场的情况下,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否则会引起双方抬杠或者僵持的状况。
3.避免谈论东西的价钱
一个人的话题若老是绕着“这值多少钱,那值多少钱”来说,便会令对方觉得你是个俗不可耐的人,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那么日后交往自然不会那么顺利了。
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能说漂亮话是一种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断修炼。《墨子》中说:慎言知行。即人们在生活中,言行要谨慎小心。语言的表达,代表着心中所想。它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伪的。脱口而出后,可以引起良性健康的效果,也可以损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就如同《圣经》中说:一个人由舌头造成的失误,要比他的双脚所造成的多得多。
当然,说漂亮话也有另一个问题。在我们身边,总有想要“出众”而多言者,为了“语出惊人”结果反而“言多语失”。所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败与否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漂亮话,而在于他说的话对自己乃至对他人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因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和说话者的关系
心里要明白和他能说到什么份儿上,这点最重要。很多人便是不能把握住这一点,才造成很不好的结果。
2.平时培养准确表达的习惯
关键时候不能出错。表达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要是平时都不注意分寸,那关键时候就很难转变。
3.和人说话时,要时刻注意对方的情绪和脸色
除了自己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还必须注意对方的情绪,要根据对方情绪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说话策略。
古人说,“守口,少说、莫传”为“仁者”。自古以来,人们都以“慎言”为持重,无论是“多语”还是“惊人语”都不受圣人所推崇。反倒是那些平常不大开口,一开口就条理分明、耐人寻味的人,才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会说话”的人。
需要别人帮助时,敢于开口
真正有血气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视,又不怕忍受忽视。
——乔治·拜伦
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交流、需要合作的整体,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就事业。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个体,当自己有事情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张一下嘴,说一句“请你帮帮忙”,也许很多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但是,往往越容易的事情,开口越是不易。因为人们总是在开口之前想太多,做得又太少。别人要是知道我去求人会怎么想?要是开口求了对方,对方不答应怎么办?要是求到我,我又做不到该怎么办?要是就算他帮忙还是做不成这件事情怎么办?这一个个的“怎么办”就“缝”上了想张开的嘴,忍下了那简单的一句“请你帮帮忙”。
张明亮是一家IT公司的数据员,平时工作并不怎么忙,偶尔需要加班。有一次加急数据需要分析,上司要求张明良加班做出来,因为下面的人都要根据这个数据做分析报告。上司安排工作的时候,考虑到这次工作确实是有点重,就问张明亮要不要其他同事帮忙分担一下。张明良一口回绝了,并保证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因为数据还没做出来,所以同事们并不是很忙,只有张明亮一个人在拼命干活。同事小王笑着说:“张明亮,要是你顶不住了,就告诉我一声,我是可以和你一起和星星‘作战’的。”
公司其他人都笑着说:“哪里就需要你了?人家明亮可是拒绝过老板的‘支援计划’,然后才投身‘单人作战’的。”
其实,已经熬过一夜的张明亮心里明白,当时拒绝老板非常不明智,现在正想着该找谁帮帮自己。但听同事们这样说,又不好意思,张不开嘴,更无法求人帮忙了。
张明亮已经熬过一夜,精神都有些恍惚了,而且脑袋也疼得很,看着电脑上的数据,眼睛都花了。但张明亮还是耐着性子坐在电脑前做数据,就是希望自己能赶在期限之前完成工作。
张明亮终于做完交差了。可是没多久,老板拿着文件,摔在张明亮的面前大声说:“这就是你做的数据?这也叫数据?”
“怎么了?老板。”张明亮实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老板为什么这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