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来说,广袤无边的大草原令人向往。小时候学过的诗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仍记忆犹新,印象中的草原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成群的牛羊悠闲自在地吃草。前几年腾格尔的草原颂歌《天堂》更是红火了一把,那“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一幅人间天堂的画卷仿佛就在眼前。最近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小说描写了草原上人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让人对这片神奇的大草原更加充满了各种幻想。文学批评家白烨说:“姜戎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到内蒙古去,到大草原去,这种心愿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终于机会来了,今年9月中旬我们一行8人去内蒙古呼伦贝尔旅行,这个愿望实现了。
周末闲来无事,在家上网查资料,了解呼伦贝尔市况和蒙古族的起源及风俗习惯,以便为草原之行做点准备。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部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公元1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8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打了几场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对抗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语言、文化、习俗具有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抵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至建国前,呼伦贝尔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从脱离黑龙江省到归属内蒙古。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辖7旗5市1区共13个旗市区,即辖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呼伦贝尔市首府设在海拉尔区。
初步了解呼伦贝尔的历史背景后,9月13日我们一行8人踏上了去往海拉尔的旅程。早上7点20分我们从天河机场出发,乘坐南方航空公司CZ3117航班到北京,转乘国航班机飞赴海拉尔。下午抵达目的地后,前来接团的苗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海拉尔市容,陪同我们到市区成吉思汗广场漫步。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们离开金融大酒店,乘坐旅行社杨师傅的中巴车,在苗导游的带领下踏上了“征程”。
旅行的第一站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即参观世界反***战争纪念园——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是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扩大侵略战争,在中国东北中苏边境设立的14处要塞中最大的两处之一,1934年6月开始构筑,1937年末竣工,共占地21平方公里,分5个抵抗枢纽部(阵地),3个辅助阵地。以敖包山、北山阵地式军事工程为主体,由地上与地下相连通的两个部分组成,地下工事距地面12至20米。修筑诸多钢筋混凝土火力点、指挥所、观察所和榴弹炮、山炮、步兵炮、迫击炮发射阵地,以及掩蔽部、碉堡群等。在海拉尔河北岸,还有在海拉尔要塞修筑结束时为保密而枪杀活埋中国劳工的“万人坑”,控诉着日本侵略军的罪行。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一举突破日军的防线,不到3天时间就攻克了日军重兵把守的海拉尔要塞北山内陆防御阵地,为红军挥师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扫清了重大障碍。今天我们看到要塞北山的山坡上有苏军攻克北山内陆防御阵地的场景模型,一辆辆T-34坦克炮口指向前方日军阵地,一个个苏军手握冲锋枪跟随着坦克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当年在中国的大地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强大的苏联红军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接下来的行程是大家向往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之行。呼伦贝尔草原牧场辽阔,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河湖遍布,是我国生态保持较好,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中巴车行驶在通往满洲里市的公路上,大家一扫参观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的严肃气氛,有说有笑,心情也舒畅了许多。这条公路是双向四车道高等级公路,与内地的高速公路差不多,只是公路没有封闭。苗导游解释说,呼伦贝尔市人口不多,车辆少,为了方便牧民的拖拉机和摩托车上路,公路就没有封闭。果然沿途我们看见牧民开着拖拉机装着满满一车野草在路上行驶,他们是将野草运往住宿地,作为牛羊过冬的食料。
中巴车行驶约一刻钟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蓝天白云下,绿草青青,一群群牛羊悠闲地吃草,这真是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抵达草原景区后,我们参加了蒙古族最神圣的祭祀活动——祭祀敖包,大家每人拾一块石头,围着由石头堆积起的小山顺时针走三圈,然后许个心愿,再把手中的石头扔在石头山上。
中午我们在草原景区的蒙古包饭馆吃了一顿内蒙古风味的饭菜,品尝了草原特色风味手扒羊肉,味道还真不错,还吃到了鱼,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其实呼伦贝尔大草原湖泊众多,呼伦贝尔市的名称就是呼伦湖与贝尔湖而来,有湖就有鱼,因此在呼伦贝尔吃鱼就很平常了。饭后我们驱车到达另一个景点,这才看见真正的蒙古包,接受了蒙古族青年男女迎宾仪式,喝了下马酒。我们还到一个蒙古包里去参观,这个蒙古包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米,里面比较简陋,有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台电视机,中间有一个铁炉,烟囱从蒙古包中间穿出,这就是主人烧烤食物和取暖的设备。蒙古包的外面有一台风能发电机,可以解决看电视和日常照明所需的用电量。蒙古包的主人有30多岁,我们参观他家时没见着人,领我们去的是他的姨妹。据她介绍,她姐姐与姐夫平时不住在蒙古包,因为现在的牧民是在政府划定的草场定点放牧,每个草场都用木料和铁丝圈起来,夏天牛羊在自己的草场放养,也不需牧民时常照看,牧民在居民村子里有自己的住房,平时就在居住地生活,十天半月再到自己的草场看看,也可能在蒙古包里住几天。
晚上我们住在满洲里市北方大酒店,这是个三星级的酒店。满洲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全市总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居住着蒙、汉、回、俄等20多个民族。满洲里市虽然只是一个边陲县级市,城市规模不如海拉尔大,但其楼房建筑看上去要超过海拉尔。市区有四条大街,街道上铺有地砖,显得十分干净整洁,每条街道上都是紧密相连的楼房,临街大多是商店和面铺。这里的楼房普遍不高,超过6层的楼房很少,但每幢楼房都显得十分新,装修比较得体,想不到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北方边陲之地还有这么一个颇具规模的漂亮城市。晚上市区灯火辉煌,行人不多,倒是见到的俄罗斯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