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大连,北风凛冽,寒气逼人。我与单位的5名同事结束了在大连的学习考察,正准备商量下一步的行程时,在大连某商业银行任行长的潘新民先生来看望我们。听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工作任务,热情的潘行长执意要在本周末安排我们观光,以尽地主之谊,并说他手下有一个支行的杨行长过去在海军旅顺基地工作过,他可以带我们去参观旅顺军港。大家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欣然接受了潘行长的倡议。
第二天上午8点,潘行长准时来到酒店接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陪同参观旅顺军港的杨行长。我们一行人上了车,过了大连市区,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我国东北最重要的军港——旅顺基地,这时基地财务处的张处长已经在海军哨兵把守的大门前等候我们。大家下了车,与张处长一一握手问候,然后大家各自上车,在张处长的军车带领下进入了哨兵严格把守的军舰停泊码头。
一下车,只见港内停泊着一艘艘大大小小的军舰。我初步数了一下,有驱逐舰、护卫舰、救援舰、猎潜艇、扫雷艇等现役军舰。张处长对码头上的一名军官做了一番交代,然后那名军官带着我们登上了543号国产护卫舰。
上了军舰,一名值勤的海军军官向我们一行人敬了军礼,然后就开始介绍543号国产护卫舰的基本情况。据介绍,543号国产护卫舰被命名为丹东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053型导弹护卫舰,该舰于1980年代由上海沪上造船厂建造,舰长103米,宽10.8米,吃水3.1米,标准排水量1500吨,满载排水量1900吨,动力为两台柴油发动机共16000马力,最高航速26节,最大航程可达7200公里,战斗定员200人。武器配备有两座双联装“上游”-1(SY-1)反舰导弹发射器,两座双管100毫米主炮,六座双联装37毫米舰炮,以及24管深水炸弹排放系统和两座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还可携带水雷60枚。电子装备则有导航、射控和搜索雷达、反潜声呐系统,以及雷达警告系统和电子干扰丝发射器等。
听完了介绍,值勤军官带着我们去了舰首,只见一座舰炮威武雄壮地耸立在这里,那长长的炮管直指前方,显得威风凛凛。我问值勤的军官:“我们能否在这里留影?”军官说:“可以照相。”于是我们每人到舰首前拍了照,然后又到舰尾留了影。
随后,我们在值勤军官的带领下参观了舰长指挥作战室,然后又顺着钢梯下到军舰里面参观了官兵的居住区。值勤军官告诉我们,舰艇的广大官兵以军舰为家,长年累月都战斗、生活在军舰上,即使目前处于休整期也是如此。我们看着官兵铺位上那薄薄的军被,真不敢想象,在这严寒的季节里,广大官兵每天晚上是如何在冰冷的军舰上度过的,要知道军舰上并没有取暖设备啊!而此时大连人民早已居住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我们不禁为广大舰艇官兵为保卫祖国海疆而艰苦奋斗、克难奋进的精神所感动。
从军舰码头出来,张处长带着我们去潜艇基地。在路上张处长说,潜艇官兵们的工作环境更加艰苦,他们经常远离基地,潜入海里训练两三个月,工作、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潜艇里,不提工作的艰辛,光是那种与世隔绝的寂寞日子也是常人无法忍受的!
经过5分钟左右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潜艇基地,只见海面上呈一字并排着四五艘潜艇。张处长对在基地等候的一名潜艇军官做了交代,那名军官与我们见面相互认识后就带着我们去参观潜艇。
我们来到潜艇停泊码头,只见海面上半浮着一艘全身漆黑、编号为“361”的常规动力潜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潜艇。在那名军官的带领下,大家小心翼翼地走过长长的跳板来到潜艇上,从一个小小的升降口顺着狭窄陡峭的钢梯一步一步地钻进了潜艇里。
在潜艇里,接待我们的军官介绍了潜艇的基本情况。这艘编号为“361”的潜艇属035型常规动力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常规动力鱼雷攻击潜艇,潜艇长76米,宽7.6米,吃水5.1米,水下排水量2250吨,水上排水量1700吨,潜深300米,艇员57人,武器装备为: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共携带16枚Yu-4型被动寻的鱼雷和Yu-1型直航鱼雷,并装载32枚水雷,有较强的海上作战能力。潜艇依次分为7个舱,即雷弹舱、指挥舱、前蓄电池舱、后蓄电池舱、柴电机组舱、推进电机舱和轴系舱,每个舱既相互连接,可以自由出入,又能被厚厚的舱门分隔开而自成体系,有良好的隔绝效果,即使一个舱里进了水,与此相邻的舱也可以不被水淹。
我们先进入了舰首第一个舱即雷弹舱,这是潜艇的作战舱,只见舱位前面的上、中、下方各自排列着两具口径很大的圆筒,那就是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在舰尾的轴系舱里也有两具鱼雷发射管。雷弹舱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长长的钢架,可能是放置鱼雷的吧。
指挥舱并不大,左边一间是一个小会议室,大概只有5个平方米左右,会议室里有一个长方形的钢质会议桌。那名军官介绍说,这里既是会议室,同时也是军医的手术室,如果在作战或训练远离基地时,军医就在这张桌子上为官兵做手术。指挥舱的右边是几个小房间,舰长住一间,政委、副舰长合住一间,其他军官多人住一间。由于潜艇人员有限,许多官兵身兼数职,如政委、副舰长等军官平时就与炊事员一道工作,为潜艇官兵做上一份份可口的饭菜。
从指挥舱里出来,我们跟着潜艇军官穿过前蓄电池舱和后蓄电池舱,来到了柴电机组舱,这里是潜艇的动力装置舱位,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放着一台台机器设备。那名军官介绍说,柴电机组舱里的官兵工作环境是最艰苦的,当各种机器工作的时候,那高达几十分贝的噪音吵得人头昏脑涨,同时由于潜艇里密不透风,机器运转时产生的热量一时无法排出,里面的温度时常高达40多摄氏度,但为了保证潜艇动力系统的正常工作,潜艇官兵日夜战斗在这里而毫无怨言。
从潜艇里钻出来上岸后,大家都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气。外面的世界真是好啊!外面有阳光、有新鲜空气、有绚丽多彩的山山水水、有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人们。而人们在充分享受这种生活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还有我们可敬的海军官兵,日日夜夜战斗在环境艰苦的军舰、潜艇上,在为我们保驾护航呢?他们才是共和国的脊梁啊!
二〇〇三年五月十五日于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