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初到城南小学,殷广平就发现了学校同样存在着派系,个别中层干部不服从管理,暗地里作梗。殷广平带五年级一个班语文,后来一个老师请假,殷广平又带数学。开校务会,那位教导主任公开抵触。殷广平深感不打破派系,学校永远搞不好。
于是,殷广平着力抓制度建设,改变片面人治的局面。团结广大教师,千万百计搭出各类平台,让有理想、有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委以重用。末位淘汰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老师,并对这部分人进行思想帮扶。
当地人喜欢用“温水煮青蛙”暗喻安逸的环境对人意志潜移默化的销蚀。殷广平当然知晓其中的深意,时时告诫自己不能做温水里的青蛙,必须兢兢业业,融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盐城的改革开放作表率。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发展需要人才。对于苏北而言,没有足够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人才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文化都严重滞后于苏南。苏南乡镇企业正在崛起时,许多苏南企业不惜开出相当可观的高薪到苏北挖人,苏北本已很少的人才陆续被苏南挖走。常常有人揶揄说,“连孔雀都知道东南飞嘛”,意思是人往高处走是正常不过的事情。看到这样的现状,殷广平明白,盐城想要发展必须先要留得住人,其次还要吸引得了人才。教育同样也是,要想办好教育办好一所学校同样是这个道理。
教师们也常常纳闷,殷校长每天上班最早,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整天心事重重,行色匆匆。是的,殷广平的心思全在一个棘手问题上。学校唯一的一个特级教师据说已经被南京一所学校相中,挖人已经挖到他的学校了。地方上为了控制人才流失,以扣档案、岗前签协议等消极做法强行留人。殷广平非常理解政府主管部门的良苦用心。苏南用人单位也拿出积极的对策,以不要档案搞人事代理、重新建档等方式,绕开盐城当地主管部门的拦截。
殷广平为此食不香,睡不安!流失一个教师就是学校的罪人,放走一个人才就是盐城教育的损失。但是人才流动自古以来就是合理的。他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自己曾有很多次都想离开自己不乐意的环境。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意识。矛盾和焦虑再度占据他的内心。
冬日的校园无限寂静,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刺得人麻木而失意。校园西北角有一棵高大的挂满荆棘的皂角树,树下一片蜡黄,四排平房教室拖着长长的影子,显得凄凉而又有些落寞。三五个还没有回家的小学生聚在砂石子压成的操场上做着大人看不懂的游戏。看门的老人没好气地呵斥着不愿回家的顽童。此时此刻的殷广平闷坐在唯一的二层小楼的办公室里。他在思考学校的未来,思考怎么把教师留住,思考办出什么样的学校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
学校硬件环境是门面,也是办学必备的硬件设施,当时,连教室里的课桌和椅凳都是学生自家带来的。教师宿舍与学生教室之间没有界隔,老师家养的鸡不时到教室门前闲逛和觅食。还有一些教职工把婴儿尿布挂在教室的走廊里晾晒。政府无钱投入教育,这也是铁炮轰不掉的事实啊。苏北落后,不是哪个人想它落后,而是财税匮乏,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苦教育、苦孩子也是不得已的现实。
等、靠、要是事业单位领导司空见惯的做法。学校不是经营单位,用一分钱都要上面划拨,这也是事实。有些单位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找到上面的领导批一些资金。没有什么名气的用钱单位几乎不可能拿到财政的钱,上面说了,需要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有限的财政要投向急需用钱的地方,教育能省就省吧!有一万个借口可以搪塞教育局长和校长。这是所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做法,见怪不怪。殷广平的亲戚都在苏南,他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倒是有亲戚主动给他们两口子联系了单位,高薪聘请到苏南工作。殷广平对亲戚的好意心存感激,同时也安慰妻子,女儿正在读书的关键时期,不宜转学,打消了妻子想转战苏南的想法。
元旦的时候,殷广平借迎新年的机会,宴请离退休老教师,并请了几个在职的老师陪席,他刻意安排了那位意欲外聘苏南的特级教师。席间,老教师们深情回忆在城南小学工作的点点滴滴,殷广平借题发挥,请老教师们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经殷广平这么一激发,很多老教师站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文革耽误了很多时间,现在千万不能错过了!”有的说:“我们的大好青春耽误了,你可不能啊!”也有的说:“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要调动大家积极性。比如在场的某某,要给他们压担子。”老教师们说得激动万分,也把在场的年轻教师感染得异乎寻常地兴奋。殷广平跟老教师们介绍了学校发展的瓶颈,硬件不硬,软件更是不堪一提。有些老教师不太服气,说那个时候我们的日子比这个辛苦多了,也没有一个人掉队。说得那位特级老师脸红红的。
后来,那位特级教师执意要走,殷广平做了最后一次挽留,最终还是没有成功。这件事对殷广平刺激很大。他发誓一定要改善办学环境,砸锅卖铁也行。
二、教育者的智慧
改善办学条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缺钱,难在观念陈旧,更难在办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思路不明晰。殷广平认为,教育必须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根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不是制造产品,更不是放羊式的自生自灭。学生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启蒙与点拨,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庇护所,也是培育健康人格的家园。殷广平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全市全区上下都在围绕经济建设总目标积极进取,搞好教育也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合情合理,符合逻辑。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着力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既要为社会服务,更要为政府排忧解难。如果还是以学校为圈子,围着圈子拉磨,最多也就是个敬业的驴,根本不能够做到到达丛林深处的虎。
怎样用最少的钱做最大化的事,一直是殷广平琢磨着的。人生的历练使他知晓,必须让政府放心,取信于群众,树立良好的口碑,才能立足社会。这才是让学校做出名气的根本。于是,殷广平组织了一个攻坚的班子,结合区情、校情实际,从学校发展规划到教学实务,从细节落实到绩效评估,从后勤保障到形象宣传,逐步形成联动制。他本人负责顶层设计,保证工作重心不走偏,不走样。对学校进行细节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高位推进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和过程性管理,他的举措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心存疑虑,一是这样做到底有没有价值,很多人思想上不认同;二是会不会虎头蛇尾,浪费精力不算,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笑话;三是对于讲究生活实际的人而言,你拿什么让我动心跟你一起干事业,不想干怎么办?这些现实问题统统摆在殷广平面前。这些疑虑殷广平不是没有想到,而是他想的比其他人还要多。到底有没有价值,需要时间的检验;是不是虎头蛇尾,看我怎么做的,做不好我辞职,笑话的是我,而不是你们;铁饭碗不是我给你们的,你们自己要端好,但是饭碗之外还需要吃好,我会让实干的人有饭吃,还要有好菜。话不在多,要自身硬。
“上好课、考好试、玩开心、有兴趣、明道理”,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要求,务必贯穿在教育的始终。殷广平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生长环境,而不是管“死”,更不可教“死”。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殷广平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小学生性喜动,模仿能力强。教师须尊重学生的这份天性,要让学生玩得痛快,也要学得踏实。同时,通过教学过程要把‘爱’及时传递给孩子,告诉孩子老师是爱他们的。”他坚持抓好教育质量,以质量为本,出质量就是出精品,抓质量就是抓住了人心。
在八十年代那个转型的社会体制中,教育体制和机制都在摸索中前进。很多人都是随大流,抱着不违规、不犯事的糊事佬式的处世态度。这种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从不会给上级领导添乱,更谈不上得罪上级领导了,领导也比较喜欢这样的下级。上下一团和气,相安无事。殷广平却看出了弊端和危机,因为这样的生态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人丧失了创新的动力,事业是常新的,需要开拓,需要创造。
他深知他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对了,还要做好了,才有真正的说服力。这个说服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主管领导,更重要的还有学生家长和学生。摆在第一位的依然还是社会口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办教育的,教育说到底是一项文化的事业、智慧的事业。
建立“家长学校”开通与家长联系的渠道是他较早设计的一个举措,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他们的“家长学校”不是逢到考试季开开家长会,而是让家长平时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中来,建立正常的议事制度。选举成立“家长学校理事会”、“离退休教师咨询团”,全面开放学校的内部管理。做到真正的开门办学,提高办学的透明度。为了办好这两个学校组织,他个人垫付运营资金保证两个团体的正常运转。
学生家长感慨说,还没有一所学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以前我们到学校来就一件事,听老师训话,搞得我们灰溜溜的,很多时候都是想方设法找借口躲避老师的召集。离退休老教师则对殷广平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认为,以前的做法太封闭,认为教育就是关门教书,书当然一定要教好,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育人需要大环境,小环境须得放在大环境中啊。听到他们的议论,殷广平谦虚地笑笑:“我想听听大家对我们办教育真实的建议,哪怕是批评我们也欢迎。”朴素的话语中透出一个教育人的无私情怀和宽广的胸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随着毕业生考进重点中学人数远远超于同类学校,还赶上了盐城一小的数字,城南小学一时名声大噪。
殷广平的名字也渐渐被外界所熟知。
三、探索素质教育
求真是一种态度,但当你的周围充满着虚假的时候,“求真”就是一种制胜的策略。
——殷广平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理,任何事理都是相辅相成的。城南小学作为借1983年建市的东风命名的“盐城市城南小学”,这所学校也承担着一些实验小学的实验任务。它的实验性在哪里?顾名思义,实验小学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区别其他学校的代表性的特色。细数起来,殷广平觉得作为实验小学的城南小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不可停滞不前。
以前,殷广平是绝口不谈这些事情的,随着学校名气的增大,有些教师开始有松懈的意识。殷广平认识到,若不开展一场关于自身发展问题的探讨,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永远看不到。不革自己的命,就得等别人来革自己的命。九十年代初“应试教育”发展到了猖獗的地步。从教育部领导到地方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一时间,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学习遍布全国。殷广平认为大好时机已经来临。在进行自身问题怎么看的大讨论中,殷广平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城南小学必须迎头赶上全国的素质教育大气候,固步自封无疑是一条死路。按照常规套路城南小学想要在影响力上超过盐城一小和盐城二小难度很大。抓住“素质教育”契机,抢先一步才能超过他们。
“素质教育”的精髓在哪里?这在基层学校很少人真正明白,一般都是上面来文件学文件,上级开会,回来传达会议精神。永远学习的是表象,而不是实质。实质在哪里?首先,要明确在决策者的脑子里,思想里。殷广平太清楚文革期间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那些大学生都是从基层招上来的有劳动经验的中学生。文化底子虽然薄弱,可那些人的动手能力很强,生活经验丰富。殷广平觉得“工农兵大学生”固然不可作为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但其中的道理可以借鉴来为我们所用。必须教会学生生存的必要手段,知识只是一方面。更不能片面狭隘理解“素质教育”,绝非会弹琴或是拉二胡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应是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并不是绝对的唯一性,是宽泛的定义。强调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经他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阐述,老师们不禁佩服起他们眼前这位刚进入不惑之年的殷广平校长。
是的,殷广平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对时事显得尤为敏感,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使他懂得,个人须与社会保持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得知道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找到自己的定位。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得有人生的规划和事业的规划。
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以及柳斌同志的讲话当年都很盛行,随后,《中国教育报》陆续刊登“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大讨论”的专栏文章,这些他都认真学习,领会精神要领。同时,他还结合市情、区情和校情,不断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路径。
中国教育这条艰难的路,既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及有全球意识的学者的呼吁,也离不开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实践。中央高层领导多次说,要尊重群众的实践。殷广平就是这样不唯上、不唯亲的实践者。
深谙群众文艺的殷广平果断作出一项决定,成立学校艺术团。当他在校干部会上透露出自己的设想时,很多人依然持怀疑态度,有几个中层干部则明确表示反对。一是占用学生大量学习时间,会影响应试成绩,考试成绩排名靠后,学校的声誉势必受到影响。二是有限的经费首先要保障教学,会引起教职工的抵触。这么一来,势必会引起更大的不稳定。说到底,你这个校长未必能当到底。老教师们更是抛出一条“我们今天的反对终归也是为你殷校长好”的关切论调。
在“家长学校”讨论时,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倒是在“离退休教师咨询团”专家会上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支持。这是殷广平始料未及的,他深受感动,再度提醒自己,必须高瞻远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得每个人的智慧得到有效发挥,这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为了缓解大家对“艺术团”的疑虑,殷广平先请五位离退休老教师业余参加组织工作,之后又请了市、区文艺界部分专家担任辅导老师,学校音体美老师全部参与。每天下午放晚学之后延迟一小时时间让各班选拔出的艺术苗子集中排练。同时,两天的双休日也全部用上。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殷广平想到了社会募集这个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办法。周边有家食品企业,殷广平多次找他们的工会和妇联领导,以联谊的方式请友邻单位赞助一点。妇联和工会领导做不了主,殷广平又动用同学关系,一直找到这家企业的上级领导,最后达成了联谊的协定,答应每年资助一点经费扶持“艺术团”。
1992年,经过精心筹备,盐城市第一家学校艺术团——“童星艺术团”正式宣布成立。由他自己担任首任艺术团团长。“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随后相继成立了“艺术体操队”和几十个学生兴趣小组,将素质教育建构成“以德育为首,坚持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全新格局。这是城南小学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在素质教育备受责难的大背景下,城南小学的大胆突破,为盐城市基础教育做出了示范。省教委还把该校作为全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的一个现场进行展示。
殷广平曾说:“求真是一种态度,但当你的周围充满着虚假的时候,‘求真’就是一种制胜的策略。”正是带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在学校的发展早期就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进行了“挖掘”和“探索”,为学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制胜的法宝。
孙红老师从艺术团创办时就一直跟孩子们在一起,作为一名舞蹈教练,掐指算来,到今天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回忆起当年,她掩饰不住激动。她说:“我毕业分到城南小学,殷校长找到我说要成立‘童星艺术团’,我们那时很单纯,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奉献,无私奉献,从来没人提过什么加班费、补贴。1992年我们首次对外公演,大家都很认真,三天连续演出六场,震撼人心,立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