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提出正确建议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赶出了大本营,但有一个例外,他就是华西里也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着杰出的作用。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妙招之一,便是潜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响。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华西里也夫斯基喜欢同斯大林谈天说地地“闲聊”,并且往往还会“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非着重其事地大谈特谈,讲的内容也不是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华西里也夫斯基走后,斯大林往往会想到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宣布这一计划。于是大家都纷纷称赞斯大林的深谋远虑,但只有斯大林和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最清楚,谁是真正的发起者,谁是真正的思想来源。
正是在这些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用自己的思想启发了斯大林的思想,以致于斯大林本人也认为这些好主意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但不管怎样,从效果上看,华西里也夫斯基达到了他的目的,使自己的建议能够被斯大林所采纳,并成为斯大林最为倚重的人之一。
巧用“移花接木”
向上司、决策者贡献自己好的建议与计划,是我们每个白领应尽的职责。然而,我们在献计献策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不受重视、不被采纳的苦恼。尤其是当一个经过自己潜心研究、周密思考,确信是一个非常合理、非常优秀的建议和计划被上司断然拒绝的时候,我们的苦恼会更剧烈。
碰到这种“进而不纳”的情况,人们往往抱怨上司,说:“能遇上一个知人善用、从谏如流的上司就好了。”这几乎成了所有下属一种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愿意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进而不纳”的问题。
其实,新的思维模式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出路。
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他鞍前马后工作的许多人都觉得他是“一扇老橡木做的门”,任何新鲜的意见都被毫无例外地拒之门外。威尔逊有才能,自负,所以对别人的意见往往瞧不起,要么不采纳,要么根本不予理睬。但是,有一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例外,这个人就是他的助理豪斯。
豪斯有什么绝招呢?
豪斯自己说,有一次他被单独召见,他明知总统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但还是尽自己所能,清楚明了地陈述了一种政治方案。因为他苦心研究过,自认为相当切实可行,所以说得理直气壮。然而他没有得到与其他同事不同的命运。威尔逊当即表示:“在我愿意听废话的时候,我会再次请你光临。”但是数天之后,在一次宴会上,豪斯很吃惊地听到威尔逊正在把他数天前的建议作为总统自己的见解公开发布!这件事使豪斯大彻大悟,懂得了向总统贡献意见的最好方法:避免他人在场,悄悄把意见“移植”到总统的心中。开始,使总统不知不觉地感到兴趣,然后使这计划可以作为总统自己的“天才构思”而公之于众。最后,使总统坚定不移地相信是他本人想出了这个好主意。换句话说,不用强调某某计划是豪斯的主意,为了使一个好的计划被总统采纳,他得自愿牺牲“版权”,而把“版权”让给总统,并且是悄悄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转让。这样,他的计划就能顺利地被总统采纳。例如,1914年春季,豪斯奉命赴法国做外交上的接洽。出发前,威尔逊原则上同意了豪斯的计划,但态度相当谨慎,距离被正式批准还相当遥远。豪斯到巴黎后不久,寄回了他同法国外长的谈话记录。在谈话中,豪斯把自己想出的、经总统谨慎同意的计划,说成是“总统的创见”,并热烈赞扬说,这是“天才,勇气,先见之明”的表现。看了记录,威尔逊总统毫不犹豫地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计划的实施,给两国带来巨大的利益。豪斯为自己实际发挥的作用由衷地高兴。同时威尔逊总统也更加由衷地喜欢豪斯,对他更加倚重。但有一件事是永远心照不宣的:豪斯从来不表示某项计划是他想出来的。若干年后,豪斯说道:“我不愿意称那些计划是我的,并不仅仅出于讨总统喜欢。我的计划充其量是一棵树种,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有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只有总统才有这些条件。把树种变成大树的,公平地说,是总统。我只不过把种子移到了总统心中。”
在威尔逊执政期间,豪斯都采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种子移植”的策略。然而他对威尔逊的影响,比当时成群的政治领袖加在一起都大。
把硬骨头啃烂
“谏”历来是人们所提倡的。何况在现代商战中,上司和下属都为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只要“谏法”得当,无论怎样难缠的上司,也会听你“谏”的。
你的谏言如果遇有麻烦,通常会是下面几种“受谏”者——上司的问题:
对付自负的上司
这些上司常是很有能力、颇优秀的人物,对于一时的失误,往往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尽管如此,如果下属能够把准时机,巧妙地进谏,还是可以起到助其纠正失误的作用的。
要知道,一个优秀的上司,不喜欢轻易接受批评,但是下属的意见如果合理,他们仍然是会采纳的,这是他们优秀的原因之一。
下属对这样的上司进谏时,必须注意方法。首先在态度上要尊重上司;其次对你自己的意见,要说明得有理有据,并且要强调是你“个人的”意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能及时收场。因为自尊心强的上司,你越和他争论,他就越不肯认错,尽管有时他明知错了,也不肯认输。既然你肯定自己的意见正确,作为一个精明的上司,也不会不明白,但需让上司有时间否定自己的主张,采纳你的谏言。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可恃功自负,当得知上司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决定,采纳了你的建议后,不要洋洋自得,最好不要多提此事,以后上司便会更加重视你的意见。
不喜欢批评的上司并不是不能批评,只要你批评得恰到好处,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善“谏”的“良臣”。
对付轻视的上司
有些上司有时会当面应付你,也有时会当面根本不做什么反应,这种情况是不是还可以“进谏”呢?作为一名下属,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战中立足,也要尽可能为自己创造机会,绝不该因为上司不愿听“谏言”便不去“谏”。
对待不重视下属的上司,在谏言之前,你必须充分调查,充分考虑其必要性,使上司不得不予重视。对于上司原本已经当面答应了,但后来却音信皆无的情况,你自己便要反想一下自己谏言的方式是不是合适,口气是不是过重,是不是无意中表现了轻视上司的意思。
一个高明的谏者,遇到不喜欢听谏言的上司,都会选择一个适宜的场合去谏。比如,可以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原理和同事们一同谏言,由周围的人共同提醒他,以防他再说“不知道”。
这种方法实际有一点强行的意味,但对这样的上司,又不得不如此,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对付赖皮的上司
还有一种上司对于谏言一般都不立即做出结论。这些上司一般处于中间管理阶层,因为后面有“后台”,便常常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人确实也有他们自己的难处,尤其是那些做事谨小慎微,怕负责任的上司更是如此。经常会以“我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意思”来对付你的谏言。这时候,合适的办法是暂不争辩,稍候一段时间再说。因为每一位上司都希望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好的建议,他们必定会给予适当的注意。
巧妙地改变
当你试图说服上司去干你所希望的事情的时候,他可以干脆拒绝你,然而,如果你试图阻止他去干他想干的事情,他可能会耿耿于怀。
所以如果你试图改变上司的主意,就必须妥善而巧妙地加以处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你应当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上司的主意很糟糕。你的上司也许觉得他的做法可以得益更多。你不仅应摸清上司究竟想干什么,而且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