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说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见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出来。所以“仁”自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与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我们得这“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不做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呢?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地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词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练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硬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在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也没有,哎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
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片断的知识就是算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吧:你如果做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厉,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田地呀?屈原说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见一群好好地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诸君梦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会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修养、磨练,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吧!养定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导读]
知者不惑 仁者无忧 勇者无敌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文字影响了胡适、***、鲁迅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启迪和激励了他们为了中华的复兴崛起而奋斗终生,正所谓“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梁启超一支笔惊醒了”。梁启超先生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强调了青年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那句名言“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表达了对于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
《为学与做人》这是梁先生于1922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在当时那个混乱愚昧的年代,他以广阔的眼界,创新的视角,提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做人”的观点。梁启超先生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三道,指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通俗地说就是判断力、人格和意志力,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就是“三达德”——知、仁、勇,是做人是三大标准。即做人要学会在“知育、情育、意育”上下工夫,即:“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
“知育”即达到知者不惑,首要条件便是要有判断力。判断力的养成不仅要学习各种书本知识,还要不断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一些学生只会寒窗苦读,缺乏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都非常欠缺,凡事皆高度依赖父母。如此,即使书本知识学得再好,由于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只能成为书呆子。
“情育”即达到仁者不忧。仁者,发乎情止乎礼。现代社会对于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表明,情商相对于智商而言,对于个人生活的质量、事业的成功影响更大。有学者认为情商要占70%以上。情育,既能培养对于学习的兴趣,促进智育发展;又培养对他人对自然的仁爱之心,养成与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持身与心的和谐状态。在尊重自我感受的同时,学会重视他人的需要,宽厚待人,知足知止。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长期来重智力教育轻情感教育,大学新生在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等诸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强化培育情商、塑造良好性格,尤为必要。
“意育”即达到勇者不惧,这来自于坚强的意志。“若是意志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人生之中,难免有各样诱惑,会遇到各种挫折。对诱惑和挫折,不同之人应对必不尽相同,这差异并非临机的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养成的意志的具体表现。要想在挫折面前挺得住,诱惑面前不动心,就要放下自私和功利之心,平时注重意志的磨炼和品格的塑造。
梁启超的笔曾经惊醒了中国那时长久睡梦的人心,今日也应该惊醒并触动一些迷茫的学子。在当今急功近利、浮躁及价值观多元凸显之时,要在暗礁险滩的人生大潮中不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找准方向,我们既要注重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注释
[1]梁启超于1922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经典七
敬告青年[1]
陈独秀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于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导读]
青年如初春
《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陈独秀认为“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是否新青年要看其头脑中装的是新思想还是旧观念。他为此提出了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应当是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人。这个国家,也应当是独立、进取、理性、开放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会自动从中国的传统中长出,要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艰苦努力。
注释
[1]《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经典八
未必是救命毫毛,做个适防身的锦囊罢[1]
胡适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生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关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