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者若能考虑到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批评方式,批评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古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下咽,往往达不到利病的目的。所以人们才研制出糖衣药片、胶囊药片,使“苦口”变“甜口”,让病人愿意咽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更喜欢听赞扬和鼓励的话,而严厉的指责甚至谩骂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方即使明知正确但还是会抵制或是拖延接受。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脱掉身上的大衣。北风首先吹出一阵寒冷刺骨的冷风,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顿时觉得暖意上身,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同样是吹风,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其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同样,批评之所以常常“逆耳”,也是因为批评与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相抵触。一般来说,人们是乐于接受正确批评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所以,批评者若能考虑到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批评方式,使被批评者在“良好的心境”下认知,批评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个人如果买了件新衣服,从颜色到款式都有不少缺憾,倘若你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一定会弄得他心里很不愉快。换作自己大概也是如此。如果工作中也用这种方法与人交流,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或者用激烈而直接的言辞批评对方,必定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口角,这样遭受对方极大反感的用语习惯是阻碍你成功批评对方的绊脚石。
要想做到忠言不逆耳,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将批评夹杂在肯定和赞扬之中。
先肯定和赞扬对方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待对方防卫心理松弛下来再进行批评,最后还要友善地予以鼓励,这样的批评方式易于被人接受而不致引起反感。
(2)要远远道来,放松对方心理。
坚持自己的人,往往有强烈的防卫心理,在你试图说服他时,他就会持抵触态度,根本不愿耐心听下去。所以你既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还要懂得从远处说,对说服的对象只字不提,从对方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话题,让对方形成放松、愉悦的心理,倾听你的话语,这样对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你的话语所感染。
(3)让对方有切身体会。
有这样一个事例,说的是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曾多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却不以为然。后来牧场主想了个办法,他在自己羊群里挑选了三只可爱的小羊羔,分别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驯的小羊羔,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后都要在院子里和小羊羔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儿子们的小羊,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牢实地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4)轻轻地点出别人的错误,不把问题戳破。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当他面对别人的批评时,就是不肯接受。对于这种要面子、自尊心过强的人,大可不必非要让批评“立竿见影”才行。你只要估计他自己心里已经明白或有所触动,就不妨给他一点面子,不把问题戳穿,给他一些自我反省的时间,让他有一个台阶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