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3300000007

第7章 另一种学生时代(2)

我们常常在早晨去乌镇,桑树上的露水还没有消,如果是有桑枣的季节,我们就钻进桑地,摘些紫的桑枣吃;有的桑枣还不熟,红红的,但也忍不住吃了,弄得满嘴大红大紫,身上湿漉漉的。

再走一段,小天就不老实了。他在过桥的时候,不走桥面,却爬到桥栏杆上走,像女子体操平衡木,走窄窄的桥栏,做出种种惊险动作。桥下不是厚厚的海绵垫子,而是湍湍急流,吓得母亲赶紧闭上眼睛。

桥下有船经过,船上的人大声喊:“喂,你儿子掉河里了!”

母亲又赶紧睁开眼睛。

船上的人大笑。

小天继续走着平衡木,稳稳当当,无动于衷。

若是在夏天,小天多半在河里游泳,我和母亲在岸上走,或者他吊住一条船的绳子。母亲不知为他担过多少心,受过多少怕。

在个把小时的路程中,武有武的走法,文有文的走法,文的走法多半是大人讲故事,或者讲什么新闻,说得最多的,是乡下流传最广的鬼和背娘舅。

背娘舅不是鬼,就是从前书里写的劫道的强盗。在两省交界处,一直是这些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即使在解放后好多年,也没有彻底断绝。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在乡下出没的背娘舅,干一回也弄不到多少钱,那年月谁的身上会有很多钱呢?没有的,也不知道钱都在哪里。30年后的今天,恐怕一个小孩子身上也会有不少钱。现在的钱,一下子多了起来。杀人越货,这是强盗行径,但杀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然要干,好歹也该多弄些钱财,可是,那时候的背娘舅,常常为了几个小钱,或者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包袱,就背了娘舅。这决不是传说中的故事,在我们乡下,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亲身碰到,但几乎每天都有人说起背娘舅。这背娘舅的事情,一直像一片阴影似的笼罩在我的心头。我在乡下走路,常常提心吊胆,生怕从路边的桑树地里蹿出个背娘舅来。

背娘舅肯定不是一个人,这些人的形象也应该是各不相同。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背娘舅始终只有一个形象,这形象是模糊不清的,却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

同背娘舅制造的恐怖气氛有异曲同工效果的就是鬼的故事了。

在我们去乌镇这一路上,走到哪一段就有哪一段的鬼。我们过大通桥,知道大通桥有五个鬼,每天夜里都坐在桥头上乘凉,并有叽里咕噜地说话声;有人走过,就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有月光的时候,还能看到水花。虽然大通桥的鬼并不厉害,它们见了人还会逃跑,但是,每当经过大通桥时,我身上总是打寒噤,从心里往外冒寒气。

再往前面走,就是小红孩儿的地段了。关于小红孩儿的故事,我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

(附)一张糖纸

到了穿棉衣的时候,妈妈就把带回去拆洗翻新的棉衣寄来了。

那其实还是一件新棉衣,才穿了两个冬天。可是,在乡下干活穿衣服就会脏的快、破的快。夏天,家里让妹妹来看我,见了这件棉衣,很是笑了一阵子,便带回去了。现在,妈妈把它弄成新的一样又寄来了。

包裹是邮递员从公社邮局代领了送来的。那天正好刮着西北风,连乡下人都穿上了棉袄。小孙接过包裹,回屋便拆,拆了拖出棉衣往身上一穿,浑身立时暖和了。

棉衣口袋里鼓鼓的,他伸手一摸,摸到了一个小包。拿出来一看,是一包水果糖,足有半斤。小孙舔了一下嘴唇,好久没有吃糖了。屋里两个同伴不在,他飞快地剥了一块,塞进嘴里,糖纸仍然放回口袋。

他含着糖,很甜,身上也很暖和,心情一下子好起来,哼着歌下河去淘米。

刮起了北风,河水还没有冻冰,却已经很凉了,刺手。河滩上有个小姑娘,在刷鞋子。穿一件红棉袄,很短、很旧,几乎盖不住屁股了。是坤宝家的大女儿,只听见别人叫她大丫头,不知道她有没有大名,也许没有。根本用不着,她不上学。小姑娘手冻得通红,有十来双鞋,都快洗好了。小孙知道坤宝家,这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小孙蹲下来淘米。

小姑娘盯着他的嘴,凹下去的眼睛很黯淡。半晌,忍不住地问:“你嘴里是什么?”

小孙赶紧将那块水果糖挨了一下位置,使它停留在舌尖,不再鼓起左颊或右颊。

“你嘴里是什么?”小姑娘又问了一次,随后咽一口唾沫。

小孙有点讨厌她,不理睬她。

小姑娘便不再作声,重新洗刷鞋子。鞋总算刷完了,小姑娘走上台阶,忽然又回过头来说话:

“我没有吃过糖。”

小孙心里一动,看了她一眼。

“我没有吃过糖。”小姑娘黯淡的眼睛仍然盯着他的嘴,“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

小孙避开了她的眼睛,仍然不理会她。

小姑娘好像叹了口气,走了。

小孙赶紧掏出那张糖纸,扔进河里。揉皱了的糖纸,在河面上慢慢地舒展开来。

天阴沉沉的发紫,老人说,要下雪了。

晚上,同屋的三个知青都在,天冷了,不能出去。那两个人无聊得很,早早地钻进了冰冷的被窝,抽一毛四一包的“大铁桥”烟。小刊、不抽烟,偶尔被逼着抽一支,也尝得出那烟的劣。

小孙几次将手伸进口袋,想摸几块糖,却又几次空着手出表。那两个的馋劲,他害怕,两三块水果糖是不会杀念的,非捣空了不可。三个人刚下来的时候,吃的用的都是“共产”,后来都“共产”不起了,偷偷地独吃。

说着说着便开始骂人、诅咒,一肚子的怨气。

后来,又说看见后湾的小卫,进城回来,一下车背着包就到书记家里去。咒语里有点羡慕,且怨自己老子无钱无势。

小孙心里一动,用劲按了按口袋。

早晨起来果真有厚厚的雪,队长挨家喊:“今天不做工录了。”

小剥、要到大队部打煤油,拎着油瓶,到门口,又看见坤宝家的大丫头,仍是那件很短很旧的红棉袄,下河去洗尿布。看见小孙,小姑娘的眼睛很黯淡,仍然盯着他的嘴。

小孙下意识地按了接口袋,那包水果糖还好好地在。

走出一段路,小孙回头看看,小姑娘还站在河滩上看着他。他心里又是一紧,听见坤宝娘子骂:

“死丫头,快洗,发什么痴!”

路上不好走,雪积得很厚,走一步陷一步,走出一段,小孙便出汗了。他歇歇,抹抹汗,忽然看见坤宝家的大丫头,穿着那件红棉袄还背着个书包在前边站着,不时地抬回头看他,像在等他。

小孙吃了一惊,定神看,却没有。雪白的一片,什么也没有,他嘘了一口气,继续往前走。

大队书记的家就在大队部边上,小孙顺路进去看看。在院门前的柴堆上,小孙又看见坤宝家穿红棉袄的小姑娘,坐在柴堆上等他,走近时却又不见了。小孙心神不安。

书记不在家,老婆和孩子都在,小孙知道书记也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儿,这时看见她也穿了一件红棉袄,不过并不短,和坤宝家的女儿极像。

并没有人招呼他,很没趣,他招手让书记的小女儿过来,从口袋里摸出一大把水果糖,塞进她的口袋,书记的老婆脸色缓和了些,让小女儿叫叔叔。

小女儿并不叫,掏出糖来看了看,又走过去,说:“硬糖,不要;硬糖,不要:吃奶油的。”说着,把糖又塞到小孙手里,“我有奶油糖……”

小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捧着糖不知道怎幺办才好。

小女儿从里屋捧了个糖盒来,让他看,果真是奶糖,那糖盒也极漂亮,不知道是小卫送的,还是别人送的。

小孙好尴尬,要走,书记的老婆也不留他,他便出来了,心里好憋气。到大队部打煤油,见有几个熟人,使狠狠心发了些糖,自己也剥了两块一齐吃。

远远地便听见有哭声,走近了见河滩上围着不少人。哭声是从那里面传出来的,在雪天雪地里愈发地凄惨。

小孙奔过去,心怦怦地跳。

“什么事?”

“淹死了。”有人说。

“冻死的。”有人纠正。

“谁?谁?”小孙眼前有个红色的影子晃了一下。

“大丫头,坤宝家的大丫头……”似乎很平淡。

小孙心抖得厉害,拨开人群挤进去。

很短很旧的红棉袄,已经结了冰。小孙不敢看小姑娘的脸。坤宝娘子趴在小姑娘身上,嗓子已经哭哑了。坤宝闷声地蹲在一边,另外几个小的孩子趴在他身上哭。

“坤宝也是作孽,前世作的孽,本来大丫头养大了点,好帮手了,又淹死了,唉,可怜哪……”

小孙愤怒地瞪了那女人一眼。

“怎么会,怎么会……”他喃喃地身上一阵冷似一阵,直瞪着那红色的小身体。

“唉,林生家的丫头看见的,说是水面上有一张糖纸,去捞那糖纸,便扑了上去;林生家的小丫头,吓呆了,等叫来了人,已经沉了,捞上采,已经……”

坤宝娘子又是抢天呼地,坤宝仍是闷着头。半晌,才听坤宝嘟嚷了一句:“可怜哪,连块糖都没尝过呢……”

小孙像丢了魂儿似的,忍不住去看小姑娘的脸,那脸竞很平和,一点也不吓人,只是略有些紫。左手抓着一块尿布,右手捏着一张糖纸。小孙认出那张糖纸。再看那脸,竟有些笑意,嘴微微地张着,好像说:“我没有吃过糖。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

小孙回想那盯着他嘴看的眼睛,很黯淡的,凹下去的,渴求着什么……“你嘴里是什么?我没有吃过糖。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小孙心里在哭,脑袋要炸开了,想撕什么东西,又想大叫。他终于什么也没有干,慢慢地蹲下去,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果糖,剥了纸,塞进了小姑娘僵硬的嘴里。他想拿下她手里那张已经浸坏浸烂的糖纸,换一张新的,却怎么也取不下来,手将那张糖纸紧紧地捏着。

坤宝自己钉了个小棺材。小姑娘只有那一件又短又旧的红棉袄,坤宝要剥下来给小的穿,坤宝娘子哭。小孙扑过去,说这棉袄让她穿去吧。坤宝看了他一眼,不作声,也不再剥那件红棉袄。

钉棺材盖的时候,小孙最后看了一眼那又短又旧的红棉袄,将所有的水果糖全部装进红棉袄的小口袋。

雪天雪地里,坤宝娘子凄渗的哭声,很久很久不曾散去。

这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的《太湖》杂志。

往乌镇去的路上就是这样的,我们一会儿兴奋一会儿害怕地往前走着。和我们一起走的,还有大运河的河水。

印象中的乌镇好像只有一条街,街上有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乌镇的轮船码头,我们曾经在这里上船到别的地方去。比如去杭州,就是从这里起航的。乌镇还有一个地名也是久久不能忘记的,是乌镇的北栅头。因为,我们家的方向在乌镇的北面,我们进入乌镇是由北栅头而八,回家则是从北栅头而出,所以,印象深一些。有一次,父亲带我和哥哥去杭州,回来时船到乌镇已经是半夜了,我们随身携带些东西,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那时候却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塘西买了两大捆甘蔗,没舍得吃。一下船,出了码头,就有一个汉子看到我们。后来,他追过来问:“你们去哪里?”

哥哥说:“去桃源。”

父亲连忙接口说:“就在北棚头处。”

父亲的话一直记在我心里,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尽管父亲那时候还不老。

我们一家人有时摇船去乌镇,父亲摇橹,哥哥纤绷,我和母亲坐在船头。生活虽然艰苦,前途也是未知,但一切却是那么欢快、那么宁静。许多年过去,我和哥哥都有了自已的事业,然而母亲却已经不在了,也唤不回那种温馨、和谐了。

已经有25年没去乌镇了,我想象不出乌镇现在是什么样子。1996年5月,我来到乌镇。

到茅盾故居参观,而后在街上转一圈,有说不出的沮丧。我没有感想,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也没有感伤,甚至没有回忆。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是急急地想回去。我是特意到桃源来的,我是特意要到乌镇来看看的,但是,现在我什么也不想看。

我急急忙忙地上了车,车把我送回了家。

3.文满

我在乡下广阔的田野里,在清新的气息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农村孩子质朴友好的感情、好奇渴求的眼睛,使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交了许多朋友,这使我自己都感到奇怪。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家庭的背景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许多的农村朋友中,有家庭出身好的,三代贫农;也有出身不太好的,或者有严重的家庭问题,比如地主富农的孩子,他们总是不能抬起头理直气壮地做人。

留在记忆中最深的是“中和党”。

那一带“中和党”很多,一个村子,差不多有三五家,至少有一家。我至今不知道“中和党”到底是什么?它的组织到底有多大?成员有多少?总部设在哪里?总书记是谁?目标纲领是什么?具体有哪些行动?我也不知道它有没有全称,全称是什么?是中华和平党?还是中国共和党?或者是别的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党到底存在不存在,也许它就像当时的另外一些所谓的反动组织一样,纯属子虚乌有。

不管“中和党”有没有,是对共产党造成威胁,还是无损一根毫毛,总之,在我们那里,“中和党”的阴影是非常浓的,浓得连我这样不谙世事的外来孩子都感觉到了它的压力。在我的思想中,“中和党”是比地主富农更反动、更凶恶的敌人。

我的一些农村朋友,小小的年纪,便背上了“中和党”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

文满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刚下乡的时候,正是冬天,我们到田里敲麦泥。我没有手套,手冻得厉害。下晚儿,文满带着另一个小女孩儿来到我家,并带来一副手套,是粗线织的,送给我。文满指指小女孩儿说:“这是我妹妹,我还有一个妹妹在家里。”

我说:“她怎么没来?”

文满说:“她想来,我不许她来。”

文满和她的大妹妹只坐了一小会儿就走了,第二天,母亲从外面回来,神情很严肃地说:“你知道昨天给你送手套的是什么人吗?”

同类推荐
  • 小小说纵横谈(增订本)

    小小说纵横谈(增订本)

    小小说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门户鼎立的小说四家族。但是,对小小说的关注和重视,是显然相对不够甚至欠缺的。对此,有茅盾先生1959年赞扬“一鸣惊人的小小说”的启迪,本书就对已引人注目的文学体裁——小小说的内部规律和外部关系,作了认真的追溯源流,考察中外,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概括和总结,对小小说在小说形态上新体例的形成,从比较中做了系统的论述,分类科学,见解精到,并选有古今中外小小说作品45篇作为附录,以供读者阅读时的比较研究。对这本开荒之作,著名学者李希凡作序说:“这大概还是小小说论著中的一个创举”。
  • 有范儿

    有范儿

    这本《有范儿》延续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闲话,让你觉得够味儿、过瘾。逗你乐,让你备感轻松愉悦。本书的六个部分,分别为“作妖”,这里记录了几个没能耐大折腾只在自己小天地“混”的特能闹妖蛾子的女性,如临产前后的阿绿在产房的奇特遭遇,再如一次高档用餐时,一品女人的惺惺作态;“砸挂”部分更是笑料百出;“挠挠”部分用作者身边的日常小事儿记叙着日子、段子、妖蛾子;“屁孩”的部分则是作者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一方面好奇,另一方面因为亲眼目睹生命的成长而感觉幸运的心理过程,此部分也是王小柔文字中不多见的母性情怀的体现。
  •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本书是以古代登临为创作主题的一类诗歌作品,共选录作品300首。以《诗经》起点,延续到晚清的登临诗词。对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重要的诗人、经典的诗词作了重点选录,其中尤其突出选录了唐代宋代的登临诗词,又重点选录了王维、李白、杜甫、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人的经典诗作,丰富地展现了古代登临诗词的不同风貌。 古代登临作品通常是在睹物兴情时写成的,多属“为情而造文”,所以这些作品往往显得真实、亲切、感人。而登临时作者心中所涌起的时空感和历史感、生命意识,使作品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 千家诗

    千家诗

    本书汇聚《千家诗》的各种今注今译成果,按照七绝、五绝、五律、七律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编排,每部分篇目保持原有顺序。除订正讹误外,还作了详尽的注解,加入丰富的译文,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并尽量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同时配以古典雅致的画作,使读者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浑然天成。本书为每首诗都标注汉语拼音,为孩子们扫清阅读障碍,更易诵读。
  • 旷野独骑:一个铁血骑士的十年传奇

    旷野独骑:一个铁血骑士的十年传奇

    全书讲述了年过半百的罗维孝十余年的骑行经历。从雅安到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到祖国各地,最后独闯异国他乡到达法国艾斯佩莱特市。
热门推荐
  • 乱世弃妃

    乱世弃妃

    "他是聂洪国的君王,冷漠多疑;她是为了调查姐姐死因入宫的才人。他得知她别有用心,把她的计谋当成一个笑话,却不知,她早已看穿。一支舞,一个人。西衡国的摄政王却说,我是你的未婚夫她究竟忘记了什么?后宫里的勾心斗角,深夜里的**捭阖。看她如何步步为营,登上凤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一狂妃:惊世废物斗邪皇

    第一狂妃:惊世废物斗邪皇

    前世被未婚夫伙同姑姑阴谋害死,萧萌再次醒来天地变色万兽惊恐,殊不知她却在死灵法师皮鞭之下点燃仇恨之火。你说你强大就强大了吗?在我萧萌眼里你只是个玩骷髅的戏子而已,骷髅我帮你拆了,祖传宝藏我给你收了,至于你这人就勉强当我坐骑吧。姑娘我不会害羞的……【新坑,各种翻滚求收藏求推荐票求留言,喵,各位大大,路过请收藏哇!】
  •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

    名人传记丛书——李世民——最十项全能的皇帝:“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文化一词,常挂在我们的嘴边,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再如文化素质、文化品位、文化遗产,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异常庞杂丰富,博大精深。为弘扬民族文化,激起广大青少年对中国文化了解甚至探究的兴趣,《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力求选取中国文化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
  • 我最想学的销售技巧:销售是个技术活儿

    我最想学的销售技巧:销售是个技术活儿

    《我最想学的销售技巧:销售是个技术活儿》中所提供的种种技巧,不管是挖掘需求还是推动成交,都是拿来就可以使用的绝招,杜绝含糊其辞,没有空话套话,一看即懂,一用就灵,即学即用,实用、搞笑的销售技巧,切实解决销售中的问题。
  • 诗经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本书在继承历代《诗经》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精到地诠释每首诗的主题、立意,清晰注解每章每句,以求读读者感悟《诗经》的古朴纯美,做到与古人情感共鸣。
  • 遇见,傅先生

    遇见,傅先生

    (超甜)父母偏心,闺蜜陷害,走投无路之下,叶繁星嫁给了坐在轮椅上的傅先生。他会教她弹钢琴,送她花,将她宠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某天,同学聚会,她被人嘲笑,说她老公是个残废,他风度翩翩出现,让所有笑话她的人哑口无言。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光里,有他牵引着她积极向阳而生,从而有了灿烂的人生。遇见你真好,我的傅先生。
  • 仙府道途

    仙府道途

    破剑烂宝,原石废料,有多少要多少!在仙府里,这些都可以转化成昂贵的炼器材料。
  • 快穿女配:崩坏主角打脸攻略

    快穿女配:崩坏主角打脸攻略

    晨曦被孟婆随手丢给了一个不靠谱的系统,从此走上了虐渣之路。白莲花,心机婊,绿茶婊,汉子婊,虐起来绝不手软。而当一大堆冷面王爷,霸道总裁,傲娇男神,清冷校草,冷酷帝王,腹黑世子,忠犬哥哥,打包来袭的时候,晨曦表示......当然是继续开虐了。
  • 一往情深:一生一世只宠你

    一往情深:一生一世只宠你

    被前男友抛弃,她心灰意冷。被家族利用的她嫁入豪门,一纸协议之后成为何家儿媳!一切是福是祸,一切成因结果,她尽皆不知!命运长途之中,她叫安纪念,他是何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