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3300000007

第7章 另一种学生时代(2)

我们常常在早晨去乌镇,桑树上的露水还没有消,如果是有桑枣的季节,我们就钻进桑地,摘些紫的桑枣吃;有的桑枣还不熟,红红的,但也忍不住吃了,弄得满嘴大红大紫,身上湿漉漉的。

再走一段,小天就不老实了。他在过桥的时候,不走桥面,却爬到桥栏杆上走,像女子体操平衡木,走窄窄的桥栏,做出种种惊险动作。桥下不是厚厚的海绵垫子,而是湍湍急流,吓得母亲赶紧闭上眼睛。

桥下有船经过,船上的人大声喊:“喂,你儿子掉河里了!”

母亲又赶紧睁开眼睛。

船上的人大笑。

小天继续走着平衡木,稳稳当当,无动于衷。

若是在夏天,小天多半在河里游泳,我和母亲在岸上走,或者他吊住一条船的绳子。母亲不知为他担过多少心,受过多少怕。

在个把小时的路程中,武有武的走法,文有文的走法,文的走法多半是大人讲故事,或者讲什么新闻,说得最多的,是乡下流传最广的鬼和背娘舅。

背娘舅不是鬼,就是从前书里写的劫道的强盗。在两省交界处,一直是这些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即使在解放后好多年,也没有彻底断绝。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在乡下出没的背娘舅,干一回也弄不到多少钱,那年月谁的身上会有很多钱呢?没有的,也不知道钱都在哪里。30年后的今天,恐怕一个小孩子身上也会有不少钱。现在的钱,一下子多了起来。杀人越货,这是强盗行径,但杀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然要干,好歹也该多弄些钱财,可是,那时候的背娘舅,常常为了几个小钱,或者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包袱,就背了娘舅。这决不是传说中的故事,在我们乡下,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亲身碰到,但几乎每天都有人说起背娘舅。这背娘舅的事情,一直像一片阴影似的笼罩在我的心头。我在乡下走路,常常提心吊胆,生怕从路边的桑树地里蹿出个背娘舅来。

背娘舅肯定不是一个人,这些人的形象也应该是各不相同。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背娘舅始终只有一个形象,这形象是模糊不清的,却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

同背娘舅制造的恐怖气氛有异曲同工效果的就是鬼的故事了。

在我们去乌镇这一路上,走到哪一段就有哪一段的鬼。我们过大通桥,知道大通桥有五个鬼,每天夜里都坐在桥头上乘凉,并有叽里咕噜地说话声;有人走过,就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有月光的时候,还能看到水花。虽然大通桥的鬼并不厉害,它们见了人还会逃跑,但是,每当经过大通桥时,我身上总是打寒噤,从心里往外冒寒气。

再往前面走,就是小红孩儿的地段了。关于小红孩儿的故事,我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

(附)一张糖纸

到了穿棉衣的时候,妈妈就把带回去拆洗翻新的棉衣寄来了。

那其实还是一件新棉衣,才穿了两个冬天。可是,在乡下干活穿衣服就会脏的快、破的快。夏天,家里让妹妹来看我,见了这件棉衣,很是笑了一阵子,便带回去了。现在,妈妈把它弄成新的一样又寄来了。

包裹是邮递员从公社邮局代领了送来的。那天正好刮着西北风,连乡下人都穿上了棉袄。小孙接过包裹,回屋便拆,拆了拖出棉衣往身上一穿,浑身立时暖和了。

棉衣口袋里鼓鼓的,他伸手一摸,摸到了一个小包。拿出来一看,是一包水果糖,足有半斤。小孙舔了一下嘴唇,好久没有吃糖了。屋里两个同伴不在,他飞快地剥了一块,塞进嘴里,糖纸仍然放回口袋。

他含着糖,很甜,身上也很暖和,心情一下子好起来,哼着歌下河去淘米。

刮起了北风,河水还没有冻冰,却已经很凉了,刺手。河滩上有个小姑娘,在刷鞋子。穿一件红棉袄,很短、很旧,几乎盖不住屁股了。是坤宝家的大女儿,只听见别人叫她大丫头,不知道她有没有大名,也许没有。根本用不着,她不上学。小姑娘手冻得通红,有十来双鞋,都快洗好了。小孙知道坤宝家,这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小孙蹲下来淘米。

小姑娘盯着他的嘴,凹下去的眼睛很黯淡。半晌,忍不住地问:“你嘴里是什么?”

小孙赶紧将那块水果糖挨了一下位置,使它停留在舌尖,不再鼓起左颊或右颊。

“你嘴里是什么?”小姑娘又问了一次,随后咽一口唾沫。

小孙有点讨厌她,不理睬她。

小姑娘便不再作声,重新洗刷鞋子。鞋总算刷完了,小姑娘走上台阶,忽然又回过头来说话:

“我没有吃过糖。”

小孙心里一动,看了她一眼。

“我没有吃过糖。”小姑娘黯淡的眼睛仍然盯着他的嘴,“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

小孙避开了她的眼睛,仍然不理会她。

小姑娘好像叹了口气,走了。

小孙赶紧掏出那张糖纸,扔进河里。揉皱了的糖纸,在河面上慢慢地舒展开来。

天阴沉沉的发紫,老人说,要下雪了。

晚上,同屋的三个知青都在,天冷了,不能出去。那两个人无聊得很,早早地钻进了冰冷的被窝,抽一毛四一包的“大铁桥”烟。小刊、不抽烟,偶尔被逼着抽一支,也尝得出那烟的劣。

小孙几次将手伸进口袋,想摸几块糖,却又几次空着手出表。那两个的馋劲,他害怕,两三块水果糖是不会杀念的,非捣空了不可。三个人刚下来的时候,吃的用的都是“共产”,后来都“共产”不起了,偷偷地独吃。

说着说着便开始骂人、诅咒,一肚子的怨气。

后来,又说看见后湾的小卫,进城回来,一下车背着包就到书记家里去。咒语里有点羡慕,且怨自己老子无钱无势。

小孙心里一动,用劲按了按口袋。

早晨起来果真有厚厚的雪,队长挨家喊:“今天不做工录了。”

小剥、要到大队部打煤油,拎着油瓶,到门口,又看见坤宝家的大丫头,仍是那件很短很旧的红棉袄,下河去洗尿布。看见小孙,小姑娘的眼睛很黯淡,仍然盯着他的嘴。

小孙下意识地按了接口袋,那包水果糖还好好地在。

走出一段路,小孙回头看看,小姑娘还站在河滩上看着他。他心里又是一紧,听见坤宝娘子骂:

“死丫头,快洗,发什么痴!”

路上不好走,雪积得很厚,走一步陷一步,走出一段,小孙便出汗了。他歇歇,抹抹汗,忽然看见坤宝家的大丫头,穿着那件红棉袄还背着个书包在前边站着,不时地抬回头看他,像在等他。

小孙吃了一惊,定神看,却没有。雪白的一片,什么也没有,他嘘了一口气,继续往前走。

大队书记的家就在大队部边上,小孙顺路进去看看。在院门前的柴堆上,小孙又看见坤宝家穿红棉袄的小姑娘,坐在柴堆上等他,走近时却又不见了。小孙心神不安。

书记不在家,老婆和孩子都在,小孙知道书记也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儿,这时看见她也穿了一件红棉袄,不过并不短,和坤宝家的女儿极像。

并没有人招呼他,很没趣,他招手让书记的小女儿过来,从口袋里摸出一大把水果糖,塞进她的口袋,书记的老婆脸色缓和了些,让小女儿叫叔叔。

小女儿并不叫,掏出糖来看了看,又走过去,说:“硬糖,不要;硬糖,不要:吃奶油的。”说着,把糖又塞到小孙手里,“我有奶油糖……”

小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捧着糖不知道怎幺办才好。

小女儿从里屋捧了个糖盒来,让他看,果真是奶糖,那糖盒也极漂亮,不知道是小卫送的,还是别人送的。

小孙好尴尬,要走,书记的老婆也不留他,他便出来了,心里好憋气。到大队部打煤油,见有几个熟人,使狠狠心发了些糖,自己也剥了两块一齐吃。

远远地便听见有哭声,走近了见河滩上围着不少人。哭声是从那里面传出来的,在雪天雪地里愈发地凄惨。

小孙奔过去,心怦怦地跳。

“什么事?”

“淹死了。”有人说。

“冻死的。”有人纠正。

“谁?谁?”小孙眼前有个红色的影子晃了一下。

“大丫头,坤宝家的大丫头……”似乎很平淡。

小孙心抖得厉害,拨开人群挤进去。

很短很旧的红棉袄,已经结了冰。小孙不敢看小姑娘的脸。坤宝娘子趴在小姑娘身上,嗓子已经哭哑了。坤宝闷声地蹲在一边,另外几个小的孩子趴在他身上哭。

“坤宝也是作孽,前世作的孽,本来大丫头养大了点,好帮手了,又淹死了,唉,可怜哪……”

小孙愤怒地瞪了那女人一眼。

“怎么会,怎么会……”他喃喃地身上一阵冷似一阵,直瞪着那红色的小身体。

“唉,林生家的丫头看见的,说是水面上有一张糖纸,去捞那糖纸,便扑了上去;林生家的小丫头,吓呆了,等叫来了人,已经沉了,捞上采,已经……”

坤宝娘子又是抢天呼地,坤宝仍是闷着头。半晌,才听坤宝嘟嚷了一句:“可怜哪,连块糖都没尝过呢……”

小孙像丢了魂儿似的,忍不住去看小姑娘的脸,那脸竞很平和,一点也不吓人,只是略有些紫。左手抓着一块尿布,右手捏着一张糖纸。小孙认出那张糖纸。再看那脸,竟有些笑意,嘴微微地张着,好像说:“我没有吃过糖。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

小孙回想那盯着他嘴看的眼睛,很黯淡的,凹下去的,渴求着什么……“你嘴里是什么?我没有吃过糖。真的,我从来没有吃过糖。”小孙心里在哭,脑袋要炸开了,想撕什么东西,又想大叫。他终于什么也没有干,慢慢地蹲下去,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果糖,剥了纸,塞进了小姑娘僵硬的嘴里。他想拿下她手里那张已经浸坏浸烂的糖纸,换一张新的,却怎么也取不下来,手将那张糖纸紧紧地捏着。

坤宝自己钉了个小棺材。小姑娘只有那一件又短又旧的红棉袄,坤宝要剥下来给小的穿,坤宝娘子哭。小孙扑过去,说这棉袄让她穿去吧。坤宝看了他一眼,不作声,也不再剥那件红棉袄。

钉棺材盖的时候,小孙最后看了一眼那又短又旧的红棉袄,将所有的水果糖全部装进红棉袄的小口袋。

雪天雪地里,坤宝娘子凄渗的哭声,很久很久不曾散去。

这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的《太湖》杂志。

往乌镇去的路上就是这样的,我们一会儿兴奋一会儿害怕地往前走着。和我们一起走的,还有大运河的河水。

印象中的乌镇好像只有一条街,街上有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乌镇的轮船码头,我们曾经在这里上船到别的地方去。比如去杭州,就是从这里起航的。乌镇还有一个地名也是久久不能忘记的,是乌镇的北栅头。因为,我们家的方向在乌镇的北面,我们进入乌镇是由北栅头而八,回家则是从北栅头而出,所以,印象深一些。有一次,父亲带我和哥哥去杭州,回来时船到乌镇已经是半夜了,我们随身携带些东西,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那时候却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塘西买了两大捆甘蔗,没舍得吃。一下船,出了码头,就有一个汉子看到我们。后来,他追过来问:“你们去哪里?”

哥哥说:“去桃源。”

父亲连忙接口说:“就在北棚头处。”

父亲的话一直记在我心里,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尽管父亲那时候还不老。

我们一家人有时摇船去乌镇,父亲摇橹,哥哥纤绷,我和母亲坐在船头。生活虽然艰苦,前途也是未知,但一切却是那么欢快、那么宁静。许多年过去,我和哥哥都有了自已的事业,然而母亲却已经不在了,也唤不回那种温馨、和谐了。

已经有25年没去乌镇了,我想象不出乌镇现在是什么样子。1996年5月,我来到乌镇。

到茅盾故居参观,而后在街上转一圈,有说不出的沮丧。我没有感想,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也没有感伤,甚至没有回忆。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是急急地想回去。我是特意到桃源来的,我是特意要到乌镇来看看的,但是,现在我什么也不想看。

我急急忙忙地上了车,车把我送回了家。

3.文满

我在乡下广阔的田野里,在清新的气息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农村孩子质朴友好的感情、好奇渴求的眼睛,使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交了许多朋友,这使我自己都感到奇怪。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家庭的背景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许多的农村朋友中,有家庭出身好的,三代贫农;也有出身不太好的,或者有严重的家庭问题,比如地主富农的孩子,他们总是不能抬起头理直气壮地做人。

留在记忆中最深的是“中和党”。

那一带“中和党”很多,一个村子,差不多有三五家,至少有一家。我至今不知道“中和党”到底是什么?它的组织到底有多大?成员有多少?总部设在哪里?总书记是谁?目标纲领是什么?具体有哪些行动?我也不知道它有没有全称,全称是什么?是中华和平党?还是中国共和党?或者是别的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党到底存在不存在,也许它就像当时的另外一些所谓的反动组织一样,纯属子虚乌有。

不管“中和党”有没有,是对共产党造成威胁,还是无损一根毫毛,总之,在我们那里,“中和党”的阴影是非常浓的,浓得连我这样不谙世事的外来孩子都感觉到了它的压力。在我的思想中,“中和党”是比地主富农更反动、更凶恶的敌人。

我的一些农村朋友,小小的年纪,便背上了“中和党”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

文满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刚下乡的时候,正是冬天,我们到田里敲麦泥。我没有手套,手冻得厉害。下晚儿,文满带着另一个小女孩儿来到我家,并带来一副手套,是粗线织的,送给我。文满指指小女孩儿说:“这是我妹妹,我还有一个妹妹在家里。”

我说:“她怎么没来?”

文满说:“她想来,我不许她来。”

文满和她的大妹妹只坐了一小会儿就走了,第二天,母亲从外面回来,神情很严肃地说:“你知道昨天给你送手套的是什么人吗?”

同类推荐
  •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燃烧的雪

    燃烧的雪

    还真有点两年前朋友说的那样,她的文笔确实很棒。无论是写人生,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写白云蓝天,写岁月催人,写草生木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而这些哀怨和忧伤里,似乎又时刻地闪耀着坚韧的光芒。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 恐惧无爱

    恐惧无爱

    因为他们真的太需要你的爱了,我想谁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要想让另一个人爱你,那你自己起码应对自己亲人爱,不然你从别人身上获得的爱最终也会失去,因为你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可以丧失婚姻,可以丢掉家庭,可以抛弃财富,可以没有名誉,可以没有一切的一切,但却不能没有亲情。没有亲情,人类就将停止繁衍,就将迅速彻底地毁灭……
  • 因为是你,我不顾一切

    因为是你,我不顾一切

    15个故事,写尽爱的深度和广度。256页内容,大胆探索爱的本质。我以为,爱你就是付出自己;你却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曾经相信,就算花开无果,哪怕此后天涯陌路,只要我的世界有过你,就已足够,可是,当我渐渐长大,才明白,爱情必须有你有我,才算完整。在这部寄托遥深的随笔集里,高堰阳承继了书写自我、张扬个性的现代散文传统,以如工笔画般的细腻笔触,讲述了在“荒废、狂闹、混乱”的青春岁月里,他和周围人似真如幻、无望而又亘古如斯的爱情故事。
  • 丰子恺散文精选

    丰子恺散文精选

    小读者们,相信你们对丰子恺的漫画都不会陌生吧。他的漫画往往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而且内涵丰富的意蕴,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忍不住思绪万千。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画坛上独树一帜。《丰子恺画集代自序》中作家自己曾写道:“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可以说是丰子恺一以贯之的创作理想,不仅体现在其漫画创作上,在他的文学实践上;也是如此。
热门推荐
  • 精灵战歌

    精灵战歌

    青云天绕春风寒,蓝云雨滴水漫漫。不知此时何事错。天已旦,望空山,森林迷糊水雾漫。小时不知大时愁,不时不知愁何有。春时无悲也无伤。《精灵战歌》是作者(陈重之)继《木塔传奇》和《漫长之旅》的作品。讲述了大雨哗啦哗啦地落下,化出一层薄薄的雨雾。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然而加肯村的烈酒客栈,却是灯火通明、一派狂欢的气氛。
  • X的悲剧

    X的悲剧

    证券商哈利·朗斯特里特在电车上被一种奇怪的凶器毒杀,警方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却仍然毫无头绪。无奈之下,萨姆巡官和布鲁诺检察官慕名前往哈姆雷特山庄向年过六十的前著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哲瑞·雷恩寻求帮助。听完案情陈述后,雷恩居然声称自己知道凶手是谁,却拒绝在没得到确凿证据前指认凶手的身份!不料没过多久,一位神秘人来信宣称握有案件的重要线索……
  • 昆明酱园传奇

    昆明酱园传奇

    昆明筑城简史昆明这片群山围住的坝子,汉时就建了城池,当时叫郭昌城,因为那座遥远的古城,由西汉一个叫郭昌的将军所建。西汉是中国扩充疆土成就最大的朝代,今天广阔的中国疆域,大致在汉将的东征西讨中形成。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郭昌曾跟随汉朝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元封四年(前107年),他以太中大夫身份当了拔胡将军,驻军朔方。后领兵攻打昆明,无功而返,被汉武帝夺印罢官。当时昆明是一片滇池边河道纵横的荒地,郭昌纵马领兵,远道而来,虽然疲惫,却人多势众,武力强悍,掠地夺疆不在话下。正因为如此,他才率兵建起城池。
  • 时空冒险传奇

    时空冒险传奇

    我是空间的旅人,时间的行者;我追逐真理,寻觅起源;我行走诸天,求真万界;我是传道者,亦是冒险家。另外,我真的很凶,超凶(看封面)!声明1:本书尽量走合理认知世界的路线,有自己的观点、设定,不喜勿扰!声明2:本书中的内容并不真科学,并不全合理,因为没有实际基础,纯属作者菌的蘑菇想法,作者也写不出全无bug的小说。
  • 你的地老是我一个人的天荒

    你的地老是我一个人的天荒

    纯爱里的花朵肆意开放,馨香了整个懵懂季节。人生在迷藏里的暖爱,就是向上的力量吧。多少在外人看来的若无其事,心底里早已暗涌澎湃。清亮的人组合的清亮故事,像现实里折射的光,丰满了文字的世界,小心翼翼守护着的人,在远方的问候里,会有迟到的答案。谁的青春里没有雷阵雨呢?青春期里一度的不完美,在成长的岔路口,总是有不满意横亘脚前,凌乱的自卑与忧伤是青春的主旋律吧,只是遇到了这个人,就想要把自己变得更好。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句话的温暖,开头和结尾都是自己的坚持,就这样一句话一个标点,把所有的经过再细数一遍。
  • 贸易大亨

    贸易大亨

    外贸公司小老板皇杰穿越回2002年,此时中国刚刚加入WTO,在这风云际会、遍地是金的时代,皇杰抓住每一次累积财富的机会,最终成为赚遍全球的贸易大亨。
  • 无忧镇

    无忧镇

    大千世界,万族林立,群雄荟萃,群妖乱舞.......一个小村庄走出的少年,无意中得到一本功法,从此踏入修行路,为他掀开不一样的人生......
  • 心系两岸

    心系两岸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一部文章合集,全书将岛内蓝绿较量、观察国民党、观察民进党、剖析“台独”言论和两岸政治大局及政治难题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观察台湾和关注两岸。研究范围涉及2012年“大选”后岛内政治生态、马英九第二任期执政理念、两岸间政治难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 宿命之路外传篇——小革日记

    宿命之路外传篇——小革日记

    这是作者平时与《宿命之路》系列角色的搞笑日常。话说这些人(神)比复仇者联盟还难管得多......本作中作者的女友——郑铭将会首次登场!(是小说中的女友,现实中本学生党还是单身就对了。。。)每天发生的事真的可以说是要命。。。不定期更新。2018年6月1日时间线开始!
  • 草木奇葩(走进科学)

    草木奇葩(走进科学)

    在自然界中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奇异功能,等待着科学家们揭秘枝叶与光合作用与之融合后所产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