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这个世上有亘古不变需要坚守的真理,马不停蹄地学习就是其中之一。大部分人在学习中变得强大,并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仍然不舍昼夜地学习着、进步着。在拼搏奋斗的岁月里,学习不可少;在需要宁静寻找内心的时候,学习可以帮你;在渴望拾获未知世界奥妙时,仍然离不开学习。从小学到大的你我他,知道哪些学习的好习惯呢?
1.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学习,就是我们所说的终身学习。就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写道的那样,终身学习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今后未来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从时间角度来讲,终身学习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角度来看,终身学习与人生活的所有方面相联系,也可以说,终身学习覆盖人的生命始终,覆盖人生的全过程。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的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着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脸上的表情显示出他们极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人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了,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他们觉得自己已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获得了很多知识,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他们知道通过即将进行的考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们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个论述题。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写满担心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五个问题全答完?”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答完了四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三个?两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一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一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学教育,也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种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教授微笑着说了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时间流逝,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这位教授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酣畅淋漓的学习状态,正在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终身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
即便是考虑功利的学习也是一种终身学习,如为了职场打拼而储备知识,更多的时候超越了功利,此时,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即生存,学习即生活。在学习状态中,就是在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姿态。
要做到终身学习,就必须要热爱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把生活中平常的时光转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2.关于读书,你应该知道的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很多排平板电脑,不睡觉玩平板电脑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人
无独有偶,日本管理大师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里也这样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均7本,日本人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以色列人均64本。作为一位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深思和警醒吗?
李嘉诚坦言: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了,打一个半小时的高尔夫球,白天工作、开会,晚上睡觉前是铁定的看书时间。在奥斯罗的一生中,他读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书。一有空闲他就从衣袋里拿出一本袖珍的简装书读起来,在和他交谈中发现,从童年起,他就养成了在衣袋中装本小书的习惯,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阅读。
许多人都在抱怨没有读书的时间,然而,如果你能把你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科学化些,必然可以得到不少的空闲时间,用之于自我改进与拓展生命的深度——读书。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可以扩大眼界;一种是精读,一个人要提高修养,必须精读几本书,精读一本有意义、有滋味的书可以获得前人的智慧,可以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不同的书籍、不同的背景适合不同的阅读方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对你的人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林语堂先生说得很形象生动,他说:“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差异比较一下,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他只和眼前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到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都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曾说:“最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宝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铭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籍……书籍是把我们介绍给良师益友,使我们认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
等吃饭,等坐车,等看病,等理发,等电话,等约会,等待演出开始……不妨在等待的时候拿出备用的书,打发时间也好,吸收知识也罢,也许不用精心抽空读书,唯一需要的是读书的决心。
一旦开始阅读,每一秒都不应该浪费,事先把要读的书准备好,把书放在衣袋里,床头放上一本书,洗澡间放上一本,饭桌旁也放上一本。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读书多抑或少,个人素质、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我们读书,为了生活得更加优雅,内心层次更加多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
3.宁要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学习《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食物链之后,为了引导他们理解更为复杂的食物关系,授课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温带草原上的几种生物:鹰、蛇、狼、狐狸、鸟、田鼠、蝗虫、羊、草等。
引导学生一起了解了上述几种生物之后,授课教师便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蕴藏在这些生物中的食物链,同时要求他们逐一记录下来,并且鼓励他们找得越多越好。
“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食物链最多!”
于是,同学们便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起来。由于生物较多,食物链比较复杂,因此这一活动也就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则巡回走动于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忙着指导学生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找出各种食物链。他还不时地提醒学生说:“老师觉得还能写出几条食物链。”
小组活动结束后,接下来是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授课教师将前面提到的几种生物书写在黑板上面。而且,授课教师在板书时,是分为四个层级进行的,自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级的“草”,第二层级的“田鼠、蝗虫、羊”,第三层级的“鸟”,第四层级的“鹰、蛇、狼、狐狸”。
在进行班级交流时,授课教师便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的生物之间用先前学习的表示方法──用“→”表示某某被某某吃掉,这样,教师在黑板上究竟列举了几条食物链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因为教师的表示方法也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在场的所有人,几条食物链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这种表示食物链的方法,并且更进一步的是,建立在这种表示方法基础上的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角度才是最重要的。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更进一步地讲,在他们进行小组活动之前,授课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简便的表示方法呢?为什么教师在巡视学生的小组活动时,仍然鼓励同学们要尽可能地找出所有的食物链呢?且不说那样一条一条列举食物链的方法很难找出所有的表示方法,更在于那样的方法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这种做法,对于他们思维的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毫无疑问,相对于让学生罗列出一条条食物链来说,教给他们运用简便易懂的表示方法,更容易让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伟大,更能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技巧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在古代,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自己读书和活动。据《论语》记载,孔门的教学很多是在师生从事各种活动中互相讨论进行的,并无系统讲授。孟子极力提倡“自得”。《学记》的整个出发点就是“学”。荀子的“闻”、“见”、“知”、“行”,《中庸》的“学”、“问”、“思”、“辨”、“行”,以及“朱子读书法”等,都是对“学”的概括。不光教育界,其他学术领域的大家也同样认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德国艺术家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无助于你。
4.不耻下问,受益无穷
有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一这是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地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以为自己学历高,仰着头做人办事,结果只会是栽倒在自己给自己设的陷阱里。学习中,不耻下问的习惯是美德,也是修养。即便你长处满满,也一定会有短板;身边人即便一无是处,也总有可习得之处。博士也好,博士后也罢,学历不代表你在所有学科知识储备、生活经营之道上的全盘皆赢,对方就算是一个缝缝补补的修鞋匠,你也可以向他取得修鞋的真经,而这个真经根本不在你的高学历涉猎范畴内。
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不懂了就问,才能收获新的认知。无人会嘲笑你无知和低姿态,只会为你的孜孜不悔和求知态度点赞,问不可耻,不懂装懂才是最让人嗤笑。
5.学习贵在精、专、深
碌碌无为的人才去在意学习的面,而人群中的翘楚一般都是术业有专攻,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人的一生,语数外数理化,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值得学习的内容如天上繁星,谁都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最亮的那一颗。
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啦。”孔子回答:“我虽然练习了这支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技巧。”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弹奏它的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找还没有领悟出它的主旨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现在乐曲的主旨你已经领悟到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于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到作曲者的思想境界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弹奏时,孔子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于是他说道:“我体察到作曲者的思想境界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像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