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王磊顺路来到了第一个工作单位,那里变化很大,老一代早已全都退休了,各级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大都是和他同年毕业的人,他们一般的也是院属二级单位的副总,最不济的那一个也是主任工程师。而王磊却到了三十六岁还无处生根,想到这里,他的后悔之情无处安放……
王磊就像一个没有耐心的挖井人,选定一个地方,挖了几下,发现没有井水流出就立刻转向它处重新开始,在新的地方挖几下也没有水,于是他又换了个地方重新开始,就这样一连换了好几个地方,最终他也没挖出一口能出水的井。生活中,像王磊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没有个人发展的长远规划,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一辈子为跳槽而跳槽,在职场上奔波劳碌,到头来一无所获。
事实上,任何一个公司的内涵和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在三五个月就能学得到的,无论是搞专业还是学管理,只有去掉浮躁,踏实进取,潜心修炼,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快的进步,并且让自己在学习和进步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与收获,用努力工作、杰出的业务成绩赢得同事的尊重和老板的赏识,取得应有的报酬,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习惯于频繁跳槽,总将精力分散在下一个“更好”的工作上,那你就会永远两手空空。所以,千万要改正这种不良习惯,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后,踏实工作,凭着不断的积累与开拓,你一定能登上事业的顶峰。
16.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办事的思维,思维受阻于眼界者我们只能哀其不争,对于手里的工作、所处理的事务,还请像一个伟人一般思考吧。
有一家著名的毛皮公司,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中有三兄弟。有一天,他们的父亲要求见总经理,原因是他不明白为何三兄弟的薪水不同。大儿子A的周薪是350美元,小儿子B的周薪是250美元,二儿子C的周薪是200美元。
总经理默默地听三兄弟的父亲说完,然后说:“我现在叫他们三人做相同的事,你只要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总经理先把C叫来,吩咐说:“现在请你去调查停泊在港边的H船。船上毛皮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C将工作内容抄下来后,就离开了。五分钟后,他又出现在总经理办公室。
C因为总经理命令他要尽快,所以他就利用电话询问,一通电话就完成了他的任务。
总经理再把B叫来,并吩咐他做同一件事情。
B在一小时后,回到经理办公室。他一边擦汗一边解释说,他是坐公车往返的,并且将H船上的货物数量、品质等详细报告了出来。
总经理再把A叫来,先把B报告的内容告诉他,然后吩咐他再去详细调查。A说可能要花点时间,然后走了。
三小时后,A回到公司。
A首先重复报告了B的报告内容,然后说,他已将船上最有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下来,为了方便总经理和货主订契约,他已请货主明天上午10点到公司来一趟。回程中,他又到其他两三家毛皮商公司询问了货的品质、价格,并请可以做成买卖的公司负责人明天上午十一点到公司。
在暗地里看了三兄弟的工作表现后,父亲很高兴地说:“再没有什么比他们的行动更能给我满意的答案了。”
显而易见,所有的公司都愿意要大儿子A这样的“千里马”,任务在身的他,不是上头交代一句他就走一步,而是进行系统思考,想自己所能想,思别人所不能想,你想到的他能想到,你想不到的他也想到了。思考,去质疑,去谋划,去推动。思考,即便打工一族,站在更高一层思考再行动,成为思考得永远比别人远一步的员工,走到哪儿都会受欢迎。
17.改变不自觉低估自己的习惯
假如你是一名职场新人,满怀信心地去参加公司辩论赛。但在发言的时候出现了口误,引得同事们哄堂大笑。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是“太丢脸了,他们一定都在取笑我”,还是“大家都有口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小看这两种想法,它们可直接关乎着你之后的生活。
如果你当时的想法是“太丢脸了,他们一定都在取笑我”,那么在辩论赛结束后,走在公司里,你可能会觉得同事们还在对你指指点点。因为怕被嘲笑,而甘愿默默无闻——不认真工作,以避免取得好成绩而成为“知名人物”;尽可能少地参加社交活动,以免被人关注。结果,到了年终考核的时候,你很可能会因为各方面表现平平而被企业淘汰出局。
但是,如果是第二种想法,那么这个口误不但不会影响到你对辩论赛的兴趣,反而会让你在比赛结束之后,加紧练习。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你的口才就会变得非常好,从事其他活动时你就会更有信心,工作中与人相处更不是什么问题。
因此,在挫折出现时,你应该客观地理解挫折,正视挫折,尽可能地想办法跨越挫折。当然,你可能并不相信自己有跨越挫折、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人的一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当挫折发生时,大多数人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价。这当然会影响他们以后的选择。
当一个人抱着注定失败的态度去审视自己时,所有的行为都会变得不那么理性。即便失败还没有来临,他也会沉浸在之前产生的失败感中难以自拔,在等待失败中浪费自己的精力。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客之一。由于家族有瘫痪性中风史,晚年的杰克逊非常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他认定自己必然也会死于同样的症状,因此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
一天,他与一位年轻的女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虚弱,呼吸沉重。“最后它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下,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可是,先生,”那位女子说道,“你刚才捏的是我的腿!”
可见,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只会让人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而在消极的视野中,证明自己的不幸,人也会变得更消极。因此,你必须放弃那些消极的自我暗示,改变不自觉低估自己的习惯。如果你总是怀着一颗羞怯、恐惧的心,自己都轻视自己,怎么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事,你都不能否定自己。低估自己不仅不能帮你躲避失败,反而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18.埋头单干不如获得他人认可
一群麻雀站在树枝上。所有的麻雀都是背风站立,只有一只迎风而站。
背风的麻雀们对那一只麻雀说:“我们全都是背风站立,只有你特殊,跟我们站得相反。”
那只麻雀不服地说:“我就喜欢这样,我妨碍了你们吗?”
“你破坏了团体精神,是一个不合群的怪人。”所有的麻雀一致谴责它。但是这只麻雀仍一意孤行。
这时,一只大花猫潜行到树丛后面,由于那只麻雀向着迎风面,没有察觉到花猫的出现。当花猫一跃而出,扑向树枝的时候,麻雀们全都“哄”地一下飞走了,而那只特立独行的麻雀觉察到危险时已经晚了,被花猫扑了个正着,就这样,葬身于猫爪之下。
这只被吃掉的小麻雀只是没有和大众保持一致,个性了点,就遭此厄运。可见,一个人单枪匹马固然很酷,但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当你脱离了周围的人,你的力量就会变得异常单薄,厄运也会紧随其后。
心理学家在观察中发现,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每个成员都存在一种强烈的被关注的欲望,给予他们关注就等于使他们得到了认可,这些成员就会更加积极地作出值得关注的事情,比如提升生产效率。这就是有名的霍桑效应。
1924年著名心理学家埃尔顿·梅奥开展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实验之一——霍桑实验。
霍桑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大型工厂,该企业设施比较先进,医疗和养老金等福利制度也相对完善。但在如此优越的工作条件中,工人们并没有提升生产积极性,工作效率一直不高。当时社会风靡的古典管理学理论认为,工作条件的改善一定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在霍桑工厂中却无法得到证实。
经过仔细的勘察,霍桑发现,工厂的灯光不够明亮,他推测或许是照明度影响了工作效率。于是设计了改变照明强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梅奥随机挑选了一些工人,并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工作环境的照明强度被明显提高了,而另一组则保持原来的照明强度不变,结果有些意外,两组的生产效率都提升了。
梅奥接下来又随即挑选两组工人,这次其中一组明显降低了照明度,另一组保持不变。结果竟然还是两组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梅奥的假设被推翻了。他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却揭示了群体效率的惊人秘密。
经过进一步的访谈,梅奥注意到,虽然这些参与实验的工人是被随机挑选出来的,但是被挑选本身让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认同的体验,他们因此更加认可自己的团队,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代表,于是有了一种要好好表现的强烈愿望,生产效率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决定了人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这在孩提时代就体现得很明显。人们注意到,那些为了获得关注而经常逃课、打架、考零分的学生如果在平时能够获得家人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以及正向的引导,他们就不会选择用这种自我惩罚的方式来获得认可。他们如果认为通过好好学习能够得到家长的情感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就不会选择用不好好学习的方法来换取家长的责骂。
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办公室中,那些渴望获得关注的人往往会积极地工作,为了表现突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但是如果他们的工作绩效长期得不到其他人,特别是领导的关注,他们就会将提升工作效率视为无效的行为不再实行。进而开始懈怠,甚至故意与公司规范作对。这种动力就在于要获得他人认可就必须有所付出,这种内部的驱动力产生的往往是向上的力量。
人们对关注的渴望源自先天,因而对关注的体察也相当敏锐。只要一点点积极的引导就可以让群体成员得到被关注的体验,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认为自己对于群体是有意义的,因此也更愿意为群体而付出。与其做一个单干的“小麻雀”,不如融入集体之中,在群体中不断提升自己,争取他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