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却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舍得智慧:
小恶不加控制,终将酿成大祸;小善经常为之,久可铸成大功。
宁可同去地狱,不要独享天堂
在歌手臧天朔的一曲《朋友》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动的歌词: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
歌词虽然朴实平淡,却深刻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谛:真正的朋友,应当乐于同患难,而不是独自去享受;真正的朋友,宁可同去地狱,而不独享天堂。
有一个叫《导盲犬》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位主人和他的导盲犬皆有情有义,宁可同去地狱,而不独享天堂以感人故事。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因失控朝他们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天堂现在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中必须有一个下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用鄙视的目光看了一眼这个主人,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还有比赛。什么比赛?”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急,只是不慌不忙地往前走。
更令她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向前跑,而是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充满自信,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就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的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快跑进天堂吧!”
但是,主人和他的狗都像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往前走,就像平日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送它一程,请你好好照顾它。”
天使惊呆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对天使说:“能用比赛的方式决定谁去天堂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它。”
说完,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向主人狂奔而去。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最终,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它也永远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地说:“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无法分开……”
舍得智慧: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让朋友分担困难,却不让他一同享受幸福,这种人是令人鄙视的。
无需棒打“落水狗”
在人际交往中,“棒打‘落水狗’”、“墙倒众人推”这类现象十分多见。
小敏是一家杂志社的摄影师,由于曾在国外呆过一段时间,做起事总带有一点“洋味儿”,在作风保守的杂志里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她个性散漫,又常做错事,总编辑早就看她不顺眼,只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儿,所以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终于有一天,总编辑因为一张照片跟小敏吵了起来。众人见战火引燃,纷纷过去围观。小敏还要力争,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加入战斗,小敏一舌难敌众口,最终掩面而逃。之后,众人还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打击她,挑她照片的毛病,批评她偶尔的迟到、早退。后来,她辞职了。
这就是棒打落水狗,也就是对失势的人或遭遇困境及外来攻击的人再加以打击。试想,落水狗已经够惨了,你还用棒子打它,它岂不会更惨?说起来很残酷,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这种情形在有人的地方就会发生,而且有一天也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棒打落水狗呢?细究一下打狗的原因以及棒打的后果,就不难做出判断了。
棒打落水狗往往是出于人性的本能反应。由于人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求生存除了靠一己之力外,也要靠他人的提携及团体的庇荫,因此人总是向力量强大的一方靠拢;有钱人朋友满天下,穷人连朋友都没有,道理就在于此。这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当一个人成为落水狗时,他在同仁眼中已失去了价值,而别人为了和他划清界线并向占上风一方以示亲近,就要打他一棒。基于此,棒打落水狗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强势一方,就无情地棒打弱势一方。出于同情或是自律,都不应该。
再者,落水狗若有一天得势了,比曾经棒打他的所有人集合起来的力量还要强大,难免会卷土重来,报仇雪恨,狠咬你一口。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你也成了一只落水狗,周围的人包括曾经被你棒打过的人也会提着棒子一齐赶来朝你头上猛砸。所以,为了避免被人棒打或被打时少挨几棒,在其他落水狗落水时,自己还是不加入棒打行列的好。只要站在一旁不出手,就算暗暗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理也好。
总之,在他人落魄之时,最好能尽力给他一些理解和帮助,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站到棒打落水狗行列之外的地方去,万万不可落井下石。
舍得智慧:
“落水狗”的处境本来就很惨凄,再加上当头一棒,无疑要置其于死地。有同情心者切不可为之。相反应递去一根“救命稻草”,如此他将对你感激不尽。
慷慨大方,不做“吝啬鬼”
在人际交往中,慷慨大度的人容易得到朋友,赢得好人缘。而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则是极不受人欢迎的。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予让步,总是高估别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就是一个金钱执著狂,为了钱他可以把妻子折磨死,欺骗亲生女儿,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
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吝啬之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遗弃。
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是多么的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
所以,立身处世,我们要学着慷慨大方些。要改变以往的“吝啬”形象,你不妨试试下面的做法:
(1)仔细想想你和别人打交道时,因为吝啬而造成的后果。
(2)看看别人在付出之后得到了什么。
(3)培养淡泊的心态。
(4)把你平时独享的好茶分给同事一份。
(5)向乞讨者施舍财物,哪怕一分钱也好。
(6)下次跟朋友一起吃饭时,你来买单。
(7)举行赈灾活动时,把你过时不穿的衣物捐出两件。
(8)学着爱护公共财物,并努力与破坏公共财物者作斗争。
(9)坐公交车时,把座位让给他人。
(10)为保护环境做一点儿贡献。
舍得智慧:
慷慨大度可赢得好人缘,一毛不拔则只能遭到众人的排谴。
把“爱”迎进家门
在生活中,常看到一些人爱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奉为人生的信条,非但如此,还把这种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子女、亲人和朋友,仿佛这个世界上与己无关的事,只要一沾边,就要招来祸患似的。实际上,现实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应始终相信那句老话——好人终究是有好报的。下面这则童话就印证了因果报应原理,说明了“爱心”的重要性。
有位妇人看到三个留着长白胡子的老人可怜巴巴地站在她家门外。
妇人走出去,对他们说:“我想我并不认识你们,但看你们的样子,一定是饿坏了,就到我家里吃点儿东西吧!”
“请问男主人在家吗?”他们问道。
妇人回答:“他出门了。”
“那我们不能进去。”
到了傍晚,当男主人回到家后,妻子告诉他白天发生的事。
“去告诉他们我回来了,请他们进来”。丈夫说。
妇人到外面请他们进来。
“我们不想一起进去。”他们回答。
“为什么?”妇人疑惑地问。
一位老人解释道:“他的名字叫‘财富’。”他指着一位他的朋友说。随后,指着另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接着他又说:“你回去跟你丈夫商量,你们想要我们中间的哪一位进你的家门。”
妇人回到屋子,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丈夫听。
“太好了!”丈夫简直乐坏了,“既然如此,我们就请‘财富’进来。让他给我们带来一笔‘财富’吧!”
妇人却不赞成丈夫的看法:“亲爱的,为什么不请‘成功’进来呢?我们只要成功了,就会有大笔大笔的财富。”
他们的媳妇在屋内的一角听到他们的谈话,也加进来提出自己的建议:“请‘爱’进来不是更好吗?那样的话,我们家就能充满‘爱’啦!”
“让我们接受媳妇的建议吧!”丈夫对太太说。
“好!那就请‘爱’当我们的客人。”
妇人走到外面问三位老人:“哪一位是‘爱’?请进来当我们今晚的客人吧!”
“爱”跨进大门向屋子走去,其他两位也跟随而来。
妇人感到纳闷,就对“财富”和“成功”说:“我只请了‘爱’,你们怎么也跟了进来呢?”
三位老人一起回答说:“如果你只请‘财富’或是‘成功’,那么,另外两人将留在外面。但你邀请了‘爱’,‘爱’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一次明智的取舍,往往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故事中,一家人抛弃“财富”与“成功”,选择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爱”,结果“财富”与“成功”也出人意料地伴随而至,充分说明了“爱心”在人际交往与走向成功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再讲一个因付出“爱心”而使自己得救的故事。
在尼泊尔白雪覆盖的山路上,刺骨的寒气夹杂着暴风雪,让人无法睁开双眼。一个男人正在其间行走,他走了很久,却始终看不到人迹。这时远处走来一个旅行家,“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便成了旅途上的同伴。有了同伴,心里踏实多了,但为节省热能,两人只能用心灵对话,不敢张口。
半路上,他们看到一个老人倒在雪地里,如果弃之不顾,一定会被冰雪夺走生命。
“我们带他一起走吧!先生,请你帮帮忙。”男人说。
旅行家听到男人的提议,很生气地说:“这种恶劣的气候,照顾自己都难,还顾得了谁啊!”说完,独自离去。
男人只好背起老人继续往前走。不知过了多久,他全身被汗水浸湿,这股热气竟然融化了老人冻僵的身体,老人因此慢慢恢复了知觉。两人将彼此的体温当成暖炉相互取暖,慢慢忘却了天气的寒冷。
“得救了,老爷爷,我们终于到了。”远远看见村庄时,男人兴奋地对后背上的老人说。
当他们来到村前的路口时,看到一大群人正在议论纷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男人挤进人群,探头一看,发现地上卧着一具男尸。定睛一瞧,竟是当初为了自己活命,而先行离开的那个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