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男人可不是个流浪汉。他刚刚旅游归来,穿得很休闲,为了看鸟,趴在地上把衣服袖口都弄脏了。他说他很喜欢东方人,还一直说中国的姑娘很漂亮。尽管男人显得很礼貌很客气也很随便,但小倩觉得非常难堪与尴尬,虽然她的英语水平足以和他进行对话,可她再也没有交流的勇气。她想,他一定知道她把他当成流浪汉看待了。公交车虽然还没到站,小倩就匆匆在下一站下了车。
自那以后,小倩深刻地认识到:以貌取人,自己将失去很多,或许是一次奇妙的邂逅,或许是一个朋友。
与人交往,注重其才德是最重要的,相貌次之。相貌丑陋的人,往往有一颗善良之心,有满腹的才华,或有超强的领导能力。翻阅历史,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
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可谓其貌不扬,却有着独特的领导能力和外交手腕,为推动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谁人不钦佩?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是个骨瘦如柴的老头,却以极高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谁敢小瞧?诸葛亮的妻子黄氏据说长得很丑,但就才学来讲,诸葛亮还得常向她请教治国方略,连绝顶聪明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恭敬黄氏,他人又当如何?
相反地,汪精卫在今天看来算得上一位“帅哥”,却是个卖国贼;车站或码头常常出没一些衣冠楚楚的人士,但谁也想不到他们竟是一群“梁上君子”?
以貌取人,你的取舍原则是不是出现了偏差?
再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例。日本人的长相有些是身材矮小、肩膀狭窄、上额突出,可以说是其貌不扬。而中国人大多是身材高壮、相貌堂堂。就外表来看,日本人自然比不上中国人。因此,和日本人初次见面的第一次印象有时不太好,甚至有些人在看到日本人时,还会嫌弃一番:“怎么长得这么丑!”然而,日本人却是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成功者。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却有着深谋远虑的头脑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看过《天下无贼》的朋友一定还记得这个片段:“刘德华”和“刘若英”开着敲诈来的宝马车驶出豪华别墅区时,大门保安立刻“啪”地来个庄重的敬礼,而在他们进入别墅时,保安却一副冷漠、蔑视的态度。“刘德华”对此极为恼怒,遂将保安骂了个狗血喷头。
无数事例证明,在人交往中,切不要以貌取人。有些人长相虽然丑陋,却可能聪明、善良、讲义气;而有些人虽然相貌堂堂,却可能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卑鄙无耻的小人。一个人只有敞开心胸、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舍得智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恩情”刻在石头上,“仇恨”写在沙滩上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曾得到过他人的恩惠,也曾施恩于他人;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他人所伤,也曾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他人。在受人恩惠后,我们是该知恩图报还是忘恩负义;被人伤害时,我们是该报仇雪恨还是忍让宽容,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步交往的得失成败。
有些人恪守“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做人原则,得到恩惠后加倍地回报施恩者,使自己的良心与施恩者都得到了莫大的慰藉;而有些人享受完恩情后,非但不领施恩之情,当利益与恩人产生冲突时,反而重利而轻义,竟对恩人无情地进行迫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狐狸的尾巴总有一天会露出来,这些忘恩负义的小人最终必将得到报应,将被人们所指责与唾弃。
面对仇恨时,有些人深谙“冤家宜解不宜结”之道,即使对方于己有天大的仇恨,也依然抱着一颗宽容之心去面对去接受,结果真情软化了钢刀,仇恨烟消云散,敌人变成了朋友;而有些人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狭隘地以为“此仇不报非君子”,于是一直活在复仇的世界中,并且穷尽一生未能达成愿望时,还把它强加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殊不知,冤冤相报何时了,永不停息地相互厮杀,到头来只能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于人于己都没有一点好处。
下面讲一个把“‘恩情’刻在石头上,‘仇恨’写在沙滩上”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关于“恩情”与“仇恨”的取舍之道。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阿里(阿拉伯著名作家)与朋友吉伯和马沙一同到野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摔了一跤,向深谷滚去。眼看着就要掉进深谷,眼疾手快的吉伯拼命地抓住了他的衣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马沙起死回生,他知道,这次新的生命是吉伯给他的,为了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他在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用尖刀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旅行,几日后来到一处沙滩。走着走着,不知为什么马沙和吉伯突然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没还手,只是一口气跑到远处的沙滩上,用手指写下了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旅行很快结束了。有一天阿里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突然想起马沙两次刻字的事,便不解地问:“马沙,我的朋友,你为什么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
马沙笑了笑,说:“别人对我的恩情,我要牢牢记住,把它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心里,风吹不掉,雨淋不掉;至于别人对我的仇恨,就让他像流沙一样立即消逝吧!”
阿里顿悟,从此对马沙的为人更加敬重,并且把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这一富有哲理而又十分感人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著作。
是啊,把“恩情”刻在石头上,把“仇恨”写在沙滩上,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起敬的举动,是一种多么富有哲理与深意的为人处世之道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仇恨忘掉,而只记住他人的恩情,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多么和谐融洽,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啊!
舍得智慧:
谨记恩情,知恩图报,我们将得到更多的真情与关爱;忘却仇恨,化敌为友,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立身处世,人际交往,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应一心向善,不做坏事。要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害人者终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中国还有句俗话,叫做“逢人只说三分说,不可全抛一片心”。作为一个有头脑,有主见的人,没有害人之意固然很好,但还是要有点防人之心。否则,太天真、太善良了,就有可能被人无端地打击、陷害,而你却还蒙在鼓里。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多长个心眼儿,尽可能考虑得周到些,做到“紧睁眼,慢开口,多思考,少盲动”,避免给居心不良的人有机可乘,糊里糊涂地授人以柄。
实际上,有些事是防不胜防的。人活一世,要想事事如意,处处顺心,尤其是不被人害,恐怕是不大可能的,只不过次数有别,程度不同罢了。这种情形,不要说一般的人,就连一些大人物也难以避免。众所周知,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是搞政治的,但她不是同样遭人陷害、被人侮辱吗?那是因为她才华超群,成就卓越。俗话说,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本事大了、名气大了,就难免遭人嫉妒,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土出于水浪必击之,才高于众人必毁之”。
世间之事,有黑就有白,有好就有坏,有害人者就有被害者。但真正公道正派并有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人,不会为害人与被害而处心积虑、诚惶诚恐。他们有“大将风度”,有自己的“主心骨”。在防备他人的同时,该说的话照样说,该做的事照样做,丝毫不被权势与流言所左右。因为他们明白:遇到逆境或不顺心最重要的是要心宽心静,自知自明,要把坏事看成磨练意志、检验真伪,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聪明的大好机会。另外,要有些胆量和气度,不能怕。喜欢害人的人,一般来说都是外强中干,内心发虚,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有的甚至不堪一击:因为邪是不能压正的。
记得早先年一部电视剧《渴望》里有一句唱词,叫做“好人一生平安”,这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唯心主义,这既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众多事实证明了的一条人生哲理。所以说,人活一世,要心地善良,为人坦诚,多做好事,不干坏事,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亲朋好友的人。而那些心术不正的伪君子,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害人的下场,不言自明;至于防人的意义,下面这则故事可以说是最好的诠释。
战国时,楚王非常宠爱一位叫郑袖的美女。后来,楚王又得到一位新美女。楚王开始喜新厌旧,把郑袖冷落到了一旁。郑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便暗暗筹划算计新美人。
郑袖想方设法与新美人亲近,假仁假意地给予关怀。新美人对郑袖的热情没有任何怀疑,反倒心生感激。
有一天,郑袖悄悄告诉美人:楚王心情不好时,如果看到女人掩鼻遮口的羞涩模样,就会开心。
新美人信以为真,每当楚王心情不好时,便做出掩鼻遮口的羞涩模样来。楚王觉得奇怪,郑袖乘机告诉楚王:新来的美人私下说,大王身上有臭气,见面时得掩着鼻子才行。
楚王一听,怒不可遏,随即令人割掉美人的鼻子,赶出宫去。
于是,郑袖重新赢得了楚王的宠爱。
“防人之心不可无”,讲的是凡事要“多留个心眼儿”,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让人无法加害自己。新美人正是疏忽了对郑袖的防范,才落了个被割鼻子并被赶出宫的下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古训充分说明了对待他人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对待别人,不应存有伤害之心;另一方面,当对别人没有足够了解时,需对他人有所防备,防备他人存有坑害自己之心。在人际交往中,这句古训应成为每个人时刻谨记的信条,认真地遵守它,巧妙地运用它,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舍得智慧:
满腹害人之心,终将被人所害。对人毫不设防,终将防不胜防。因此,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哲学上讲,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因此,不论多么微小的事物,都应把它高度重视起来。世事皆如此,在善恶之间取舍也不例外。对于行恶与为善,我们应时刻谨记那条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大千世界,诱惑颇多。若不懂得抵制,反而主动去接近它们,一个人就容易腐化变质。时不时地光顾灯红酒绿的场所,一来二去就会沉迷于酒色之中,甚至沦为一个“色魔”;假日里跟朋友沉醉麻将桌前,手痒起来宁愿丢掉工作也要“过把瘾”,天长日久,就成了一个“赌徒”;为了满足好奇心,突然想吸毒,当你与它亲密接触后,你最终可能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一时囊中羞涩,撬了一家商店,当下次手头紧张时,就还会有那种“走捷径”的冲动,以致最终沦为一名盗窃犯……许多人偏以恶小而为之,认为一两次越轨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殊不知,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小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大恶,可使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所以,要避免腐化变质,就要克己自律,防微杜渐,警惕“烹蛙现象”。古人说得好: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革除生活陋习恶习,始终保持个人良好的品德,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不良习惯侵入,一个人才能永葆如玉般的品质。
恶虽小,亦不能为;而善再小,亦应去为。因为小事常常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德性与品质,而且做别人不屑去做的善事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法国大银行家恰科的发迹史就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还是在读书的时候,恰科就有志于在银行界谋职。起初,他去一家银行求职。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到来,对这家银行的官员来说太不起眼了,恰科的求职接二连三碰壁。后来,他又去其他银行,结果仍令他失望。但恰科要在银行里谋职的决心丝毫未受打击,反而更加坚定。他一如既往地到各家银行求职。
有一天,恰科来到一家最好的银行,直接找到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雇佣他。然而,他与董事长一见面,就被拒绝了。对恰科来说,这已是第52次被拒绝了。当恰科走出银行时,看见门前的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针。他弯腰把大头针拾了起来,以免伤人。
回到家里,恰科仰卧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直发愣,心想命运对他为何如此不公平,连让他试一试的机会也没有。在伤心中,他睡着了。第二天,恰科又准备出门求职,在关门的一瞬间,他看见信箱里有一封信,拆开一看,恰科欣喜若狂一一手里拿着的竟是一张录用书。原来,昨天恰科拾起大头针那一幕被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如此精细认真的人,很适合当银行职员,所以改变主意决定雇佣他。从此,恰科开始了银行创业生涯。
下面这则故事也说明了为善终得好报的道理。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个名叫阿基勃特小职员。在每天下班回旅馆的时候,他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只要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因此,他被同事戏称为“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感到惊讶:竟然有人如此苦心地为公司做广告,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决定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