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兼弱攻昧。
2、就势取利。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古人按: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注释:
1、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险的处境。
2、刚夬(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古文今解: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那些火烧不坏的,比如金戒指、银耳怀啥的。读到这里,你可不要想,这《三十六计》不是教人不学好吗?非也。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的“趁火打劫”,讲的是谋略,是打架的艺术,告诉我们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具体地说,就是敌方有了内忧,就占领他的土地;敌方有外患,就掳掠它的民众;敌方内忧外患交迫,就劫夺它的国家。这也正是作者原文中说的:当敌人(竞争对手)遭遇极大的困境或危机时,是我乘隙取利的最佳时机。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是趁人家失火混乱时去抢劫他人的东西。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打不过吴国,只好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当人质,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可是下了一番死力气才将自己的企图隐藏起来。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大行溜须拍马之事,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还吃的好用的都拿出来孝顺夫差,自己却粗茶淡饭,但也不闲着,他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趁火打劫”的典型战例。
古人按:当对手内部产生不稳、混乱等内忧时,可以对他发动攻击,占领土地(分其市场);当对手碰上外患(竞争品牌介入市场)时,就可以趁乱打劫,进一步占有其资源(劫其民);当对手面临了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时,可以把握时机,一举兼并之(入主或购并)。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体现。
简评:
孙子兵法上说:“乱而取之。”唐朝杜牧注曰:“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趁火打劫的精髓,便是一个“乱”字。这等于是告诉我们对敌斗争的时机把握,乱,就能暴露对方的弱点;乱,对方就会对外界的进攻无力招架。这样,我方才有可乘之机,乘敌之危,方能就势而取胜。
此计主要被应用于军事、国际政治、外交和企业竞争上,在后面“要点解析”里会有详细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趁火打劫”之计只能用之于敌人,不能用于自己人内部。在生活中尤其不可照搬。
要点解析:
1、兼弱攻昧。
所谓“兼弱攻昧”,就是吞并弱小的,攻打昏乱的;主张的是以强力制止柔邪。我们通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就是这个“兼弱”的表现。
从军事上来说,什么时机可“兼弱攻昧”?《兵·乘》中告诉我们:“骄可乘,劳可乘,懈可乘,饥可乘,渴可乘,乱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险可乘。”
从其他应用领域来说,可“乘”的时机又有了很多变化和延伸。从国际政治上来说,可以说是“小可乘、穷可乘、乱可乘”,如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小国国内动乱对其进行和平演变,就是“乱可乘”;还有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遇到了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前苏联趁机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企图逼我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依附与他们,逼我们为其附庸国。1989年夏,帝国主义国家接连宣布对我过实行所谓的“经济制裁”,这就是他们对我国“穷可乘”的结果。外交上,一般是抓住对方的软肋和弱势,乘机提出对自己有利而对方很难接受的外交条件。在现代,趁火打劫在企业竞争上有多种表现:一是企业界有一种公然的趁火打劫--购并。眼睁睁盯着那些经营陷于困境,甚至奄奄一息的“猎物”,在它倒仆之前给予致命的一击(低价购并)。二是表现在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上,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地争夺利益,以达到预期目的。
事例一:曹操助袁氏兄弟相残后渔翁得利。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后,肠子都悔青了,没多久便极度郁闷而死(看来,郁闷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临死前,他把小儿子袁尚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可怜曾经势力显赫的袁氏家族经此打击,已今非昔比。不过,不管咋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的儿子和女婿仍手握重兵,占据大量地盘,如果他们能精诚团结,其势力仍不可小视。
此时,曹操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斗志旺盛。现如今他的死对头袁绍终于挂了,这对曹操来说可是个天赐良机。曹操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想一举消灭袁氏集团。曹操首先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袁谭抵抗不住,火速向弟弟袁尚求援。袁氏兄弟同仇敌忾,合力死守冀州城。曹操久攻不下,非常着急上火。
这时,谋士郭嘉献计:“袁绍死后,让他的小儿子接班,却没有立他的大儿子,这种不按常理出牌,废长立幼的做法,肯定会引起兄弟之间的争权大战。这种争夺之所以还没有开始,是因为我们的进攻使他们没有时间去顾及。如果我们这时撤兵去攻打势力较弱的荆州,讨伐刘表,那么,袁氏兄弟肯定会窝里反。只要他们掐起来了,我们再来个混水摸鱼,乘乱出兵,就可以轻而易举搞定他们兄弟俩。”
“妙,妙!”曹操立即采纳了这一计谋。果然,曹操的大军刚一撤走,袁绍的长子袁谭便和袁尚争夺起继承权了。双方大动干戈,都恨不得把对方一下子砍死。斗到最后袁谭没有打过弟弟,一着急这个年轻后生居然跑去向曹操求援,这不是小鸡给黄鼠狼拜年嘛。
曹操本来准备坐山观虎斗,不予理睬。但谋士荀攸力劝他改变主意:“天下正是多事之秋,那个刘表虽然据有江汉之地,却无四处扩张实力之意,可见这个人是井底之蛙无大志,这个人目前就可以忽略不计。倒是袁氏兄弟甲兵十万,占地千里,俗话说初生牛牛犊不怕虎,他俩要是和睦相处,要算计他们不是易事。但如今袁氏兄弟翻脸,势不两立,如果一方取胜,兵力归一人所有,等到那时,我们再要降伏他就困难重重了。现在机会就在眼前,所以,我们应趁其内乱大捞特捞一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老大您可要三思。”
曹操从善如流,采纳了荀攸“趁火打劫”之计,发兵至黎阳,先与袁谭联手,进攻袁尚。次年8月,终于铲除了袁尚集团。第三年春,曹操又以“负约背盟”为名,消灭了袁谭。袁氏家族几代打下的江山,就这样被两个败家子送入了曹操之手。这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画龙点睛:
袁氏兄弟的相互残杀,一是使东吴的势力分散,这是“弱”处;二是内部争斗时必无心对外,这是“昧”处;这无疑给了曹操“兼弱攻昧”的“打劫”之机。而他对袁谭的出兵援助,不过是为了自己后来的渔翁得利,如果曹操一开始只是坐山观虎斗,就不能逐个消灭他的敌对力量。日后再想取东吴就没这么容易了。
事例二:苏联乱中取阿政权。
阿富汗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几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像块肥肉般成为西方各国觊觎和争夺的对象。控制或占领阿富汗,也是苏联一直在打的主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富汗国经济落后,政局不稳。阿政府内部两派对立,互相倾轧,曾多次发生政变。1978年4月,苏联从中插一杠子,支持塔拉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达乌德政权。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为总理后,阿富汗政局依旧是烂泥巴扶不上墙,极其不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狗咬狗的斗争愈演愈烈,反政府武装也日趋活跃,那叫一个乱。1979年9月16日,塔拉基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搞掉阿明,但阴谋败露,反被阿明夺取政权。阿明上台后,对苏怀有戒心,疏远苏联的倾向日益增长。
此时,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有利于苏联出兵。另一个爱惹事生非的大佬——美国正因为人质危机关系与伊朗闹意见,顾不上关注苏联的动向了。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是内乱不已。伊斯兰各教派内部纷争,有利于苏联乘机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阿富汗的邻居伊朗和巴基斯坦政局也动荡不稳,是自身难保。所以即使苏联采取行动,这些国家也鞭长莫及,无力阻止。同时,苏联还考虑到,阿富汗是个内陆国家,侵入这一国家暂时不会直接触及西方在中东、波斯湾的根本利益,不严重危及西方的“生命线”,因而不会遭到西方的强烈反应,易于取得成功。
1979年12月24日晚至27日,苏联假借运送援阿军事装备及随行警卫人员的名义,开始向阿大规模空运部队,在几天的时间内,把3个空降师的部分兵力运抵阿明官邸、总统府、广播电台和阿政府各部等要害部门。苏军与阿总统卫队和部分驻首都阿军激战的4小时,击毙总统阿明,于当晚11时占领阿首都,宣布成立傀儡政权。
画龙点睛:
在此例中,有很多条件构成了苏联可以“兼弱攻昧”的因素。阿富汗内部的经济落后构成了“弱”,同样准备窃取阿政权的美国的无暇顾及、阿政府的政变、阿拉伯世界的内乱、阿富汗邻国政局的动荡不稳构成了“昧”,所以苏联一出动就能对阿富汗政权手到擒来。
2、就势取利。
古人早就说成功的三大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都是势,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具有了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因素,便可因势而谋,顺势而动,当然前提是得有一个预见性的头脑和魄力。
事例一:多尔衮乘势入中原。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那个学女人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倒是有忧国忧民之心,想振兴大明。可惜,他耳根子软,听不得人家的挑拔,加上本身疑心大,鼠目寸光,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把一个铁骨铮铮的护国之将袁崇焕一刀刀给割死了,在他周围就只剩下使奸耍滑、拍马屁的一帮小人,明朝的江山如暴风雨中的破茅草屋,摇摇欲坠。
公元1644年,那个被我们称为闯王的李自成率领着一批农民兄弟一举攻下了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军进京之后,还没站稳脚跟,首领们就学起人家腐化堕落起来。
还有一位当时的名人不得不说,那就是吴三桂,此时他带着十多万兄弟守山海关。他这人本是市井小人,又像墙头草一样骨头发软。他看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称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此时沉浸在胜利的骄傲之中,根本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发誓要与李自成决战到底。但是在人家李自成40万大军面前又不得不老实下来,不敢轻举妄动。
吴三桂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找清王朝做自己的靠山,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吴三桂报仇心切,决意亲自去见多尔衮。那时因清朝顺治皇帝即位年仅七岁,所以一切军大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做主。
吴三桂言辞恳切地说:“咱们明清两国,以前有关系都不错。当年清国遇上战乱,我明朝二话不说就发兵相助。现在明朝有了不幸,盗贼四处横行,京都又沦落敌手,君王也驾崩了,百姓的生活艰难,我明朝跟那帮叛贼有不共戴天之仇。平定叛贼,本来是我的分内之事,惭愧的是我兵微将寡,怕挡不住那一帮乌合之众。清国如果看在两国以前的交情上,应该发兵以助我一臂之力。”多尔衮本来早就有了入侵中原之心,只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吴三桂这番话正中下怀,听完暗自欣喜,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
但多尔衮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他虽心里高兴,脸上却显出为难之色,说:“按理说,明国内乱,我国作为邻邦应该出手相助,但我国小兵弱,恐怕到时候不但帮不上忙,反倒拖累你们的大计。我们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对不住了。”
吴三桂只好悻悻而归。后来,吴三桂又多次苦苦哀求,多尔衮仍不松口。其实,多尔衮暗地里已经开始秣马厉兵了。等准备停当,他才假惺惺地对吴三桂说:“既然将军这样三番五次请求,本帅也被将军诚心所感动,我国愿出兵援助你们,马上就可以启程。”
吴三桂一听大喜,恨不得与多尔衮来个拥抱。于是,吴军与多尔衮的援兵合兵一处,浩浩荡荡穿过山海关,向中原腹地大举进兵。这时中原已是战火纷飞,在多尔衮与吴三桂的联合进攻下,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
清兵占据了北京,堂而皇之地登上金銮宝殿。消灭李自成后,清军接着进攻明朝的官兵,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
画龙点睛:
多尔衮乘中原内乱之机,以助剿为名,趁火打劫,最后谋得中国的统治权。多尔衮在给史可法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由此可见,这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计。
事例二:摩根因机而发,玩转美国白宫。
摩根是国内外出售证券的明星人物,他的能力被公认为举世无双。
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几乎每小时都有宣布破产的消息。在这场危机中,达布尼——摩根公司和在伦敦的摩根公司及巴林兄弟公司、费城的安东尼德雷克塞尔、纽约的利瓦伊莫顿以及纽约其他几位大银行家与摩根联合,共同渡过了危机,使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一跃而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控制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同时继续向欧洲抛出优惠证券。摩根也因此而出名。
1884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了摩根一个表演的舞台,使他名声大噪。从这时起一直到1913年去世,他都是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头号人物。
自1884年11月以来,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开始疯狂抢购黄金。一个谣言很快传遍了华尔街,说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做法。格罗克利夫兰总统担保这不是事实,但是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的做法仍在进行,致使国库告急,落到了几乎无力偿清债务的地步。
为了救济金库空虚带来的经济恐慌,就必须立即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政府财政当局的估计至少要1亿美元。摩根已知在这股抢购黄金的风潮中,政府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商定,由他们两家银行组成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这样,他们既可解救财政部危机,又可获得高额利润。但因他们的苛刻条件,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这个建议,总统也难以接受。当时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计划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其余半数委托美国国内银行存款。由于正值恐慌之际,任何市银行都自身难保,就算这位财政部长拿枪对着他们也没人理会了,于是,他又使出苦肉计,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公债,这一招打破了投资金融界的惯例,也欺骗了投资很行,并重创和惹恼了摩根。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财政部长先生太小看摩根了。由于摩根的操纵,当这位财政部长匆匆忙忙赶赴纽约召集银行家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白眼,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摩根提出的要么认购全部公债,要么完全拒绝认购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谈判条件。
出于无奈,摩根再次被总统召入白宫,互相摊牌。当摩根深知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美元时,更是固执己见,并进而胸有成竹地说:“除了俺能使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外,似乎没有第二种办法来解救陷于破产状况的国库了。现在,我手头就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若是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一切就都完了,要不要我在这里拍电报,现在立刻汇到伦敦去呢?”
看来,总统的面子也没有美元的面子大。在这种威胁下,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以去洗手间为由,每隔5分钟就去与正在另一室等候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商量对策。摩根耐着性子等了几次,眼看总统去厕所越来越频繁,不禁是可忍孰不可忍,干脆不再有耐心,直接逼问总统结果。急得总统背着手在房间里开始了绕圈圈,摩根干脆点起总统讨厌的雪茄烟,跷起二郎腿,悠悠然地等待着总统做出明智选择。结果总统在快要把地板磨出坑来的情况下,举起了白旗,答应了摩根提出的条件,这表明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拜下风。
当夜摩根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摩根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中就净赚了1200万美元,这估计令美国财政部长心疼了好久。
画龙点睛:
企业经营者离不开谈判,而谈判的特征之一是对抗性,谈判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争夺利益。谈判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须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否则打的就是糊涂仗。摩根与总统谈判,探知国库存款甚少,陷入危机,便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摩根获得谈判成功,并从中赚了大钱。
通过以上事例可知,“趁火打劫”是对敌斗争的谋略,敌人可以用,我们也可以用,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关键看是谁用,用于谁,为什么而用。在对敌用时,我们要善于侦察、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利用敌人内部的各种矛盾,达成我之目的。另外,我们要防范别人在我们“弱、昧”时实施“趁火打劫”之计,就得改善自己的弱点,加强内部团结,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