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
2、声东击东。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古人按: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注释:
1、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2、不虞:未意料,未预料。
3、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古文今解: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抽冷子一举夺胜。
打仗有时候就跟防贼差不多:在路上你以为只是被冒失鬼撞了一下,正心想:“此人怎么如此没礼貌!”得忘记被人踩的事后才发现这空当儿“冒失鬼”早已偷走了你的钱包;你以为自己运气好真碰上了免费试用的商品,结果人家还是以其他的名目找你要了钱。这些可以说都是你中了他们“声东击西”的招的结果。
战场上也如此,越是看起来是敌人会攻打的地方,敌人不一定来攻;越是看起来敌人不会攻的地方,敌人很可能就来攻。所以不仅要防敌人用“声东击西”的招术,更要让他们先中招。此计原文就告诉我们:敌人处于心迷神惑、行为紊乱、意志混沌的状况,不能提防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展示的水漫于地上的现象;利用他们的心智混乱无主张的机会,消灭他们。用俗话来说,想要他们中招,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我方要打敌方的粮草库,就得假装兴师动众地去打他们的总部,弄得敌人紧张兮兮地去救援,等他们去救援的时候再去打他们的粮草库。
总之,只要能想法使对方混乱,拿不定主意,就跟沼泽地里随风乱摆的狗尾巴草一样,形不成统一有力的指挥,我方就越容易战胜对方。所以,“声东”即“制造混乱”的技术就很重要。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你要抢一个个头高过你一个多头的人的帽子,你直接上他脑袋上去抓肯定是难以到手的,最好的方法是把他的东西弄掉地上,还坏坏地踩上他一脚,这样他不但手忙脚乱,还一定会弯下腰,这时拿走他的帽子肯定是轻轻松松的。这就是声东击西的好处。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古人按:西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太尉周亚夫奉命平乱,他坚守不战,吴王刘濞之兵向他阵地的东南集结,他根据战略需要和敌情分析,而把重兵严守西北。不久,刘濞以精兵在西北发起突击,汉军因为早有准备,使叛军不能得逞。
汉末,朱隽在宛城围攻黄巾军,他在宛城的东南角大张旗鼓、大造工事,鸣鼓发动攻击,黄巾军果然集中全力在东南方拒守,朱隽暗中以五千精兵从东北角乘虚而入,一举攻破宛城。这个战例显示:敌人意志混乱,便不能正确地分析情势的发展。因此“声东击西”策略能否运用成功,要看敌人作战意志是否混乱而定,若乱,则我可以运用而取胜;若不乱,则我方将自取败亡,所以“声东击西”是一种需要冒险的策略。所以,胆小的、没有观察力的人不要玩。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简评:
声东击西的意思就是,表面上或口中叫嚷着要攻打这里,实际上却攻打那里。它是以假象让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总的来说,就是用并不是自己目标的事物来迷惑别人,遮掩自己以达到主要目的。
从实践上看,使用“声东击西”之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造成了“敌志乱萃”的条件。而要使敌心志昏乱,就要善于隐蔽自己的意图,示假隐真,迷惑对方,用连环式的多个欺骗行动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这样的条件一旦形成,“声东击西”之计就有了成功的把握。
“声东击西”之计的基本原理在刑侦、审问、谈判、辩论、商战、医疗、教学等不同行业都可借鉴。如护士给怕打针者打针,常常会在用手指按一下病人另一部位的同时,迅速将针头刺进应刺的地方。教师为了讲清现实的某一问题,却先从“古时候”讲起,“古时候”的故事讲完了,现实问题也接近解决了。高明的法官在问案时,有时变有意交谈为无意交谈,在对方警觉松懈时,突然提出击中其要害的问题,使之在猝不及防中露出马脚。战国时许多辩士在说服对手时大都长于使用此法。如触詟为了说服赵太后同意派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援救邯郸,就先从问安、吃饭、让自己的儿子充当侍卫等看似与派长安君为人质无关的问题谈起,逐步讲到怎样才算为子女打算长远等,终于使顽固的赵太后回心转意。一些精明的企业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在甲国中卖个好价钱,首先千方百计叩开乙国之门,在乙国有了市场之后,以此作为在甲国抬高这一产品价格的筹码等。这些都包含着“声东击西”的原理。
要点解析:
1、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
声东击西,此计成功的前提是要使敌方意志混乱,这样他们才不能正确地分析情势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敌方意志混乱呢?
通常是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不攻;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可为,似不可为而为之。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巧妙的制造假象,促使对手的指挥意志发生混乱。巧妙的制造假象,促使对手的指挥意志发生混乱。我之举动敌人无法推知,我便可以对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而胜。
此法在商业上也被广泛应用。
事例一:韩信偷渡黄河。
汉二年四月,汉王刘邦兵败彭城,退到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五月,原与刘邦站在一个站壕里的魏王豹背汉降楚,派大将柏直、冯敬扼守黄河临晋渡口,企图阻挡汉军北进。八月,刘邦决定把魏王派的这两个扯后腿的除掉,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二将,领兵伐魏。
韩信率领大军来到临晋渡口,遥见对岸魏军把守很严,硬拼不是个办法,于是就下令暂且安营扎寨。一面派人收集船只,作出准备从此处攻打的样子;一面派探马暗察上游地势。不久,探卒来报,说上游夏阳地方,魏军防守很松。韩信就带领曹参、灌婴二将前去查看地形,但到夏阳实地一看才明白为什么魏军不在此防守了,只见夏阳河段,水深滩险,波涛汹涌,别说是行船就是扔片树叶下去只怕也很难浮起来,而且河中布满了礁石,船只根本无法通行。曹参、灌婴二将看后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韩信却饶有兴味地站在那凝神苦想了好一阵子。
回到汉军营地,韩信仍然决定利用夏阳河段,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出其不意击败魏军。当即,传来曹、灌二将,命曹参领兵上山伐木,大小都行,越快越好;又令灌婴带人前往市场,购买数千瓦罂,每个瓦罂能容纳二石的物品。二人听后,都感到很意外,一齐问道:“将军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韩信说道:“二位不必急问,到时自知。”二人只得奉命退出,分头行事。
两天之后,曹参、灌罂二人将所需物品都办齐了,就向韩信复命。韩信又命令道:“你二人再将所备物品制成木罂,制法均在这封函中。制成后,立刻回报。”说完,将一封函信交到二人手中。
二人受命出帐,马上指挥将士,按函中要求,用四木夹住一个瓦罂,捆绑牢固,然后再将木罂用绳连起,数十个连成一排,分别连成数十排。由于日夜赶制,几天后,木罂已制造完毕。
韩信见准备工作已经做好,等到黄昏,又召来曹、灌二将,命灌婴率领数千人马,守住前些天收集来的船只,命令士兵只准击鼓呐喊,不准擅自渡河,违令者斩。而自己与曹参统领大队人马,暗中搬运木罂,连夜赶到夏阳。然后指挥将士把木罂放入河中,每个木罂内载二至三人,用浆划水,缓缓向对岸渡去。因木罂体轻,浮力又大,四周都是木头,即使撞到河中礁石也不会破损,因此顺利渡过了这段险峻的河段。韩信不愧是玩转三十六计的高手,几乎计计都被他用得洒脱自如。
与此同时,傻守在临晋渡口的魏将柏直、冯敬,忽然听到对岸汉军鼓响如雷,喊声震天,只以为韩信真要强行渡河,急忙调动人马,严密注视对岸动静。他们哪里知道,对岸汉军只是虚张声势,而真正汉军主力,正在韩信的指挥下,在他们认为滩险水急、难以行船的夏阳,用木罂徐徐渡过了黄河。
汉军过了河,魏军还浑然不觉。韩信率领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东张,拔安邑,直逼魏都平阳。魏王豹兵败后,逃到东垣,被汉军包围,魏豹走投无路,只得下马就擒。不到一个月,韩信就平定了魏地。
画龙点睛:
“声东击西”,是自古以来兵家常用的一种战术。“声东”者,为明,以虚充实,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击西”者,为暗,以真正的实力,迅雷不以掩耳的速度,将敌人击败。韩信在临晋渡口布置了一部分兵力,虚张声势,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目的正是在于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然后率领主力,从魏军意想不到的地方,用常人意想不到的工具木罂,载军过河,打了个魏军措手不及。
事例二:郑成功打南袭北,赶走殖民军。
1661年4月,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去完成收复台湾岛、赶走殖民军的神圣使命。
郑成功通过分析,总结出要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比较容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这里不仅放重兵把守,还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密集的炮台嚣张地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道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然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画龙点睛:
既然本计的核心是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那么,假象制造得越逼真,成功率就越大。所以郑成功在攻打南航道时,声势非常浩大,打得也很投入,致使敌人把注意力全放在南航道上,致使郑成功能把握时机去打守护不力北航道,并一举获得成功。
事例三:植树带活宾馆生意。
美国有一家宾馆地处偏僻的郊区,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像荒山里的破庙——冷冷清清。
一天,心情郁闷的宾馆主人出来散步,不觉来到了宾馆后面的那一片荒山秃岭旁,宾馆的主人望着这一片荒山,似乎感觉缺点什么,想着想着,他一拍脑门,有了!他连忙回到宾馆写了一个广告:“亲爱的游客,您好!本宾馆后山有大片空地,即宽阔又幽静,专门留作投宿本店的游客植树之用。您若有雅兴,欢迎您前来种下小树一棵,本店可委派专人给您拍照留念。树上还可以挂上一块木牌,上面刻下您的尊姓大名和植树时间。这样,当您再度光临之时,定能看到您亲手栽下的小树已经枝繁叶茂,到时候带给您的肯定是美好的感受和遐想。本店不收取任何服务费,并将永久代管您植的树。”
此广告一出,就有好奇的游人过来尝试,长期在拥挤的城市生活的人,平时本来就见不到自然风光,更别说有植树的机会了,而且还能挂个牌牌扬名于世,说不准将来就会成为珍贵的文物呢。所以节假日到空气清新的荒郊野外一游,再亲手栽下一棵树,无异是令人愉快的选择,那感受肯定是其乐无穷。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植树游玩的游人成群结队,宾馆的生意自然不用说,乐得宾馆老板嘴都合不拢。
画龙点睛:
从商业上来说,商品是冷冰冰的,无法直接打动消费者,所以,有时从其他看似与消费无关的事情上入手,反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一些,像这家宾馆的老板表面上是在关注绿化的同时免费给游客提供新奇的旅游项目,实际上是吸引游客来住宿,达到了声东击西的目的,这样既不需要多少投入,又能拉动消费,对商家业说,是何乐而不为呢?
2、声东击东。
此计虽名为“声东击西”,但并不是说,“声东”就必定“击西”,“击西”只是一个代名词,关键只要“声东”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达到了迷惑对方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击东。这需要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形势而定。比如对方本身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就可用此计。其实诸葛亮的“空城计”就与“声东击东”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种运用法很冒险,因此需一定的胆识和判断力才可进行。
事例:拿破仑铤而走险,声东击东。
1805年,法军在奥斯特里茨附近同俄奥联军决战之前,双方的代表拿破仑与俄皇代表道戈路柯夫进行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没完没了地谈了好几天也没什么结果。实际上大家都心照不宣,决战在所难免,谈判可有可无——当然,若是凭嘴皮子斗狠即可获胜是再好不过了。在谈判期间,拿破仑发现对方代表是位性格非常多疑的人,与中国的曹操差不多,于是立即心生一计。
他让传令官故意泄露法军的作战计划,计划中说,法军将在决战开始后,攻击俄奥联军的“要倒霉”高地。拿破仑眼光可谓够毒的,那位道戈路柯夫还真就是一位疑心很重的人,他得到这一情报后,冷笑一声:“哼哼,和我玩这套,你丫还嫩着呢!”他认定了这是拿破仑使用的“声东击西”的诡计,自己偏不据守“要倒霉”高地,反而把军队从那里全调出来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御。
就这样,拿破仑未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要倒霉”这一军事要地。
画龙点睛:
声东击东是本质,其表象还是要利用敌方的心理,让其误认为我方要实施“声东击西”计。拿破仑这种“声东击东”的指挥艺术,就是对“声东击西”谋略的灵活运用。他能成功是因为他很了解对手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这也是此法的局限性,所以,如果想用此法,必须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才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