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57900000002

第2章 保罗·默顿诗歌译介

远航与异乡

保罗·默顿与爱尔兰时间之书

引子

保罗·默顿(1951—)出生于北爱尔兰乡村天主教家庭。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北爱尔兰分部工作十三年,此后借一份写作基金的支持在爱尔兰西海岸短住和写作数月,随后赴美国定居。默顿曾在北美几所高校教诗歌和创意写作,并从1987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其间他曾于1999—2004年间担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Howard G.B.Clark'21 chair in the Humanities),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纽约时报》诗歌编辑。默顿一共出版了十二本诗集,另有翻译、文学评论、戏剧、流行音乐、童书等作品。他曾获包括普利策奖和艾略特奖在内的十余种文学奖项。除了以诗歌闻名,默顿还是公认的好译者,主要译作为爱尔兰语诗歌的英译本,但其拉丁语、古希腊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诗歌的英译作品也零散地分布在他的诗集中。

提起他的诗,学者们和文学评论家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乔伊斯式的”晦涩难懂,随时随地甚至生造词语也要起韵,用典成癖,以及把自身排除在叙事之外的态度。关于其作品已有成熟的文学评论,其中北爱尔兰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分析、文学语言分析、“智性”和“诗性”的分析、翻译与写作之关系的分析都有精彩篇章。最重要的两本专著是克莱尔·威尔斯(Clair Wills)与蒂姆·肯达尔(Tim Kendall)的默顿诗歌赏析(分析2000年前的作品)。从艾德娜·朗礼(Edna Longley)的几部学术专著可以很好地了解包括默顿在内的当代爱尔兰诗人创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另有2003年和2006年出版的两部关于默顿诗歌评论的论文集,以及散见于大量北爱尔兰诗歌评论集的关于他作品解读的文章。译者尝试在这篇简介中呈现默顿思想世界的其中一些立面,诗作前另有针对作品本身的导读。

一、时间之书

爱尔兰拥有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古代文学传统,该传统不仅融合了古老的印欧神话,而且杂糅了原生的文学母题和基督教思想。中世纪爱尔兰语文本的数量是除了拉丁语文本外最多的,其类别涵盖了传奇、诗歌、法律、谱系、医学和语法等等,大多数记载在羊皮手稿上。12世纪爱尔兰被盎格鲁-诺曼人征服,此后贵族阶层渐渐式微,至17世纪,本土知识阶层也大致消亡。但仍有许多精彩的文学篇章在修院或贵族赞助的学者编撰的手稿中保存下来。另有好些不列颠学者漫游这片征服之地后所撰写的史书,既有看似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叙述,又有更多道听途说亦真亦假的传说和灵异故事。19世纪后期,包括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在内的新教中产阶级发起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他们把古爱尔兰与古希腊相提并论,沉迷于继承这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重塑爱尔兰社会的理想。他们所依据的更多是流行于18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和彼时新兴的国族主义思想。虽然如此,19世纪和20世纪仍然见证了爱尔兰和不列颠两地的文人和政治精英对远古和中古爱尔兰文学以及民间口传文学的狂热兴趣。随着文学形式和语言意识形态的变迁,近当代爱尔兰文学融合前代文学(包括古时的和更靠近近代的)的模式也一直在变化。

默顿一直非常推崇的爱尔兰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Frederick Louis MacNeice,1907—1963)就非常善于在诗中营造一种灵异的充满意外和危险的古代神话氛围。麦克尼斯十分警惕他所处的年代诗与政治和身份认同的紧密联系,因此他的诗歌叙事没有明确的中心,也尽量避免直接流露当时许多文人趋之若鹜的爱尔兰想象。萧伯纳是对此反思比较深刻的文人,他在评论叶芝的著名剧作《胡里痕的凯瑟琳》(Cathleen Ni Houlihan)时提及它把思想和社会关系都砍掉了,只剩余对观众倾倒的不切实际的爱尔兰想象,而“那想象太过折磨人,要是没有一瓶威士忌在手没人能忍受它”。这是当时非常强势的文学复兴运动外的第二家之言,但即便是在麦克尼斯和萧伯纳的文字中,那一代又一代回归的古老的幽灵亦轻透微光,只是以反国族主义的面貌出现。麦克尼斯的创作大多基于他生活中实际接触的事物,行文天马行空,不拘泥于任何可溯的意义。然而他的诗有成熟和完满的表述形式,能让读者感受到处于爱尔兰乡间僻野的人和社会所面对的充满奥秘的自然。他的风格和许多特征都为默顿所欣赏并不时效仿。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麦克尼斯化用前代文学模式的意识和方式。

默顿早年喜爱摇滚乐和美国西部片,除此之外是学校里得来的以爱尔兰语半吟半唱记诵的古代故事。他年轻时曾接受古典学教育,并在这方面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比起诗歌中大量直接引用的北美印第安文化、战争史和葡萄酒一类特定知识,前代爱尔兰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很少在他的作品中被直接引用。他写北爱尔兰的生活,但几乎都是反自传性质的,在他著名的早期作品《航行》(Immram)中,他甚至想象如果自己父亲不是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而是一名早期前往阿根廷的拓荒者,自己会过怎样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1986年他为Faber出版社编撰当代爱尔兰诗集。当时他已享诗名,出版的几本诗集在北爱尔兰、爱尔兰,甚至整个英语世界都颇有名气,但他却不仅没有收录自己的任何作品,也没写任何“编者按”一类透露自己观点的话,仿佛故意要把自己排除在爱尔兰的语境之外。然而默顿并非没有对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做出解释,其中最重要的自白,大概就化身为他的爱尔兰文学评论集《致爱尔兰,我》了。

默顿担任牛津诗歌教授的五年期间,将诗歌讲座集结成册,题为《致爱尔兰,我》。在这部评论集中他按作者的姓名首字母排列他心中所喜爱的爱尔兰作家,涵盖了从最早的7世纪匿名和知名的文人到与他同时代的文人。译者认为他对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塞缪尔·贝克特的《马龙之死》和《克拉普最后的磁带》的评论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默顿对前代文学模式流传和演变的思考。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和同名古希腊史诗的对应已为多代学者深入讨论。默顿选取的是《都柏林人》中的篇目《死者》,并讲解了乔伊斯如何化用古爱尔兰神话故事《摧毁达德尔嘉的兵营》((Togail Bruidne Da Derga)(约9世纪作品)。故事中的古爱尔兰国王因打破了命运中的三种禁忌而死。乔伊斯把神话中的地缘政治和王权对应到他的时代,以此反思当时泛滥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和创造力的禁锢。由此他不仅随《死者》中的女主人公重现了她年轻时代爱人的死亡(死亡地点是当时作为爱尔兰想象重地的爱尔兰西海岸,),而且重演了古爱尔兰文学中经典的国王和英雄之死。命运禁忌和国王之死是古代爱尔兰文学中经典的母题,是在文学领域不断浮现的幽灵。在《死者》的结尾,寂静的雪覆盖了整个爱尔兰乡野、所有生者和死者;默顿则认为整个爱尔兰文学史某种意义上都是幽灵不断浮现的“死域”,声称“乔伊斯的文字浸透了在他之前的爱尔兰文学整体,也会闪耀于在他之后的所有爱尔兰文学”。

古老的爱尔兰韵诗《五旬节》(约7世纪作品)体现的是人类还未把自身和宇宙截然区分之前,人表述自然万物和季节变化的方式。默顿评论贝克特的《马龙之死》,认为马龙笔下的男孩萨波与父母之间关于笔的一次对话是借用了《五旬节》中鸟喙的意象,从而把古代诗篇中出现在春夏之交的鸟所象征的“侵入”和“越界”带入了故事,对贝克特笔下荒谬不可解的故事情节中隐藏的结构进行评析。19世纪爱尔兰重要的诗人和民谣作家威廉·阿灵汉姆(William Allingham,1824—1889)的诗歌也曾被贝克特巧妙化用。阿灵汉姆在取材于爱尔兰民间传说所写的诗《仙子》(Fairies)里,用极唯美的笔触写了一个孩子的故事:小女孩被小仙子骗走,由于仙界与人间的时间流逝速度不同,待小女孩回来时她所有的朋友都已终老亡故,小女孩因忧伤而死,这时仙子们把她放在用香蒲草和绿叶铺就的床上为她守灵,并称她回到了永恒无忧之地。而默顿在他的文章中提醒读者留意贝克特《克拉普最后的磁带》中出现的这样一幕:相恋的爱人把香蒲草和绿叶铺在石头上,爱人仿佛在上面无忧地恬睡,克拉普把头枕在年轻的爱人胸前,感觉到整个大地因他们的爱而缓缓移动。再一次,古老的幽灵以完全不同的面目浮现。默顿认为贝克特的作品在其凌乱晦涩的外观下藏有足以与时间抗衡的完满的表现形式,而这和贝克特对前代文学作品的悟性有关。

从默顿对乔伊斯和贝克特的解读可见,他心中重要的文人化用前代爱尔兰文学的方式,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这不完全是风格或内容上的,也没有牵扯到国家主义和身份认同,更多的是影响他对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思考:

1.对前代(包括古典时期和更近的)文学/文明的回溯和借鉴,不是回到原初的状态,而是寻求它恒定的、开放的转化模式;

2.政治和社会生活模式如何在个体生活或私密空间中被编码,它们很多时候是在那些不起眼的,非着意的,甚至没有被说出的话语中。

这些思考自然而然地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默顿的博学多闻即便在群英荟萃的英语文学界也是出名的,读者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探险和寻宝,多有寻获自己熟知的典故而会心一笑的时刻。曹雪芹先生在宝玉为大观园景致题诗一回,曾有作诗时如何“编新”和“述古”的一番议论。本诗集中选译的一部长诗《马多戈:一个奥秘》(节选)和一部组诗《回归线无风带》(节选)正好是前者“述古”,后者“编新”,如何借古意而不落俗套,如何编新章而不落奇巧,技法千变万化而文字灵肉俱全,全在一心。默顿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形式和文体形式,词语的意义和创作的整体结构都仿佛恒常在转化中。《马多戈》和《回归线无风带》穿插历史事件(冷僻词语和大量知识细节的来源)和核心叙事线的方式,和他思考前代文学复现的模式以及现代文学语言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诗作之外,读默顿的翻译作品同样可作为理解他的思想的方式。他最重要的翻译作品是以爱尔兰语写作的在世诗人中最好的一位——诺拉·尼高纳尔(Nuala N Dhomhnaill)——的作品。对他的翻译,争议不在少数,因为他把原作中许多格式自由奔放的地方全押上韵,把女诗人原生的极富风韵的爱尔兰语译成大咧咧的美国俚语,窜改字面意思等等早已不在话下。但这位母语为爱尔兰语并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女诗人读后却奉为佳作,觉得默顿的翻译符合原著神采。默顿通过探索文字形式在诗歌创作和翻译中复现前代和同代文学,复原的更多是作品与社会的联系。这带有他自己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超越他自身的在一代代文学中生生不息的思想和书写模式。

二、词语之书

乔伊斯晚年视力渐弱,贝克特便常常造访他在巴黎的寓所为他听写《芬尼根守灵》。因为“守灵”是天书一部,任何不合时宜的词语都有可能在任何只有作者知道的语境下出现,所以贝克特养成了只管记不管问的习惯。有一次听写时正好乔伊斯夫人敲门送茶,乔伊斯喊了声“进来!”,贝克特就在本子上写“进来!”。回头贝克特把一日的记录念给乔伊斯听,乔伊斯问:“那个‘进来’是怎么回事?”贝克特说“那是你说的”,乔伊斯想起了送茶的事情,贝克特说“那删掉好了”,乔伊斯连忙说:“不不不,让它留着!”乔伊斯笃信词语,以任何形式进入文本的词语都仿佛是命运的赠予。

默顿的写作也有这样的意思,但他笃信的是音韵和意义的自我延续。在《马多戈》的序诗《钥匙》中,“我”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不自觉地在心里描述看见的场景,并被自己心中描述的时候所用词语之间的音韵联系吸引了。这情形在默顿的诗作中几乎无处不在,很多时候就像诗的音韵不受诗人控制地进行,诗人只能尽快凭直觉选上符合音韵的词语才来得及不让诗行从自己手上逃跑,滑进某种看不见的幽冥。《钥匙》的结尾写到“回声抢在前头盖过了脚步声”,这一意象让人无限遐想不受束缚的乐音如何在《马多戈》长诗中回响,正是曹雪芹先生所说“会作诗的起法”。

在另一首序诗《皮包》中,诗人把这时时要逃窜的诗行比喻成鳗鱼皮包裹的某种核心。默顿曾经翻译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1896—1981)的诗《鳗鱼》(“L'Anguilla”/“The Eel”),并在他的牛津诗歌讲座系列[成书《诗的终结》(The End of Poem)]中特意分析这首诗。他对鳗鱼这个意象有独特的想象和使用方式,多与变形的可能性以及鳗鱼在开放海域的艰难旅程寓指意义的开放性有关。《皮包》则暗示,《马多戈》长诗中不同文段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多重和开放的。

默顿年轻时的一位老师—也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谢默斯·希尼——曾在198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读默顿的诗就好像同时面对两位信息提供者,一位永远讲真话,一位恒常在撒谎。希尼此言非虚。就以本诗集中选译的部分为例,《马多戈》写于默顿刚到北美,为自己全新的生活和写作寻找新的声音和题材的时期。诗中是虚构的历史和思想史,却是真实的思考过程和情感经历。《回归线无风带》虚构了一段陪爱人走过生命中最后时期的历程,整个组诗的情节主线为虚构,但却有大量真实的属于诗人过往生命和回忆的细节,以及让人深深动容的真情。希尼也曾写过一首诗送给默顿,写的是一只死在信箱中的赤颈凫,其中深意大概只有默顿知晓。默顿把这首无人知其意的诗选进了他所编的当代爱尔兰诗集中,也是他的名字在整个集子里出现的唯一一处。如果说默顿是默认了希尼这个说法,那么他想要传递的,或许就如他的诗《漫长的终结》中所一再呈现的:“在渴望和失去之间”。这首诗起头的几个段落看起来就像对婚姻前十年的浪漫追忆,而在四五段情节忽然转向,前面段落的意象组合循环重现,但所述的故事和气氛却全然不一样了。第一段中一对新人在松枝彩棚下交换婚誓,后面却有两个起誓报复的人藏在铺了松枝的树篱中残暴杀害一位牧羊人。前有如酿造醇酒的过程一般苦乐杂陈但极为美好的婚姻生活,后面却对应了两位以海水煮盐为生,一生郁结于忧伤的姐妹。每一段都是真实的故事,但每一个意象都可完全转化其意义,“恒常在撒谎”。“在渴望和失去之间”的几个情绪的瞬间纷纷呈现了日常或无常的生活中惊心动魄的变化。诗中的一个段落直接提及了同一个词语在同一个语境下的双重意义,没有提及的则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筑造的不同意义,而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在不停地诠释着,“还有更多”。

默顿是十分智性的诗人和学者,但他文字形式的繁复并没有妨碍情感的流露,最掏人心肺的是他的《回归线无风带》。诗篇中女主角的原型是他两段婚姻中间的一位女朋友,他们在交往将近十年后分手,而在分手后的十年左右,那位女士就因癌症去世了。当诗中的“我”拥抱垂死的爱人时,犹如“将树枝拢向篝火”,亲吻时,因绝症而炽热的双唇“靠向我滴血的绞架”。与此同时,历史仍在隆隆前行,碾压过一切易逝的生命,士兵在战场上死亡,马和骡子在航运途中和屠宰场上死亡,病人在医院里缓慢地死去。而在诗中,爱人的死经历了以上所有的死亡。因着诗人的思念,他想要让自己的爱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可被纪念的、可被人们融入自身命运的历史,也是由死亡筑起的历史。

结语

默顿的文字稍稍带有古意,干净简洁又意蕴悠长,也有古代文学作品隐去书写者身份将个体创作融入社会和宇宙之中的意味。同时他是十分智性的书写者,用典成癖。译者每每开始翻译他的一首诗,就像自己成了老巫师刚抓着一个小霍比特人,立马就要去斗巨怪、穿越黑暗森林、与林中仙人同席、智斗精灵国王和上山屠龙。这些冒险经历加起来,大致可以形容那两百多趟通往三部字典的旅程了吧。

彭李菁

2016年2月于都柏林

同类推荐
  • 九十年代文学

    九十年代文学

    上次在桂林开“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时,和程光炜老师商量一起和人民大学联合做一次研讨。程老师主持的“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课题,在高校和学术界影响很大,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程老师最近要转到九十年代文学研究,他提议把“九十年文学研究”作为我们这次讨论的题目。其实我的一个愿望,是让程老师也抽出时间跟我们的客座研究员聊聊,给我们指导一下。我的另一个想法是,大家在校时,对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前的当代文学史,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九十年代文学史不一定熟悉。
  •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收录了叶延滨最重要短诗作品,主要包括《干妈》、《环行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囚徒与白鸽》、《寺中扫帚声》、《蜜月箴言》、《时间到了》、《最后的年轮》、《现代生态学》、《月族》、《石碑与青藤》、《一个人在城外》等百余首,供文学爱好者欣赏。
  •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作者根据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的回忆,记述了他跟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鲜为人知生活工作片断、描绘了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伟大而又平凡的一面,书中还专门记录了“第一夫人难伺候”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毛泽东与江青当时的生活情景。
  •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东方文学、东方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学术经历极其丰富。大半个世纪以来,他身体力行,做出楷模,被公认为中国的东方学、东方文学以及相关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中成就最大,资历最高,影响最广,最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术带头人。先生走了,先生不会再回来。我中心悲伤。只是突然又想起先生经常提到的陶渊明的一段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一段诗,先生说,他一直很喜欢。先生自己,也常常吟咏。如果是这样,先生也许走得是安心的。
  • 孟盛评论集

    孟盛评论集

    本书收录的是90后新锐作家、评论家孟盛的评论作品。他以独特、敏锐的笔触谈论中外作家、40后乃至90后作家的作品。他的评论字字珠玑,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对过去的回忆,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反思。此书文笔并非十分华丽,但思想和内容却足够深刻。孟盛用他的文字书写了青春的蓬勃朝气,用实践展现了“文艺青年”的风华正茂。
热门推荐
  • 一见倾心:恶魔总裁无限宠妻

    一见倾心:恶魔总裁无限宠妻

    传闻他不近女色,为人冷傲,却对她倾心不已。原本应该分道扬镳的两个人,竟然开始纠缠不清。她疑惑,也想逃离,却好像怎么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这到底是孽缘,还是真爱?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降宠物公寓

    天降宠物公寓

    “你有一套天价的宅子需要继承,请注意查收。”……一个外地打工妹孟波,却被一群律师通知有份天降的遗产需要继承。只是除了宅子和里面嗷嗷待哺的所有猫狗外,竟未留一分钱给她。这对于一个失去工作的外地打工妹来说简直就是无以为继……为了获得这份遗产,孟波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就是将宅子改造成——宠物旅馆而她,则应该过上一个包租婆该有的幸福生活……只是……事情远没有她想的如此简单每当夜里,她的灵魂就会出窍,随机附身在宅子中的猫狗身上,直到天亮才能回魂。从此,她过上了白天为人,夜晚为猫为狗的偷窥……不是,是寻秘之旅。在真相的带领下,一个神秘的世界正向孟波缓缓走来……
  • 剑道枭风

    剑道枭风

    他是这世上唯一掌握御风剑术的人!江湖,是他的。武林,在他手中。天下,在他脚下!他有无敌剑道,杀戮噬魂,能否令中原崛起?踏破寒江,称霸大陆,创不世之业?红颜栖身,看他一剑风凌云,傲视九重天!!【杀手流开山之作】
  • 梁溪漫志

    梁溪漫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贵直论

    贵直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30岁时你是谁·男人版

    30岁时你是谁·男人版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20岁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到了30岁,肯定已经功成名就,至少也是“五子登科”一票子、车子、房子、妻子及孩子一应俱全。然而,真正到了30岁,却往往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于是,有人戏说30岁的人看书时开始注意名人的年表,喜欢将名人成名的年份,减去自己出生的年份。如果小于30,就很扫兴;如果超过30,就很开心;如果碰到那种40多岁才干出点事的例子,就觉得来日方长。
  • 豪门痴恋:迟来的爱情

    豪门痴恋:迟来的爱情

    (新文《替身新娘:总裁,离婚吧》已开更)她,是寄人篱下的大学生,他,是众星拱月的大少爷。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却唯有她,近水楼台身心俱伤!他们的新婚之夜,酩酊大醉的他冲她怒吼:“即使你嫁给我了,我也永远都不会爱你!即使依依不在了,她也永远活在我心中!”她强忍着泪水,将摇摇晃晃的他扶到沙发上,却被他一把推开,“从今天起,永远不要出现在我面前!”她听他的话,从来不主动出现在他的面前,却按照给爸爸临终前的承诺,每天为他做早晚饭,为他洗熨衣物,为他整理房间,直到有一天,他捏着她的下巴,厉声问她:“说!谁是你老公?我,还是李傲阳?”
  • 当下流行领带歪着打

    当下流行领带歪着打

    写在前面的话: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上海,我都与当地警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可能是一种缘分。我在采访警察和案件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一些拘捕对象,与他们进行过心平气和的交流,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灵魂深处的隐秘有了较深的了解。也许,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灰色的群体。这个群体通常是被人歧视的。但歧视不是拯救他们的良方。我们应当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听听他们灵魂的呼叫。你见过蟑螂吗?蟑螂常常喜欢躲藏在阴暗的角落,见到人的时候就狼狈逃窜,有时还像蜘蛛和老鼠一样装死。
  • 哈佛心理学大全

    哈佛心理学大全

    内心强大才能真正强大,心理健康才会真正健康。哈佛大学被誉为“美国人的思想库”,是诞生世界精英的摇篮,为全世界培养了众多商业名流、政治领袖和知名学者,其中包括美国总统、诺贝尔奖得主。哈佛人的成功与哈佛心理学理念密不可分,哈佛人用亲身实践启迪我们完善健康心理,享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