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月某一天,网友古灵姑娘对帖子阅后批示,“万川同志:写帖子的目的,在于方法、在于有效、在于实用!”哈哈,我觉得,她这“三个在于”的重要批示,说得好。年轻公务员发展才是硬道理,徒徒考虑理想,不如起而行动,反正是白纸一张,退无可退,无须再退,怎样都是前进。至于理想的建立和调整,可以在行动中进行,并行不悖。因此,今天就说说具体的东西:路径选择。
第一还是设立目标、明确定位。我得先问几个问题。
起点是你,某岗位小兵甲。问题是,这个岗位在整个公务员体系中,在于何处?
终点呢,是你心中的某个理想。同样的,这个理想的岗位,在整个公务员体系中,又位于何处?
你到底要朝什么方向前进?
都说公务员体系是个庞大的体系,这个庞大体系又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和核心组织起来的?
最后,套用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绝杀姬无命的一句话:你是谁,谁又是你,你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哈哈!
嗯嗯,各位读者,请不要抓头,不要生气,不要崩溃,不要喷血。请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我给大家稍稍简化一下。
先普及公务员体系的基本知识。公务员,衡量进步的主要标准是职级——从24级的科员到1级的国家总理。但光职级不够,更要看岗位,而岗位又是在管理体系中的位置决定的。
公务员的管理体系是一个立体矩阵(就是黑客帝国里面那个matrix啦),主要包括两种:垂直和水平,俗称条条和块块。
条条就是以业务划分的垂直系统,比如中央有国土部,省里有国土厅,市、县有国土局,乡镇还有国土所。最高是部级,依次是厅级、处级、科级、股级,整个国土系统就是一个条条。
块块则是以管理面来区分,多以地方区域来定,如某市范围,有市委市政府,有人大政协,有市直部门,有市辖区县,这样的一个面,就是块块。
一个具体岗位,任何一个点一个部门,都可能受到来自条条和块块的交叉管理和双重领导,还是以国土为例,某市的国土局,既是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也是省国土厅的下属部门,不同事项有不同的上级。
啰啰唆唆说了这么多行政管理的背景知识,再加上前面的哲学问题,估计早就有心急的同学要爆起来问:拣要紧的说,告诉我谁最大就行了。嗯嗯,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地告诉你(这句模仿了皮卡丘里面的台词。前几年自己看皮卡丘,现在要带儿子看了,嘻嘻):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管理核心是党政班子。一个地方的政治核心是党政班子,一个部门的核心也是党政班子。核心的核心,重点的重点,就是班长,党委书记和行政长官,简称党政主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部门和地方平级的情况下,如何排序?比如一个县长和一个市局局长,谁前谁后?职级上肯定是一样大了。但是,一般说来,地方主官权力、责任、义务、位置相对来说要重于部门(当然也有一些部门的主官是常委,则另当别论)。比方说,市里,书记县长和市直局长都是处级,但位置就前后有别,这一点,党政机关通讯录也可印证。
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容我做一小结。整个公务员体系,分为地方和部门。由于地方管综合,部门管单一业务,因此,我个人认为,地方难度难于部门,地方责任重于部门。而地方的一把手是党委书记,二把手是政府长官。如果你想要一个很大的平台为老百姓造福,在职场中谋取进步,想在你的人生中留下一些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职场目标应该设定为地方党政班子,这就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核心。
必须补充两点:第一,关于刚才说为百姓造福,我诚心实意说的这句话。其实为公务员,特别是为领导,理想真的不能放弃——无论是共产主义理想还是“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儒家理想,这点火,都得在心中不灭。在地方主官位置上,如果抱着自己得实惠谋私利的思想,那我给你指引的目标和道路只会指向毁灭,从肉体到心灵,甚至牵连到家庭。最近反腐力度这么大,不少人从高而落,也是个印证。某种意义上说,做领导是高风险行业,但这种风险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第二,作为公务员,不少人可能只会在一个部门里,为副股长、股长、副科长、科长这样的中层或底层职务尽全力打拼,干不上我所说的政治核心。这没什么,非常非常正常,万川小同学也是一样一样的。但是,身不能至,心需往之,不知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得明白,真正的、核心的领导岗位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和坐标。做公务员,行政体系是庞大的,个人位置是渺小的;过生活,命运是强大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这种反差,足够我拿一辈子来敬畏和感叹。
好,我们继续。知道了逻辑和方向,我们看看具体的路径选择。还是从表象到实质,从没头脑到不高兴吧。从最简单的说起,简历。大概每一个做公务员或想做公务员的,都曾经对公示的领导干部的简历感兴趣过吧。
“某某某,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某地方做某某事情。”过了几年,又在其他岗位干其他的事情,如此类推。人生化为几步,最后就走上领导岗位,似乎公务员职场就这么简单。
简历就是经历。下一个问题呼之欲出,哪些是必需的经历呢?表面上看不出门道,答案五花八门,内行外行都有说法。我早期听到一个最牛的说法是:“这个人上道了。”说的人一本正经,听的人一头雾水。但今天想想,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多拿一些简历来分析比较似乎就有些端倪:某些部门更容易指向地方的领导岗位,比如说两办、团委、组织人事、发改、财政这样的部门。而某些部门则很少在领导的简历上出现,比如说国安部门、地方志、质量技术监督、一些民主党派,再比如上周和我聊过的一个兄弟,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专门搞药品监督,等等。
这两类岗位具有实质性不同吗,区别到底在哪儿?我认为,区别在于距离政务核心的远近。距离政务核心较近的岗位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综合。这样的岗位需要大局观和统筹能力,而不局限于具体业务,像党委办,政府办,党委的政策研究室等。在这样的地方工作,特别是文字工作,要求你从全局、通盘思考,理解各个部门之间的独立利益和关系,以及全局性角度来统筹协调。举个例子,以后有的同学考进了总工会,肯定天天忙着为职工利益出台文件,但其反面就是压缩企业的利润;有的同学考进了中小企业局或是工商联,天天为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呼喊奔劳,其中也不可避免提出,减缓最低工资上升速度,压缩社会保险等利益主张,其反面就是减少工人利益。但两者对比着看矛盾就出现了,如果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利益究竟如何平衡,分寸又如何把握?这就是综合部门需要研究的事情,这也就是思考和统筹高度的不同。
二是前沿。什么是发展最前沿的问题?经济!那么经济建设一线部门自然具有优势。比如发改、财政、经信甚至是统计部门,基本上是和经济大局共起同落,决策者自然最关注。当然,还有战斗在最前沿的经济开发区和招商部门,作为实际操作部门,虽然苦些累些,但具有最强的运作能力。此外还得考虑到经济运行的一些关键和瓶颈部门,还有大的国企,比如土地部门、金融部门(不光是融资平台、金融监管,也包括银行),现在发展第一制约是资金、第二是土地,如果你练就了超强的破解瓶颈的能力,不出头也难;再比如一些特殊地方,由于经济上有特殊性,依赖某种特殊的产业和资源,因此,相关的农业、林业、资源、安监等部门也会更重要。
三是政治。两类,一类是政治核心部门,俗称作“人的工作”的部门,典型的就是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意义不言而喻。另一类是历史形成的,群团组织。最典型的就是共青团组织,其职能定位就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从年轻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然占有先机。
这就是贴近政务核心的部门,我称为第一条路:政务性!
第二条路,第二大类,我称为“事务性”岗位。其特点就是专业性过强,从全局全盘看,位置有一点儿偏。比如前文提到的食品药品监督,网上遇到个兄弟就是做药品监督的,就拿他做例子。为什么他会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第一,因为业务性过强,打交道少、媒体报道少、一般人了解不多,部门神秘性较大。如果不在药监部门,你日常听说过药监部门有哪些文件哪些规定,有哪些业务职能,有如何的程序流程吗?知道药品监管到底是管药厂(生产环节)还是药店(流通环节)吗?虽然我平时比较注意留心各方面的知识,但对此,还“真心真心”不知道啊。上次遇到这个兄弟,就提出了以上的问题,他给我扫盲很久,也显示出这个部门和我的距离。第二,如果你是一个大的决策者,你放心把一个地方的全局管理权,交给一个只在某个具体岗位工作过,“业务”性过强的人吗?从职业特征看,让一个从来只管药的人去管全局,你觉得合适吗?
以上,就是对政务和事务的基本评价。目的是让大家看了,更加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和未来的定位。这样的分类和思考中,我比较了国外体例。在英美法系国家,分得似乎更清楚、明白和严格:一种是政治家,总统、州长、内阁、议员、党派主席,以及他们的工作班子和竞选班子,这些人就是做政治的。另一种是政府雇员或者也叫“公务员”,他们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差不多,但不和内阁、党派共进退,稳定性强,业务性强,政治性弱。在制度规定上,就没有设定其“政治前途”,他们工作的目的和打工是一样一样的,就是拿一份稳定的工资,退休有保障。
说完岗位的“政务性”和“业务性”,我得说明几点:第一,以上岗位划分只是从单一角度,其中并无任何优劣判断。任何岗位,对人民有益,让自己有收获、快乐和成长就是好岗位,事实上,我个人就很希望在一个业务性强的部门做一个学者型的公务员。(可参看后面,职场问答31:“万川为什么想当个专家?”)
第二,我在划分时只抓住了大的特点,但其中有不少“中间地带”。比如说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司法部门等,只能说他们基于政务和事务之间,从道路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第三,从增强综合性的角度看,多岗位锻炼是避免业务单一性的有效方法。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很好的经历。
第四,对一些想“从政”的同学,我要说的是,公务员职场非常辩证。已经在相对综合性和核心部门的同学,无须骄傲,因为这些地方真正的强手如林,卧虎藏龙,出人头地也不容易;而那些已经在业务性强的部门或是准备报考业务性强的部门的同学们,也无须气馁,动力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毕竟我们都只是一颗颗种子,被撒在哪里,在哪里生根、发芽,由不得我们控制,也不重要;但朝着阳光,不畏险阻,向上生长才是人生和生命的全部意义。
职场秘籍一:年轻公务员职场十“悖论”
思考源于问题,发展始于矛盾。
在网络上,有位同学跟帖时很有感悟:“做公务员,就是做自己的人生。”是啊,人生在世,无非两点: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最初想只写方法,做成单纯的职场说明书和技术指南,但地球是圆的,世界是统一的,谁也不能撇开世界观,只说方法论。往下,我还是要说价值、意义、道路和理想。
以下的这些“悖论”,有的是我自己经历和纠结过的,也许以后还要继续面对;有些不是公务员职场所独有的,只是这里更加明显;有些和每个人的性格、心态有关,此之破履彼之锦衣;有的过于深厚,需要更长时间的思考。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如果你做公务员,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它们就会意外或必然地出现,给你一个小小的或长时间的困扰。就像七年中,我所经历的。
1.目标悖论
做公务员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第一目标肯定是温饱和稳定。恭喜你,从考上公务员的那天起,基本上已经得到了。
但是往后三十多年的时光,就不再追求一点儿新的什么了吗?依世俗看来,公务员的追求一般有三种:一是进步,俗称级别高。二是实惠,俗称能量大。三是为民,俗称共产主义理想。我见过级别高的人,徒有级别,和你一间办公室,做一样的事情,默默而碌碌;也见过能量大,大到丧失自我,寻求私利将自己送到监狱的人;更见过仅有理想,却四处碰壁的人。关键在于这些综合方向和目标,如何做到既现实又理想,既协调又统一?
2.能力悖论
现在随便一场公务员考试,都是几十上百人争夺一个职位。考上的都很优秀,都是高手和好苗子。但是,到了机关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都琐碎、简单、重复,一地鸡毛,基本上用不上什么能力。以最有技术含量,也最普遍的文字综合工作来说,我至少听过好几个文字高手这样指导我:“文字工作的根基在中学。”不得不承认,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在于,岗位和考试的反差实在太大,既然一个认真务实的一般同学都能胜任的活,为什么要这么多本科生、研究生好中选优,拼死拼活争着干呢?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给予的岗位能够施展的空间这么小,时间一长,会不会费了你的能力和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