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读书与读书是0到1的差距,那么不会读书和会读书可能会有1到100的距离。
大多人只知道读书和不读书是有和无的关系,却少有人关注不会读书与会读书更是别若霄壤。这一点,人们大可从自己读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书,却终究能记得或应用多少方面,加以体认。所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好书才是读书的关键,如果你读了房龙的《人类的艺术》或是蒋勋的《美的沉思》,便会认同这种说法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感兴趣的书自然是开启读书之门的首选,如在其中又觅得自己的对症之剂药,便是找到了读书的方向。很多大家都是从此开始体悟“理书、扩书、缩书、修书、评书”之道的。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搞清不读什么书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时下图书市场良莠不齐又充栋盈车之际。可读之书也宜区分泛读与精读,一般来说,经典才值得精读,李渔分析道:“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
拿到一本好书,怎么读又大有学问。高手读书往往带着怀疑之态度、批判之眼光、独立之思辨,避免大脑沦为别人思想驰骋的运动场。读书后若能与三两同道益友分享探讨,碰撞出新的火花,那更是人间快事。
对于最重要的经典,如能诚心反复钻研,一定能在每一次重读中悟得新意,加之年龄成长的领悟,又与你之前的感悟相得益彰、循环向前。当然,有的经典你暂时没有感觉,但那可能只是因为时间未到,没有皱纹的老奶奶本来就很可怕,孔子也是五十岁才学《易》的。
我能想到最会读书的典范莫过于金圣叹了,仅对一部《西厢记》,他就给了81种读法建议,以此一本书可打通全身经络、通天地、通古今、通众生、通物我,可扫地读、焚香读、对雪读、对花读、与美人读、与道人读,人书合一、书笔合一、笔纸合一、纸景合一,不亦快哉!以至“六才子书”只现其二,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憾痛。
说到读书之用,张潮一方面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另一方面又大读闲书,著《幽梦影》既“无用”又可爱至极。其实读书之目的无非有二:一是你乐在其中,二是你以此为荣。学以致用地指导工作生活,立言立行,传业解惑,既能体会读书的快乐,又引以为荣。
你读过的书始终垫在你的脚底,这让你所看到的世界与别人的不一样。
30后曰 关于读书,对一个清醒的人,开卷有益;但对一个不很清醒的人,人生识字糊涂始。
40后曰 昔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良犹记幼时见外祖永湘先生读书,左手执卷,右手执笔,神情肃穆而虔诚。他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有时还在天头地脚批上一行行遒劲小字。在他们看来,批过的书籍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此之谓人书合一,或人书一体。
60后曰 倘若无趣,书不读也罢。
70后曰 在互联网时代读书,不妨借鉴超链接这个概念。一本好书,或者书中的一段话,甚至一个注脚,都可以是一个超链接,能让读者顺藤摸瓜,找到更多的好书,而这些书又能成为新的超链接,让人真正获得遨游学海的快乐。
90后曰 读和写需成一定比例,不能将不同书本中的内容互相融合,灵活运用,那么大脑就像一座仅供储存图书的图书馆,知识缺乏创造的动力,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种损失。
读者曰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