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8200000002

第2章 导论(1)

“你是否接受这样一个确凿的事实: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之中?”

“——如果它是确凿的,那就不成其为转折。因为置身于一个时代变迁的关头(假如确有变迁)的事实本身,就排斥企图定义变迁的确凿的知识,它意味着确凿性失去自身的意义,成为不确凿性。我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不能把握自己:转折首先就是这样一种含蓄的力量。”

莫里斯·布朗桥

哲学自其历史的初期,就将技术和知识这两个在荷马时代尚未被区分的范畴相互孤立。这种作法是由一定的政治背景决定的。当时哲学家们指控诡辩学派把逻格斯工具化,使它和修辞学、辩论术归为一类,成为权力的手段,而非知识的场所【3】。哲学的知识在和诡辩的技术的冲突中,贬低一切技术的知识的价值。正是在这样一种遗风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技术物体的本质的一般性定义:

“每一个自然物体[……]都自身具有其运动或静止的法则,有些和位置相关,有些和增加或减少相关,还有的则和性质变异相关。[……然而]任何被制造之物都不自身具备其制造的法则。”【4】

技术物体自身不具备任何赋予其活力的因果性,技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本体论的支配下,一直被放在目的和方法的范畴中来分析的。换言之,技术物体没有任何自身的动力。

很久以后,拉马尔克把物体分成两类:一类属于研究关于无机物的物理化学,另一类属于研究有机物的科学。世上有两类物体,“一类是无机物,它们没有生命,没有活力,是惰性的。另一类是有机物,它们呼吸,捕食,繁殖;这就是生命物体,而且它们‘必然趋于死亡’[拉马尔克《动物哲学》第一卷,第106页]。有机意味着生命。生存物最终和东西区别开来”【5】。

同这两类物体对应的是两类不同的动力:第一种是机械的,第二种是生物的。在此二者之间,技术物体只不过是一种混杂物,它同在古典哲学那里一样,没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地位。由于物质偶然地获得一种生命行为的记号,所以一个被制造物的系列可以在时间中印证着生命行为的进化。技术物体本质上属于机械运动的范畴,它至多不过因为印证着生命行为而成为这种行为失去了厚度的纹迹【6】。

马克思曾尝试过建立关于技术的进化理论——技术学——的可能性,并因此描绘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其后,恩格斯又提出了关于工具和手的辩证理论,从而动摇了被动物体和有机物体的划分。考古学发现了远古时代制造的物件,而且,自达尔文以后,人类起源的问题被真正提了出来。卡普展现了他的有机体投射的理论,十九世纪末,埃斯比那思从中得到启示。就在历史学家们在工业革命的领域开始注视新技术所起作用的同时,人们也在民族学的领域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原始工业的资料,它们表明:技术发展的问题不能被简单地归入社会学、人类学、普通历史学或心理学,它最终要被独立地提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吉尔、勒鲁瓦-古兰和西蒙栋明确地建立了技术体系、技术趋势和具体化过程等概念。

在机械物和生物之间,技术物体成为一种不同性质的力量交织的复合。就在工业发展打乱了知识和社会组织的秩序的同时,技术也在哲学研究的领域获得了新的地位。因为随着技术范围的扩展,科学本身受其调动,和器具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被迫服从于经济和战争冲突的需要,所以改变了它原有的知识范畴的意义,显得越来越依附于技术。这种新型关系产生的能量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在纳粹控制德国的时候,胡塞尔曾通过代数这门计算【7】的技术,分析了数学思维技术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伽利略:

他使几何学算术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几何本身的意义淡化了。那些最初在几何思维中通常被称作‘纯粹直观’的现实的时空观念,由此被转化为单纯的数字形式和代数结构”【8】。

数字化的结果是丧失原始的意思和视野,丧失作为原本的科学性之基础的原型目标:

“显然,人们在代数计算中,把几何的意义退到第二位,甚或简单地把它遗弃;人们仅仅在计算之后才会记起,这些数字本应表示一定的形状。尽管如此,人们并不如同在通常的数字计算中那样作‘机械’运算,而是进行思想和发明,有时会有重大的发现——但是却伴随着难以察觉的意思的位移,以至使它成为一种‘符号’意思。”

科学的技术化就在于无视原型。正如建立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设想一样,由此而产生的意思的位移将会带来一个形而上学方法的程式。代数学从一开始就在系统地使自然程式化和器具化的同时,“自身卷入了[……]一种突变,它因此成为一种单纯地[……]依靠遵循技术规则的计算技术来获取结果的艺术。[……]在此,使这种技术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赋予其正确的结果以真理意义[……]的原初思想却被搁置在外了”【9】。

技术化就是丧失记忆,这一点在柏拉图的《斐德罗斯篇》中已有所指:哲学家们在和诡辩家的争论中,指责文字记载的记忆威胁着知识回忆的记忆,记载记忆有玷污回忆记忆的危险,以至将它毁灭;计算决定了现代化的本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最初原型记忆——这个一切毋庸置疑的推理和意义的基石——的丧失。计算带来的技术化使西方的知识走上一条遗忘自身的起源、也即遗忘自身的真理性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如果不实行基础的重建,科学必将导致对世界实行失去科学对象的技术化。提出这种必要性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像卡西勒和胡塞尔这样一些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力图以对现代理性哲学的不同形式的‘更新’,来对抗日益嚣张的法西斯‘野蛮’势力。”【10】

理性哲学的重建已不再成为生存论分析的目标:虽然知识的技术化仍然处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历史的沉思的中心地位,理性从本质上说归属计算,它就是使一切存在者理性化的技术化过程。然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他是从原始的技术性出发来思考命运和历史性本身的,这个思考中,交织了他二十年代末关于在世性的分析、控制论时代关于“时间和存在”的“另一种思想”的沉思,以及他在《形而上学导论》、《世界图像的时代》和《同一与差异》等论著中对《安提戈涅》的解读。

遗忘的主题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存在是历史性的,存在的历史就是它对技术性的归属。他之所以从遗忘出发来思考真理本身,是因为就去蔽的意思而言,它对真理的定义是对柏拉图式的回忆的回应,这种回忆的意义取决于它和记载记忆的对立,而记载记忆作为存在的遗忘即是存在的命运。

把真理作为走出“退避”来思考,把存在的历史作为遗忘来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把处于原始技术性背景中的时间作为对起源的原始性遗忘来加以思考。这种原始性的遗忘体现在两个方面:

——此在的生存性构造,即此在的器具性或用具性、以及由用具体现的计算,

——存在(在西方)的历史: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存在被认为是同一性;自柏拉图起,存在被认作是精确性(orthotès确正【11】性);到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关于存在的思想的出发点则是确定以计算为本的普遍理念的理性原则。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沉思只有同时从两方面来理解,才会变得尽可能的明晰:一方面是此在的生存性结构,即由此在的在时性决定的此在和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在整个哲学的“形而上学”历史中体现出来的存在在西方历史中的命运:存在就是在场,对时间的庸常的理解从当下出发来“理解”在时性,致使在时性取决于计算、以及用于度量时间的器具。当时思想领域的任务就是在重复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解构”形而上学的历史,并向存在的意思这一根本性问题回归。在现代技术被认为是对形而上学的切实的实现这个前提下,这种思想抱负就更显其对现代技术的“批判”色彩。

此在,“就是我们是我们自身”,它是存在在其时间性中的根本,作为存在的历史,它也是存在的真理。此在具有四个特征: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实际性【12】。

此在是时间性的:它有一个过去,并在以过去为起点的超前中存在。作为遗产,这个过去是“历史性”的:我的过去并不属于我,它首先是我的前辈们的过去,而我的过去则形成于我和先于我已经在此【13】的过去这份遗产的本质关系之中。所以自己没有经历的、历史的过去可以被不经证实地继承:历史性也就是一种实际性。过去隐含着此在可以不当作可能性继承的可能性,遗产包含的实际性为自我理解提供了两方面的可能性:此在总是可以从某个关于它的生存状态的庸常、附众趋势的理解——即普通的观念——出发自我理解;相反,此在也可以“调动”不属于自己的、继承的过去,如此,此在则是从它的过去赖以构成的可能性出发,继承它的实际的过去。根据这后一种可能性,此在处于“要存在”的范型,因为它总不能完全地存在,只要它生存着,就没有完结,所以它总是在“尚未存在”的范型上自我超前。在生和死之间,存在犹如绵延(Er-streckung)一样伸展于已经和尚未之间。这种外移建立在这样一种死亡的背景之上:自我超前所提前的,是此在自身的死亡(或终结),此在的一切活动从本质上说总是受走向终结的超前支配的,这个超前是“终极的可能性”,并且构成生存的原始的时间性。

然而存在着两种超前的可能性:在它的活动中,此在可以不“调动”它的走向终结存在的本质,因而就不向原本属于它的未来展开,这个未来就像终结一样完全不确定,不知何时、因何、怎样来临;在这种情况下,此在就把自身所有的可能性下降为那些在“共同存在”的公众性中被分担和共认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把自身的可能性下降成他人的可能性。或者此在就把自身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不可公约的“自我个体”来承诺,那么它就要面对自己的终结的超前而导致的本质性的孤独。一方面,真实的生存根本不能由“他人”或“共同存在”的公众性确定;另一方面,只能属于此在自己的死亡之所以属于它,仅仅是因为死亡是不确定的,对于此在来说,死亡永远不可知。此在的死亡是它无法认识的,在这样的“尺度”下,死亡给属我性带来的是“无度”。死亡不是生存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生存的可能性本身,然而它又本质地要和生存不断地保持一个时间差。这个原始的时间差也就是造成所有此在之间差异的因素。

拒斥真实可能性前景的可能本身性根源于烦忙,它处于这样一种和未来的关系:即未来本身在未来中使得走向一切真实的可能性变得渺茫。烦忙是一种超前,其实质就在于,作为预示,确定真实的可能性——即确定非确定性。烦忙的载体是用具,而用具即是世界的意义性的指引系统的载体,技术世界是烦忙的背景和一切在世性的原始结构:世界的技术性是使它“首先并最常见地”呈现于它的实际性中。实际性使确定非确定(逃避“最终极的可能性”)成为可能,它是一切计算的生存性根本。实际性为计算的生存性起源烙下了技术的本质印记,——这个技术也使一切继承成为可能,并从一开始就构成一切真实的时间化的原始背景——,所以计算就是生存的沉落。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技术问题就建筑在这些时间性的深层之中。然而在《时间与存在》之后,即在所谓的“转折”之后的论著中,这个问题不再从此在分析的生存论角度,而是被作为解构形而上学历史的一切可能性的构造性动力提出来的。如果说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集中体现于这样一种计划:建立一种使主体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和占有者”的普遍有效的理性原则,而且在这个计划中,理性的本质就是计算,那么形而上学的转折就意味着哲学的思辨进入了技术时代,技术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把主体性实现于客体性之中。时代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技术的现代化。

海德格尔解释现代技术的意思的困难也体现了他整个思想的困境。他在一系列的论著中讨论过现代技术,但是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换言之,现代技术的意思在他的思想中是含混不清的。技术既被当作思想的障碍又被当作思想的最终的可能性。在把技术确定为障碍的论著中,最常被提到的是《技术的问题》和《世界图像的时代》。然而在诸如《时间和存在》、《哲学和转折》等晚期著作中,他则认为,另一种思想的可能性就在于把存在和时间的共属性放在构架(Gestell)范畴中思考。在《同一性原则》一文中,他是这样描述构架的:

它是指“把人和存在相关地放置、从而使二者互相传呼这样一种强令聚合的模式。[……]构架模式告诉我们,在技术世界中,何为人和存在相互迎往的依据和出发点。在这种人和存在的互相传呼中,我们听到的是促成我们时代聚象的呼唤”【14】。

如果说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结,那只是构架的一面。在它的另一面,它确定存在和时间的本成,即存在和时间共在,这样就取消了时间的形而上学定义,同时,必须脱离存在者——也即脱离此在——来思考存在:

同类推荐
  •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本书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 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

    本书分为《儒学》与《人生》两编。《儒学编》主要从儒家哲学史的方面,分别论述了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汉代大儒董仲舒及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人生编》讲对儒学要全面地理解,儒学以修身为本,修己安人,德行为先,贵在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给人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儒学的核心是“仁体礼用”“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安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自强不息,和谐共进,日新又新,达于尽善尽美,臻于世界大同。
  • 孙子大讲堂

    孙子大讲堂

    《孙子兵法》一书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至今仍然光芒万丈,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作为军事著作的《孙子兵法》,不仅对当今世界军事学起着弥足珍贵的启迪意义,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现代商业竞争中,它的作用已被愈来愈多的商界人士所重视。一部论语可治天下,一部《孙子兵法》亦足以称霸商场。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曾经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商界,《孙子兵法》几乎人手一册,更有甚者,号称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竟把《孙子兵法》列为松下公司全部管理人员的必读书。
  •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

    《中信国学大典》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周易》是一本以百科全书为“体”,而以占筮为“用”的性质奇特的典籍。它蕴含渊懿微妙的哲思,表达敬德、重民的治国理念,保留了好些商、周的史实,盛载大量的上古文化遗存。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热门推荐
  • 九转碎丹录

    九转碎丹录

    金丹都碎了还想修行?却不知萧承巧得神秘功法,碎丹九次可成神!逆天而行,萧承从这条不可能的路上一路走了下去,最终给仙界走出了一个传奇!后人称他——承帝!
  • 温暖你的春夏秋冬

    温暖你的春夏秋冬

    她冷酷,无情,却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变……她腹黑,可爱,却因为他的出现而沉沦……一场注定的相遇使他们走在一起,却使他们陷入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 狼王的丑后:佣兵女神医

    狼王的丑后:佣兵女神医

    她是大烟国的公主,娘亲被杀,自己被下毒,捡了一条小命,又遇到雪狼族,想要我死没那么容易。身为人类的她,却当长了雪狼族的狼后,统领数万狼族佣兵,征战沙场,挡我者死,顺我者昌!他是狼王之子,贵气鄙人,强大无比。一场偶遇,七年之约。
  • 南有临安北有生笙

    南有临安北有生笙

    在陈生笙13岁那年,遇见了顾临安。如果要给她青春取一个名字的话,那便叫顾临安。
  • 美景多珍重

    美景多珍重

    岑美景一心仰慕作家蔚青城,终于有机会成为他的生活小助理,却发现这位作家好像和传说中的不太一样?传说他特别随和,特别喜欢笑,特别温柔,特别风趣。事实却是——面试天不断泼美景冷水,还各种命令她。美景一日三餐有菜有汤的好生伺候,他却无比嫌弃:“下次记得加辣椒,朝天椒,而且不要再让我看见绿色的东西,这种散发青草味道的食物有什么可吃的,你还不如直接啃饲料”。美景带他去交电费,忙前忙后,焦头烂额,叫他生活常识,他却放马后:“难道你不知道交电费可以用手机交吗?以前的助理都是这么交的”。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扔给她岑美景一个蔚青城!"
  • 兽妃逆天下:妖娆幻符师

    兽妃逆天下:妖娆幻符师

    (已完结)新文《重生娱乐圈:BOSS,我不潜》火热连载中~ 她腹黑狡诈,冷血无情,邪魅无双,我行我素。废物?她暗夜之王,杀手界的尊者是废物?逆天修行,就算废柴也得给我变天才。世人都说:她天使面孔,魔鬼身材,蛇蝎心肠,她均一笑置之。她就是她,没人能改变,直到他的出现……“求抱养,能力:吃饭!特长:吃五碗!!!”她:“……”《伊幽然群号322942070,欢迎读者朋友们加入》完结文《极品邪王:溺宠刁蛮小萌妃》 坑品有保障,大家放心跳。
  • 在偏执的顾先生心尖撒个娇

    在偏执的顾先生心尖撒个娇

    “宝贝,乖……让我走……”男子低沉暗哑的声音充满了诱惑。“不行!”软糯甜美的少女拦在机舱前,一脸坚决地不让重伤的顾锦琛熬夜出差死在国外,她不要守寡!前世作天作地非要离婚跟人私奔,落得横尸街头的下场。重生后的李若茜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抱紧自己权势滔天、俊美如斯的老公的大腿。传说中高冷无情、杀伐果断的男人,却唯独对她宠在心尖上。“报告,有人给夫人送了99朵玫瑰表白。”“关门,放狼狗!”
  • 绝世暖宝宝

    绝世暖宝宝

    她向来就有痛经的习惯,有暖宝宝才可以算是稍稍减缓。只是没想到他如此不要脸的说:“我的小名就叫作暖宝宝。”她亲身体会,的确挺暖的,只是这个暖宝宝会不会有点大啊。她要求退货兼差评可以么?可,他突然扬起四十五度的下巴,对她说:“我是绝世暖宝宝!供君免费试用一百年!”好吧,看在他挺暖的份上她就暂且留他在身边吧,可是为什么这暖宝宝能暖的时间怎么就这么短呢?说好的一百年呢?
  • 觉醒日·大结局

    觉醒日·大结局

    在获取了操控时间的蠹痕之后,冯斯的能力进一步进化,而守卫人、魔王、抵抗组织三者之间的战争也进入了最后时刻。几桩难以解释的离奇失踪,鬼门洞开的传说,魔王力量溢出的迹象,全球爆发的怪病,抵抗组织不动声色的阴谋,守卫人绝境中的联手出击……种种事件交错在一起,让冯斯和他的朋友们深陷旋涡之中。他终于要迎来期待已久的觉醒之日,迎来和魔王最终面对面解开谜题的机会,迎来人类最后的审判……
  • 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 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死后与歌德合葬。席勒与歌德的合作创造了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十年,他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为《第九交响曲》四海传唱,他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的完善、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改良。席勒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蔡元培到郭沫若,从鲁迅到田汉,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无不推崇他的思想成就、受到他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