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记载:“皇后既立,后宽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帝王喜新厌旧,赵飞燕成为了皇后后,汉成帝对她的宠爱却渐渐不如往日,将爱她的心思渐渐转移到了她妹妹赵合德身上。汉成帝将合德封为昭仪,为合德修建的宫殿昭阳舍也极尽奢华,中庭以彤红之色,殿内油漆一新。门限以黄铜襄饰,并涂上黄金。阶梯都是以白玉砌成,殿内壁上露出的如带一般的横木以金环装饰,同时嵌入蓝田玉壁、明珠、翠羽,真是光华灿烂,富丽堂皇。
当年,汉武帝想修给给陈阿娇的金屋也不过如此吧。只是,汉武帝通过阿娇获得了他想获得的一切之后,他对她的刁蛮任性便厌倦了。阿娇曾是最尊贵最骄傲的公主,也落得长门宫中以泪洗面,郁郁而终的下场。而汉成帝却为出身卑微但讨他欢喜的赵合德真的修了一座金屋。阿娇深爱刘彻,而赵合德并不爱汉成帝,有些男子要的,竟不是一个女子的真心,而是一个女子,是否合他的意。
飞燕大约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因此,她并不在乎帝王的宠爱,她要的只是权倾天下的恩宠,这一切,她都得到了。
在那深宫之中,赵飞燕绝美的传说仍在继续。据记载,赵飞燕体态极其轻盈,每当她当风起舞时,就好像要乘风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在笙歌鼓乐中跳起舞来,突然间狂风大作。赵飞燕裙裾飘飘,竟然被风吹得飘了起来。于是成帝赶紧叫乐师们拉住赵飞燕的裙摆,免得皇后被风吹走。待风停时,发现赵飞燕的云英紫裙已经被抓皱了,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后来,汉成帝为防止赵飞燕被风吹走,还专门修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供她跳舞使用。
《西京杂记》中说“赵后有宝琴名凤凰,亦善为《归风送远操》”,《归风送远操》为:“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感予心兮多慨慷。”可见飞燕是有诗才的,不止能歌善舞。虽然这首琴操很短,却有悠长韵味。
但在十余年的后宫斗争中,赵飞燕也不是当年那个跳着轻盈舞步,弹着凤凰琴清唱的美貌少女了,也不可能再有心情作诗弹琴了,而跳舞,也是有目的性的,为了帝王的欢悦而跳的舞,并不为自己的心。在后宫中,她终于爬上权力顶峰,但早已迷失了自己。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合德被诛,赵飞燕被尊为太后。汉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衎即位,赵飞燕则被贬为庶人,一切又成了一场空。此时,繁华落尽,而她作为生存资本的美貌也不再。
罗敷: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陌上桑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采桑子是由乐府相和歌辞的《采桑曲》变来,又名《陌上桑》。《陌上桑》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录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罗敷在路边采桑,姿容绝代,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一位长得极美又爱美的姑娘,她精心妆扮着自己,天然韵致加上精致服饰,走在路上,可谓是“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也曾写过旖旎的一首《西江月》,描写艳妆后的美人之姿:“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淡妆女子,更为明媚。
从衣着服饰的精致方面描写后,作者又从侧面烘托罗敷那令人惊心动魄之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倾城之美,男女老幼无不为她所倾倒。罗敷究竟有多么美貌,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只写出挑担子的人撂下担子,青年人脱下帽子,农夫忘记了犁地和锄草,甚至招来家人的怨怒,就因为观赏罗敷去了。这种描写美女的手法,有惊人的魅力。后来王洛滨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歌时,也采用了此种方式:“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他并没有直接写那位牧羊姑娘的美貌,但是从人们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里,可知那姑娘是如何动人了。
后来,有“使君”南来,被罗敷的美貌所惊艳,于是便向她求爱。罗敷落落大方地上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然后把夫君给大大夸赞了一番,直夸得“使君”自惭形秽。
在罗敷的眼里,只有这样的男子才配得上她,寻常男子,哪怕是权贵之人,她也不会多看一眼。包括那自我感觉良好的使君。
正是这骄傲和美艳,让她熠熠生辉。
每次读到这里,总是觉得非常痛快。
这首诗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多种典籍里都是无名氏作,正如现在很多杂志上的佚名一样。典籍的编者发现了这样好的文字,舍不得丢弃,就让《陌上桑》一直生动在书卷之上。
据载,秦罗敷是东汉光武帝时,今河北邯郸地方的人。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
因采桑女名秦罗敷,此乐府名又叫《罗敷媚》。宋代陈师道做了一首《罗敷媚》:“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按律,此词也是《采桑子》。
相和歌辞里,有两首《陌上桑》,写美人采桑,皓齿含贝,素手提筐,也写得曲尽其妙: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后来,李白也写过一首《陌上桑》,内容与汉乐府一致,只是又从自己诗人的角度再现了“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的罗敷之美: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貂蝉: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貂蝉
罗贯中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貂蝉拜月这个意象极美。月下美人,含颦蹙眉,却因风姿绝美而使得月亮也为之黯然失色,于是躲进云层,仿佛自愧不如。
貂蝉是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位活在传说中的美人。京剧《凤仪亭》说,“东汉末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
在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貂蝉是一位出色的女间谍,她能歌善舞,色伎俱佳,凭借自己的美貌智慧在诸侯争霸的战乱年代,巧妙地辗转周旋于各诸侯之间。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分别用两首诗歌来赞叹貂蝉的歌舞双绝,有词赞之曰: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又诗曰:
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电视剧《三国演义》扮演貂蝉的是陈红,年轻时的她杏眼桃腮,艳丽娇媚,演貂蝉的确有说服力。后来,貂蝉功成身退之时,电视剧也配了这么一首插曲《貂蝉已随清风去》。在那变幻莫测、凶险之极的政治斗争中,貂蝉不过是一颗棋子,报了司徒之恩,便销声匿迹,从此在传说中绝了身影。
说什么郿坞春深,
全不晓天意人心?
受禅台反成了断头台,
帝王梦何处寻?
远离了富贵繁嚣地,
告别了龙争虎斗门,
辜负了锦绣年华,
错过了豆蔻青春,
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
拼舍这如花似玉身!
从今后,
再不见儿的身影,
也再不闻儿的声音!
貂禅已随着那清风去,
化作了一片白云……
而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吕布对貂蝉念念不忘,最后还是寻了她,娶她当做妾,在民间传说中,还有关公月下追貂蝉之说,关公怜惜貂蝉,就此放她而去。也有传说说关公担心红颜祸水,对貂蝉毫不留情,结果,一代美人便凄凉地成为了刀下一缕香魂。
其实觉得电视剧给貂蝉安排的结局是最好的。惊心动魄的争斗之后,貂蝉便隐居民间,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女子,过平静而安乐的普通人的生活。江湖上如何再风起云涌,早不是她真正愿意关心的事。
蔡东藩在《后汉演义》里评价貂蝉:“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并说:“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在小说与戏曲中,貂蝉的身影很多。在诗词中反倒不多。大约貂蝉身上的传奇性和故事性太强,而诗意则欠缺了那么一点。
蔡文姬: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蔡邕是汉末文坛领袖,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此外,他还精于天文数理,精通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家学渊源,蔡文姬自然也是个才女,据记载,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蔡邕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就是蔡文姬,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蔡邕对幼女的疼爱还成为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
文姬小时与父亲隐居在山水之间,过着宁静怡然的生活。有一天,两人忽然听到一阵清脆悦耳的噼噼啪啪响声,忙出去看,原来这是邻居在烧木头。父亲对文姬说:“这是绝好的古琴良材。”于是向邻居要下了这段梧桐木,把焦皮去掉,调好音律,制成一把古香古色的琴。此琴一端被烧焦,故取名“焦尾琴”,后列中国四大名琴之一。
《三字经》有一句“蔡文姬,能辨琴”,说的是蔡文姬六岁时的故事。有一次,蔡邕在一丛郁郁碧竹旁弹琴,文姬在一旁边听边玩。蔡邕弹得正出神,忽然铮然一响,琴弦断了一根。文姬立刻说:“父亲,是第一根弦断了吧。”蔡邕大吃一惊,但又猜测可能是小文姬胡乱猜对的,于是想试她一试。过了一会,蔡邕故意把第四根琴弦弄断。然后问:“现在这是第几根断了呢?”蔡文姬立即应答:“断的是第四根弦。”蔡邕这才相信了女儿确实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更加欢喜,用心教育,蔡文姬小小年纪便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在父亲庇佑下的蔡文姬的童年与少年是幸福无忧的,出落得秀雅动人。十六岁那年,蔡文姬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卫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也是一个大才子。夫妻两人相敬如宾,琴瑟相合,很是恩爱。但仅一年,卫仲道咯血而死,蔡文姬便又回到了父亲身边。
董卓掌权时,请了蔡邕来做官。董卓对蔡邕非常敬重,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又被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后来董卓被司徒王允诛杀,重情重义的蔡邕虽然知道他是乱世之奸臣,但想起董卓对自己的厚待,念及平日之情,禁不住痛哭,王允大怒,把他关了起来。结果一代名士就这样死在牢中。王允时候虽然后悔,却也已经来不及了。不久,蔡邕的夫人也病逝了。从此,就剩下蔡文姬一人孤苦伶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