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0500000003

第3章 治国当家的原则

曾子著《大学》,秉承孔子遗教,从夏、商、周以后,以“宗法社会”的“家天下”为主,由“治国必齐其家”为中心,特别引用周室王朝时代《康诰》中“如保赤子”的一句,作为执政治国者的目标和信条,告诫执政者的内明存心,必须对于全国的人民确切具有“如保赤子”的仁慈之念,不可徒有口号而自欺欺人。但是历来秉国执政的领导人,或者被才能和德性所限,或是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所牵掣,是否具有这种存心,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都是势所难免的事。因此曾子便提出“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的名言,作为勉励之辞。

自知与知人

然后他便提出作为秉国执政者,或是身负任何社会团体的主管,以及身任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必须要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的道德原则。而且这个大原则,并没有时代的局限性,更不因任何政治主义,或是唯物、唯心等思想逻辑,乃至人治或法治的治理方法,以及帝王政体、民主政体等理念而别有异同。这就是《大学》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道理。

假如我们用曾子所说这几句名言作历史论文的题目,就只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立论,几乎可以分别开来,各写一部一两百万言的专著或小说。

现在我们姑且简单从秦汉以后说起。汉朝自汉文帝倡导节俭,一二十年之间,就使社会富有丰裕,从此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成为历史上所推崇的文景时代。因此,到了汉武帝手里,才能发挥汉室雄威,开疆辟土。

接着,由汉宣帝的以儒、道、法并用,整顿吏治,实行他刘家天下的王道和霸道并存理想,才形成了汉室前期的大汉规模。

到了汉元帝以后,就开始根植了王莽一流的儒生政治风气,所谓:“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其机如此”。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他本身虽然来自田间,但也是从儒学出身,对于《诗经》的文化教育更有心得。至于他的文章简练,虽然只有短短几篇诏书,便足以启发东汉以后汉文的先声。

东汉末期,魏、蜀、吴三国分立,但是曹操父子富于哲学性的文学才华,开启了建安七子的文采风流,影响后世很大。曹孟德的称王称帝事功,哪里比得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千秋价值呢!因此而有魏晋初期老、庄、易学“三玄”的兴起。青年士子,如王弼的注《老子》,郭象注《庄子》,好坏不说,但不能不说都是受曹家父子深富哲学性的文学影响而来。

再说,历史上的“以孝道治天下”的宣传口号,很奇怪,恰恰是历史政治最糟糕一代的晋朝的高调。

至于南北朝时代的宋、齐、梁、陈,乃至初唐之际的文学,柔靡婉丽,就像南北朝的历史形态一样,犹如“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败局,实在凌乱不堪。然而,它的风流潇洒风气,却影响了唐朝开国一代名王李世民。

中国的历史,我们过去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汉唐。但是李唐建国,为什么一开始就能有它的独特风格呢?那不得不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一人。所谓唐诗、书法,甚至唐朝初期一代才子形成的政治风气,也都是受唐太宗的影响而来。从中国的书法来讲,初唐时期的虞世南,甚至稍后的颜真卿、柳公权、裴休等人,都超不过李世民本人的韵味。何况他的诗及文章,也是南朝六代以来的第一人。因此才有唐代的文学照耀古今。这就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结果。同时,因为他喜好哲学,钻研佛理,才使中国的禅宗在盛唐以后崛起,影响了日本,而且普及到东南亚各国。直到现在仍为世人所揣摩猜测,摸不着边际,正如雪窦禅师所谓:

潦倒云门泛铁船 江南江北竞头看

可怜多少垂钩者 随例茫茫失钓竿

唐末五代之乱的后期,就出现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宋王朝。但很遗憾,就是开国之初的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兄弟,却是爱好文事的军人兼学者的人物。尤其是宋太宗赵匡义更为特出,在他带兵作战的一二十年间,虽在马上行军,还是手不释卷、读书不倦,因此而养成“守文弱主”的格局。致使南北宋赵家三百年的中国天下,始终是和辽、金、元并存共治。等于在历史上,重新出现一个南北朝的时代,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江山一统,故无法与汉唐两代并美争辉。

可是在南北宋三百年间的朝廷政府,重视文人学者,礼遇宰相,尊重儒林、道学的风气超越古今。因此而有“五大儒”,如周濂溪、张横渠、程颐、程颢乃至朱熹等人的出现,形成宋儒特有的“理学”,与佛、道两家互争胜场。然而始终难免三百年来,赵家所有的职业皇帝,照例都是“守文弱主”的遗风,造成年年纳贡、岁岁捐输北国的奇耻大辱。这可不能误解是“一家让,一国兴让”的明训。宋儒们虽然拼命讲《大学》、《中庸》,实在都没有教导养成“一人定国”的历史成果,应该是难免愧对先圣先贤吧!

接着而来,便是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统治了中国将近百年的局面。当时蒙古族缺乏文化,特别信奉边疆少数民族所崇拜的喇嘛教,因此使元朝八十年间的政治,完全是与喇嘛和番、胡人等共治中国,使唐宋以来的儒、佛、道三家文化的基础,几乎完全为之伤残殆尽,黯然失色。

出使西藏的禅宗大师

好在很快也就出了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政权,使蒙古族归还本位,返回他们的草原大自然之中。朱元璋曾经为了生活无着而做过和尚,因此他对宗教,尤其是佛教,到底不太外行。所以在他建立明朝,登位做皇帝的初期,对于东南亚信仰佛教等地区,以及西藏只派了一个禅宗大师的和尚出使“番邦”,协调西藏,就此便使西陲相安无事,甘心臣服。永乐帝继位,用老办法,敕封哈立麻喇嘛为“大宝法王”,也就相安无事了。有关西藏现存密教中的“大手印”与“大圆满”等法门,都与宋、元、明时期输进禅宗佛法息息相关不可或分。不过,这个奥秘实在“只可和智者道,难与愚痴者言”。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其然乎?其不然乎!有问:明初朱元璋所派安抚西番的和尚大使是谁?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请顺便一讲。

答:中国过去的历史,都是自称为儒家的大学者所编纂。他们都是戴上有色眼镜,凡是碰到佛道两家或不懂的事,就毫不客气地删除。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为此故。

明初在洪武三四年之间,朱元璋特别请托金陵(南京)天界寺觉源慧昙禅师出使安抚西藏。禅师原籍浙江台州人,俗姓杨,十六岁出家为僧,在杭州中天竺寺笑隐大欣和尚处参禅悟道。悟后便说:“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笑隐问道:“汝见何道理?”他便展开两手说:“不值半文钱。”他在西藏期间极受尊重,后来便圆寂(死)于西藏。朱元璋很难过,请宗泐禅师等收奉慧昙禅师留在天界寺中的衣钵,建塔在雨花台的左边以表崇敬。宗泐禅师,也是朱皇帝所最钦敬的和尚禅师之一,曾经要他还俗做官,禅师不肯。后来因为涉及宰相胡惟庸一案,被朱元璋贬遣到他的故乡凤阳修建佛寺三年。可是朱皇帝有了疑问就很想他,因此有诗送他说:“泐翁去此问谁禅,朝夕常思在目前。”又召他回转南京,再住天界寺。

朱元璋和永乐以后,明朝三百年的天下,所有朱家后代的职业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人君。而且大多都如祖宗朱皇帝一样,内在有极恐惧的自卑感,因此轻视儒生、侮辱臣僚,使有明一代三百年来的政权,操纵在那些不男不女的太监手里。正如《大学》所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极其可悲。我有时读《宋史》的感受,大有如北宋初期名相晏殊的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当我读《明史》的感受就完全不同,好像是“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味道。赵宋和朱明两家的天下,同有三百年的执政时期,收场几乎都很可悲。当李闯王进到北京,看到崇祯吊死煤山,很感叹地说:“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也。”但也有人说,这是崇祯在临死前的自语。不论此话是谁讲的,实在不是公平的论断,只是推过于人的遁辞而已!朱明一代的王朝,虽没有一个出色的人君,可是却是江山一统的中国。至于赵宋一代,尤其在北宋初期,在文事政治方面,君臣都有可观可法之处,只不过仅是半统山河的局面,比之明朝不免大有逊色。

明朝后期,满族兴起于东北。这个时期,以现在惯用公元来计算,已是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七世纪的中期阶段。如果不谈三百年前“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但从大中华文化的华夏文明来讲,正如民国初年开始,早已了解汉、满、蒙、回、藏,乃至许多的少数民族等,在五千年前由黄帝轩辕前后时期,寻根究底原本算是一家。

不过,在十六世纪时期,满族在东北仍属少数民族的一系。但满族在东北建国的初期,虽然是“草昧初创”、“利建侯”的阶段,而在有形无形之中,也早已吸收中原的文化,只是水平不高,还在学习适应的阶段而已。

到了明朝垂危的最后时期,正好碰上吴三桂妄想利用满族武力反击李闯王,才使皇太极的孤儿寡妇率领十来万八旗子弟,俨然像煞正义之师,轻轻易易进入山海关坐取北京,从此便统治了上亿人口的中国又将近三百年的天下。这个历史镜头,使人想起唐人的诗句,真是“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的写照。如果用《史记》的笔法,便可说:“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奇怪的是“时无英雄,徒使孺子成名”而已!

因此而使明末遗老们不甘心满族少数民族的统治,高呼“华夷之辨”、“满汉之分”,倡导民族主义,始终与清朝两百余年来的政权,或明或暗反抗斗争到底。直到孙中山先生崛起鼓吹革命,奔走海内外,终于赢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才推翻了清朝最后政权,然后提倡“五族共和”,重新建立大中华民族的故国。

其实,初期满族的入主中国,实在是“乘时而兴”、机会给予的时代幸运,并非是满族的文治武功另有特别高明之处。至于后来所谓的“八旗雄风”,甚至被人们最痛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劣迹,都还不是依史论史的关键所在。

从清朝得到的历史教训

我们如果要认真吸收历史的教训和经验,“鉴往而知来”:

一、应该要切实明白中国两三千年的内忧外患,重点都是起于边疆的边政、边防问题。以中国的地理立论,由西到东,所谓满、蒙、西域、番藏等问题,在历史的时间、空间上,一直存在三千多年,直到现在。其中包括文化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至于由北到南,在海疆问题的海防上,也是极其重要,但须另作专论。元朝的蒙古族和明末的清兵入关,都是中国三千多年来的历史。在治理边疆问题上的败笔,希望后之来者再也不要重蹈覆辙。

二、有关清兵入关的战略问题,实在是过去历史上的创格。如果真要研究满族在关外东北崛起的初期,就是满族对蒙古各旗的征服,的确并不简单。到了入关之后,若说满族是用武力统一中国,那是根本文不对题。清朝的统一中国,所用武力完全是一种代理战争的战略,八旗兵力只是作为指挥监督的作用而已。明白地说,清朝是利用蒙古兵和汉族人本身来作代理战争,他自坐观其成,唾手而得地统一了中国。如洪承畴和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都是汉人汉兵,正如后人在崖山的吊古诗所谓“镌功巨石张洪范,不是胡儿是汉儿”,同出一辙。

三、清兵入关前后,他们的领导上层,初期所吸收的文化,是受《三国演义》和老子《道德经》的影响最大,并未认真接受儒家的思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日本如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幕府,也都受它影响最大,罗贯中先生真亦足以千秋矣)。可是入关之后,由顺治开始,到康熙、雍正、乾隆三四代一百多年之间,都是受佛学禅宗、律宗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但却为一般历史学者所忽略、轻视过去了。如果用严格的比喻来说,大家都知道,西汉的“文景之治”是重用黄(帝)、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后世称它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那么,清朝在康、雍、乾三代,是“内用禅佛”、“外示儒家”。这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如假包换。只可惜后世一般人对禅佛之学太过生疏,反而不能学以贯通,自被成见所瞒了。

假定你能明白前面所讲的要点,你就可以了解在清朝初期一百多年,甚至后来的百余年,并没有像汉、唐、明朝各代,有所谓历史上最头痛的外戚、女祸、宦官、藩镇等祸国殃民的大乱出现,这岂是偶然的幸运吗?当然不能以清朝最后末代的慈禧、李莲英,或者拿过去历来的“反清复明”,有意尽量描黑的“清朝宫闱内幕”等小说来讲,那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

而且最重要的,我们只要反证历史,由汉唐以来的中国,所谓幅员之广、版图之大,收内外蒙古、西域新疆等于一统山河,全形如秋海棠叶的中国地图,便是这个时期的杰作。这总可算是功高一等,超越历代吧!同时,由康熙开始,亦收亦放、似紧又松地漫天散布法网,留给雍正即位再来收紧网罗,整顿吏治、财政,奠定乾隆以来将近百年的承平岁月,使全国上下的百姓和知识分子,都醉心在文章华丽、词赋风流、功名境界之中。因此而有乾、嘉时代的青年士子们所谓“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的幽默话。乾隆也志得意满地自作御制春联“乾坤春浩荡,文治日光华”的高调,似乎也不是大吹牛皮,过分夸大。只是他却忘了能做到这样的成果,都是受之于父祖的余荫而来,并非完全是他一手所造成的大功德。但是历史和人生毕竟超越不过因果的定律,两百多年后的满族,仍然是由孤儿寡妇挟着皮包,坐上马车,黯然出关而去。可怜的只是末代皇帝溥仪,不过他的故事现代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接着而来,我们如果讲现代史,那就比研究“二十五史”更为麻烦。现代史必须要从清朝乾嘉时期开始追溯前因。同时又须和西洋的文化史搭配起来研究,由十五世纪以后西方文明的演变,以及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航海、工商、科技、政治、经济等等的革命性文明,如何逐渐影响东方和中国。直到现在,东西文化虽还未完全融化结合为一体,但已有整合全体人类文化的趋势,以便迎接未来太空文明的到临。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学为政,切不可目光如豆,掉以轻心,只当这些是狂妄幻想的妄语而已!

问:但是,我们现在为了讲《大学》的“治国必齐其家”一节,而且只在研究“一家仁,一家让”的影响,和“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小段,为什么却乱七八糟地引出历史来“讲古”,又没有把历史的真实经过和每一小段话一一对证说明呢?

答:实在是为了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只能提纲挈领地说一点能够作为启发性的作用。至于“闻一而知二三”,可以自启“虑而后能得”的效果,那就全在诸君的慧力了!至于说为什么过去“家天下”的帝王体制时代,大讲其“治国必先齐家”的道理,忽然使我想起在隋末的时候,当李世民规劝、怂恿他父亲李渊起义造反,李渊最后被时势所迫,不得已地对儿子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由于李世民的建议,才有李唐一代三百余年的天下。这是“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样板,也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反面对照。至于李唐家族有关“治国齐家”的功过得失,其中因果姑且置而不说,以后可以专论。

其实,不管是封建的帝王时代或开明的民主时代,不论是为治国、为家族或社团,即如任何一个人,要立志做工商业或其他的事业,也随时可能会有“破家亡躯”的危险,同时也有“化小家庭而利邦国”的可能。所以对于“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以及“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原则修养,就不能不深加体会。“贪戾”一句,是一个人心志发展的“行为”的阴暗面,“贪”字所包括的心理、行为作用,大小、明暗的无所不有,一时阐述不完,将来或专讲“心性”、“内明”之学时再说。“偾事”一句,是指人在言语上最需谨慎的关键。在这里必须要作补充的说明,因为这两样心行,在历史上及现实人生的经历上事例太多,希望大家有所会心,便可明白“知止而后有定”的功用对于自反自省的重要,便会后福无量了!

同类推荐
  • 周易

    周易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别予以详细解读,每卦独立自成一体,各节皆有原文、译文、启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本卷收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等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宏大视野。
  •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热门推荐
  • 开局一座养老院

    开局一座养老院

    开头一个养老院,外加一个系统,其余的全靠编。
  •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尊神天寂

    尊神天寂

    虚空之上,她轻开口:“上得这虚空的,就可以留下来陪我!”万古之神音,如神钟之声,众神皆知,群魔皆闻,灵兽皆听,古神皆明!她是拥有强大神力的万古尊神——天寂,数万年来一直肩负着保护天地的重任,天地苍穹间再没有谁如她那般孤寂的守候。……“寂,只要你好,这天地又如何!”他是让众生惧怕,能将万物化为一片荆棘的魔神——界世。他深爱着那尊神,为了她,天地苍穹又算得了什么!……“誓为你神徒,万世不叛,永生不悔!”他生来为神之子——源释,散尽数万年修为上那虚空,只为他誓死追随的尊神天寂!
  • 蒋勋说红楼梦(第五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五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魔妃惊魂

    魔妃惊魂

    她有幸穿越到了楼兰古国,面对王室的强权和杀戮,她毫不畏惧。面对生死存亡,她有勇有谋。最后,她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敌人,成为了一代王妃。可她又该怎样面对思乡的境遇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财迷小医妃

    财迷小医妃

    穿越成为京城第一名门秀媛,拥有全国最大银号和一手逆天医术。莲花婊继母和妹妹想要逼她离开齐家?本姑娘一针让你们变哑巴!伪闺蜜联合负心男要抢夺她的银号?活该贱死!齐妍灵的理想:把那些想干掉她的人干掉,然后带着金山银山,周游列国。不过……那个救了她两次的腹黑男拿着欠条,笑得一脸优雅邪魅,是肿么回事?让她当王妃?哦,不好意思,男人和牙刷一样,被用过的本姑娘都不稀罕。予方新文《神医灵泉:贵女弃妃》火热发布,不一样的穿越言情,欢迎收藏!
  • 穿越之砸个美王爷

    穿越之砸个美王爷

    老天不用这么惩罚我吧,只不过就是想偷一根那农民伯伯的甘蔗而已,就让我从悬崖掉下去,偏偏这一掉还掉到了一个不知名的王朝,砸进了一个“如花似玉”赛是天仙的美人王爷怀里,别说这王爷还真是机车得可以,只不过是去了趟青楼,略显才艺,他有必要给人家包爷爷比脸黑吗?切!他是‘美人’脸,又不是包公脸好不好?再说了,这男人去青楼就是天经地义,这女人去就成那不知廉耻了?切!偶才不吃那一套的呢!!哼哼!凭他也能拦住我?那我就不是我了!来自现代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难道还对付不了一个古人吗……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搞笑诙谐的对话情节,美丽如画的环境烘托。使《穿越之砸个美王爷》成为少男少女不得不看的唯美爱情小说!--------------------------------------------------------------------------------------------------求收藏,求推荐~~嘿嘿~说真的,很感谢大家这么支持我的文,我看着收藏和票一直在涨,还有留言越来越多,真的很高兴。不过看很多游客状态的留言呢。希望大家登陆个收藏下支持我吧~~谢谢拉~--------------------------------------------------------------------------------------------------此文很轻松。相信羽瞳的收藏个。更新说明:心情好时一天一更,更好时二三更,心情不爽时,二三天,甚至三五一更均有可能,具体爽不爽看读者大大的票票和收藏决定--------------------------------------------------------------------------------------------------■本作品为私人收藏性质,所有作品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将作品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推荐玄幻文:《朱砂血印》
  • 啊 高三

    啊 高三

    早晨五点。母亲起床了。她为我准备早餐时看见周天在外面慢跑,返身进屋,说,你也到外面跑一跑,你看周天多勤快。她又扒拉我几下这才回到厨房。我没有起来,仍然沉入难舍难分的酣睡里。不知过了多久,母亲在厨房大声说,你倒是起没起来?说完,她朝外面张望一眼,寻找周天的身影。周天已经停止了跑步,一条腿搭在齐腰的铁栏上,那架势像是在压腿。实际,周天是在看书。母亲又大声说,你看看人家周天,你不怕他把你甩下去呀?屋里悄无声息。她索性进屋,见我顿时睁开了眼睛,便深舒一口气,无耐而强硬地说,行了,你不用锻炼吃完早饭,我背着书包手拎饭盒走出家门。
  • 诸天主宰在都市

    诸天主宰在都市

    他曾化身天道,执掌诸天万界,万物生灵的生死存亡,只在他一念之间。而今,他转世为人。名叫,杜安……面对前妻的跟随,杜安语气淡然。“既然已经离婚,以后,便不要再跟着我了!”面对女神的告白,杜安神色如常。“加油吧!待你成为十万星辰共主之时,我便许你,陪我万载岁月!” 书友群:930088049
  • English Stories Germany

    English Stories German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