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所在,总揽全书的纲,讲述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论述研究、谋划作战方略的伟大意义与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经典军事理论。
【原文】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2],死生之地[3],存亡之道[4],不可不察[5]也。
故经[6]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7]:一曰道[8],二曰天[9],三曰地[10],四曰将[11],五曰法[12]。道者,令民与上同意[13]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4];天者,阴阳[15]、寒暑、时制[16]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17]也;将者,智、信、仁、勇、严[18]也;者,曲制[19]、官道[20]、主用[21]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22],知[23]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24]?将孰有能[25]?天地孰得[26]?法令孰行[27]?兵众孰强[28]?士卒孰练[29]?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30]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31],乃为之势[32],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33]也。兵者,诡道[34]也。故能而示[35]之不能,用[36]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37],强而避之,怒而挠[38]之,卑[39]而骄之,佚而劳之[40],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41],不可先传[42]也。
夫未战而庙算[43]胜者,得算多也[44];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45]!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46]。
【注释】
[1]兵:兵士,军队,兵器,战争。此指战争。[2]国之大事:国家的重大事务。[3]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此指地域,引申为领域。[4]道:道理。[5]不可不察:不可不认真探讨研究。察,考察,研究。[6]经:度量,衡量。此引申为分析研究。[7]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校,衡量,比较。计,筹划。索,探索。情,情势。[8]道:道理,道路,引申为治国路线或方针政策。[9]天:天象,天气。此指天气。[10]地:此指地形。[11]将:将领。[12]法:法令,法规,制度。[13]令民与上同意: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令,使、让。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君。意,意愿、意志。[14]不畏危: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与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15]阴阳:中国古代一对概括宇宙万象、万物内在基本矛盾的范畴。这里是从气象和天象上讲的,指天气晴雨、天象昼夜的变化。[16]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17]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之地。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18]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卒。勇,勇敢果断。严,严明军纪。此乃孙子提出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19]曲制:曲,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就是指军队的编制。[20]官道:官,指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员,官道即指对军队各级将领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21]主用:对军队后勤军需的管理。主,主持,这里可解释为掌管。用,费用,这里指军队的物资费用。[22]闻:知道,了解。[23]知:知道,深入了解。[24]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国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此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25]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26]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27]法令孰行: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28]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兵械。[29]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娴熟。[30]将:假设,如果。[31]计利以听:有利的计划被采纳。计利,有利的计谋。听,听从,采纳。[32]乃为之势: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乃,于是、就是。为,创造、造就。势,态势。[33]因利而制权: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权,权变、权宜,引申为灵活运用。[34]诡道:欺诈的方法或计谋。诡,欺诈、诡诈。道,方法、计谋。[35]示:显示。此指伪装地显示。[36]用:使用。此指用兵。[37]实而备之:对待实力雄厚之敌,需严加防备。实,实力雄厚。备,防备。[38]挠:挑逗。[39]卑:卑下。这里指卑视、轻视。[40]佚而劳之: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41]胜:胜利。此指取胜之道。[42]不可先传:不应事先呆板规定。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43]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作“庙算”。[44]得算多也:意为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45]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法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取胜条件的呢?而况,何况。于,至于。[46]胜负见矣:胜负结果显而易见。见,同“现”,显现。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探讨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通过敌我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艰险;天时,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情况。地利,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战地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攻守的有利或有害。将领,是指才智、诚信、仁爱、勇敢、威严等条件。法制,是指部队组织编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和军需物资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凡了解者就会打胜仗,不了解者就会打败仗。所以,要把敌我双方的情况作估计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要看看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制度能得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因素,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来帮他;假如不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就一定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划被采纳后,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就是根据如何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动运用兵力,掌握作战的主动权。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要装作不能打;要打,则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进攻,便装作要向远处进攻;要向远处进攻,则装作要向近处进攻。对于贪利的敌人,要以小利引诱它;对于处于混乱状况的敌人,要乘机战胜它;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要加强力量防备它;对于兵力占优势的敌人,要避免与它决战;对于易怒的敌人,要骚扰激怒它;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狂;对于休整得好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发动进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便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而且事先是没有规定的。
凡是在开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有利的条件充分;凡在战前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有利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有利条件不充分的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有利条件的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负的结果就很明显了。
【评析】
《计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开篇,号称孙子兵法的战略论,是全书的总则。
此篇主要从战略高度研究战争的本质、将帅任选资格及战争实践的特质。孙子从军事科学的宏观高度展示了中国古代兵学质朴的战略观念。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军事史上,人们常把战略称之为谋、猷、韬、方略、兵略等。在西方,古希腊说的“将道”、“将兵术”也富有战略意义。
《计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战略”的内涵。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见其“慎战”思想。
战争是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它。孙子从战略的高度概括了战争存在的意义。这一出色的判断,如今已被人类史上无数的军事实践所证明。
/五事七计道弁为首/
孙子强调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研究决定作战大计。他认为,必须从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计”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敌对双方的优劣长短,这样,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
孙子在阐述决定战争胜负条件时,把“道”(政治)列为首条,则体现了他军事思想的卓越与非凡之处。孙子解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进行这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是否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取得胜利。
/五德皆备可为大将/
选将执法是《孙子兵法》中内容十分丰富的大论题,也是治国、治军的关键。
历史证明,军事战略虽然从属于政治、自然及社会物质基础,然而操纵战争、导演战争、决策战争方略,毕竟由人进行。
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五德方可为将。
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放眼世界,从人类生存的大范围,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为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尤其是孙子十分重视集团决策即本篇所言“庙算”,战前庙堂集合,将帅共谋大计,以预测战争胜负。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它不是孤立游离的行为品质,而是与其他品质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将帅素质。何谓“仁”德?“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涵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以爱训练队伍,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这正是孙子“仁”德之精华。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过,将帅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是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者,诡道也。”这是孙子战略的又一核心。所谓“诡”道,是指军事活动充满了诡诈之机变、计谋与秘策。这个原理,揭示了战争实践的本质。
战争实践中,敌我双方的斗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比,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决斗。这决斗不是简单的斗力,还要斗智。于是孙子概括了诡道十二法。他要求兵不厌诈,要求将帅善于以各种手段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诡”道说,高度概括了战争行为的本质。兵无谋略无以为战,它构成了孙子战略思想的主体。孙子十三篇,几乎篇篇有论及战争的“诡”道观。
《计篇》所概述的孙子战略思想,是现代军事战略思想的原型,也是以下诸篇兵法原理的基础。
21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界、经济界,还是科技界、文化界,领导者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领导者如果能融会《计篇》所揭示的精神,遇事究其“五事”,素养衡之“五德”,行事因势利导,工作上就会取得惊人的成就。
【军事谋略例说】
周武王见机灭殷
商朝后期,纣王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对内滥施酷刑,残害忠良。他还大兴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离宫,整日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激起百姓和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这时候,一个足以与殷商王朝对峙的奴隶制强国——“周”在沣水西岸悄然兴起。
公元前约1069年,周武王与800诸侯会于盂津,在孟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800诸侯群情激奋,都说:“商纣可伐!”但是周武王听从了国师吕尚(姜子牙)的劝告,认为商纣王朝力量还十分强大,征伐商纣的时机还未成熟,断然班师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