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英国舰队在格拉夫林子午线上又追上了“无敌舰队”。英国舰队充分利用己方火炮性能优越、射程远的特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向“无敌舰队”轰击不止;“无敌舰队”火炮射程近,只能靠打“接舷战”取胜,但英国舰队的火炮又不给他们打“接舷战”的机会,“无敌舰队”终于大败而逃。仅此一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被击沉16艘战舰,而英方没有一艘沉没。
梅迪纳在损失了60多艘战舰后,率领残余的舰船从北面绕过不列颠群岛,退回大本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不复存在。
世界首次毒气战
恺撒大帝说:“战争中最有效的事就是出其不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比利时的伯尔地区,德国军队与英法联军旗鼓相当,形成对峙的局面。对双方来说,谁想前进一步,都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为了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双方都在谋划新的作战手法,以图置对方于死地。
1915年4月22日下午,两军停止了激烈的枪击。在双方阵地间,除了偶尔传来的几声零星枪声外,进入了自交战以来罕见的平静之中。
但是,这种平静并没有维持多久。18时零5分,在德军战壕前突然升起了一道不透明的黄白色气浪。这气浪慢慢地由低升高,由稀变浓,逐渐连成一道约一人高、6000米宽的气浪烟墙。它不但完全隔断了英法联军观察德军阵地的视线,而且在每秒2.3米的微风吹动下,飘向了英法联军的阵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怪云墙,英法联军的士兵们简直猜不透德军耍的什么魔术,顿时面面相觑,惊慌失措。紧接着他们便闻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这怪味扑鼻而入,躲不胜躲。一时间,便有人开始不断打喷嚏,咳嗽连声,泪流不止;有人胸闷憋气,头晕目眩,窒息倒地。刹那间,英法阵地内官兵互不相顾,一片混乱。许多人丢下火炮和枪支,纷纷跳出战壕没命地逃离了战场。跟在气浪云墙后面的德军没费一枪一弹,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便很快突破了英法联军5~8公里的防御正面,一举占领了英法联军约4公里纵深的阵地。
原来,德军在久战不克的情况下,经过精心策划,决定使用一种毒气袭击的新战法。在毒袭前,德军事先秘密地将大量的毒气运到了自己阵地的前沿堑壕内。当毒袭开始时,德军用1600只大型的吹放钢瓶和4000多只小型吹放钢瓶对准英法阵地,借顺风施放高达180吨的氯气,从而导致了英法联军的大败。据战后统计,德军的这一次毒袭造成了英法联军中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5000人做了德军的俘虏,并缴获了60门火炮。德军在伊伯尔地区的这次化学战,出乎了英、法联军的意料,开创了全世界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于战场的先例。
严军纪而后制胜
1943年2月,德国的非洲远征军统帅,“沙漠之狐”隆美尔在突尼斯战场发起“卡塞林山口战役”,重创美、法部队,仅美军就伤亡三千多人,被俘3700人。世界为之震动,纷纷抨击美军的战斗素质太差,难以胜任大规模战斗。
乔治·史密斯·巴顿在这种背景下走马上任,接管了士气低落的美国第二军。巴顿心中知道:要恢复这支败军的信心和勇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第二军战败后,纪律松弛,军容不整。巴顿决定从严格作息时间抓起。巴顿到任后的第二天,按作息规定准时到食堂就餐的只有他和他的参谋长两个人。巴顿命令立即开饭,一小时后停业,接着又发布命令:“从明天起,全体人员必须准时吃饭,半小时就餐完毕。”巴顿又发布强制性“着装令”:在战区内,所有军人都必须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违令者,军官罚50美元,士兵罚25美元。但是,发布命令并不等于已经执行,违纪现象不断出现。巴顿亲自带领执勤队四处巡视,将违纪者强制集中训话,命令他们在“要么交罚款,要么送军事法庭,并记入档案”二者中作选择,违纪者只好自认倒霉,乖乖认罪。
巴顿认为要把一群“乌合之众”锤炼成无坚不摧的战争机器,“残酷无情”是必须的。巴顿向全军将士鼓吹他的军事思想:“最坚固的铁甲和最稳固的防御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他每天乘坐吉普车到所辖的4个师中发表演说,向官兵灌输“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思想。巴顿的足迹踏遍了全军各个营,在向官兵们演说后,巴顿又顺便检查各师、各营执行军纪的情况。巴顿的检查认真到连厕所也不肯放过,因为上厕所是官兵们最容易忘记戴钢盔的时候。
巴顿的这种“高压电休克疗法”虽然引起了一部分官兵的反感,但收效却十分明显。第二军中,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的现象一扫而光。官兵们开始紧张起来,部队恢复了铁一般的纪律和秩序。后来出任第二军副军长、军长的布莱德雷将军曾对此写道:“卡塞林战役以前舒舒服服的日子结束了,一个艰苦的新阶段已经开始……官兵们谁也不再怀疑:第二军的老板就是巴顿!”
恢复了严明军纪的第二军很快又恢复了信心和勇气。1943年3月17日,巴顿亲自率领第一师向德国人占据的加夫萨推进,部队在滂沱大雨中前进了45英里,一举攻克加夫萨;第二天,第一师第一突击营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盖塔尔,德军仓皇溃退。几天后,曾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重创美军的德国第十装甲师向美军第一师发起猛烈的袭击,美军寸土不让,摧毁德军30辆坦克,使德军第十装甲师无功而返。
1943年4月16日,巴顿将军奉命到摩洛哥负责制订进攻西西里的计划。美国统帅部马歇尔将军对巴顿说:“你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证明了我们对你的信任。”
无谋的无后勤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侵略军穷凶极恶地向东南亚地区发起猛烈进攻。
1944年3月,侵缅日军以5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越过新敦江,气势汹汹地向固守印度英帕尔的英军猛扑过去。然而这支狂妄的日军,不到半年时间就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扔下5万多具尸体而全线溃退。日军“英帕尔战役”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后勤。
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担任作战任务的日军第15军,直到下达开拔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发时只携带了2~3周的口粮、两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头牛、马和象,数千只山羊,一心想“坐吃丘吉尔的供应”。
日军经过20多天的行军抵达英帕尔前线时,出发时带的牛羊已死亡殆尽,弹药、口粮储存也急剧下降,加之英军固守阵地,日本人“就地补给”的计划成为泡影。
到了5月初,日军炮弹消耗一空,士兵口粮每餐由6两逐渐降到3钱,最后被迫以芭蕉树心、野菜、野草充饥,士兵衰弱不堪,成群地饿死。另外又有3万多人染上了痢疾、疟疾、霍乱、伤寒等重病,由于没有药品治疗而相继死亡。最后,残存的5万名日军再也经不起英军与饥饿、疾病的多重打击,纷纷逃命了。日军总结教训时也承认,他们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珍珠港惨败之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由于没有安装防鱼雷网,结果遭到日军飞机和鱼雷的突然攻击,太平洋舰队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毁灭性打击。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军太平洋舰队本来完全有条件在驻港的舰艇上装上防鱼雷网,以避免敌军轰炸机使用鱼雷攻击。可悲的是,当时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武断地认为,安装那种笨重的防鱼雷网对舰艇的快速行动太碍事了。并且珍珠港虽大,但是个浅水港,水深仅10~15米。当敌方鱼雷发射后,在运动中会前后摆动,很可能撞到浅水的海底,从而失去应有的攻击力。金梅尔据此得出结论: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不可能受到敌方鱼雷的攻击。于是,一厢情愿的美军便将防鱼雷网弃置不用了。但是,金梅尔上将根本没有料到,狡猾的日军却不像他那样只会单向思维,认为地形不利于使用鱼雷就不用鱼雷,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使用鱼雷。日军针对珍珠港的情况,特别在鱼雷上装上了木制的直尾翅,彻底解决了鱼雷运动中会前后摆动的问题。
日军突袭珍珠港,由于美军的舰艇上均未安装防鱼雷攻击网,一时间,美军八艘战舰中四艘被炸沉,四艘遭重创,三艘轻巡洋舰与三艘驱逐舰被彻底摧毁。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遭重创,完全是由于美军金梅尔上将的失算造成的。
【商战谋略例说】
高明总裁扭乾坤
1981年,世界第六大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因管理不善,连年亏损,陷入窘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公司决定选择一位新总裁。
经过一番争论,公司选择了在本公司已工作了18年的沃尔特斯。这是一个英明的抉择。沃尔特斯曾获伯明翰大学商学学士学位,他头脑敏捷、博闻广识、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沃尔特斯还具有无私无畏、办事果断的良好品质。
沃尔特斯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上任伊始就决定关闭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和裁减冗员——这是一件极其敏感的工作,许多公司的员工已经在为此闹事了。沃尔特斯走到下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之中,一面倾听广大员工的诉说,一面耐心地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坎特炼油厂关闭后,两千多名员工无工可做,沃尔特斯坦诚地向全体员工讲述了公司的窘况和关闭该厂的原因,竟然完全得到了员工们的谅解。在漫长的经济大萧条的艰难岁月里,沃尔特斯领导的英国石油公司没有发生过一起大的波折。在西方世界里,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沃尔特斯在驾驭他手下的“谋臣”和“将军”方面也显示了一员“大将”的非凡才智。英国石油公司拥有13万名雇员,各个分公司的经理大权在握,“本位主义”、“宗派主义”十分严重。沃尔特斯公开宣布:“经理只是我在各企业的代表!”同时,他不断挑选业绩卓著的人去出任新公司的负责人或取代某分公司工作不力的领导,令各分公司的上层人物人人都有危机感。
沃尔特斯统率他的英国石油公司成功地走过了坎坷,迎来了新的繁荣。沃尔特斯的一句名言是:“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的信念——军队和企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将军和总裁所起的作用也大致相同。”
丰田之路通全球
丰田喜一郎是日本一位著名的纺织机械制造商的儿子。按常理,他应该继承父业,搞纺织工业。但他却遵照父亲“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干一行,我搞纺织,你就干汽车吧”的遗愿,选择了汽车制造业。
“干汽车”必须从零开始。喜一郎做的第一件事是,到世界各国去考察。1929年和1930年,喜一郎的足迹遍及西方各大城市,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两年的考察不仅开阔了喜一郎的眼界,使他清楚地看到了日本的汽车制造工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制造工业的差距,更使他看到了汽车工业的巨大前景,使他坚信一个光辉的“汽车时代”必将来临,从而坚定了开拓汽车制造工业道路的信心。
喜一郎从对西方各大汽车公司的考察中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考察结束,喜一郎就着手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并真诚地到有关专家、学者家中去拜访、求教,获益颇丰。
制造汽车离不开钢铁。喜一郎多次到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特殊钢铁国际权威的本多光太郎教授家中拜访。在本多光太郎的指导下,喜一郎建立了为他的汽车公司提供优质特殊钢的供应基地;成漱正男是当时国际著名的齿轮专家,在成漱正男的帮助下,喜一郎成功地研制出特种丰田齿轮;喜一郎的好友隈部一雄是位汽车专家,喜一郎采纳了隈部一雄的建议,博采福特、雪佛兰等名牌汽车之长,使丰田车形成了“节油、坚固、廉价”的鲜明特点;喜一郎的妹夫利三郎忠诚可信、长于社交,喜一郎就请利三郎出任公司经理,自己任副经理,专管工厂的生产及处理各种技术难题。
1938年11月,丰田汽车厂正式投产。
1948年,丰田牌小轿车实现了批量生产。
丰田喜一郎成功了,他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勇敢选择、缜密的思维、科学的工作态度。丰田之路是一条勇敢者之路。
今日的丰田汽车公司年产车约300万辆,占世界汽车生产总数的十分之一。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日本的“丰田”车在奔驰。
日本摩托车之父
本田宗一郎是日本本田公司的缔造者,人称“日本摩托车之父”。
本田从15岁起就开始在东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工。出徒之后,本田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后来又建立了“东海精机公司”,雇了工人,并在两年后试制出了公司的第一批产品——三万个活塞环。但是,当本田从三万个活塞环中精选出50个拿给丰田汽车公司试用时,只有三个是“合格”的产品。本田去向日本滨松高等学校一位教授请教,教授经化验分析后告诉本田:制造活塞环的金属铁中缺少碳和硅。本田仿佛被人猛击了一槌,顿时从迷惘中清醒:“开发一种新产品事关自己的生死存亡。自己连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还在妄想干一番事业,这不是瞎胡闹吗?”
“东海精机公司”挣扎了几年,彻底垮掉了。本田用完了所有的积蓄,妻子不得不把家中的东西拿到当铺中去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