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000000009

第9章 周文(3)

【译文】

这时候,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说这件事之后,便乘着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诗》说:‘祖先给予我们无穷的恩惠,子孙后代永远享用吧。’《尚书》说:‘圣贤有谋略和功勋,应该对他的安定和保佑有明显的表示。’出谋划策而少有过失,给人许多教益而不知疲倦,只有叔向这样的人才能使国家得以稳固。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都应该宽恕,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一件小事就丢弃国家栋梁,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鲧被诛杀,而他的儿子禹却兴起;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来又辅佐太甲为相,太甲终无怨色;管叔、蔡叔被杀,而他们的兄长周公却辅佐成王。我们怎么能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整个国家呢?如果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何要多杀人呢?”范宣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便同祁奚一起坐车去见晋平公,共同劝说晋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也没有去见叔向就回家去了,叔向也没有向祁奚致谢,直接就去朝见晋平公。

【评析】

本文从栾盈逃亡至楚国后,范宣子杀了羊舌虎,囚禁了叔向起笔。叔向是军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受累下狱,但是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来宽慰自己,反映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当趋炎附势的乐王鲋主动要为叔向求情时,叔向没有答应,乐王鲋就在晋平公面前故作猜疑,说明了他的巧言令色。接着写祁奚闻听叔向被囚,不辞劳苦赶到京城为他说情。他列举古代君王贤臣对罪人、亲人的态度进行劝说,强调以国家利益为重,打动了范宣子,使晋平公赦免了叔向。表现出祁奚的怜才、爱才以及救才心情的迫切,间接地写出叔向的镇静大度与知人,也再次烘托了乐王鲋的小人行径。

结尾写到祁奚与叔向之间,祁奚为救贤良奔波求情而不居功,叔向坦荡荡接受恩情而不道谢,君子形象由此可见。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题解】

“君难”指齐庄公因为与崔杼之妻私通而被杀之事。本文记叙了晏子对待此事的态度: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种态度被史家认为是符合礼仪的,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原文】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译文】

崔武子见到棠姜,觉得她很美,便娶了她。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崔武子就杀了齐庄公。

【原文】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1]?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2]?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3],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注释】

[1]陵:超越,凌驾。[2]口实:口中的食物,指俸禄。[3]人:指崔杼。有君:指受到君王的宠信。

【译文】

晏子站在崔武子家门外。他的随从说:“你要去为国君殉难吗?”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去死?”随从说:“那么你要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走?”随从说:“那么你要回去吗?”晏子说:“国君已经死了,回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让他以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吗?本来是让他来主持国政的。作为君主的臣子,难道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本来是让他来扶持国家的。所以国君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跟着他去死;国君为了国家而逃亡,那么臣下就跟着他逃亡。如果国君是为自己而死,或为自己而逃亡,不是国君私下宠爱亲近的人,谁敢承担这个责任?况且别人受到国君的信任又杀了他,我怎能为国君而死?怎能为国君而逃亡?但是我又回到哪儿去呢?”

【原文】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注释】

[1]踊:跳,这里指因悲痛而跺脚。

【译文】

门开了,晏子就进去,头枕在尸首的大腿上大声地哭。然后站起来,跺了三次脚才走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能得到民心。”

【评析】

文章开篇就从“死”、“亡”、“归”三方面借随从的提问提出问题,晏子的回答中有反问,采用排除法,认定自己不是齐庄公的私人,议定君死过程中自己没有过错,认定自己不能从死、从亡,不过也不能苟且、回避是非,显示了晏子的沉稳和对世事的洞察。

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题鲜明,更将一位有头脑、有经验的政治家形象展现了出来。晏子的立足点在社稷,认为国君和臣子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对国家负责,这个观点带有很大的进步性,受到后世广泛传诵。

本文的说理也很有特点,全文最闪光、最启发人的也就是晏子论君臣大义的一段,写得很有创意。

季札观周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题解】

鲁国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传统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对周朝的一些典籍、文物、乐舞等都保存得比较完整。季札是春秋有名的贤人,本文记载了他在鲁国欣赏乐舞时,十分细致地对各国的音乐进行了品评,紧密地将乐舞与政治相联系,揭示内涵,寻求真谛,深刻地反映了儒家对乐的理解,体现了极高的水平。

【原文】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1],曰:“美哉!始基之矣[2],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庸阝>》、《卫》[3],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4],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5],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注释】

[1]《周南》、《召南》:采自周、召地方的诗。周、召是周公、召公的封地,在这里是《诗经》中国风部分的乐调名称。[2]始基:开始。[3]《邶》(bèi)、《<庸阝>》、《卫》:采自三地的诗,都是周代诸侯国。[4]细:乐曲烦琐细碎,象征着郑国政令过于烦琐。[5]泱泱:深广宏大的样子。

【译文】

吴国的公子季札前去访问鲁国,并请求观赏周王室的乐舞。鲁国派乐工为他演唱《周南》、《召南》。季札听后赞叹道:“好啊!这是周朝教化百姓的开始,虽然还没有完成任务,但已经反映出百姓勤劳而无怨恨的情绪。”为他演唱《邶风》、《<庸阝>风》、《卫风》,季札说:“好啊,音调深沉、忧郁,但不困惑!我听说卫国的康叔和武公的品德就是如此,这是卫国的乐歌吧?”为他演唱《王风》,季札说;“好啊!有所怀念但没有畏惧,这就是周室东迁以后的乐歌吧?”为他演唱《郑风》,季札说:“好啊!只是政令太烦琐,恐怕百姓受不了呀,这是他快要灭亡的征兆吧?”为他演唱《齐风》,季札说:“好啊!声音宏大,反映出大国的气魄。不愧为东海诸侯的表率,这莫非是太公的国家?它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原文】

为之歌《豳》[1],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2]。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3]!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4]。

【注释】

[1]《豳》:采自豳地的乐歌。[2]夏声:正声,雅声,华夏的声调。[3]沨沨:指音节轻盈飘逸。[4]讥:评论。

【译文】

为他演唱《豳风》,季札说:“好啊!声音多坦荡呀!欢乐而有节制,这是周公东征的乐歌吧?”为他演唱《秦风》,季札说:“这是雅声,能够传承华夏正统,气势自然是非常宏大的,大到极致了!这是周室旧地的乐歌吧?”为他演唱《魏风》,季札说:“好啊!轻灵飘逸,宏大而委婉,险峻而有变化。如果有贤德的人辅佐,就一定会成为明君!”为他演唱《唐风》,季札说:“思虑深远!这里有陶唐氏的遗民吧!不然的话,为何有如此深沉的忧思呢?如果不是有德之人的后代,谁能如此?”为他演唱《陈风》,季札说:“国家如果没有明君,还能够维持长久吗?”自演唱《刽风》以后,季札便不加评论了。

【原文】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1]!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2],八风平[3];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注释】

[1]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2]五声:宫、商、角、徵、羽。[3]八风:金、石、丝、匏、竹、土、革、木。

【译文】

为他演唱《小雅》,季札说:“好啊!忧思却无叛离之心,怨恨却不言明,这是周朝衰败时期的乐曲吧?不过还有先王的遗民存在。”为他演唱《大雅》,季札说:“声音多深厚宽广啊!多么和美啊!委婉曲折却又刚而不屈,这不就是周文王的盛德吗!”为他演唱《颂》,季札说:“这是最高境界啊!正直但不倨傲,委婉但不屈从;亲近但不侵犯,疏远但不离心;变化却又有节制,反复但不使人厌倦;哀思但不发愁,快乐但不荒唐;供人取用但不匮乏,广大但不张扬;施舍但不浪费;索取但不贪婪;静处但不停滞,行动但不放荡。五音相和,八风协调;节奏富有韵律,乐器配合有序。这样的乐曲,与圣贤之人的美德是相同的啊。”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论述传统伦理思想的定型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道德在道德生活中的表现;元朝种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对道德生活的影响;蒙古族的道德生活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中原地区的道德生活对蒙古族道德生活的影响,揭示这一历史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状态及其特点。
  • 毓老师说易经(第2卷)

    毓老师说易经(第2卷)

    《毓老师说易经》根据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讲授《易经》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毓老认为,《大易》与《春秋》弄明白,中国思想左右逢源!读《易经》的目的有三: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经》是智海,绝非假话,是智慧的产物。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的智慧,把人生问题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毓老师说易经》告诉我们,要懂用脑,读完一篇,真得其好处。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读书,存肥料。读书,懂用道理简单,做到可难。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热门推荐
  •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雪伴君眠

    风雪伴君眠

    她一直记得,那人在她耳边低语:“待我君临天下,便以江山为聘,许你一世安乐,如何?”只是,她那时从未知晓,这世上,会有一人,愿为她角逐天下。如若时光不曾辜负,且与他穷尽眼中欢意。罢了,此生负他太多,但求来世,远离朝堂,生于寻常人家。年岁正好,与他携手,漫步于风雪,直至白头……
  • 学生体质评价及运动处方

    学生体质评价及运动处方

    本书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通过近十几年学生体质调研的状况和近几年各类体育项目的考核实践,科学制定学生的体质评价标准,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制定,旨在指导和推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 黄檗山寺志

    黄檗山寺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

    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摄大乘论二译

    摄大乘论二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邪帝追妻:倾国女帝

    邪帝追妻:倾国女帝

    暗煞门中,她浴血归来,欺师灭祖,取而代之。金殿之上,她以大长公主之尊,囚太后,废假帝。她踩着无数的血肉白骨,登上权利巅峰,将那些人所渴望的至尊权利尽控在手。那一日,他以金箭为聘:“这是能调令秦国所有兵力的金箭,以此为聘,嫁我如何?”骄阳之下,美人笑靥如花:“倾国之聘,你敢娶,我就敢嫁。”平八方之乱,定九州乾坤,女帝摄政,至尊天下!
  • 倾国色:凤临天下

    倾国色:凤临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白领丽人,一朝被杀,醒来竟是宰相之嫡长女,母亲不疼,祖母不爱,姐妹挤压,唯一的就是有个萌娃护着她,众人笑她傻女丑天下,她驱毒养颜,最后颜倾天下!众人笑她穷酸,她制药裁衣做美发,财源滚滚富天下!她守着傻王,闯关入阵都不怕,前有战王为她扫天下,后有萌娃为她看着家,旁有神医为她解毒破罗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最美的诗歌

    世界最美的诗歌

    《时光文库:世界最美的诗歌》收录了150余首中外最美的诗歌,囊括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流派的最好作品。这些诗歌富有意境,语言精练。于短小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心智,开阔胸襟。在体例编排上,本书设置“诗人小传”、“品茗赏诗”两个小栏目,简明扼要地解析名作,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遭遇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的病人,发现这些病人大多数是遇事不能主动化解,情绪低落,心事越积越深,逐渐形成了心开门见山。 因此,作者希望告诉读者的是面对心病,如果人们能以正确的心态支认识它,对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中西方的经验也表明,一 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指解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