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200000007

第7章 公冶长第五

5-1

【原文】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子谓南容[4]:“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芝,字子长。鲁国人。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之。相传通禽语。[2]缧(léi)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3]子:古时儿女的泛称。[4]南容:孔子弟子。姓南宫,名适,字子容,谥敬叔。孟懿子之兄。

【译文】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现在身陷牢狱之中,但这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罪过呀。”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说南容:“国家兴盛的时代,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昏乱的时期,他也能够免除受到刑罚杀戮。”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历代论引】

或曰:“公冶长之贤不及南容,故圣人以其子妻长,而以兄子妻容,盖厚于兄而薄于己也。”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况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当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则其年之长幼、时之先后皆不可知,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

【评析】

人的一生,总是有起有落,而能否看准时机、把握机遇,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如此方可时时处于生活的“起”点,不至于跌入人生谷底,这也是做人处世的必备素质。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谁也无法改变历史,只是在条件许可的境况下对社会和历史发生有限的影响。即使是伟大杰出的人物,也不例外。自己所能够做到,也应该努力做到的就是保存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不论身处顺逆,都能够做到不被埋没而为国家为人民尽力,也能够做到安身立命,就是难得的大智慧,高深的大修养。

5-2

【原文】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即宓不齐。字子贱。名不齐,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其治理单父时,鸣琴不下堂而治。孔子称为“君子”。后世追封为单父侯。[2]若人:这个人。[3]斯焉取斯: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价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一个君子!如果说鲁国现在没有可以称为君子的人,他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好品德呢?”

【历代论引】

苏氏曰:“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厚之至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称赞子贱是一位有才学知识、善于向别人学习的贤才。

创新是发展的基本质量,不论我们从事何种事业,要做到有所建树,就要敢于在无疑处存疑。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并力求证明之。重要的是坚持,坚持到底,找到一个结果,也给自己一个结论。师古不泥,信而存疑,这是求真务实的基本方法。

5-3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húliá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物,是相当贵重的。

【译文】

子贡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就像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孔子说:“就像宗庙里的瑚琏。”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则子贡虽未至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欤?”

【评析】

这一章孔子称赞子贡有济世才能,但同时,孔子还告诉子贡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

老师对学生的真实印象和评价,大概是许多学生愿意了解的,这样的对话一直在发生着,不过几千年来老师们的回答,既把握分寸、真实到位,又能让对话生动的,大概无过于孔子此语。孔子的这种坦率是值得今天我们所有的老师学习的,因为只有坦率地告诉学生真实情况,才能有助于其更好地成长。

5-4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给[4],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1]雍: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2]佞:能言善辩,有口才。[3]御:抵挡、对付。[4]口给:口齿伶俐,言语便捷。

【译文】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辞。”孔子说:“何必一定要善于辞令呢?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必然常常惹人憎恶。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又曰:“何用佞乎?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我虽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以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晓之。或疑仲弓之贤而夫子不许其仁,何也?曰: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如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况仲弓虽贤,未及颜子,圣人固不得而轻许之也。”

【评析】

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在此又一再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孔子是绝对不主张耍嘴皮子,靠伶牙俐齿来说服人的,他主张的是以事实、以道理来服人。

修养仁德是根本,语言是次要的,重在躬行。不论话语滔滔,讲到何种深度,总代替不了自己去做。这世间语言的泡沫已经很多了,但并不能决定一切,任何美妙的语言都不能代替一个踏踏实实的行动。总有一些事是任何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空谈毫无意义。夸夸其谈无助于仁德的修养,反而有损于做人的诚笃。

5-5

【原文】

子使漆雕开[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

[1]漆雕开: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开,字子若。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孔子为此感到高兴。

【历代论引】

程子曰:“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夫子说之。”又曰:“古人见道分明,故其言如此。”

谢氏曰:“开之学无可考。然圣人使之仕,必其材可以仕矣。至于心术之微,则一毫不自得,不害其为未信。此圣人所不能知,而开自知之。其材可以仕,而其器不安于小成,他日所就,其可量乎?夫子所以说之也。”

【评析】

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即止,必为智者。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必取其辱。知人者明,自知者胜。漆雕的确是具有自知之明的智者。

凡事都有个基础,成功也需要铺垫,“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铺垫就是自己的能力、本事。得失寸心知,客观地对自己评价是你能有多大作为的标尺。

因此,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又看清自己不足的人最值得敬佩,因为他的心态非常健康。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都非常在意员工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成本尽管“看不见”,却是非常昂贵的,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素质,更是时代需要的成功资本了。

5-6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1]桴(fú):用竹或木编制的小筏子。[2]从:跟随。

【译文】

孔子说:“我的主张如果不能被实行,我就乘坐着竹木筏子,泛游海外。能够跟从我远游的,那时恐怕就只有仲由一个人吧?”子路听后心里很高兴。孔子接着说:“仲由的武勇好义胜过我,这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历代论引】

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其能从己,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

【评析】

这一章十分委婉地记述了孔子忧世而感到无聊的心情。孔子觉得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能实行,于是采用假设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弟子身上,但自己的弟子们又都是好勇胜事,而不能裁度事理,因而孔子总是忧世而不忘世。

虽然,这句话只是孔子的一时感叹,但也表明了他洒脱、不偏执的一面。所谓“生活在别处”,人要高于道,无论“道”是否能行,人都要有一种出路,而不能走进生活的死胡同。其实人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非要一竿子插到底,学会选择,学会变通,是一种聪明之举。当不能实现自己设定的理想时,不妨选择另一条道路,也许你就会意外发现自己本来就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

5-7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百姓征收的军事费用,包括兵员和装备。[2]邑:古代百姓聚居地的通称,小的只有十几家,大的可有上万家。[3]家:大夫的封地采邑。[4]宰:这里指总管。[5]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6]束带立于朝:穿着礼服立于朝堂。[7]宾客:贵客为宾,一般客人为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任用他掌管军事,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孟武伯就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呀,对于有千家居民的城邑或百辆兵车的封地,可以让他承担管理之责。但是,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仁德。”孟武伯就又问:“公西赤怎样?”孔子说:“公西赤呀,穿着官服,束起绅带,立于朝堂之中,可以让他接待宾客,办理交涉。只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主要是说明孔子把“仁德”的标准看得很高很神圣,因而难得有人能够达到他所说的“仁德”的标准,孔子也不轻易把“仁”的桂冠送给某一个人,也不轻易表态说某某人“有仁无仁”“是仁不仁”,即使是对他的弟子也是如此。

人不论具有多高的才能,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人生的真谛就在于仁德的修养。纵使我们有通天彻地之能,但是如果没有可为人称道的德行,最终也必将是一个失败者。人生在世,不论功名大小,成败如何,这些都不重要,也都不能说明什么。我们要在这个世间立足,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只要你真正拥有良好的品德,只要你真正具有某种卓越的才能,总是会有人关注。未来的一切如何,我们都不知道答案。只有努力修养自己的德行才是唯一的途径。处于一个讲求实际的时代,凡事都以现实的功利为唯一标准,但是,仁德是永远的,使我们可以从容立于天地之间。

5-8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2]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3]女弗如也。”

【注释】

[1]愈:超过、胜过。[2]望:比。[3]与:赞同、同意。

【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与颜回比高下?颜回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我充其量也只是能够由此及彼罢了。”孔子说:“你是不如颜回!我同意你的话,是不如颜回呀。”

【历代论引】

胡氏曰:“子贡方人,夫子既语以‘不暇’,又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闻性与天道,不特闻一知二而已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在赞美颜回有学问、有悟性的同时,也感到子贡尚有自知之明,并勉励子贡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推断能力。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才是明白人。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很少回视自己。人们总是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以己之长较人之短,不论自己是否具备比别人高的才智或德行,总认为别人不及自己。但是,真正有德能的人,却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深知自己的不足。

5-9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2]杇(wū):建筑时用来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3]诛:谴责、批评。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了的木质不能雕刻,用粪土所筑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我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历代论引】

范氏曰:“君子之于学,惟日孜孜,毙而后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昼寝,自弃孰甚焉,故夫子责之。”

胡氏曰:“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气胜,儆戒之志惰也。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懈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此孔子所以深责宰予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严厉批评宰予的懒惰。

要成就人生,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一切都得靠自己,从源头开始一点一点干起。古人说: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别人许诺的生活前景无论多么美好,都是骗人的陷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谁也不会给我们美好的生活,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天才出于勤奋,学习要持之以恒。任何的技巧与手段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

5-10

【原文】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孔子说:“先前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取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给予我的启发,使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

【历代论引】

胡氏曰:“听言观行,圣人不待是而后能,亦非缘此而尽疑学者,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评析】

这一章孔子提出了一个观察人的有效方法,即不仅要看他怎么说,而且要看他怎么做。这样观察一个人才是全面的、具体的、公正的。真正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听他的言论,更重要的是考察他的行为,深入他的精神世界。不仅要看他的衣饰容貌,更要考察他内心的思想境界,不能褊狭而停留于表象的直感。

5-11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2],焉得刚?”

【注释】

[1]申枨(chéng):孔子弟子。姓申,名枨,字周。[2]欲:欲望。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就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有贪欲,怎么能够做到刚毅不屈呢?”

【历代论引】

程子曰:“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谢氏曰:“刚与欲正相反。能胜物之谓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无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见也。枨之欲不可知,其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为刚,然不知此其所以为欲尔。”

【评析】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窦初开时有情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贪求私欲的危害实在太大了。《韩非子·解老》说:“有欲甚,则邪心胜。”私欲太多,邪恶的心思便占上风。《刘子·防欲》说:“欲炽则身亡。”私欲太强烈了,全使人丧命。《慎言·见闻篇》说:“贪欲者,众恶之本。”把贪求私欲作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无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茧自缚,名败身亡。

5-12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制我,我也不愿意强制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够完全做到的。”

【历代论引】

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或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

朱子曰:“子贡言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我亦不欲以此加之于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又曰:“‘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评析】

这一章孔子说明了,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别人是可以做到的,但不被别人强迫是做不到的。人不可能单独生存,必须与他人共生,这就必然会与他人有各种联系,必然会彼此影响。为了生存,我们又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强迫,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学问。

5-13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文献典籍,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的本性。[3]道:天道。

【译文】

子贡说:“夫子的学问我们可以听得到。夫子对于人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却无从听得到。”

【历代论引】

朱子曰:“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程子曰:“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

【评析】

孔子注重仁德,不讲天道,对天和社会的关系存而不论,也很少谈论人的本性问题。反躬求诸己,以“仁”为核心。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要有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住。

5-14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1]闻。

【注释】

[1]有:通“又”。

【译文】

子路听到好的德行,如果还没有付诸行动,则唯恐听到新的善行。

【历代论引】

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也,故着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

【评析】

一个人能亲自实践所认识的道理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只是因为不能去实践就拒绝接受新的道理是非常无知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道理都需要亲自去实践,而且道理是彼此相通的,对于不能亲自实践的道理,接受了之后,也可能会启发我们,有利于我们的行动。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接受一切新的东西。

5-15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3],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名圉(yǔ)。卫国大夫。[2]敏:敏捷、勤勉。[3]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请教。

【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谥为‘文’呢?”孔子说:“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求教,而不感到耻辱,因此谥号用‘文’是可以的。”

【历代论引】

朱子曰:“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苏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其为人如此而谥曰文,此子贡之所以疑而问也。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为文矣,非经天纬地之文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称赞孔文子思维敏捷、谦虚好学的精神。在孔子看来,做学问就说要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否则就成就不了大学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治学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思想观点之一,我们应该将此发扬光大。然而要“不耻下问”,谈何容易,尤其身居高位者往往会自恃身份,自以为永远正确,总觉得高瞻远瞩、英明睿智,无所不通,自始至终透出的是一副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盛气凌人的指导姿态,并无半点虚心与诚恳,周身所展示的除了傲慢与养尊处优、颐指气使的霸态外,只剩下可怜的虚荣与无知。由此可见,孔文子之“文”是难能可贵,谥之为“文”是相称的,是可以称其为“文”的。

5-16

【原文】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2]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1]子产:即公孙侨。双姓太叔。郑国贵族子国之子。字子产,又字子美。谧成子。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为卿,十三年执政。历定、献、声公三朝。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处两强之间,子产周旋其间,卑抗得宜,保持无事。执政期间曾实行了农业、税赋、法令等一系列改革,曾平定贵族叛乱,使郑一时强盛。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给郑国带来兴盛,世称其贤。[2]行己:自我修养。

【译文】

孔子说子产:“他在四个方面有君子的修养:自我修养严肃认真,侍奉君上谨慎恪敬,治理政务多用恩惠,征用民力合乎道义。”

【历代论引】

吴氏曰:“数其事而责之者,其所善者多也,‘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是也。数其事而称之者,犹有所未至也,‘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今或以一言盖一人、一事盖一时,皆非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赞扬子产具有为官之道中的四大美德:行为庄重、恭敬君主、惠及民众、实行人道。

执政就在于坚持原则,不要总是想着讨好任何人,或是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其实大可不必,谁也不可能永远得到别人的赞美,任何的评价都是暂时的,不可能留下永久的印迹,重要的是维护共同的原则。只要你坚持了公正的原则,即使是由于你的坚持而没有达到目的的那些人,也能够谅解你。如果随意出卖原则,那么到头来被真正出卖的就是自己的人格。古今真正为老百姓所拥戴传唱的,也就是那些坚持了原则的人,而不是那些投机者。

5-17

【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

[1]晏平仲:夷维人。名婴。齐国大夫。春秋时齐国正卿,事齐灵公、庄公,相齐景公,以节俭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名显诸侯。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很好相处,与其交往,时间越长久,越令人钦敬。”

【历代论引】

程子曰:“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评析】

这一章孔子赞扬晏平仲懂得交友的道理,善于交友,笃于交友。

在当今这样的一个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才能与他人愉快合作。

5-18

【原文】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释】

[1]臧文仲:臧孙氏,名辰。即臧孙达。鲁国大夫。[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作蔡。[3]山节藻棁(zhuō):节,柱上的斗拱。棁,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短柱上画着海藻样的花纹,这是天子之庙的装饰。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造了间房子给大龟住,柱子雕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画着海藻样的花纹。他怎么如此‘聪明’呢?”

【历代论引】

张子曰:“山节藻棁为藏龟之室,祀爰居之义,同归于不知,宜矣。”

【评析】

这一章孔子批评讽刺鲁国大官员臧文仲不懂礼仪、越级越位。

时间总会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即使时过境迁,终会予以清算。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做出何种高明的遮掩,狐狸的尾巴最终还是要露出来的。正应了那句老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这里,孔子教育人们要根据自己的身份,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越级越位去做那些本不属于自己所为之事。

5-19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1]子文[2]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3]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4]弑齐君。陈文子[5]有马十乘,弃而违[6]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楚国的宰相叫令尹。[2]子文:楚国著名的宰相。[3]已:罢免。[4]崔子:齐国的大夫崔杼(zhù)。[5]陈文子:齐国的大夫。[6]违:逃跑。

【译文】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之职,没有得意的神态和颜色;三次被罢黜,也没有流露出懊恼的怨气;对已实施的政令事务,必定告诉新的继任者。您以为如何?”孔子说:“这是忠臣的行为。”子张又问:“也是有仁德的吧?”孔子说:“不得而知。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子张问:“崔子弑杀齐国的君主。陈文子有兵车十辆,马四十匹,但却遗弃不要,去到别的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如同我们国家的崔大夫。’便离去。到另一个国家,则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如同我们国家的崔大夫。’又离去。如此,您以为陈文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陈文子是清白的。”子张问:“那么,陈文子是有仁德的吗?”孔子说:“无从得知,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文子洁身去乱,可谓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而犹未免于怨悔也?故夫子特许其清,而不许其仁。”又曰:“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又曰:“于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后篇‘仁则吾不知’之语并与三仁、夷、齐之事观之,则彼此交尽,而仁之为义可识矣。今以他书考之:子文之相楚,所谋者无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仕齐,既失正君讨贼之义,又不数岁而复反于齐焉,则其不仁亦可见矣。”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把“仁德”看得十分重要而神圣,不轻易赞许一个人已经达到“仁”的标准要求。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谋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5-20

【原文】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2],斯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鲁国大夫。[2]再:两次。

【译文】

季文子每件事都经过多次考虑,然后付诸行动。孔子听到后,说:“只须再次思考,就可以去做了。”

【历代论引】

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朱子曰:“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评析】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张冠李戴,歪曲了圣人的意思。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作莽撞,会导致严重的负面后果。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当然,也绝不能只看到眼前而不顾及身后。如果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不注意前后左右的种种利害,则必然会顾此失彼,甚至给居心叵测者留下可乘之机,一旦时机成熟,反戈一击,自己便会一败涂地,曾经获得的胜利也将烟消云散。

5-21

【原文】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2];邦无道,则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其仕卫于文公、成公之时。“武”是谥号。[2]知:聪明、智慧。[3]愚:装傻。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事清明时就聪明,在国家历乱至于失国时就装傻。他的智慧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但他的装傻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历代论引】

程子曰:“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

朱子曰:“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称赞宁武子对待治世和乱世的不同态度。在孔子看来,当一个国家安定有道时,就要显得聪慧明智;而当一个国家混乱无道时,则要装聋卖傻。

郑板桥有句名言:“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难。”这其中包含了对把握人生的态度之难的感慨。其实,不管人自身的素质,诸如智商、情商等各种做人做事的本领如何,相对于强大的外部环境,都显得比较弱小,尤其当局势动荡变化,人成为其中一颗身不由己的小棋子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该智则智,当愚则愚,这样才能守住平安,才能图谋机会以求发展。

5-22

【原文】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2]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释】

[1]陈:春秋时诸侯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2]狂:狂傲。[3]简:志向远大。[4]斐然:有文采的样子。[5]裁:节制、约束。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留在家乡的那些学生志大意远,但是行为粗疏狂放,虽然文采斐然,却不知道如何持守中正,亟待指点栽培。”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评析】

这一章记述孔子在公元前492年,周游列国到达陈国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但却屡遭挫折后,决心回到鲁国,裁正自己的弟子,将自己的学说传给自己的弟子,以传道后世。

人何必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呢?大道朝天,各自去走自己的路,换个方向或许就是不朽。不必总是幻想着拯救世界,这昏昏衰世到处充斥着卑行和阴谋,小人塞道,奢靡风行,何必费心呢?这个世界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了,即使苟用于世,又能怎样?其实,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有太阳朗照,都可成就事业。

5-23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释】

[1]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墨胎初之二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恨,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历代论引】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评析】

孔子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们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世界是多元的、多彩的,要做到“薰莸不同器,泾渭不同流”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如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冤相报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忘记旧恶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它能包容人间的喜怒哀乐;忘记旧恶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洪元明的《菜根谭》中也有:“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为人处世不要因一言伤和,也不要因一事成仇,要以自己宽广的胸襟去感化他人。

5-24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1]微生高:姓微生。鲁国人。素有直名。[2]醯(xī):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率直?有人来向他乞讨一点醋,他家里没有,就去邻居家讨来而给予行乞的人。”

【历代论引】

程子曰:“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

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故以微事断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

【评析】

做人做事要直爽。如果为了面子而活受罪,最后只能弄得自己心里不安,别人心里也不痛快。爱面子问题,几乎成为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共同心态。半个世纪以前,林语堂在《中国人的脸》一文中就说过:“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深刻地刻画了这种特性。

但是,做人无论是“直”还是“曲”,都应有一个度,否则一旦过了头,就会变成憨直和虚伪做作了。尤其是后者,其出发点是自私的,而且还常常伤到自己。

5-25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3]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过分恭敬。[2]左丘明:春秋鲁国人,曾为鲁国太史。与孔子同时代人。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并有《国语》传世。[3]匿怨:背地里埋怨。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面伪善、过分的恭顺,左丘明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也以此为耻辱。内心深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表现得十分亲近,左丘明认为这是卑劣无耻的,我同样也耻于这样的行为。”

【历代论引】

谢氏曰:“二者之可耻,有甚于穿窬也。左丘明耻之,其所养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耻之’,盖‘窃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学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告诫人们,做人一定不能花言巧语、狡猾奸诈,而要直爽、心地善良并以此为荣。

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我们与其相处,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仔细分辨,以免被人欺骗。

5-26

【原文】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3],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3]伐善:夸耀好处。[4]施劳:表白功劳。[5]少者怀之: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季路恭侍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分享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可惜而抱怨的。”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知道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向往老人都得到很好的赡养,朋友能够互相信守誓约,年幼的孩子得到关怀。”

【历代论引】

程子曰:“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尔。”又曰:“子路勇于义者,观其志,岂可以势利拘之哉?亚于浴沂者也。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其志可谓大矣,然未免出于有意也。至于夫子,则如天地之化工,付与万物而己不劳焉,此圣人之所为也。今夫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羁靮之作在乎人,而不知羁靮之生由于马。圣人之化,亦犹是也。先观二子之言,后观圣人之言,分明天地气象。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

【评析】

理想,古代叫作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没有志,也就是没有理想。历史名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到了“贫无立锥之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他们的理想。

欲起步的人生贵立志,已起步的人生贵坚持。

立志,也是道德修养中的主观动机问题。立志可以使人按既定的方向去进行修养和锻炼,预先确定在道德修养中所要实现的自身改变,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成就志向的道路是很长的,需要经历生活的磨砺,只有经历了各种干扰而坚持到底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这种成功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目标的达成,距仁德的养成还差得很远。但是,做人就是要首先从平凡的生活开始,在这平凡之中孕育自己的仁德。

5-27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1]者也。”

【注释】

[1]讼:批评。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人,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啊。”

【历代论引】

朱子曰:“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能内自讼,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恐终不得见而叹之,其警学者深矣!”

【评析】

孔子在这里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要能知错就改,而不能犯了错误不责备自己总怪别人。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碍于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自己有错,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也不去认真检讨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我们要奉劝这些人:死不认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让人鄙视,失信于人,最终适得其反。其实,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坦率地承认错误比虚伪的隐瞒更能获得别人的谅解。

5-28

子曰:“十室之邑[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

[1]邑:古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一邑共有三十二户人家,也就是说地方极小。

【译文】

孔子说:“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也一定有忠诚守信如我一样的人,但是不如我好学啊。”

【历代论引】

朱子曰:“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可不勉哉!”

【评析】

这一章孔子使用夸张的手法,促使人们去努力学习。

不管我们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好学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我们都能做到好学,我们的素质和学识就会一天天提高。只要我们以好学之心待人接物,我们做人的水平也会慢慢提高。

同类推荐
  •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本缉收入的是关于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讨论会的内容,收录38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郑州商城的建造及其性质谈等。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游园

    游园

    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从日本庭园的三大形态谈到各类庭园,包括佛家庭园、武家庭园、宫廷庭园、神社庭园、商家庭园、美术馆庭园等。以庭园的发展串起了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长线,读者行于文字之间,游览于庭园山水之间,也是漫步在日本历史的长卷中。
  •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本书从半坡遗址的各方面,探讨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活,为我们展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繁荣昌盛,以至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热门推荐
  • The Painted Bird

    The Painted Bir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5, The Painted Bird established Jerzy Kosinski as a major literary figure. Kosinski's story follows a dark-haired, olive-skinned boy, abandoned by his parents during World War II, as he wanders alone from one village to another, sometimes hounded and tortured, only rarely sheltered and cared for. Through the juxtaposition of adolescence and the most brutal of adult experiences, Kosinski sums up a Bosch-like world of harrowing excess where senseless violence and untempered hatred are the norm. Through sparse prose and vivid imagery, Kosinski's novel is a story of mythic proportion, even more relevant to today's society than it was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 药妃在上

    药妃在上

    帅哥,江湖救急!借你衣服穿穿!”某女剥光正修炼某邪王,然后逍遥跑路。某邪王清醒之后咬牙:搜!给我掘地三尺也要把她搜出来!他是这个大陆众生膜拜的圣尊,神秘,高贵,不可攀。。她现代杀手之王,对他的评价是:妖孽,变态,神棍。她避他如蛇蝎,他缠她如缠藤。她无情无爱,快意恩仇。他却将她放在心尖尖上,不容任何人轻辱,他说辱我者尚可原谅,辱她者杀无赦!
  • 高富帅,统统趴下

    高富帅,统统趴下

    慕容家姐妹有三宝,卖萌,撒娇,颜值高。不就是个穿越嘛,不怕“三宝在手,说走就走”管你是什么霸道总裁,还是腹黑皇帝,一并收了!“喂喂喂,前面的美男停一下,我们交个朋友如何?”坐看慕容家三姐妹如何畅游异世界,快乐任逍遥!
  •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这本书便是从多如牛毛的历史事件中精选出来的最重要的108件世界大事。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世界史的浓缩本。本书通过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重温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知晓它发生后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读者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营养,获取有益于人生的经验。
  • 灵变之传说

    灵变之传说

    校园里一座被废弃的宿舍楼接连发生连环命案,死状惨不忍睹!血性手段,不寒而栗!是人为,还是厉鬼所致?细细的品读本文会将你一步一步的带进恐惧中,准备好了么?窒息般的惊秫正在占据着你的神经!
  • 银狐

    银狐

    人的第一要求就是活着,第二要求还是活着,第三要求依旧是活着……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活着就成了一种奢望。在地狱中我们仰望天堂,把手伸出去,虽然不能触碰到天堂,却能让我们距离天堂更近一些。在地狱里歌唱,在地狱里感恩,在地狱里相爱,在地狱里相杀,我们流着眼泪相互簇拥而后将匕首刺进对方的胸腹,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哪一丝丝若有若无的感恩。大宋的世界是我的羁绊,也是我的天空,只有振翅飞翔的鸟儿才晓得天空的含义。皇帝说——借我皇家广厦一角,与你母子安身。铁心源说——滴水之恩我当涌泉相报,不过你不能要求,我给你什么样的报答,你接受就是了。我可能比你们所有人都聪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先知,我就是哲人,我就是神!
  • 赌你不敢爱我

    赌你不敢爱我

    六月以来生不如死的训练和狗一样的生活,终于换到和初恋男友解释误会的机会,推开门要解释去发现男友劈腿。我要分手吗?不,我的人生只有意外丧偶没有分手。我看见桌子上的水果刀。误伤人被关进底舱,我遇到了苏放,一个躲在最底层货舱的偷渡客,我一步一步被他带入万动不复。到了最后时刻,我与他坐到赌桌前,就像两个资深赌徒,心定神闲的看着对方,看谁最先说出Showhand。游轮上的五年,我遇到各种各样的男人,游走于一个港口又一个港口,见识了漂亮和钱的魔力。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变成披着羊皮的大鲨鱼。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成了他的猎物。
  • 马云传

    马云传

    从顽劣少年到“创业教父”,从英语教师到新经济领袖,马云是如何完成这场完美逆袭的?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马云的成长、创业和缔造“阿里帝国”的过程,描写了他遭遇过的困苦、经历过的辉煌,解剖了他的奋斗精神和管理智慧。想创业的年轻人,正在人生事业上勇攀高峰或艰难跋涉的年轻人,都可以从马云身上汲取力量,从马云身上学到人生的智慧,为自己补充正能量!
  • 马云传

    马云传

    从顽劣少年到“创业教父”,从英语教师到新经济领袖,马云是如何完成这场完美逆袭的?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马云的成长、创业和缔造“阿里帝国”的过程,描写了他遭遇过的困苦、经历过的辉煌,解剖了他的奋斗精神和管理智慧。想创业的年轻人,正在人生事业上勇攀高峰或艰难跋涉的年轻人,都可以从马云身上汲取力量,从马云身上学到人生的智慧,为自己补充正能量!
  • 马致远元曲全集

    马致远元曲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