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800000009

第9章 行明(1)

行是实践,明是认知。贤与不肖是对立的两种现象,智者做得过头,愚者做得不足,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贤者与不肖者也如此。其根本在于认识,就好比人们每天都在吃喝,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出滋味一样,缺乏对道的真知。认识的成就就取决于对那个神秘的限度的把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远的路,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感悟到什么。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过之[2],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4]。”

【注释】

[1]道:指中庸之道。[2]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过:超过限度。[3]不肖者:指不贤的人。[4]味:滋味,引申为中庸之道所蕴含的精华。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推行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做事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愚蠢的人做事却又达不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彰显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超过了标准,不贤的人又达不到它的标准。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东西,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历代论引】

郑玄说:过与不及,使道不行,唯礼能为之中。

孔颖达说:饮食,易也;知味,难也。犹言人莫不行中庸,但鲜能久行之。言知之者易,行之者难,所谓愚者不能及中庸也。

朱子说: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又说: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智慧运用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典句札记】

此处,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够得以普遍实行的缘故,是因为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太“聪明”了,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智慧来,结果反而画蛇添足,凡事都做过了头,致使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殊不知“中庸”的智慧应当是自然而然地流露,是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决不能为了聪明而聪明,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可能做到“中庸”。

中庸智慧的核心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无过之亦无不及。中庸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晏婴所说的一段话:做汤,要在水里放上酱、醋、盐、梅等佐料,与鱼肉一起烹,每一样东西分量都要恰到好处,少了一点或多了一点,都不能做出美味的汤,这其中就是中庸的道理。对于人们不能行中庸之道的原因,孔子分析认为就如同“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道理一般,就像人们每天都在喝汤、吃饭,可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其中的“滋味”。中庸之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人们只需遵循其道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人们却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更不知道它的好处。这就好像人人都明白种庄稼的时候只有气候、土壤、水分、养料都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庄稼才能获得大丰收的道理,可是却很少有人能体味到这其实有“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恰到好处”的道理。

“过犹不及”和“恰到好处”这种“中庸”哲学在古今中外其实是融通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以各自的方式阐明了人类行为的两种倾向:过分与不及,指出正确的行为准则就是中庸。但是,先哲却语焉不详,并没有进一步指明什么是中庸,以及走向中庸的道路。于是,后世学者认为,“中庸”唯一正确的解释就是“适中”,从而将中庸大道导入一个狭隘的歧途,使得中庸本有的光芒黯淡了一些。

究其原因,先哲们为了说明中庸的实用意义,只是从人们做事的一个方面对人的具体行为做出评判,并不是就事物全面的发展方向而言。由此可知,后人以为:中庸就是向着一个中点趋进,实为机械主义的理解。过激,是指人们在所认识到的这个方向上走得很远,超过了时空的边界,于是不具备现实可行性;而不及,是指人们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没有达到事物发展的现实阶段。其实质是,他们都没有把握到事物的全貌,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必然发展规律,是在一条路径上的踯躅,而不是对事物全面的把握。

我们惯常的认识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没有中间地带存在。因此,在一些问题或原则的取舍上,就要求人们做出是支持或是反对的“旗帜鲜明”地抉择。正如所谓的非左即右,而不允许有任何别的选择,这也正是一种“过激”行为,不符合“中”的原则要求。因为不论是“左”或是“右”,都是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系统之中,没有“左”也就没有右,“左”是错误的,“右”也同样是谬误。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很多的时候,人总是突破既定的局限,进入另一个局限,因而没有完全的正确,也没有彻底的错误。正确与错误往往交织共生。

其实,对立的双方都是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是在不同立场上对于同一事物的某一个侧面的认识,但是,把双方的立场相加,仍然不是对事物属性的全面阐述,而中庸,也就是全面。

所谓中,本质就是包容,具体的运用,就是中和各个方面的见解,寻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所谓庸,就是实用、实行。庄子《齐物论》中说“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即行得通的方法或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策略叫庸。只有行得通,才能取得成就。

中庸就是对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包容对立双方的认识在内的对于全局发展的全面认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于各方面认识的中和。

【史例解读】

师旷之聪慧

师旷,晋国音乐大师,学识渊博,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师旷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山西洪洞人。《洪洞县志》说:“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传说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因为认识到“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的道理,就用艾叶熏瞎了眼睛,专心音律,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史称“乐圣”。师旷琴艺高超,又深通音律感应的哲理,赢得晋君信任,国事有疑,则向他垂询咨问,因而师旷也就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韩非说:师旷“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

《荀子·大略篇》说:“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

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乐律十分重视,认为乐律具有神秘的色彩,乐律因此备受推崇。因而留下了很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

同类推荐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古迹:还原古迹的真相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那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的石堡,是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早在8世纪至9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 西域要冲:阳关

    西域要冲: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笔下幽怨凄凉的别绪,千百年来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弦,也使人们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内容不仅涉及到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说唱艺术等,而且还对回族民间文学形成与发展史以及理论架构作了比较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许多材料与观点较之以往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充实与突破。
  • 中华美德2

    中华美德2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热门推荐
  • 名门小萌妻

    名门小萌妻

    一场交易,她日渐习惯,他却突然翻脸。“我最讨厌你这种女人!”英俊冷漠的脸孔像撒旦一般让人心寒,一场阴谋,让他们陌路,几年后等他们相逢,她已经华丽变身,看他们怎样再次折腾彼此。
  • 继承者到来之首富校草宠上瘾

    继承者到来之首富校草宠上瘾

    她们是十大首富之女,高傲,睿智,温柔,贤惠,呆萌……这些美好的词汇都能在她们找到,谁知中途杀出一群人。愣是把她们逼成傲慢,冷漠,无礼,花痴,炸毛……看雪花飞舞的乔木林里,首富成群的世风中,微雨撒满南北道,校花校草斗智谋。
  • 乱入魔王

    乱入魔王

    他和父母美好的生活,在一个凄惨的夜晚被打破。那一晚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便一夜求魔。一生成魔。从此背负诸多坏名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修仙路。
  • 无量劫

    无量劫

    神兵出世定天地,大海无量隐玄机。天若阻我,就撕开这天!地若拦我,就劈开那地!!任它神魔乱舞、万难千险,都不能动摇心中的意念。兄弟齐心,大杀四方!让敌人的鲜血染红无量海,演绎感动天地的无量劫!
  • 烟台的海

    烟台的海

    主要描写了烟台的独特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 被猫宠的正确姿势

    被猫宠的正确姿势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不思进取的编辑和为她操碎了心的腹黑流浪猫的甜(嫌)宠(弃)日常。不正经简介:暮倾无意救下了一只流浪猫,却不想那白猫“恩将仇报”赖上了她,从此,一系列神奇事件接踵而来,打破了暮倾原本简单枯燥又平静的生活。白猫双眼微眯,睥睨脚下一群宠物,低声说道:你们都退下吧,我才是最会宠主子的猫。(PS:本故事灵感源于作者君家的二狗子,如有雷同,纯属碰瓷。)
  • 穿越情缘

    穿越情缘

    二十一世纪的她,因一块玉坠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六百多年前,明朝江湖。当在不同的时空,遇到了爱恨情仇的波折爱情,感情该如何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家人和不同时空的爱人,他们的结局该如何发展。。。~~~~~~~~~~~~~~~~~~~~~~~~~~~~~~~~~~~~~~~~~~~~~~~~~~~~~~~~~~~~~~~~~~~~~~~~~~~~~~~~~~妹儿在这里期待着您的意见与评论,望多多收藏与支持,妹儿真心的谢谢您。
  • 剑噬天下

    剑噬天下

    手中无剑,身具神剑系统。一把剑,可以杀敌、可以保护心中所爱。剑噬天下,无人能够匹敌,剑噬天下,无人可挡!穿越异世大陆的周天,夺天灵密宝,终成天下第一人!
  • 女匪的复生相公

    女匪的复生相公

    一只有些呆萌的女死灵法师,很不幸,她穿越到了一个类式于唐朝的土匪窝,还成了土匪“头头”的闺女。这个“头头”有点马大哈,竟然将3个月大的她扔到马背上,差点没让她摔死?!好不容易,能跑能跳,可是为毛的,一根死人骨头对也发现不了呢?呜呜呜……这要怎么让她这个立志成为最伟大的“死灵法师”的人发挥余热啊?死人骨头你在哪?快来让我抱抱、亲亲,我一定会抱着十二分诚心,将你“复活”滴!当然了,复活的目的是为了“干活”。于是,一群被复活的“死人骷髅”被某女娃指使佯,进了某片山,开始开肯荒地,“种田”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在哪里,我在这里等你

    你在哪里,我在这里等你

    明明今天就在这里,可我却寻不见你。明明你看见了我,我却不能与你相认。八岁的慕湫和妈咪秦恬去乡间养病,邂逅了沉默寡言11岁的余殊,之后他们交换了信物-小木鸟和纸鸟并陪伴了两年。可是,有一天余殊突然失去了踪迹,只留慕湫一个人每天苦苦等待……恰逢她的爸爸慕湾被诬陷入狱,她从娇弱小公主一下子变成了落魄贵女,不幸的是,她的妈咪秦恬也得重病,不久于世。她接连经历这两个噩耗后,改名秦悠悠开始了她一人的流浪……他们又会再见吗?她又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