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6400000001

第1章 引言(1)

一、起源与主题:大学为学生

从2001年起我经常回国到高校讲学,转眼已经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已经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前22年的历史中,头17年由朱镕基担任院长。从2006年起,经过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换届,我进入了连任院长的第四个任期。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是清华大学1977级本科生。自1981年从清华提前毕业出国留学到2006年回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其间25年我一直在美国大学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任教(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国内顶尖的清华,在备受瞩目的经管学院,担负起院长之责对长期在海外任教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并不是第一个从海外回国担任学院负责人的学者,我也不敢说我是最有成绩的,但我可能是办学最投入的。从经济学者转换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这是一个人生的选择。从一开始我就认识到,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

这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强烈的改革情结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有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在部队当兵的社会经历,由此而来的是我们根植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改革情结。我是这一代人中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留学生之一。这些留学生中的多数在国内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转学现代经济学,就是受到当时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感召。

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会改革,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为推动经济改革学习现代经济学,为推动教育改革而投身办学,是同一个改革逻辑下的选择。经济学者对教育改革格外投入,还有其学科特点的因素: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社会科学,不仅研究经济,而且对其他基础社会科学和应用社会科学领域,比如与大学改革相关的教育和管理等领域,都有直接的相关性。

这些年来,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没有带过一个博士生,没有申请过一笔科研经费,也没有主持过一个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我担任院长后,虽然很少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但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大学改革的学术论文。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办学上,因为在我看来,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一样,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我心目中,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同等重要。

我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的,就是“大学为学生”。在两年前出版的《新清华》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专刊的首页上,没有传统习惯上的领导题字,而是在居中位置上放了七个大字:“经管学院为学生”。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两卷书的封面照片,没有其他内容,就是校园中和教室中的学生。大学为学生,这是本书的主题。

这样一个主题并非显而易见,也远非共识。事实上,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在兼顾四个方面的同时,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优先和侧重。中国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强调“大学为学生”的办学理念,并把它作为《大学的改革》这本书的主题。

二、思想与行动:思行合一

本书中的文章与我之前的经济学论文的最大不同,不仅在于内容是教育问题而非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用行动写成的。本书当然是有思想性的,不过毕竟有关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书已经很多了。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本基于理念而行动的书,是一本真实记录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书。虽然记录中国经济改革、企业改革、创业的书有不少,但是记录中国教育改革的书就少见了。办学不仅要有改革思想,还要有改革行动,“思行合一”正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这是一本思想的书。虽然它主要是一本用行动写就的书,但这些行动是基于理念的,基于思考的。在改革中,我花很多时间思考问题,力求想透彻,想清楚。因为行动不落实除了没有执行力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动过程中无法推进。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来,思想取决于眼光。具体地说,我相信办学必须要有三种眼光:长远眼光、世界眼光、现代眼光。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致的。

长远眼光就是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一生,不仅仅是当下的知识掌握和眼前的就业。长远眼光的对立面是急功近利。虽然急功近利在各行业都很显著,但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后果远比在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改变很难。长远眼光就是要立足于教育育人的长远目标。

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经验,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智慧。历史的事实是,在过去几百年中,先是西欧的大学、后是北美的大学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世界眼光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创造和建设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现代眼光就是要学习先进的和前沿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现代眼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教育理念,二是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之中,并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这更是一本行动的书,是一本以讲话和文章原稿为内容,记载办学行动的书,实录教育改革的书。即便是上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并非原创,但是基于这些理念的一系列办学和改革行动就需要创造性了。

办学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理想”、“激情”、“行动”,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标,激情是为了实现理想不计眼前得失的投入,而最终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实到行动上。

既然是行动而不单纯是理念,就必须考虑到中国现实条件的约束。本书的重要特点,就是展示如何在国情、校情、院情的约束条件下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改革路径。这条路径中有大量的办学和改革的细节。细节,每一步的细节,都关系着改革的成败。这本书提供了从思考到行动,从教师职员到教学项目,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关系等各个环节的各种细节。

有一种说法:“北大有想法,清华有办法”。办学和改革,仅有想法或仅有办法都不够,必须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尤其要有充分考虑各种制度和文化约束条件下的办法。把改革理念付诸改革实践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动,就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结构与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

在我看来,大学的改革包含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二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教育理念涵盖现代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政校关系、治理结构、管理方法等。《大学的改革》就围绕这两项内容展开。

《大学的改革》由《第一卷·学校篇》与《第二卷·学院篇》组成,共收录我的文章和讲话211篇。《学校篇》的内容涵盖各种类型的学校,《学院篇》的内容聚焦清华经管学院。《学校篇》收录了我从2001年至2016年15年间的52篇文章和讲话,包括了2006年我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之前和2006年之后在清华外的场合并且不是以清华师生校友为主要受众的文章和讲话。《学院篇》收录了我自2006年至2016年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期间,在清华内或在清华外但以清华师生校友为主要受众的讲话和文章159篇。在这211篇中,有22篇是由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的,有四篇是与他人合著的,有四篇是集体完成并经过我最后定稿的学院规定和报文,这些在脚注中均有说明。[1]

就结构而论,本书首先按照主题分编,在每编中按照内容分章,在每一章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文章。这种排列方式本身有一定信息量。改革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在每一章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章可以体现出思想和行动在时间上的演化进程。我希望这种先按照主题和内容,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组织方式,比全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更具有结构性,同时又比完全打乱时间顺序更具有动态感。

就文章特点而言,《学校篇》包括一些系统性强的文章,而《学院篇》较多情景性强的讲话。两卷集合在一起,既展示了教育改革具有一定高度和系统的理论,又记载了教育改革翔实的脉络和细节。

《学校篇》分为两编八章共52篇。两编分别是“思想与思路”、“行动与实践”。

第一编“思想与思路”包括“教育本质”、“历史视角”和“改革思路”三章。“教育本质”一章中共七篇。其中第三篇是我为担任主编的《教育》杂志创刊号写的主编寄语,它简练地表达了我投身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初衷。其余六篇讲话探讨当前中国的四类教育问题:一是追究什么是“大学”、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研究”这三个有关大学使命的根本性问题;二是以“均值”和“方差”刻画中国教育在“人”与“才”两个维度上的四个特点;三是把教育的问题聚焦于“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基本问题;四是强调“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视角”一章中有五篇。前两篇分别追溯大学理念和美国大学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国大学的改革历程,特别是梳理近十几年来中国大学的变化。之后两篇试图提炼出老清华与西南联大的传统,并概括出老清华社会科学四个学系的学术特点和治学精神。最后一篇是收录在《牛津中国经济指南》中的文章,讲述中国的经济和管理教育的改革。“改革思路”一章中的五篇均是我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的文章,是本书中较为严谨的学术性论文。它们针对中国大学中的“学科布局”(第一篇)、“本科教育”(第二篇)、“治理制度”(第三、四、五篇)这三类最重要的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大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建议。这五篇是本书中最为系统和核心地论述大学改革之道的文章,这里的“道”包括“道理”和“道路”两个方面。

同类推荐
  •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本书是作者在驻德期间所当记者采访的一些文字集结,可以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此书不是的单纯叙事,而是一部触景生情的思想札记,它更偏重于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作者的采访纪实,本书为我们展示出德意志家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而且,又涉及了外交时政、人生、社会、历史等重大的时代课题,并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启迪。本书作者是央视驻外记者,从2005年2月28日到2008年6月30日,3年多的光阴,40个月,作者在德国当央视驻外记者。那是一段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变动不居的日子,作者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采访经历了不同的事,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德国,但是却似乎总是无暇看风景。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通过对“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对外英语广播‘软新闻’主播掌控能力”,及“对外英语广播‘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驾驭能力”等内容的分析,使得与国际接轨的对外英语节目主持呈现方式与解释、掌控原则与理解、表现度与规范化几个方面,都兼具对外广播跨文化传播的特质。尤其是通过对以节目主持人掌控广播电视声像传播产品方式的分析,来探索达成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为有志于从事或研究这一职业角色所涉及的理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
  •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作为杜威经典著作之一,是他在一个大众传播、政府官僚主义、社会复杂、多元主义的时代,对民主未来所做的最丰富和最系统的思考。作者以其独特的、振奋人心的风格阐释了“公众”“国家”“政府”与“政治民主”等意涵,并且论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现了对公众运用自身智慧处理公共事务的强烈信念。本书有201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个版本,豆瓣评分7.4分,读者对翻译质量评价低。
  • 时政谈屑

    时政谈屑

    争取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理论界要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体系 、关于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内容组成。
热门推荐
  • Valerius Terminus

    Valerius Termin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补充团

    补充团

    天气热得燥,人人肚子里都憋了一肚子火,除官长外,士兵弟兄们又不能像树上的知了一样放声喊叫,人就像捆紧了的炸药包,缺的就是火捻子了。孟二愣子就是那颗火星子。孟二愣子的发作突如其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的确,事先生没有任何征兆,教官李伦当时正拿着一支步枪,懒洋洋地讲解枪的构造。枪是广东石井兵工厂仿德国6.8口径毛瑟枪,不过改了名称叫“元年式”。天气太热了,李伦没精打采的。其实,李伦脑袋中装的全是德国造的原装步枪,那是国民政府用分期付款和稀有矿产从德国换来的,国防军的非主力部队都还没换装呢。
  • 阎锡山传

    阎锡山传

    本书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阎锡山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怎样的影响?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田园巧妇

    田园巧妇

    貌似七仙女,赛过西施,气死貂蝉,羞死杨贵妃,窘坏了林黛玉的一位农大高才生,辣辣的小女子,在某个农研所极度地不受待见,被驱赶着开了一辆即将报废的大卡车,给农业大户送种子。遭逢意外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顶替了一个受气媳妇,捡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成了被虐对象。有幸得到了一个修真空间,有了良田,有了饱饭充饥,有动物世界援助收拾恶人。现实可比想的美,飘飘然到了一个没人知道的世界,理想实现的她大喜过望,美夫围着转,孝子绕膝前,馋得嫦娥下了凡,织女气得拆鹊桥,七仙女要把董郎换,人间天上都羡慕。这样的生活都想要,唯有她一个人能得到。
  • 乔然无声一席夏梦

    乔然无声一席夏梦

    莫席夏从前觉得陆乔然就是她的命中注定,他偏执,他冷漠,可是她就是喜欢他。她想着总有一天会和他一起步入婚姻殿堂,平凡度过一生。可是命运弄人,她不得不离开他,相隔远方,她心里只有陆乔然一个人,可是眼前却又出现了一个许乔然……【多年以后】“乔然乔然,我要抱抱。”“你口中的乔然是指谁?”男人不悦。“无论是我口中、眼中、心中,乔然都只有一个,你——陆乔然。”她抱着他不放。他笑……【婚后】“老婆,我要抱抱。”“陆乔然你变了!你的高冷形象呢!”……
  • 废后谋天下

    废后谋天下

    她成了皇帝废黜的弃后,为了报复她,竟然让她眼睁睁的看着上百条活生生的生命在她面前人头落地!她惊震!不是因为那是她的“家人”,而是自己生活的年代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血腥的场面。皇帝说:看到你这么惊慌失策,朕很痛快!她冷笑:皇帝,你也会求我一天的时候,即使你是皇帝又如何?她不信,也绝不认输,因为她命运由她自己决定!当终有一天,她扔了一把匕首,冷冷的对闵国最尊贵的、最受宠的皇后说:“杀了他,我就带你去见你心里一直爱的男人。”他看着自己的心爱女人手拿着匕首要刺向自己心口,发狂对她地怒吼:“你这个蛇蝎女人!!”然,她却华丽而冷漠的转身……
  • 重生之将门嫡妻

    重生之将门嫡妻

    上一世,她被白莲花妹妹和渣男联手迫害,临盆之夜,含恨而死!这一世,她不做善女,化身为魔,斗庶母,压恶妹,虐渣男,壮家族!守护至亲人,打造忠犬男,痛痛快快过一生!
  • 皇帝的新衣(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皇帝的新衣(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拳噬天下

    拳噬天下

    拳噬天下,诠释天下!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天赐之儿落入两个老怪物之手,艰难成长,因天生没有魔法和斗气天赋,无奈选择被世人视为最没有前途的格斗士职业,后又机缘学的大陆上两大禁忌魔法,机缘获得世间无二的空间神器,他被誉为大陆第一奇才……
  • 王爷的嗜心王妃

    王爷的嗜心王妃

    “什么不信,你以为你刚刚喝的是酒吗?五百万只为和你睡一觉,你说他答不答应?”刘万千一步步向着梅映雪靠近,那猥琐的眼神叫人生寒。梅映雪怎么也不会相信,深爱着的人会将自己送给别人,她的嘴里不断的重复着‘不要,不要、、、!’她浑身无力的被他抱在怀中,绝望与痛心夹杂着疼痛,鲜血涌出,突然,奇怪的事情发生,她穿越了。莫名的喜欢上了这个远离高科技的朝代,然而神秘知音的出现,却把她带入另一个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