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6400000005

第5章 传承(2)

改革的魄力

(2013年8月23日)

今天,清华经管学院师生举行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在过去的四年中,朱镕基总理共有三部书问世,每一次都产生轰动效应。四年前《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学院在2009年9月11日举行学习《朱镕基答记者问》座谈会。两年前《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出版,朱院长赠送学院500套,学院在2011年9月22日举行《朱镕基讲话实录》座谈会,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上个星期,2013年8月12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举行首发仪式,朱院长的第一个博士生、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赵平教授在仪式上发言。今天我们学院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畅谈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感想和体会。

我拿到这本书后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想很多。清华经管学院于1984年春成立,朱镕基担任首任院长。到了1987年底,在担任院长三年半后,他调任上海市市长,但仍然担任学院院长,指导博士生。从1987年底到1991年春,他担任上海市领导,也是三年半的时间。之后他调回北京担任国务院领导。在此期间,他还一直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直至2001年。从2000年开始至今,他一直是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名誉主席。在近三十年中,朱镕基院长与清华经管学院结下不解之缘,学院师生对我们的老院长感情极为深厚。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人中,有一些就是朱镕基担任院长时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接下来会谈自己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体会。

我感到,阅读这本书首先需要理解当时的环境背景。应该说,从1988年至1991年初这三年多时间中,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困难、政治环境十分严峻。朱院长是在这个时期上任,并且在此期间在上海推动各项工作,大胆改革开放,为上海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1988年我在国外读书,利用暑假的三个月时间在国内多个省市(包括上海)做调研,所以对当时中国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一方面,中国经济还未走出短缺经济的困境;另一方面,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通货膨胀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程度。1989年的“政治风波”更是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改革开放的方向受到质疑,同时还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这就是这本书中的文章和讲话实录的大背景。我的体会是,要理解这些实录的意义,首先要理解那个时期的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我谈两点感想。第一点感想是,在财力、物力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看到的是朱市长做事的“力度”和“速度”,十分令人敬佩。这在他的这本书中有充分反映。在体现“力度”方面,比如成立外资委员会,一站式解决审批问题,力度非常强;在体现“速度”方面,我们看到他在担任上海市市长的三年中做了那么多的事,不仅着力解决眼前问题,还抓紧长远发展的大事。一方面是眼前问题,比如菜篮子、交通问题,他一上任就抓,这是当时上海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他不仅只抓眼前问题,还抓长远问题,为上海日后的大发展打基础。比如浦东开发、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启动住房改革,这些都是关系到上海长远发展的大事,都是在经济形势并不好的时候出台和启动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在经济低谷的1990年成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市长经常会说,正是因为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发展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才要依靠更多的改革、更大的开放、更快的发展来解决问题。

我的第二点感想来自书中的四篇文章:1988年11月29日朱市长会见德国专家格里希(Werner Gerich)时的谈话,1988年12月1日在格里希为1200多位大中型企业厂长做报告之后的讲话,1989年10月9日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一个多月后关于上海金融业发展和开放问题的讲话。

前两篇是朱市长邀请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专家——70多岁的格里希来上海,认真听取他非常尖锐的批评和建议,虚心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以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1988年11月29日,朱市长会见格里希,非常耐心、认真地听他的讲话。我特别能理解本书编辑保留了大篇幅的格里希的原话,他讲得如此之细,在每一个企业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这个厂房的玻璃碎了,那个工厂的环境很脏等细节。朱市长耐心地听完这些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尖锐批评之后,立即邀请格里希为1200多位上海的大中型企业厂长做报告,还特别叮嘱,你要像跟我刚才谈话时一样尖锐。在两天后格里希的报告之后的讲话中,朱市长特别强调要使用国际质量标准,不能用低标准,也不能用两个标准。格里希提出的一个批评就是,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用一个标准,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用另一个较低的标准。格里希认为这样不好。朱市长说他非常赞同,只能用一个标准,就是国际标准。朱市长不仅认真听取一位外国专家的意见,而且迅速地把这些内容传递给1200多名上海厂长。当时上海共有1万名大中型企业厂长,这些听众就占了十分之一。这是不得了的大手笔。

后两篇的时间是1989年下半年。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政治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形势十分困难,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很僵化。正是在这个时候,10月9日,朱市长发起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邀请美国AIG(美国国际集团)主席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berg)先生担任会议主席,并决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这个会议至今已经开了二十多次)。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在一个多月后的12月2日,在朱市长关于上海金融业发展的谈话中,他特别提到了这个咨询委员会会议,并引用了格林伯格在会上提出的关于引进外资银行的建议,以及他对金融监管政策的一系列意见,而这些又都在接下来的上海金融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来。

我对此很有感触。一方面,格林伯格也是我们学院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同我讲过朱院长发起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并且对他担任第一任主席深感自豪。另一方面,我自己在过去这七年中,每年参与组织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会议,聆听朱院长的教诲。读了这两篇,我对朱院长在2000年发起成立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并且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朱镕基一共创建过两个顾问委员会,一个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另一个就是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在他离开上海之后,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就是他每年唯一参加的顾问委员会会议了。在每年的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朱院长都非常认真地听取委员们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并教导我们要做世界一流,就要认真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经验,而且检查我们是否落实。这些都对经管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朱院长认真听取国外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参考借鉴国外经验的决心和魄力。他既不是装饰门面,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的是要做世界一流。特别是在1989年下半年那种形势下发起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更是不可思议,因为当时不像今天这样开放。

最后,我们期待朱院长在明年学院三十周年院庆的时候,回学院看看。清华经管学院的师生校友都非常想念他。

在清华师生学习《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座谈会上的讲话。

精神的传承

(2016年4月24日)

今年是清华建校105周年,同时也是清华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清华经济学系是今天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源流。

历史是这样的:1911年清华建校之初,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9月,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本科生。1926年4月26日,清华学校评议会决定在大学部设立17个学系,其中11个学系先行设立专修课程。这17个学系中就有经济学系。

从1926年建系至1952年院系调整,老清华经济学系共历26载。老清华经济学系共有两任系主任:第一任系主任是朱彬元,任期从1926年至1928年;第二任系主任是陈岱孙,任期从1928年至1952年。

老清华经济学系自建系之初课程就分设“经济”和“商学”两组。老清华经济学系群英荟萃,人才辈出。长期担任系主任的陈岱孙先生是我国经济学界一代宗师。刘大中、王亚南、萧蘧、陈锦涛、戴世光、伍启元、徐毓枬等知名学者曾在经济学系任教。在1926—1952年间,经济学系是清华毕业生最多的一个系,占全校的五分之一。从这里,走出了巫宝三、杨联升、陈舜礼、刘国光等一批经济学栋梁人才。

今天,当我们纪念清华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陈岱孙先生。从本周起,学院在舜德楼大厅展出“纪念陈岱孙先生诞辰115周年展览”,回顾他97年的一生,特别是他与清华经济学系和清华的亲情。陈岱孙生于1900年。他20岁从清华学校毕业,随后赴美留学,22岁时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学士学位,26岁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7年他回到母校清华担任教授,1928年起担任经济学系系主任。1929年清华法学院成立,下设经济学系和政治学系,他担任法学院院长并兼任经济学系系主任。在1937年至1945年间,他担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经济学系系主任,并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兼任西南联大商学系系主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先期北返,负责接收清华校产、修复校园、招生考试等工作。在1928年到1952年期间,陈岱孙作为清华校领导核心成员和经济学系系主任,为清华、为清华经济学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在1980年校庆日返校时,陈岱孙就表示要积极支持清华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在198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大会上,陈岱孙先生受聘担任学院名誉教授。1987年10月,陈岱孙出席由清华经济学系1932级学长王秉厚捐赠设立的“陈岱孙经济学奖学金”的首届颁奖会。1994年,学院十年院庆,94岁的陈岱孙参加了在清华大礼堂举行的院庆大会并讲话。1995年10月,陈岱孙95岁华诞,朱镕基院长原定登门为他祝寿,但因公务未能成行,特别写了亲笔贺信。信中写道:“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始得求教于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陈岱孙先生于1997年去世。为了纪念他,学院在2000年落成陈岱孙铜像并将它置放在伟伦楼大厅。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学院开启“陈岱孙经济学纪念讲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Eric Maskin)为首位演讲人。

陈岱孙先生在老清华有三重身份:学者、教授、管理者。我从他身上看到两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今天传承。第一是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陈岱孙先生的名言是:“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这句话刻在陈岱孙铜像的基座上面。在如今重研究、轻教学的环境中,我们更要继承教书育人的传统。第二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老清华经济学系的26年中,面对内忧外患,历经南渡北归,陈岱孙带领经济学系同仁在很短时间内便使清华经济学系跻身国内一流,可歌可泣。论物质条件,今非昔比,但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依然是我们要传承的。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1979年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准确地说是1979年成立筹备组,1980年正式成立系),由董新保担任系主任。在1984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迄今又已32载。在我担任院长之前的三位院长分别是:朱镕基,任期从1984年至2001年;赵纯均,任期从2001年至2005年;何建坤,任期从2005年至2006年。在1985年,经济系在经济管理学院下复建,至今有三位系主任:董新保,任期从1985年至1990年;李子奈,任期从1990年至2005年;白重恩,任期从2005年至今。今天他们三位都到场,并将一起对话,回顾经济系的这一段历史。

作为老清华经济学系延续而成立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32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我们在此时没有忘记学院的源流,成立于1926年的经济学系。正如王大中校长在2000年4月30日陈岱孙铜像揭幕仪式上所言,今天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1926年建立的清华经济学系的历史渊源一脉相承。我们很高兴,陈岱孙先生的亲属、《孤帆远影》的作者刘昀先生,今天也到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清华经济学系建立90周年,既是经济系的活动,也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活动。今天的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高建主持,接下来有两场教师、校友的对话,分别由经济系系主任白重恩和系副主任钟笑寒主持。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们饮水思源,追昔抚今,传承前辈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使学院更好地前行。

在清华经济学系建系9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同类推荐
  •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本书收录了“长沙广电杯”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论文征文活动的上相关作品,一是领导和理论骨干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或撰写的相关文章;二是本次论文正文中的部分佳作。
  •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

    这本“词典”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这是一个医生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更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绝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
  • 哈佛经典讲座

    哈佛经典讲座

    学习的最大成本,是时间。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了解更多的知识,尽可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高尚品位?哈佛大学校长邀集30位世界顶级教授,就人类社会的9大核心知识领域,进行了42堂深入浅出的讲座,最终集结成这部《哈佛经典讲座》。此书一经问世,便风靡世界,不仅美国大学人手一册,也几乎成为美国家庭的必备藏书。本书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教育、旅行等9个门类,囊括了3000年来的人类知识精华,涉及的原典达百部之多。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能轻松踏入人类知识的殿堂,尽情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使自己拥有广博的视野、深度的思维和不凡的品位。
  • 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地区为例

    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地区为例

    闽北是闽越文化的摇篮,素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人文荟萃,文化繁荣,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本书以闽北家族教育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文史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闽北家族教育历史传承的发展脉络,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闽北家族教育和文化研究的窗口,弘扬了传统教育的正能量,为当代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从儒家智慧的海洋中,撷取到最宝贵的明珠.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本书通过选取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做人、处世智慧.正视心欲、直面名利、谦孝美德等篇章淋漓阐释儒家的博大智慧。目的就是通过撩开儒家思想神秘的面纱。
热门推荐
  • 过门

    过门

    某年世界杯,中考生赵生生成绩为321分,本市一般高中以及民办高中录取分数线最低为350分。那一年赵生生坐在家里的板凳上看着电视上播报的新闻,二中的林漫以738.1分考入本市一中。“不念了?”赵父坐在椅子上,深深吸了一口烟:“还是念吧,别考虑家中的负担,爸爸还扛得住,你还小不念书了能做什么呢,我晚上我去求你大姑……”赵生生低垂着头:“不念了,我没有那个脑子。”一个月后-赵生生继续垂着头,死死抠着手:“……爸,对不起,我想念高中,想继续念下去。”赵父闭着眼睛,良久站起身:“爸知道了,家里还有爸爸呢,你只要躲在爸爸的肩膀下就行了。”赵生生的眼角闪着泪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多读书就多读书,女性一定要接受教育,一定要输出真正的价值,读到你能读到的最高学历,努力到你能努力的最高极限,赚你能赚到最多的钱,然后发出你最大的声音。”*江宁叙小的时候是个克制的美少年,长大以后是个克制稳重的成年人,这一辈子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喜欢上了门不当户不对的赵生生。*愿每一位女孩儿都能自强不息、生生不息
  • 香榧

    香榧

    棋,是人与人脑力之间的碰撞,但是你要是遇到了它,那就不一定了,被迷惑被左右,只要你心中坚定,没有逃不出的控制网。小白少女拥有着这件宝物,她是正还是邪?是利用还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到达自己的目的?且看《香榧》带你走进她的世界。
  • 剑通太玄

    剑通太玄

    一柄长剑,斩尽世间魑魅魍魉。青衫白马,阅完红尘善恶百态。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欢迎加入读者群,太玄剑宗,群聊号码:1003545947
  • 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找奶娘

    找奶娘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本书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名家著作,让你在一本书中了解百余部名著,跨时代、跨地域地感受一次心灵震撼。书中收录名著涉及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宗教六个大类,是迄今为止市场上收录名著最多、最全的一部全集。不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不管你是读书、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可以从这些伟人的著作中受益,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养,汲取心灵智慧,享受一次愉快的名著之旅!
  • 行走在民国(壹)

    行走在民国(壹)

    历史不应该是冰冷的,而应宛若一副展开的画卷,犹如《清明上河图》。本书充分展现出了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带着我们深入到民国,去体会历史人物的一笑一颦、一饮一啄。历史每一次转折总会对生活造成冲击,即便是小小酒桌上,都能折射时代变迁。社会名流优雅闲适的同时,草根底层怎样在苦苦挣扎,百乐门一掷千金如何摆谱,黄包车夫为了抢生意彼此打架,帮会收取保护费有哪些潜规则……还原最真实的民国社会风貌。
  • 捡到一只喵殿下

    捡到一只喵殿下

    这是一个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故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次‘意外’,阴差阳错的,造就了两人奇特般的邂逅。初次见面,你是奄奄一息的流浪小猫;再次相遇,你是尊贵无比的王子殿下。不得不说,有时候,缘分真的很奇妙。这么小的机遇,偏偏就被你我给碰到了。一切似乎来得刚刚好…本文又名《这不可能是我的男朋友》《我的男朋友竟然是一只猫》
  • 若爱不曾离开

    若爱不曾离开

    可能她的一生就这么坎坷吧!她在这花样年华中有着唯一喜欢的人,可能她的一生岁月昏天黑地时,可能也就只有他陪伴在她左右。
  • 铭道仙

    铭道仙

    仙路难!难于上青天!吴风本一介凡人,机缘巧合进入修仙门派,在生死边缘不断挣扎,寻找自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