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读书高,入仕就要为民忙。道德文章列前茅,一十八岁当保长。高头大马迎新娘,智退马匪美名扬。双手勘定赛马会,乐为长工解难肠。千金散,又何妨?
人言,观察一个人,要看三件事:那就是看他如何下棋、如何恋爱、如何旅游。父亲的恋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可以看出他为争取自由恋爱所做的努力。
父亲当保长那年十八岁,附近财主领略过父亲的人才、口才、内才,羡慕父亲年纪轻轻就出任保长,将来前途无量,就想把姑娘许配给他。父亲对这些人的提许不屑一顾,他想找一位贤惠能干,温恭善良的女子为妻。
父亲的意愿很快在当地传开,一般农家不敢高攀,前来提亲的都是财主家的管家和“拿事”。他们一个个口若悬河,说东家的姑娘美貌出众,人品极好,针线活一流,儒家诗书读得多,如果能与蔡家喜结连理,还要陪上丫鬟专门服侍二位。父亲对此无动于衷,有意回避。祖父无奈地说:“世英现在是保长,翅膀硬了,就让他自己挑选合适的媳妇吧!”
转眼到了正月,父亲组织各村闹社火,转花灯。正月十六到中堡会演。一天,父亲骑着高头大马专程到塘土湾马场沟督查社火演出,村上的人都到打麦场看热闹。男人们把太平鼓擂得震天响,舞龙的小伙子精神抖擞,耍狮子的拳棒手动作麻利,扭秧歌的媳妇喜笑颜开,船姑娘郑重其事,有模有样。父亲高兴地坐在高台上,一一检阅。恰在这时,一位衣服褴褛的老妇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向围观社火的人群索要钱物。父亲觉得这老妇人不识好歹,在故意拆台,就安排手下人给她一个馒头,轰她走开。手下人得令,立即跑过去把一个馒头塞进老妇人手里,连推带搡轰老妇人走开。老妇人偏不走,坐在社火队伍中间的道路上,号啕大哭起来。父亲霍地站起来,指示手下人立即将这老妇人拖走。几个彪形大汉立即跑过来,大声训斥老妇人,准备拖开她。这时,一位穿紫红棉衣,黑色棉裤,身材微胖的姑娘拨开人群,一溜碎步走到老妇人前,弯下腰将一枚铜板轻轻地塞进老妇人手里,然后与老妇人耳语了几句。老妇人像见到了亲人似的,乖乖地跟着姑娘走出了社火队伍。
社火队继续操练,父亲默默地看着姑娘和老妇人远去的背影,在心里记下了她。此后,父亲向马场沟的人侧面了解,原来这位慈善的姑娘是马场沟破落地主童二爷的老二千金,叫童英,年方十七,尚未许配人家。她身材挺拔端庄秀丽,为人慈悲,落落大方。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包含着无限的温柔和体贴,受屈不怨,受累不嫌,温恭慈善,贫困皆怜,是马场沟姑娘中的人梢子。
父亲当夜把童家二姑娘扶助老妇人的事给我祖父一五一十讲了一遍,言语间带着钦羡和向往的神情。祖父看出父亲的心思,从这件小事看出这姑娘的为人处事,当即决定正月十八派人提亲。若童家同意,二月二订婚,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娶。
童家很快答应了这门亲事。我家按当时规矩做好了婚前的一切准备,单等四月里两家相互交帖大婚。我是后来在村上的大婶、大妈和母亲断断续续的诉说中知道父母结婚时的情景的。
阴历四月二十八那天,迎亲早晨。介绍人、新郎、陪女婿(伴郎)、娶亲贵人等一行带上荷包桃子、方子(带有四根肋条的猪肉)、烟酒等礼品,乘婚车到马场沟迎娶新娘。迎娶的马车有六辆,统统装饰一新,骡马的前额都戴上了红缨子,脖子下挂着铜铃铛和各种吉祥图案的花围子。车上装着做工考究的箱子,箱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马车夫一律白汗衫,黑裤子,腰扎一束红腰带。马鞭上一律拴着红缨子。娶亲人和介绍人等各乘一辆马车。唢呐队,鼓号队一字儿摆开。我父亲穿着当时最昂贵的绣有龙凤图案的红袍马褂,头戴郎官帽,身披一截红丝绸,胸挂大红花,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在迎亲队伍前头。从兰州雇来的一顶大花轿,由四个轿夫抬着,跟在父亲的高头大马之后,轿夫们伴着喜气盈盈的唢呐声、鼓号声,莺莺燕燕地唱着古老的情歌,浩浩荡荡向马场沟而去。
娶亲队伍到马场沟我母亲家门时,母亲的弟、妹或侄辈将大门紧闭,把父亲堵在门外“磨性子”,父亲很大方地给了红包后才进门。稍后,女方备好宴席招待恭喜的宾客和男方的迎亲客人。席间,新郎要给岳父母赠送衣料(俗称“报恩索”)。父亲送给岳父、岳母的布料都是从金城购来的上等丝绸,引得马场沟的大婶、大妈羡慕不已。之后,父亲在介绍人引领下斟酒请西客。此时,母亲在进行“开脸”礼仪。“全欢人”手拿一根坚韧的细线,用两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贴在母亲的脸部,然后用手一张一弛拔掉脸部的茸毛,使脸部光洁明净。同时,女方家须将方子在锅里稍煮一下,自家留一半,一半让男方带回。煮方子意味生米做成熟饭了。在行完所有礼仪后,母亲在迎亲贵人、送亲贵人和父亲的牵陪下一起走出家门。父亲骑马,母亲坐轿到男方家门,待吉时到方下车进门。这天,女方要派三四名七八岁的男童坐在陪嫁箱柜上“压轿”。他们高高坐在陪嫁箱上,等父亲给他们赏了喜钱,才可将毡被、衣服、梳妆用具、家具、“衣饭碗”等陪嫁品抬进院去。
拜堂仪式开始了。新郎新娘进门时,在鞭炮声中由合相的人向他们头上抛撒彩色纸花和麦、豆、黍、糖、盐拌和的“喜花”,边撒边说“新人下车,富贵来到。新人进门,富贵来临”等赞语,以示驱邪。新娘进入新房后,随即有人撕破糊在窗户等处的软红纸。这时,从女方家来的“西客”被一张桌子拒之大门外,跑攒(帮东家办喜事的人)强令“西客”每人喝下两大杯喜酒,才准进门,这酒叫“拦门盅”。待宾客来齐,设宴席招待“西客”、来宾及亲朋好友。开宴前要进行结婚典礼仪式,此时,女方需将嫁妆一一展示给大家,俗称“摆针黹”。摆针黹时须新郎的妹妹或表妹开箱,俗称“小姑开箱”,新娘送给开箱者礼物以表感谢。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按辈分大小、关系亲疏,向祖父母、父母、姑、舅兄嫂等逐一鞠躬敬酒,向这些亲人赠送新娘自己亲手制作的枕套等物,亲人回赠钱币等物作为对新娘的回报,俗称“抬礼认亲”。其间,乡邻会让公公翻戴帽子,反穿皮袄,给婆婆耳朵上挂红辣椒等(俗称“闹公婆”),在新郎的哥哥(包括堂兄)脸上抹锅底灰(俗称“闹大伯子”)。此时,还要为新郎“升冠”,意为从今日起就成为成年人了。女方呈上为新郎做的衣服、鞋袜和腰带。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人,这叫“掏腰包”。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一个能说会道的“喊彩人”(一般由大东担任)会逢时进行“喊彩”(即说婚礼喜话)。
拜堂时,他这样喊:“新人出洞房,小叔子把红毡拉上。今日里鸿鸾添喜,亲朋邻里欢天喜地。新郎新娘站中堂,双喜临门呈吉祥,首先感谢天地,一鞠躬!东村的姑娘到西庄,西客爷们送门上,一对新人配成双,给西客爷们把礼行上,二鞠躬!鞭炮放得乒乓响,红绸绿彩挂门上,感谢了吃苦受累的爹和娘,三鞠躬!二人双双成了亲,多亏了介绍人的牵引,宾公大人跑下的凶,腰身下弯了再鞠躬!向东西两山的,南北两川的,远来的,长时间没见的亲朋好友鞠躬!再向各位跑攒们,抬桌子的、糊窗子的、找凳子的、扫房子的、摘菜的、剥葱的、捣蒜的、担水的、端饭的、跑腿的、烟熏火燎的、顾不了吃饭喝水的,鞠躬!”
拜父母时,他喊道:“高高山上一棵槐,青枝绿叶长出来。养儿要报父母恩,爹娘恩情似海深。冬天防冷怀里抱,夏天遮阴防虫咬,一岁拉到二十几,一斤拉到上百斤。儿在千里路上出门,爹娘在屋里扯心。如今儿子长成人,娶上媳妇同心人,要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拉上一头奶牛补养父母身子,才算有情有义,说了半天废话多,奶牛还在南山吃草哩!说这话要的是你夫妻二人:勤劳吃苦,孝敬父母,夏天的茯茶,冬天的热炕,要时时操心。爹吃硬的,娘吃软的,要顿顿问清。人老了若有病痛,早请医、早吃药、及时打针。更不能不听话,惹老人闷气填胸,这才是儿女们一片孝心。在这里给父母行上大礼,再抬上花枕头一对,让二老解困养神。花花枕头一包草,费得媳妇子的心思不再少。四个子绣了四条龙,一对鸳鸯在当中。左边绣了个刘海戏金蟾,右边绣的是喜鹊踏梅枝。上绣富贵不出头,下绣鲤鱼水中游。再请二老喝下喜酒两盅,领下了儿女们的一片孝心,表示了父母的一片痛心。跑攒们!摇一摇,给两个老人清清腰!”
谢媒人的时候,他的喊话更加文雅:“宾公大人堂上坐,东家在此来道谢。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天上牛郎配织女,是太白金星的好处;地下刘备招亲东吴,是乔阁老的功劳;张生配莺莺,多亏了跑腿的红娘。你宾公大人劳苦功高,东家理应给您左肩挂红,右肩披绿,再抬上满盘金银答谢才是。东家条件可以,抬上枕套一对,绸缎两截,白酒两瓶,香烟两条,虽说礼物小,费的心思也不少。瓜子不饱表人情,再斟个满杯酒表敬心。一句空头喜话,一杯淡薄水酒,再次感谢宾公大人。”
整个婚礼在大东留客的喊声中结束。我父母的婚礼在当地是最阔气的,那时,我家正值兴旺发达时期。父母亲郎才女貌,孝敬父母,相敬如宾,蔡家一干人等都夸父亲娶了个好媳妇。
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提振地方士气,提高岔口驿马的知名度,初任保长的父亲决定在岔口驿组织规模空前的赛马会。
岔口驿是盛产马匹的地方。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买骏马岔口驿以上,说媳妇高岑驿以下。”据传,清代一名山西客商在岔口驿贩卖马匹,渐渐与这里的老百姓熟识。一日,他看到巴财主的一匹走马走得平稳,嘚嘚的马蹄过后,踩出的是一条直线,很是喜爱,便花重银购买,又聘请当地有名的驯马人尕藏娃细心调教。三年后,驯出了一匹好走马,通过在京城做大官的亲戚,将这匹走马献给了当朝天子康熙皇帝。皇帝大喜,命人给山西客商赏赐了一个御制金马鞍。山西客商哪敢将御制金马鞍放在家里,遂毕恭毕敬将此马鞍献给扎隆寺供奉。
所谓走马,是指马善走对侧步,迈左全是左,走右全是右,基本上不去奔跑和快跑。走马速度并不慢,但更重要的在于走马非常平稳,远远看去是一条直线。这里的养马人一直以自己驯养走马而自豪。后来,专家们从武威铜奔马的对侧步判断,天祝的岔口驿马极有可能就是汉马的后代。
对于养马人来说,他的走马就是他的家人,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伺候着马,把马当成最自然的伙伴,慢慢地,人和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互相成了朋友。在为马钉掌的时候,马的疼痛也会让人感到痛苦。为马配上漂亮的鞍子,同样也会使主人感到自豪。
我祖父讲过关于天祝、岔口驿一代赛马会的传说。他说:“在很早以前的一个八月里,当华锐部落的首领率部外出后,敌人包围了这里,他们杀人抢牲畜,部落幸存的十三位兄弟被群敌围困在毛毛山下。他们必须突围,请求远在外地的华锐首领增援,他们中有一位年仅十八岁的洛桑勇士,毅然决定突围出去,把信亲手交给首领。
“这时,十三位勇士的糌粑吃完了,他们看着那匹与洛桑形影不离的马,把希望寄托在马的身上。洛桑从怀里摸出最后三个糌粑团送到马嘴里,轻轻地抚摸着那长长的马鬃。
“山谷中唯一的两个出口不过百十米宽。而这两个出口早已燃起熊熊大火,追兵将这里围个水泄不通。洛桑下定决心,纵身跳上雪青马,冲向出口。趁敌人慌乱之机,他杀出了重围。洛桑来到全强河边,突然雪青马昂首嘶鸣。啊,追兵来了。他勒紧缰绳,那雪青马四蹄腾空,向河心奔去。只听见身后嗖嗖作响,万箭齐放,洛桑连中两箭。在此紧要关头,洛桑忍着剧痛,伏在马上。追兵望着河对面的洛桑,只好哀叹道:‘神马!真是神马!’。
“勇敢的洛桑终于完成了使命,但他那匹马也死了。十三个兄弟为了保卫家乡相继献身。华锐部族首领率精骑两万,为了替这十三位兄弟报仇雪恨,为了保卫马牙雪山这座祖先留下的丰碑,为了使华锐部族重新振兴,他们开始了远征。
“由于古代这十三位兄弟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壮歌,为了怀念他们,天祝、岔口驿一带每年举行盛大的赛马会。在赛马会上,每个比赛项目只取十三名,分别给予奖励,并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喇嘛奉献洁白哈达一条,赐圣酒三杯、以示对勇敢顽强者的鼓励和赞扬。同时为功勋卓著的头马给予嘉奖和挂彩,还要为十三位骑手一一披红,以示祝贺。”
我自幼最爱看赛马,对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父亲作为保长是赛马盛会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和主持者。他常常和乡绅们聚在简易的帐篷里研究赛马事宜,眼睛里布满血丝。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和二弟都喜欢训练走马,喜欢跑马会热烈奔放的激烈竞争,喜欢赛手们的勇猛强悍和快意淋漓,更喜欢夺魁的走马,甚至在梦里都想着它。
赛马的时候到了,养马人和他的马一起来到赛场。驰骋草原的骏马在这里又一次扬鬃奔驰,像为主人争夺荣誉和战功一样。主人关切地望着它,期望自己的马会在这一次盛会上获胜。走马若能在赛场获胜,意味着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一匹获胜的走马卖了个好价钱,将随新主人远去了,可能是要翻越祁连山去向青海,去向藏族或其他民族的草场。另外的一些马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爱马的牧人们牵向远方。在那里它们又将和新的人群建立新的感情,将同样受到珍视,因为一匹好走马会为主人带来骄傲和荣誉。历史上同样有着许多次这样的场面,马从一个地方被送往另一个地方,这样的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也带来马匹自身的优化优育——人和马的一部分历史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永登县城一诗人目睹赛马盛会,感而作《赛马会绝句》,读之琅琅上口,赛马情景如在目前。父亲甚为喜爱,抄录下来,命我和二弟背读。此诗干练豁达,情景交融,至今未忘。
其一
阵阵欢呼卷海涛,
一骑黑骏飙黄骠。
万人引颈争相睹,
看我少年夺锦标。
其二
令旗挥动箭离弦,
一路狂奔不住鞭。
惊魂两骑并首骋,
冲临终点才分先。
其三
圈道彩条绮彩霞,
映山红伞艳如花。
角逐场上坪城儿,
飞马悬身捡哈达。
……
一九四七年,马家队伍到各处抓兵。一天夜里,十几个马家兵骑着烈马气势汹汹地来到坪城堡,张口就向父亲要十二个兵丁。为首的小头目扬眉瞪眼,挥舞手中的火把,扬言:
“不派丁,就先找几个尕媳妇子让爷们过过瘾。不然,就火烧你蔡家的祖先堂。”
面对匪气十足的马家兵,父亲想:要想保护乡亲,就要稳住他们的头目,便立即从钱柜里拿出五十块银圆,塞到小头目手中恳求他说:
“长官,我们这里屡经战乱,男丁甚少。十户人家拉不出一个壮丁,但大多数家中有上好的岔口驿马。”
“长官啊,不是我吹牛,你的坐骑,头大腰肥,腿短尾巴长,跑不快。如果您喜欢,我做主给队伍上送一批好马抵丁,保证跑得快,长官们立功受禄更快!说笨些,长官们当兵老了,卖了骏马,也能添个娶媳妇的钱。”父亲拍着胸脯蛮有把握地说。
“好你个尕保长,脑瓜子还转得快,想用马匹抵丁是不是?”
“长官,事逼无奈啊!谁让我们这边荒山野外的,光出骏马,缺男少丁哩。”
接下来,父亲领着这些马家兵挨家挨户地找上好的岔口驿马,并把我家最好的一匹叫做“火焰驹”的枣红大马送给了小头目,外加一只肥羊,三只公鸡。
当夜,马家兵在我家吃肉喝酒闹到半夜,又提出找新娘子过瘾,要大烟来抽。父亲无奈,取出家藏的五粒大烟,让马家兵过足了烟瘾。又给他们不少银圆,打发去平番城的妓院里,闹腾了半夜。直到第二天后晌,才来到坪城堡,一一核实了抵丁的马匹,才打发走了这些害人的兵痞。
自此以后,父亲用同样的办法,几乎每年打发一批抓丁的马家队伍。在他这个保里,没有抓走过一个人当兵。这种办法,刺激了当地的养马业。人们节衣缩食养下上好的岔口驿马抵丁,常常担心因为马养不好,被抓去给马家队伍当兵。一听说,马家队伍快来了,妇女们就用锅灰抹脸,躲到沙坑窑洞里或洋芋窖里,十天半月不敢出来。
父亲当保长时,“一马三件”。“一马”就是父亲的坐骑——黑色岔口驿纯种马,祖父给它取名“赛箭猴”,意思是这匹马机警聪明如猴,快步如飞似箭。“三件”就是他视作宝贝的一杆猎枪,一把新式短枪,一柄枣红马鞭。
父亲常常骑着他心爱的“赛箭猴”驰骋在松山滩、坪城滩草原上,驰骋在通向平番城、乌鞘岭、古浪峡的山道上,为当地百姓办难事,解难题,也为扩大蔡家的家业辛苦奔走。
父亲任保长时,歇地沟一张姓人家有个儿子叫张虎山,长期在我家当长工,挣下的钱,全部给有病在身的父母看病花光了。说不起媳妇,想把父母多少年苦苦挣下的五分地卖了娶媳妇,买主都上了门。父亲知道后,把张虎山叫到村公所,严肃地说:
“你家的五分地,别人出三十块银圆,我出六十块。你卖不卖?”
“回蔡保长的话,我不敢卖。”
“那你到老都娶不上媳妇,别人就会笑话我蔡保长不讲仁义了。这样吧,媳妇你找人说,迎娶的钱,由我出。你的工钱按时领,不够可以提前赊下,给你父母治病要紧。”
自此,歇地沟有一段传话:
歇地沟的地,歇下卖不下。
蔡保长的长工娶媳妇,靠的是东家。
给蔡家种地,能把光阴挣下,为什么?
只收种子粮的就是个蔡家。
坪城堡的丁,靠的是岔口驿的马,为什么?
只因为蔡保长舍马丢银,把马家队伍打发。
父亲当了八年保长,二十五岁卸任。因精明能干,人称蔡猴。他逢迎左右,保护地方民生,获得乡亲们好评。
这年春节将至,坪城堡几个乡绅带领一干人等敲锣打鼓,将一面刻有“造福一方”的巨幅木匾送到我家。父亲恭恭敬敬地接过大匾,激动的泪花在眼眶眶里打转转。随后,父亲安排家人杀了三只羊,派人飞马从县城购来好酒好菜,设宴款待诸位乡绅。
这年春节前,父亲铺开红纸,挥毫写下一副春联:
赤诚之光耀坪城,坐观云烟心坦然。
功德自古赖后生,笑看草原乐无边。
横批: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