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我受邀为民勤县委几百名年轻干部做励志报告,当肺腑之言像绵绵细雨一样浸透整个会场时,一张张机关脸浮出了少有的笑容——这是一种走心的笑,可我知道这样的笑将会转瞬即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开怀不过是种奢望。此后,我辗转于政府、学校、企业的各个讲台,深感很多判断与结论只建立在本能的、感性的、自我体验式的基础之上,这也是目前体制内励志课程的软肋。于是,如何给当下的体制人一些切实的思考成了我念念不忘的一件事。
我很是惶恐,要以一己之力探究体制内人的生存背景和个人出路,还是勉为其难的。一是我并没有经过政治学和管理学的专业训练,也未在仕途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书之际唯恐失之偏颇、贻笑大方;二是面对体制,想要硬生生的将成功学移植到现实中来,无异于自撞南墙。剖析利弊,分拆现状,如何为体制内人找寻一条生存之道,成为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很长时间,我在火候与尺度之中权衡,又在理想与现实之中纠结。
但是,既然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我呢?一天下午,当河西走廊的地表被烈日烤得焦灼时,这个想法如同一个巨大而冷峻的使命凌空而降,兀然矗立在我的面前,我知道自己无处可逃了,未来两年,我要像个苦行僧般踽踽独行了。
到体制内去!——这句声嘶力竭的呐喊声曾在一夜之间喊破了天,“第一考”若烈火烹油,呈鲜花着锦之盛。当绝大多数人红着眼要仕途、要权力时,体制内的一切就像是一台跌宕起伏的舞台剧让人念想不断,一些人好御人术而步步为营,一些人偏执己见而困顿一隅,一些人乐在其中而逍遥自在,一些人刻苦修为而心想事成。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不遗余力,期望成为大角色,却从不质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舞台。
到体制内去吗?——当执意于这个话题时,我就像是滚滚人流中一个逆行者,在喧嚣之中竭力地呼喊着:大家慢点走!想清楚了再去!想好了再去!可在这种场景下,仅凭一己之力想要冷却一颗颗燥热的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我向一个个同伴求证,可答案却是霄壤之别。仔细分析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混得好的人都是肯定的,混得不好的人都是否定的,而混得好的人只有少数,混得不好的人则是绝大多数,可见体制内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
我并不喜欢将这本书与职场牵绊起来。一是职场一说几乎是这些年最滥的一个词,百度一下,偏执者有之,厚黑者有之,拼出来的有之,谋出来的有之,狂拽酷炫吊炸天,正能量爆棚,似乎握着拳头就可做江湖老大了。二是有关体制内的话题总是深不可测,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立马成精,不管多么龌龊,也有人视为金科玉律,或魔或魇,或嗔或痴,谬学甚嚣尘上,实在是害人不浅啊。没有前提的理论是敷衍,没有背景的说辞是忽悠,乍听起来像打了鸡血,回到现实却百无一用,在我看来某些人的康庄大道与我们一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橘生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同样一个腔调在体制内外是两种境况,同样一种手段用在不同人身上结果迥然。只要你身在体制内,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生存比发展主要,适应比个性重要,而这正是立于职场的关键所在。犹豫再三,我还是执意于职场一词,并且冠以中国第一职场,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职场,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职场。
中国第一职场,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挑战。从计划写这本书开始,我就不断的调研、访谈、查阅、学习,半年后才渐入佳境。下笔之初我就决心不泛泛而谈、不假装正经、不说空话套话,而是想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观察和剖解这个世界,尽可能客观而冷静地还原它的真实。可成书过程一点都不顺利,当现实的点点滴滴力透纸背时,一些现象却让我难以自圆其说,这个过程像是自我救赎,很是痛苦,我力图找寻一条灵魂的出路,直到今天才发现这样的找寻是值得的。
作为体制内的一名受益者,我曾目睹了这个时代最精彩的嬗变并深以为荣,我无意于鞭笞或诟病其中的一事一物。可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在体制内的屋檐下,不幸的背后往往是盲从和迷茫。基于自己对体制内的深入了解,我用了十七万字想要把真实的一面还原出来,让新人们不至于盲从,让旧人们不至于迷茫。
当前走进体制内的人都是高学历的人,但这与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没有关系,不思考不要紧,不感悟才可怕。不管在舞台的哪个位置,你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光鲜亮丽的,绝大多数人耗尽年花,在犬牙交错中活得并不自在,尽管他们看起来像模像样,可内心却是在问十万个为什么,纵使绞尽脑汁也跟不上体制的跫跫足音。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我试图通过一些案例帮助一些同伴出离迷茫。
这绝对不是一本教科书,大抵也算不上一本励志书。体制内就像是一个魔方,我要做的就是把每一面都客观地呈现出来,我不是魔术师,也不是名家,自始至终我都力图站在一名普通人的立场上把一些观察写出来并尽可能给予切实的指导。其中的一些主张或显得幼稚,一些提法或有点悲情,但我并不以为一个既没有背景也不是豪门的人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
过去两年,体制内的变迁之大让人恍若隔世。一些体制内人出走了,一些行业风雨飘摇了。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但每个人脚下的路又都是用心血铺出来的,正所谓“伟大是熬出来的,渺小也是熬出来的”,可自始至终,伟大的人屈指可数,渺小的人俯拾皆是。于是,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说教的方式来书写体制内,这是一群可以被感知、被关怀、被理解、被阅读、被温暖、甚至被怜悯的人物,也是我始终热爱的人物,尽管我会无情地苛责他们。
拜伦在《唐璜》开篇中写道: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但我依然坚信,只有这些算不上英雄的人物才是体制内的未来,今天我可以骄傲地说,如果我亲历了体制内的变迁并有所感悟的话,这就是我绝对不会相信没有经过权力考验的捍卫者。换一句话说,有了权力还能不走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需要每个人铭记,更需要身在职场和初入职场的人铭记。
当这本书截稿之际,恰逢国务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这意味着体制内的温床将被一点点的打破,就像海潮退去,浸泡在水里的人被一点点晾晒在沙滩上一样。作为关乎普罗大众们生存成长的一种思考,这本年承载着一个过来人的心路感悟,或许对于那些曾经和我一样迷茫以及眼下正处在迷茫的同伴们会有一定的帮助。如果你心有同感,不妨在邮箱[email protected]中留言;如果其中的某个篇章某句话能让你有所思考,便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了。
菜已经上齐了,是不是可口,还请吃了再说。
郭小芹
2016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