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5700000010

第10章 街头摄影的第三次浪潮

——读《今天的街头摄影》

《今天的街头摄影》(Street Photography Now)拿在手里,犹如瞥见一位远旅很久没有音信的老友,突然推门而入。

街头摄影,是摄影史中最悠久、最强大的传统。但20世纪约有30年的时间,大致是1970年代到1990年代末,西方摄影界的一个情况是“当代艺术摄影”独自发骚,街头摄影形如弃儿。具体到摄影家身上,就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当代艺术摄影师”都能轻易拿到基金会或政府的资助,但马丁·帕尔、汤姆·伍德(Tom Wood)、阿历克斯·韦伯(Alex Webb)、鲍里斯·萨福洛夫(Boris Savelev)等一批第一流的街头摄影家,坚持拍摄10余年、20余年,延续着尤金·阿杰、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沃克·埃文斯等的街头摄影传统,更在不少方面超越了前辈,却一直默默无闻,拿不到资助,也几乎没有地方做展览。“新的就是好的”,社会风气肤浅而又无奈。“罗衣着破前香在”,街头摄影犹如一件艳裙,虽然当年时时日日相伴美人,但如今也只是留下了些许“前香”,实际上成了一盘儿晾在一边的黄花菜。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相机迅速进入家庭,街头摄影在10年间便再次崛起,形成了摄影史上的第三次浪潮,马丁·帕尔们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根据《今天的街头摄影》提供的资料,仅仅在www.flickr.com上,关于街头摄影的群体便超过了400个,摄影师总数超过50万人;一些关于街头摄影的著名网站,比如www.in-public.com,一个月中上传的街头照片便达到4—10万张。如此之旺的人气,是任何政府部门、基金会或出版机构都不敢忽视的,所以,《今天的街头摄影》的出版,可谓水到渠成。

《今天的街头摄影》收入了英国、法国、美国、乌克兰、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俄罗斯、土耳其、丹麦、瑞典等近20个国家41位在不同方向进行探索、有代表性的街头摄影家的作品301幅,并对每位摄影家关于街头摄影的独特理解、摄影倾向及其与所在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评论与资料相当扎实。全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讨论街头摄影涉及的四个重要问题。在第一部分“注视,窥视,聆听,偷听”(Stare,Pry,Listen,Eavesdrop,这四个词取自沃克·埃文斯关于街头摄影的著名论述)中,从街头摄影史的角度对今日街头摄影的变化做了历史性考察,通过梳理其对历史的继承,突显了今天的创新。街头摄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1930年代,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罗贝尔·杜瓦诺、威利·罗尼和美国摄影家沃克·埃文斯是代表性摄影家。在那个时代,“街头摄影师”不是一个上档次的词儿,指的是在旅游景点和城市广场摆照相摊儿谋生的人,与摆地摊儿擦皮鞋的是一伙儿。所以,像卡蒂埃-布勒松这种出生于殷实家庭的男子,做“街头摄影师”是一件见了熟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事儿。但卡蒂埃-布勒松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将街头摄影的范围,从旅游景点扩大到了海滨、公园、学校、地铁、购物中心、酒吧、剧院等一切公共空间;其次,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街头摄影定义为对社会的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化的理解方式;再次,由于他们多数生活在巴黎,事实上成为街头摄影的“巴黎派”,他们赋予照片一种欧洲传统的诗意。

“二战”之后,随着世界艺术中心由巴黎转向纽约,街头摄影中的“美国派”初露狰狞。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等,无不以卡蒂埃-布勒松和“巴黎派”为靶子。罗伯特·弗兰克淡化“决定性瞬间”自不必言,威廉·克莱因更大反“巴黎派”的诗意。他认为巴黎本身就是一座诗意的城市,而纽约不是,纽约的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举世无双的混乱、脏、疯狂、喧嚣和赤裸裸,因此,他必须找一种方式,使得拍出来的照片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而不是去模仿“巴黎派”的“诗意”。因此,人们就看到,克莱因最喜欢拍被摄对象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的那种照片——而在这种情况下,卡蒂埃-布勒松肯定早就放下了相机。卡蒂埃-布勒松一直不用闪光灯,他认为用闪光灯拍照,就好像攥着一支手枪去听音乐会,太离谱了。而布鲁斯·吉尔登则在大白天专门用闪光灯在街头拍照。他偏爱广角镜头——这也是卡蒂埃-布勒松所回避的,专门在人走到离镜头一米多的距离时按下快门,往往吓人一跳。有人反感,他就狡辩说我拍的是你身后的东西;再不行,就耍无赖,吓唬人家说,“把我逼急了,我就把相机砸到你脸上!”真不愧是混纽约的,一身匪气。

但这并不是说两代街头摄影师之间没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居然是:他们都是害羞的人,也就是说,不善于或者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杜瓦诺说自己喜欢街头摄影的原因就是,拍完了走人,不用掺和进来。老杜的话深为后来的街头摄影师所赞许。

该书的第二部分名为“不涉观念,而是贴近事物本身”(No ideas, but in things),讨论了街头摄影中的一大类别:街头的场景和静物照片,比如橱窗、标牌、垃圾桶、涂鸦、痕迹、线条、光影等,较多涉及摄影构图、创新、内容诸问题。一般情况下,这类照片与拍摄街头人物活动的照片共同构成了街头摄影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讨论城市与街头摄影的关系,名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现在生活在城市里”(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now lives in cities)。如前所述的“巴黎派”与“纽约派”,拍的都是城市的街头。在这两座城市之后,排名第三被摄影师看重的城市,就是伦敦;中东摄影人气最旺的两座城市是伊斯坦布尔和迪拜;亚洲则有东京、上海和深圳。细看来自于各个城市街头的照片,深圳给人的印象格外突出,它与前面的城市皆不相同:这座城市没有巴黎的诗意和纽约的霸气,也缺少北京的秩序与上海的得瑟。深圳有一半的人口居住空间都很小,因而,街头不仅是他们的谋生、劳作、交易、行经之地,也几乎等于他们的客厅,是他们聚会、吃喝、休闲、恋爱、社交乃至斗狠拼命的场所;很多外国摄影师认为,深圳是中国街头生活最丰富的城市——也就是说,最适合街头摄影的城市。

第四部分,讨论了街头摄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某些真相除非用虚构的形式不能说清楚”(Some truths cannot be told except as fiction)。街头摄影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它与“现实”或“真实”必然有着或紧或松的关系;但街头摄影的好玩之处在于,它往往不是去证明或重复这种关系,而是想尽办法去“离间”这种关系。比如人们在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街头照片时,常常会想:这样的场合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镜头?如此不搭调的两个东西,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一起?以至于人们会怀疑,那种场景不是“真”的,而是用模特儿摆拍出来的,或者用Photoshop做出来的——总之,像虚构的。

而最近10年,也确实有一批街头摄影师在“虚构”街头照片,比如加拿大的杰夫·沃,他在街头看到一个场景后,就根据记忆,在相似的环境中安排模特儿走一遍,再拍下来;他做的可谓是“根据记忆摆拍的街头摄影”。像英国摄影师保罗·格雷汉姆的《余烬微光犹可燃》(A Shimmer of Possibility),他拍下一系列的街头生活照片,但在出版时将这些照片的顺序重新编辑,编在后面的照片,在时间顺序上却可能是发生在前面的,但实际上读者看不出来这种时间顺序的颠倒。再如丹麦摄影师彼得·芬趣(Peter Funch),他对街头摄影的“客观性”不感兴趣,干脆就玩起了摄影拼装,把在纽约街头拍摄的多张街头快照用Photoshop合成一张,做出了令人惊异的《巴比伦塔的传说》(Babel Tales,巴比伦塔因为语言的混乱最终没有建成,芬趣用此典故说明纽约街头没有什么东西不可能发生的混乱状态,比如所有的人一起打哈欠、打电话、抽烟、跑步、照相)。中国旅法摄影师王志平的《遍地风流——普罗旺斯摄影集》用的是相同的手法。再如斯洛伐克摄影师马丁·考拉(Martin Kollar),他在2005年于美国亚特兰大市采访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灾害时,看到电视记者做街头报道,于是灵机一动,摆拍了一个“电视主播”(TV Anchors)系列。格里高利·克鲁逊干脆学起了电影导演,雇上一伙演员,在街头表演出自己想要的场景和事件。

所有这些,都对街头摄影的传统提出了挑战:在摄影史上,街头摄影一直是作为纪实摄影之一种来讨论的,现在大家都玩“虚构”了,你怎么回答?

美国著名摄影家盖里·维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在被问到是否也进行街头摆拍时,他说:“我得说,在需要的时候,我的相机足够快。但我想,这与(摆拍或者抓拍)没有必然关系。我的意思是,如果我说我所有的照片都是摆拍的,那又怎么样?实际上,从照片本身,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来的。但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被摆拍。你既然能够想象到它,你就能摆拍出来。”(《今天的街头摄影》,第183页)

这老头儿答得真绕,像外交辞令。

还是年轻摄影师梅兰妮·艾因泽(Melanie Einzig)说得干脆:“在导拍叙事和修改照片风行的时候,让我兴奋的事实是,生活本身提供的情景,比我所能摆拍的情景更出人想象,也更美。”(《今天的街头摄影》,第183页)

附录3:

街头摄影师语录

1.在做街头摄影师之前和之后,我都是一个步行者。我选择走路回家,相机是我行走的一部分。

——古斯·鲍威尔(Gus Powell,美国)

2.当拍卡迪夫的夜生活时,我自己先得像我拍的参加派对的那些人一样,先乐一下,这会我让忘掉潜在的危险。喝两瓶小酒常会有所帮助,你想得越少,拍得就越妙。

——梅西·达科维奇(Maciej Dakowicz,英国)

3.我喝酒的时候会拍很多照片,一般说来,这些照片都不错。如果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我喝得不够多。

——鲍里斯·萨福洛夫(Boris Savelev,乌克兰)

4.最重要的是,街头摄影与某种情感相联系。它展示某种优雅和某些场合下的荒诞,二者都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乔治·乔吉欧(George Georgiou,英国)

5.我拍的那些人都有某种特殊的范儿,比如他们的走路、衣着、表情。但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看上去正越来越相似。人们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正在消失,要找适合拍的人可不容易。我相信我是把人们之间的那些差异保存下来。

——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美国)

6.我不是记者,我喜欢那些不确定的情境。我的目标是拍摄那些并不复杂的现实,同时与之保持距离和同情。

——希尔利·吉拉德(Thierry Girard,法国)

7.我一直试图保持这样一种信仰,我现在做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意识到眼前正有某事令人兴奋地发生,你就会浑身有劲!

——金斯·欧拉夫·拉斯坦(Jens Olof Lasthein,瑞典)

8.我喜欢从现实中造出虚构来。我做的是拍摄社会中自然存在的偏见,然后把它们扭个弯儿。摄影的传统是,摄影师应该拍一个关于贫困的故事。我怀着同样的精神去拍摄财富。

——马丁·帕尔(Martin Parr,英国)

9.买一双舒服的鞋子,任何时候脖子上都要吊一架相机,把手放在快门上,要耐心,乐观,带着微笑。

——梅特·斯图加特(Matt Stuart,英国)

10.对我来说,在街上行走就是一种个人化的旅行。我会争取拍下对我意味着某种意义的瞬间。

——唐颖(Ying Tang,音译,中国)

11.我知道的抵达目的地的唯一方法是行走。街头摄影师要做的,就是行走、观察、等待和与人交谈,然后继续等待,继续观察。自己要相信那些出人意料的、未知的或者那些为人所闻却未了解其核心秘密的事件,就在近旁。

——阿历克斯·韦伯(Alex Webb,美国)

同类推荐
  •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一直以精美的壁画和形象的塑像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千年凿窟造像和不断修绘,形成了南北全长约1.6千米的宏大石窟群。莫高窟现存洞窟、壁画、彩塑,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评书

    评书

    《评书》主要内容分为评书该说、传统评书、评书艺术名家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评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本书收有35篇研究唐代碑石与文化的文章,有“《张士贵墓志铭》所反映的问题”、“唐代的学士”、“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魏征的史论观”等。
  • 金元清戏曲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金元清戏曲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金元清戏曲论稿》是近年金元清戏曲研究成果的汇总,共选取作者在该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图书绪论等三十余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金元清戏曲论稿》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研究对象历史时间为顺序,收录了作者对金院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戏曲的研究;第二部分为附录部分,汇总了作者从宏观角度入手表达戏曲发展反思的文章,谈古论今,见解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金元清戏曲论稿》是作近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选编,是一部体例严谨、见解精到的学术专著。从金院本、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的阐述,更有精彩剧本的大段佐证,更彰显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盛世绝宠:帝尊阁下请自重

    盛世绝宠:帝尊阁下请自重

    【女强,1v1,宠文,身心干净】当21世纪修炼世家君家继承人的她,魂入异世成为世人眼中的‘他’时……废物少爷?呵,我不能修炼的时候确实废了点,但少爷二字何以见得?他一袭白衣,长身玉立高深莫测,众人尊敬,她一拢红衣,倾世容颜悠然一笑,众人震惊,原来他就是她!当某只被传授追妻之路一定要死皮赖脸,穷追不舍的他找上狂拽霸气,自认撩妹天下无敌手的她时,会有怎样的结局?某奶妈:自家闺女很自恋怎么办?某基友:帝尊大人追妻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再来支个招儿?(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重生改写太子结局

    重生改写太子结局

    请支持(开局签到成为亿万总裁)穿越成大唐太子李承乾,什么阴谋诡计全部斩破!魏征:“太子大贤,有明君之象!”李泰:“这世上我谁都不服,只服我大哥一人!”杜荷:“为了太子,我愿两肋插刀,万死不辞!”…欢迎进QQ群讨论:735958110(从群演开始到全球影帝)请支持,谢谢
  • 浮云半书.2

    浮云半书.2

    大唐开元盛世,张九龄的学生裴昀进士及第,被天子钦点为探花郎。春风得意的题名宴,他却见证一幕幕离奇之事接连发生——能障目的紫檀琴,能续命的菊花酒,能看到过去的风声木……从朝堂宰相到市井琴师,从温雅进士到冷峻金吾卫,玄妙的草木之物牵绊着各色人心,更隐藏着少年裴昀的身世之谜。
  • 白莲英雄演义

    白莲英雄演义

    《白莲英雄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武侠小说,小说以清代乾隆年间白莲教农民起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感人的农民英雄形象。其主要人物王聪儿,是襄阳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主帅。其夫齐林为义军前主帅。齐林在战争中牺牲后,王聪儿继任主帅,她领导的白莲教义军,给予满清王朝沉重的打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义军最后在封建王朝与地方反动势力的合围下失败,王聪儿跳崖牺牲。小说描写、歌颂了王聪儿与齐林的感人爱情,塑造了起义英雄们的生动形象与趣味横生的故事。小说的主线严格遵循历史的发展轨迹,在情节与细节上则大胆想象。在历史学家抽象思维止步的地方,开始作家的形象思维。在当前歌颂帝王的热潮中,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并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的哲学思索。小说文字精美,情节曲折,可读性极强。是一部不可多见的长篇小说。
  • 少男

    少男

    小陶阿姨踅进来的时候,小九正在给一个客人做“全身”,直到她进来了,站在了他的身后,他还浑然不觉。小陶阿姨伸出胳膊,环住了小九的腰,把脸俯在他的后背上,悄没声息地问,什么时候……能做好?小九僵住身子,压低了声音,央求道,小陶阿姨、小陶阿姨……客人趴着,脸埋在按摩床的透气孔里,瓮声瓮气地问,怎么了?这就够一个钟了?小九慌忙动作起来,一时却不知该往哪里用力。客人不满地挪了挪身子,哼了一声。小九从平原深处一个名叫“衣桥”的小村子来到省城,投奔开推拿诊所的表舅陈安堂,到今天正好是三个整月。
  • 逆袭王妃很嚣张

    逆袭王妃很嚣张

    武力至上的浩瀚大陆,没钱没貌没实力的温吞小姐,斗姨娘、灭庶姐,大展拳脚。异世莫名丢了“初吻”,以为是心灵相契的感情,却是别有用心的诡计。她傻傻的相信了精心编织的谎言,伤了心,痛了魂。千年前,九天之上,他背弃了诺言。再见面,你有你的追逐,我有我的坚持。就算重生为废柴,也一样可以嚣张的生存!
  • 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根儿

    根儿

    孤灯摇曳。床上,奄奄一息的白老爷咳喘着断续叨念:“要留根,要留条根啊……”屋里的太太丫头们都木然无语。这时白少爷跑进来叫道:“爹,生了生了,是个儿子,咱白家有后了!”白老爷浑浊的眼中放出光彩,他挣扎着伸出一只干枯的手,含混道:“让我看看、摸……摸摸……”白少爷向堂屋里唤了一声,仆童蓝福把婴儿抱进来放在床上,白少爷挡住灯光和白老爷的视线,蓝福小心地解开婴儿。
  • 新编陕西名小吃

    新编陕西名小吃

    为了忠实地承袭陕西风味小吃遗脉,对千百年在实践中发展的这一门学问进行总结,不失时机地发掘拓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书中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佼佼者。此书架构新颖,文思缜密,眼界开阔,多所创识和真知,书中不只讲小吃品种工艺流程、风味特点和营养价值,而且通过认真考辨,真实而科学地阐述了其源流典故和民风食尚,摒弃了一度传播于民间的那些杜撰的掌故和与史实不符的传说,还了陕西小吃“吃中有典”、“吃中有诗”、“吃中有画”的本来面目。虽不能说此书是当代陕西之大展,亦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食目的小结,可谓是一项沟通古今的浩大工程,其历史和现实间意义均是不言而喻的。相信这部书能受到餐饮工作者、旅游者和热爱饮食文化的朋友们的关注和欢迎。
  • 刀尖上跳舞

    刀尖上跳舞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悬念推理系列之三,囊括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悬念推理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悬念推理类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这本《刀尖上跳舞》收录的 都是悬念推理精品力作!故事悬念迭起,峰回路转,让热爱悬念推理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