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大样式,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虽然有些作家的作品也有例外,但是,一般说来,小说都具备这三个要素。那些不具备这三个要素的小说,有的人把它们比喻成数学中的“偏题”或者“怪题”。
小说按其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小小说是一种小说文体,我们下面将对其若干特点作简略的论述。
小小说既然是小说,它就必然具备小说家族的共同特点,即具备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又因它是小小说,除了具备小说的共同特点外,它在刻画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又具有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所不同的鲜明个性特点。这些特点都与小小说的取材有密切联系。
一 小小说的取材特点
材料,是小小说的根基,取材的大小和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安排和环境的描写,影响到主题的表现。
小小说和其他类型的文章一样,为了有力地烘托、突出主题,必须选取那些真实、新颖、典型的材料。但是小小说在选取材料方面,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
小小说在较之短篇小说更短的篇幅中,要讲述一个故事,刻画一两个人物,创造一种意境,阐发一种思想,来深刻地表现现实生活,主要关键在于取材精当,角度准确,立意新颖。
小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不能写漫长的故事,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环境,甚至不能像短篇小说那样,写生活的横断面;它只能撷取生活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时代花丛中的一片花瓣,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晶莹的露珠,广阔海滩的一颗沙粒,大千世界里的一点信息。总而言之一句话,小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微小事件。这些微小事件,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集中突出一点,它是现实生活中闪光的一个镜头。这些细小的东西,立意并不小,它小中见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它能揭示出生活的哲理,创造出美妙的意境,刻画出动人的艺术典型,给人以教益、启迪和美的享受。请看小小说《赔杯》:
“我赔,一只瓷杯。”
旅馆服务部那位秀气的姑娘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位余怒未息的川西大汉,柔声地问道:“怎么,是不小心碰坏的?”
“不,是我捏碎的。”
“为啥?”
大汉从口袋里掏出揉成一团的电报单,利索地展开,用粗硬的手指敲着结实的桌面,愤愤地说:“看看,能不气人!一个经管五百人的供销科长,不为厂里的命运操心,不在产销上出主意,尽动这些歪脑筋,哼……”
姑娘拿起电报单一看,简单的十个字:“厂长:天气寒冷,保重身体!”
(《三月》1984年第4期)
这篇小小说,不足二百字,却把主题写得深刻,人物形象的个性写得鲜明:一个耿直、疾恶如仇的厂长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取材于生活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利用这种微小事件,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反映出了生活中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
小小说要想在有限的信息范围内,表现出超时空的无限内涵,除了以准确的角度选取那些现实生活中能够“以小见大”的材料以外,立意也要新颖。曾有一篇小小说,是写重庆一个由于潮水越过警戒线而停航的过江轮渡站,在潮汛过后好几天,仍未复航,严重地影响了市民日常生活,于是一位青工冒名上级向该站打电话批评了一通以后,才得以通航。乍一看,作品的立意不为不好,情节也有跌宕起伏,但读后总觉得有因袭其他讽喻题材之嫌,缺乏创新之意。这样,就不能给人以新鲜的韵味。
那么,从取材这个角度,怎样区分小小说与短篇小说及其他类型的小说呢?
我们认为,如果说长篇小说是以历史画卷的形式完整地把握世界;中篇小说就是记录生活长河中的一个段落;短篇小说则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而小小说所摄取的是生活横断面上的一个点。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和《孔乙己》从篇幅上看都很短,过去人们都把它们划归在短篇小说之中,但是,自从小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以后,虽然人们大多数把《孔乙己》仍归于短篇小说范畴;而将《一件小事》却划归小小说范畴之中,并且,标它是小小说的代表作品,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二者除了在字数多少、篇幅长短外部层面结构有区别之外(《一件小事》不足一千五百字;《孔乙己》近三千字,处于中介模糊阶段),从取材的角度看,《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从咸亨酒店的小学徒这个特殊角度来观察孔乙己的,表现了孔乙己在柜台前的几个场面,同时,又穿插了几个背景材料,实际上写了孔乙己的一生,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因而,《孔乙己》可以属于短篇小说范畴。《一件小事》表现的只是“我”生活横断面上的一个闪光点,是一个微小的事件,所以,我们把它归入小小说的范畴之中。
二 小小说的人物特点
人生即现实,它是丰富广阔的。文学的最高目标是充实人生,发展人生,也就是为了使人更像人而努力奋斗,因此,文学应该面向人。写小说的第一目标是“人”。它通过对各式各样的人物描写,来再现现实生活。小小说也不例外,也是着力刻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但是,小小说由于取材于微小的事件,字数少,篇幅短,因此,有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刻画人物的不同特点。
小小说不能写众多的人物,也不能对人物的命运、肖像、思想、动作、言谈作过于细致冗长的描写。它写人物的特点是:一要人物极少,集中笔墨刻画好一两个人物,“龙套人物”宜少不宜多,甚至一个也不要;二要写人物性格的典型侧面,不可多侧面,多角度来“纵写”人物的发展变化,而要“横写”人物特定时间内的性格侧面。具体方法是:写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即抓住人物的一个动作,几句对话,一种感情的抒发,一种意识的流动……这一点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转引自《文学概论》,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190页)的一点,它是人物性格和生活本质的有力说明。
要想写好这个极为传神的“闪光点”,就要将其加以夸大。这样可以使人物棱角分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就是运用这种高度夸张的方法。一个公务员因打喷嚏把唾沫溅到了一个退职军人身上,为此因恐惧而死亡。作者抓住了这个小公务员的一个闪光点,进行了高度的夸张,因此,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它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沙俄时代一个小公务员的卑微的心理世界。由于这样的夸张描写,小公务员便成为一个历历在目的典型。
我们知道,细节是小说中描绘人物、故事、环境和表现主题思想的最小元素。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小说就是用艺术语言具体描绘出来的各种细节的系列和组合。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有了新颖、别致的细节,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小小说由于篇幅甚短,不能容忍对人物作冗长的、静止的、叙述性的描写,这样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都要起应有的作用,因而,典型的细节在作品中便显得特别重要,就会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小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要根据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精心制作能够表现人物鲜明性格的细节。但是,小小说由于取材于微小事件,容量有限,它的细节不宜过多,有一二个生动典型的细节就可以,要少而精。小小说《退信》中的细节,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者在描述女主角苏萍时,用了两个细节:
一个是:明明是地址没有写错,信却被退了回来,“她有点愕然”。
这一细节,恰切地描写了厂长妻子苏萍心中的疑团。
另一个细节是:当苏萍看到丈夫的名字以后,“惊诧之余,她笑了”。
这一笑,生动地表现了苏萍对自己的嘲笑和对丈夫的敬意。对这种感情的表现,作者仅用两个精彩细节,即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把一位妻子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总之,小小说的人物要少,并要描写人物的一个侧面,不可多侧面地全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