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绚丽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宝藏,包括多民族戏曲的丰富资源。重视、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包括少数民族戏曲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抢救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发展少数民族戏剧,扶持、创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包括剧团建设、人才培养,成果更为显著。相比之下,对少数民族戏曲的史料搜集和理论研究工作,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些年来,伴随着少数民族题材戏剧的演出和获奖,评论界更多关注的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演出方面的成就,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对各民族剧种的文化渊源、艺术特色、发展轨迹的介绍和理论探讨,则明显不足。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于各少数民族戏曲的健康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客观要求下,李悦同志这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的问世,就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李悦同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中年学者,曾长期从事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戏曲的考察和研究,熟知我国民族戏曲的历史和现状,并多次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访问观摩,对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发展中涉及的问题,参照前人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在这本书里,他除了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历史、剧种特色和代表作品之外,着重论述了党的正确民族政策对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并以各少数民族戏曲发展的实例,来说明正确的民族政策如何直接推动着民族戏曲的发展。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各民族戏曲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作者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珍贵史实,分别对不同情况的少数民族戏曲作了论述,对哪些需大力扶植,哪些需进行抢救,以及创建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对各少数民族戏曲的剧团建设、剧目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史料研究方面的经验尤为关注。
我对少数民族戏曲工作接触不多,读这本书使我开阔了眼界,而最为受益的是,它通过藏戏、壮剧、傣剧、白剧、彝剧、维剧、蒙古剧、新城戏等民族剧种的实例,告诉了我们民族戏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那就是植根于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艺术传统,保持和发扬本民族艺术的特色,同时借鉴和吸收兄弟民族的戏剧成果;那就是面向本民族的广大观众,着眼于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学习和借鉴走向提高;那就是党和政府对民族戏曲的重视、扶持和正确的引导。这些我认为是本书的精髓,它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戏曲事业有其现实的重大意义。
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一名成员,曾与李悦同志共事多年。读李悦同志这部著作,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谨以以上学习心得,作为本书的序言。
2005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