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稿是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完成的。
1989年笔者从南京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刘念兹研究员,攻读戏剧学博士学位。在阅读一些资料后,确立了当时国内外学术界渐热的目连戏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研究对象。两年匆匆如梭,其间的辛苦紧张,今天坐在这里已难以言传。念兹老师严格要求,指导辛勤,并亲自带笔者到目连戏流传甚广的四川重庆、丰都、大足、泸州、成都等处实地考察,收获颇丰。1991年初,笔者还有幸参加了在福建莆田、泉州等地召开的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秋天,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参加的专家有张庚、郭汉城、刘世德、余从、刘念兹老师,他们对笔者论文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深入研究的希望。年届八十的张庚老师,不仅在病榻上审阅了论文,而且答辩那天是直接从医院赶去,这使我一位后学者深受感动而难以忘怀。
毕业后笔者留在戏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申请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得以批准。这期间,资料上自己又有新的发现,对目连戏也有了新的理解、认识,遂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分章而作,完成此著。其间,笔者校订的《莆仙戏目连救母》、《湘剧目连记》已于1994年在台湾出版。前后算起来,有五年的时间。而这部书稿完成之1994年,也恰值笔者的女儿伊蒙出生,所以书稿的出版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纪念。
书稿完成后,王蒙、沈达人、冯其庸、刘世德、薛若邻、吴书荫等先生都予以积极的评价,热情的鼓励,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办给予很多支持。1996年年底,93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慨然允诺,挥毫为拙稿题写书名,当时因“丛书”封面设计有统一规格要求,不能遂愿,深以为憾!此次能够刊用也是对钟老的一个很好纪念。
1997年,拙稿列入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出版小组主持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这是对笔者的极大鼓励和鞭策。
《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于1999年9月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也应该是新中国建国五十年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的奖项,这对笔者一个年轻的学者来讲无疑是极大的肯定,倍觉荣幸,同时对自己所执业的学术研究也更有责任和使命感,成为自己继续前行和不懈努力的一种动力。
时光荏苒,不觉拙著出版已是14年前之事,而自己所做的是那么有限,有时会有一种惭愧,也会对时间产生畏惧。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在职研究员、正高职称者出版“学术文库”,无疑是富有远见的,这套“学术文库”在学界也会产生一种集体规模效应。尽管《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当初印数不算少,但现在的学者、读者已不易见到,所以作者不揣浅陋,复将拙著拎出,供学者、读者再批评。本次出版,略作增订,包括文字和照片两部分。文字部分增加了“目连戏民间戏剧特征”、“中、韩目连救母故事比较研究”章、节和附录“《王婆骂鸡》与中国民间文化”;考虑到对拙著涉及内容形象性和生动性理解,在广泛收集演出及相关照片基础上,较多增加了彩页图片,所以,这也是拙著的一个增订本。在此次书稿录入、校对(包括繁体字)和引文核实方面,毛忠博士和博士生李小佳、于琦及硕士生张国强帮助做了许多工作,博士生刘尧晔帮助翻译了目录、毛小雨研究员审校,吾友周玉宁副编审二校其稿,谨此说明并致感谢!
2014年1月4日再记于北京非非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