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52000000006

第6章 过程,这乖张的字眼

女作家拉希尔德[42]曾以她男性化的、讨人喜欢的、略显简短的方式这样念叨:“我根本没兴趣知道一部杰作是怎么形成的。”(《男人群像》,1929)可是寻找它也并非全然无趣,虽然知道没人会找到。分析“创作的过程”,这问题看似十分文明,对我而言却带着些野蛮色彩。就好像剖开一只夜莺的胸口来看看它究竟怎么唱歌。瞧!它不再唱了!研究的人这样说着,从血液到羽毛看了个遍,又盯着解剖刀的尖端,一颗顶针大小的心脏缓缓地向孤零零的胸骨滴着血,下面是黏稠的内脏。在我看来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那个“过程”;至少,就我看过的文体学书籍而言,比如写普鲁斯特的吧,没有一本道出了真谛。我们甚至可以说,普鲁斯特有意耍了点小聪明,让人无法完全领悟他的奥妙,那些专心致志却根本走错了路的家伙只能原地打转最后跌倒在地,吐出几个深奥的、看起来更像是病理学名称的词汇。诸如“提喻法”、“与文本的关系”、“关节点”。就在他们快要气绝身亡的时候,普鲁斯特却身穿睡衣,下了床,跳起了四对舞。

作为方法和机制的“创作过程”是不存在的。但是“创作过程”里可以找到感觉、放任、不可预见,以及一切可遇不可求、见了人就跑的东西。它们的存在恰恰就在于这种难以把握的特性。想了解一个作家是怎么做到的,可是作家自己都不完全知道。他也不想知道。在他从事写作的所有自我里,总有一个明白其中的奥妙(或多或少),可是创作者们知道该制造些必要的不公平,跟这个自我保持距离。假如把他推到台前,他将有可能把我们变成傲慢与平庸之王。对一个作家而言,文体学(la stylistique)并非文体学,而是他的呼吸。不妨让他相信这呼吸是由神灵们支配的吧。

灵光一闪是天神们的作为。所谓功劳,只属于他们。假如常有灵光闪现,这只会说明天神手里的骰子给动了手脚。有台机器在制造灵光。天命被人操纵了。作者其实就是一个掌握了皮提亚[43]秘诀的聪明人。

保尔·瓦莱里,《1894-1914笔记》

怎么说呢,我后面还会讲到瓦莱里。作者或许掌握了皮提亚的秘诀,可是当他运用到这些秘诀的时候(假如他真能用得上),就会被它们超越。冰冷的创作机制会被激情烘热。神灵们确实存在,但就在我们的心中。(嘘!)没有一位伟大的创作者能够从头至尾施展骗术成功作弊,哪怕他有过这样的意图。即便艾尔莎·莫兰黛[44]的《历史》中流淌着一丝这样的狡黠,这部小说总的来说还是真诚的。我甚至认为莫兰黛被自己装出来的真诚所围困、侵蚀,最后被完全征服。只有机器人才不至于假戏真做。真诚从来都不是美学上成功的标志,但如果想达到成功,真诚是必不可少的。狡黠可以赢得九十九步的成功,却会在最后一步上功亏一篑。就像所有聪明异常却感觉迟钝的人,瓦莱里太迷信智力了。倘若智力才是杰作唯一的作者,某些法兰西特有的,其身份偏重哲学家,却又带着一点作家的味道,而且一直希望自己变得更像作家的知识分子(我曾在自己的一部小说里将他们称为“与文学调情的人”并尝试解读他们),比如罗兰·巴特吧,或许早就可以写出一部他做梦都想写的小说了。

假如只需运用秘诀,人们恐怕早就用了。因为人总不至于迫切地想把自己做的事搞砸。一个好例子就是十四行诗。它的规则很简单,两段四行诗,两段三行押韵诗,ABBA, ABBA, CCD, EED。可是,并非所有十四行诗都是杰作。如果说,只是如果,赞佐托[45]的十四行诗不如帕索里尼的好,那不是因为帕索里尼更好地运用了如此简单的规则,而是因为他猜测得更准,什么更适合他正在写的那一首十四行诗。他仿佛用眼睛的余光观察着这套规则,内心却追随着文学的特质,情感。

情感就像沙漠中高温的起伏,无法用精密仪器测量。一切美学在本质上都是虚假的,还有一切社会学、政治学或者伦理学对文学作出的阐释。这些庞大的模型(或框架)遇到飞鸟的影子便会粉身碎骨。我既不相信杰作存在所谓技艺性的构思,也不相信任何有关文学的绝对阐释。这并不是说我不相信阐释,而是因为所有阐释都已显露出各自的局限。(法语的)“杰作”这个词在我看来是那么不确切,其含义似乎把作者降格到了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样板复制者;可是如果我想把它推翻并换以另一种表述(比如“伟大的作品”好像还不错),我又要花费许多时间,产生更多的错觉。

与规则相反,情感不是一个普遍性因素。作家也不会单单对它言听计从。他对情感的处理就好像一个孩子从叉开五指的手后面观看世界。就连瓦莱里和与他相近的作家也是如此。假如瓦莱里说人们用到了秘诀(我们先作此假设),其实是他自己这么做了;为他提供秘诀的人很有名,他叫马拉美;只不过,当瓦莱里讲述他所体验的,或者更确切一点说,他所体验过的情感的时候,带着一种与对象的距离,这距离比我们通常放进抒情诗里的距离稍高一层。我们知道,“予我倦意的/令人忧郁的混沌之感”[46],是瓦莱里无法摆脱的烦恼之一,因为从他的《笔记》开始就已经读到。他也许是唯一一个描写起床时段的诗人,而且该诗如此偏离正统诗学,任何格律或诗律学的条文恐怕都不会允许他这样做。作家中最像知识分子的人也就是这样了。他们绝不会堕落到去投靠哲学。

杰作有一种永恒的外表。人们觉得它一直都存在。这也会让人相信它是有规则的。有些人需要规则,比如瓦莱里,还有那些犹豫不决和嫉贤妒能的人,承认一部高于他们且能将他们带到天使身边的作品存在于人间会让他们愤怒。他们对于规则的信仰就是为了把杰作带回凡间。放在他们身上?

一部杰作对蠢货而言总是面目可憎,正因如此,假如它令人堕落,便会比平庸之作更显可爱。

巴尔贝—多雷维利[47]有关《悲惨世界》的文章,《作品与人》其实我只想把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写出来,一部杰作对蠢货而言总是面目可憎,但大家都知道巴尔贝—多雷维利说过什么。他像一只怒气冲冲(虽然这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螯虾挺直了身子,半开玩笑地甩出这句狠话。由于他自己上演的人生闹剧,巴尔贝无法成为反叛的杰作[48]。也好,某个类型的杰作在该类型中从来都不是唯一。每种文学都有这样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在英国,蒲柏[49]恐怕就算是一个。没错,亚历山大·蒲柏,写《愚人志》(1728)的那一位,试想什么性格的人会浪费时间专门写诗抨击笨蛋呢。这类作者虽然看似跟随大众,内心却怀着一个少数派。巴尔贝的内心深处就住着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弄臣,他无法为这个少数派表达,便只好将她送上遭人厌恶的天主教之路。千万别像我们中的许多人那样,相信这个可爱的小丑所说的一切;最好观察一下他说话的方式。下面就是一些这样的杰作:

麦克斯·毕尔勃姆[50],《朱莱卡·多卜生》(1911)

安德烈·别雷[51],《彼得堡》(1913)

马拉帕尔泰[52],《毁灭》(1943)

三岛由纪夫,《午后的曳航》(1963)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967)

这些作品也许缺乏真诚(真实感)而无法晋升为伟大的杰作,但也有人在别处做到了,比如我认为马尔克斯的《预知死亡纪事》(1981)就是一例。真诚是一种自我释放,释放自我便可以捕捉到一些事物,它们优美且出人意料,像一位空中女飞人,看似被同伴抛了出去,却又在途中抓住了一缕轻纱。

同类推荐
  •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 布赫访谈录

    布赫访谈录

    本书是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的访谈录,内容涉及农村文化建设、产业化经营、西部大开发、农村小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诸多内容。
  • 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容若的性灵人生

    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容若的性灵人生

    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一个多情的翩翩公子,天生超逸脱俗。善骑射,精搏击,是满族正黄旗御前一品侍卫,他武将的骨子里装着一个多情的文人。他曾说:“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金阶华殿,钟鸣鼎食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反而成了他此生的负累。他一生以风雅为性命,落拓无羁,结交于世落落不合的布衣文人。他笔墨函砚,吹花嚼蕊,以真心之字,诉衷情之心。红颜知己,初恋情人,恩爱娇妻……他经历过许多刻骨铭心的女人,然而,她们又渐次离他而去。他始终还是一个惆怅寂寞的人。
  • 语已多,情未了

    语已多,情未了

    世间只有情难诉,无论其为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还是为喜为怒,为哀为惧,付诸语言文字之后,便会失去其固有的鲜活。时光已像飞鸟一般淡然飘逝,情却如流水浮云,绵绵无尽。最后,只能怅对满地狼藉的生命碎壳,回首前尘往事。
  • 西戎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西戎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西戎小说散文集》精选他的小说和散文若干篇。他的作品重点在于表现由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中,农民与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意识作风和道德风尚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旧思想、旧习惯的克服过程。
热门推荐
  • 大鳄2:七牌梭哈局

    大鳄2:七牌梭哈局

    一部横跨40年的资本传奇,一个金融天才的复仇传奇,再现资本游戏的罪恶与救赎。4年后,两个与袁得鱼产生朦胧情愫的两个女孩,一同来到最南边寻找失踪的袁得鱼。袁得鱼装疯卖傻,低调复出。在过去4年时间里,唐子风事业如日中天,泰达集团正成为最大的金融帝国。熊市中少有的暴利也让各路大佬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在酝酿新的利益项目。
  • 只怪众生太美丽:从金庸江湖中读出的现实人生

    只怪众生太美丽:从金庸江湖中读出的现实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江湖,江湖不是男人的江湖,女人才是江湖中那朵最妖冶的花。任盈盈、郭芙、周芷若、赵敏、李莫愁、程灵素、黄蓉、殷素素、郭襄……那些浪迹江湖的青衫侠客里,有了或娇、或媚、或嗔、或怨的女子,才有了爱恨情仇的现实人生。金庸在写侠,也在写情,他写了“天龙八部”,也写尽天下众生。这本书里的金庸人物群像折射出众生的爱与痛,他们有的洒脱,有的痴心,有的倔强,有的圆融,有的赤诚……各有各的美。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碎片,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组成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 王者荣耀:墨神,我想撩你

    王者荣耀:墨神,我想撩你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她是王牌打野带出来的辅助,打法凶狠,计算精准。唯一的失算是,喜欢上了一个高冷男神。什么?男神是战队队长?正缺辅助?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必须抓住!最后才发现,天罗地网被抓住的,明明是自己啊!
  • 疯狂的3D打印机

    疯狂的3D打印机

    在这个反派都是高智商世界,自以为聪明的蠢萌主角真是寸步难行。
  • 邪武神皇

    邪武神皇

    一个落魄少年觉醒血脉,凭借体内一颗大帝之心,为了心爱之人的离别一吻,修武道,兼阵道,炼体魄,凝聚不败皇体,手持镇世邪戟,一人一戟镇压八荒六合,独尊九天十地为皇。
  • 游戏里的旧时光

    游戏里的旧时光

    这是个年代特殊、物质匮乏的时代,孩子们极少有现成的玩具,以至于人们会将一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玩的东西,全部自制成游戏玩具。一根粗铁丝,可以做成满地轱辘的铁环;一块榆木疙瘩,可以削成滴溜乱转的陀螺;几根羽毛和几枚铜钱儿,可以做成上下翻飞的毽子;几块石头瓦片加上些烂泥巴,可垒成城堡行营供孩子们任意攻打与防御……作家赵冬用细腻而温馨的笔触,为我们介绍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游戏,讲述一个个游戏背后的故事,展现那些特殊年代特有的风采和味道。
  • 替嫁,盛宠第一王妃

    替嫁,盛宠第一王妃

    夏的完结文:《金牌嫡女,逃嫁太子妃》http://wkkk.net/a/892265/*她是现代孤儿,一朝穿越下嫁与三王爷。侧妃次次陷害,逼她以命相赌换取休书。「明月,我来带你离开。」性命垂危时,男子如神邸一样降临,向她伸出命运之手。在世人眼里,他是诡异的王爷。而在她眼里,他却是此生唯一的信仰。他宠她,不顾旁人眼光宠上了天,令她卑微小心的爱上。原以为,只要足够时间,终有一天可以跟上他的脚步,直至后来才明白:他们之间这份爱虽然倾城,但从一开始就注定夭折。*当皇位之争落幕,当许下誓言落空。她方知,死才是他给予的最终归宿。悬崖上,一把利剑终是冰冷穿透身子,白衫被鲜血染红。「你是世上最温柔之人,亦是最残忍之人,我努力了这么久,一直以为是懂你的,可到如今才发现,我从来不曾进过你的心底......陌上尘,我们至死不见!」她用匕首划伤容颜,用手毁去双眼,转身朝着崖下决绝一跳。来世,我不求荣华富贵,不求事业有成,甚至不求婚姻美满......但求,再也不会与你相遇。*【皇甫御】:一段幼时记忆情牵多年,殊不知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缘分早已从身边悄然走过。【陌上尘】:淡漠看着世间生死因果,奈何那个故去的女子竟成为用尽一生也走不出的魔障。【花千夜】:三千年花开他修得人形,三千年花落他修得情根,却在她回首那一刹沉沦芳华。
  • 闲居录

    闲居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持名四十八法

    持名四十八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抹重生皆此生

    六抹重生皆此生

    前世,她明明是将军府嫡女,却要下嫁给六品武将,本以为得到的是一场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一切不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庶妹的伪善,姨娘的恶毒,一切的一切把她逼上了绝境,涅槃重生。带着复仇之火滚滚而来。”什么情呀,爱呀,不过就是闲人无事拿来打趣的玩意儿罢了。“”我也不是个善良的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对我来说都不行,打掉我一滴血,我得让她还我一斗,弄掉我一颗牙我得让她还我十颗“一抹温情生欲死,两抹温情涅槃生,三抹温情淡如水,四抹温情苦相知,五抹温情心系动,六抹温情缘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