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吧,在朋友的口中与网络自媒体上,渐热地流行起一句结束语:“任性一下。”所谓的结束语是:许多朋友在私人平台上,阐述自己做完的一件事,选择最后以“任性一下”做总结,为自己做的选择和完成的一件事下了一个幽默与合理化的句点。而这样的结束虽然铿锵有力,似乎也隐约透露出事件背后当事者内心的许多意思。
所有的“任性一下”,仿佛都是为了说自己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也许是被理想主义说服,也许是纵容自己冲动一次,最终选择的结果是容许自己脱离习惯和常轨一下。于是事过境迁回到平时的道路上,面对常态的自己做一个结论时,看得出心中那一点不确定,以及内心的那些忐忑与点点懊恼。其实,这正反映了大部分人的人生,不都是这样吗?常常,生活中小小的超越、小小的越界,埋下了日后可能改变人生的小苗,即使目前还没看到,但是心中却隐约地感受到了。就算改变不发生,往后的日子也总会为这一次小小的越界而咀嚼回味再三。任性似乎是为了后来的回忆而为,只是我们客观地再往下思考探索,就会看见所有的任性都有它一定的成本,也就是说当时你意识到你也许能承担冒险的成本,才有任性的念头。例如超出预算去做一趟旅行、买下一件奢侈的物品,或者超越原定的计划在拍卖行里追逐了一件超过预算的东西等。这些行动记在脸书、微信上时,给予了一个强壮的解释:“任性一下”,昭告天下、说服自己已成事实。这些任性在事发时,心中都曾挣扎过,因为最后选择了越界,与事前的计划与判断有违背。事后为了当时自己那一下费洛蒙的失控,也为了让日后自己心安,于是拿“任性一下”来原谅自己。
每回看到有人发文“任性一下”,似乎就暴露了当事者的那一点纠结;而任性的成本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很多则来自于自信。我们的自信常常来自于顺遂,自信大涨则敢任性一下,然而顺遂又常常成为自省的绊脚石。人生中难免总有几次任性,可能是一次意外的冒险,也可能是感性一时超越了理性,若是警惕之心仍在,也就不失浪漫。怕只怕,当任性散播成为一种流行语的时候,可能会成为一种危机,让人越过检查自己有无能力承担成本的过程,直接理所当然地用任性一下的美丽包装而为之。当任性一下成了主流行为,怕会成了一个太大的力量,把原先有序的生活给打乱。
任性千万别变成众口之流行,任性应该是一个对自我有约制下的一次性浪漫,任性应该是承担得起的一次越界,也不得造成影响他人的行为。生命容许偶尔浪漫的任性,却万万容不了集体流行下的“任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