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人长年累月的争吵,你会觉得不适,但也请务必不要恐惧它、放大它。你知道吗,最可怕的是两个人连争吵的力气都没有,谁都不愿意再和谁多说一句话,所以不要担心家人吵架会使得整个家庭离散,从女孩的讲述来看,恰恰是争吵,使得整个家庭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成年人碍于知识水平、物质条件的关系会有“非正常”的发泄方式,但只要是发泄出来,就能疏通内心,也就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换个角度看“争吵”,也许,他们并没有那么糟。
如果可以,每次回家,他们争吵时,你就去自己的房间,或者只听不做评价。无论如何他们是你的亲人,而不应该成为你逃避的源头。当一个女孩子想要从“家”里逃出来时,无论有怎样充足的理由,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会得到最大的伤害。
终有一天,你会明白,只要有父母在,那所房子,那两个人就是你的“避风港”。接受“争吵”的事实,坦然面对它,不要再想着去逃避,更不要因为父母就去怀疑恋爱和婚姻,你怎么就能确定你的父母不相爱呢?没有人会影响到你的爱情,除非你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出去。
女孩确实没有那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相敬如宾”的家庭,殊不知,即便父母相敬如宾,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缺少激情,只像亲人,不像恋人。每个人都有不幸或者说不幸福的地方,关键看你如何去看待它以及是否做到了客观地去衡量它。
在女孩的“三观”都没有建立的时候,就开始一门心思地逃避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用更成熟、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家庭关系。
不要去夸大它,记得,当你以一种唯一的、绝对的视角去看待事情时,很多事情本身根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看这件事情的人身上。
不是所有的过去,都会成为情结
有次和一位很好的朋友一起散步,我积极地邀请她和我一起跑步,她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我随即开玩笑地说“你也不瘦啊,胖胖的,减减会更好看的”,她对我苦笑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下去。
等到散步完,各自要回家的时候,她才小心翼翼地告诉我:“亲爱的,我不是不想减肥,而是我根本不可能减下来!”我很惊讶:“为什么?”她很为难地说几年前和那个人渣男友谈恋爱时,年少不懂事,吃了几次紧急避孕药,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迅速胖起来的。她继续解释说紧急避孕药会使得身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她从网上查来的资料,的确会使人发胖……
没等她说完,我就打断了她,问她:“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和那个男生在一起是四年前的事情了吧?四年的时间,身体系统整个都已经更新一次了吧,那些药果真就能对你的身体产生那么持久的影响吗?”
她是相信医学的,觉得肯定是激素导致了她现在的肥胖,但她也爱美,也自觉瘦一点儿会好看很多,也许是我的好胜心作祟,我非要证明给她看,即便有激素因素,她的肥胖仍然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约定好一起靠运动和节食减肥,半年之后,出来的结果是,她减掉了二十几斤,而我却减掉了最多十斤。现在一年多过去了,她的身材依旧保持得很好,没有一点儿反弹,别人一见她就夸,只不过每一次她都要把我拎出来感谢一番。
在减肥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问过她一个问题:“在之前的四年里,你没有做过一点点减肥的尝试吗?”她都很坚定地摇头,这使我觉得不可思议,即便可能会有药物的影响,但总得做些努力尝试一下吧,总得给自己留点儿希望吧,但她一点儿都没有。
她很平静地说:“亲爱的,你没法体会我的感受。其实,这四五年的时间里,我都生活在这件事情的阴影之中,会觉得后悔,也会对那个人有怨恨,总觉得现在的一切都是由于吃药造成的,身材变形后不愿见人,对工作和生活都没有了积极性,苟且度日,似乎人生不会再好起来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当你认定某些事情是某种原因造成的,就会走不出这个怪圈了,仿佛做什么事情都是在这个影子之下的。
有个女孩给我写信,说她现在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自己找到的原因是小时候哥哥脾气非常暴躁,以致她长大之后,每当在别人面前说话,都会担心对方是否会脾气暴躁,让她恐惧,最后,她问我怎么办。
我想起了我读书时有一位文学课老师,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会给我们讲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个概念就是“情结”,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小的时候受过什么伤害,长大后这些伤害会通过潜意识的状态影响到你,这位老师很信任这种分析。
于是,有女同学说自己没有安全感,老师就会从小时候父亲是否经常陪伴她来分析;有同学说怕黑,老师就会引导她思考小时候有没有被吓着的经历;有人说自己特别容易喜欢上所谓的“坏孩子”,老师就会找到她小时候被坏孩子欺负的经历。
时间久了,我们班的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自己,一遇到问题先去找自己的“情结”在哪里。这一度让我觉得失控而后怕。
一方面,我对心理学的任何概念只做了解,并不信任,它只是用来引导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法则,人是无比丰富的,没有哪种模式或者原则可以解释清楚一切。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过去,都可以成为“情结”,当我们追根溯源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运行,而且会让这种错误导致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任何起色。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来谈“情结”,这是一个需要心理专家来认证的东西,不是你找到一个源头就能判断的,必须有某种测试性在里面。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让过去的成为过去,让对过去的解释成为影响因素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或者决定性因素,真正应该用力的地方是在当下。你要相信,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可以决定你现在的生活,人生是无数因素的结合,在这个方面失利了,一定可以在别的方面得到补偿。
倘若你觉得肥胖的原因可能是之前的药物,那么把它当作影响因素的一种,不在此发力,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在肥胖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减肥的方式,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面对现实,面向未来。
如果你觉得哥哥脾气暴躁影响到了你,那就把这个观念放在一边,开始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不停地进行人际训练来让自己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而不是抱着“我小时候受过伤害”的伤口一遍遍地舔舐。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就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给自己安全感,绝不能一直想着“三岁之前我爸爸都没有抱过我”而不能释怀,认识到爸爸的错误,认识到自己小时候的无助就够了,剩下的就是去解决这种问题,反正又不能回到三岁,让爸爸再抱你一次。
每个人都曾受过各种各样的伤害,但这些伤害很少可以构成影响你一生的“情结”,很多时候,只是你在内心放大这种影响罢了。
有个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可是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恋着母亲而不去爱人的人吧?有些男人不管是相亲或者找工作时都会带着母亲,多多少少算是影响比较重的,可即便如此,他们不是也都按照常规的生活轨道走在了相亲和找工作的路上了吗?
所以,不管你曾经受过多大的伤害,认识到它会对你有影响之后就把它晾在一边,让它成为过去,重要的是埋头去参与更好的现在和未来。
你所担心的,一个都没有到来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一点,我是非常厌恶自己的,那就是——我特别容易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担心。
我是一个在面临大事时非常冷静且理智的人,但是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时却会变得异常的焦躁和不安。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来认识和忍耐这种情绪,直到现在,我才坦然接受它,然后尝试着去改变。
这种“担心感”只是一种表象,背后其实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也就是由此出发,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强大的人,有时自己都佩服的坚强和独立,不过是蜗牛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时无意识地做出的生理反应而已,究其根本,我在很多情景下还是不安的,是需要在对外的诉求中寻找安全感的。
比如说学校要开班会,我有事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老师又不允许请假,在现实面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偷偷逃掉,一切看运气。我虽然知道班会都是讲些基本没用的话题,也知道即便被发现,老师也只是批评几句了事,不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但在开会前以及开会当天的时间里,我一旦闲下来,就会对这件事情担心,会想万一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万一出现那种情况该怎么办,越想越害怕,越想越不知所措,甚至会上升到人生的终极命题:自由和限制,进而对教育体制有极大的不满,这种坏情绪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与我的焦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同学,我着急地问他们该怎么做呢,他们几乎全部都是哈哈一笑说“你紧张什么啊?这种小事不足挂齿,我们会根据情况临场反应,灵活处理,你放心就是了”,可放下电话的时候,我脑海中还在想:同学毕竟不是当事人,所以才会如此云淡风轻。
比如说在我考学的时候,我特别想去的学校不提供住宿,而且因为专业性质,有很多实践机会,所以费用相比较一般的专业会高很多。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会无数遍地担心:考上了,找房子很难怎么办?我又不习惯和别人合租,遇到不合适的室友怎么办?要拿出这么高昂的学费,我爸妈要顶住多大的压力啊?我不想被学费奴役啊!就这样,一旦想到这方面的问题,就翻来覆去地考虑,一层一层地拔高这个问题的难度,直到考试马上就要来临了,在背水一战中,全然忘了它。
再比如说租了房子,搬进去的第一二天,我一定要去找房东把半年或者一年的费用全都交上,唯一的担心就是万一她哪一天不租给我了怎么办,事实是房东还很惊诧地说:“姑娘,这么着急干什么?等我哪天有空,我再联系你……”
在我的生活中,发生过无数次这种在别人看来完全不用担心,不用在意,而对我而言,却是一件需要用尽心力去面对的事情。可事实呢,在我来回、反复地担心了这么多之后,结果却每次都是给我开一个很大的玩笑。
开班会时每次都会有好几个学生不能到,老师也不会点人数,就是走个过场,没人追究谁到谁没到;我所担心的校外住宿和高额学费,也因为自己没有考上,完全不成问题了,同时,换个角度,一年以后再回望时,觉得那些钱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很小的一笔,根本不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房东明确地告诉我让我放心住,哪怕有人出更高的价钱,她也会为我留着,因为她有自己的原则,讲求先来后到。
我所担心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发生,这已经不是个概率的问题,而是既定的事实,成百上千个担心最后没有一个出现,没有一个应验。
也就是这个庞大的数据基数,让我开始反思:我明知道担心不会成形,我为什么还会持续不断、“乐此不疲”地担心下去呢?我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我想了很多的解释:我其实还是一个需要外界评价的人,所以我会担心不去开班会,会不会影响到老师对我的看法,影响到奖学金,影响到我的毕业;我其实并没有那么能够有专注力,所以我才会在备考的时候,一边想着租房和学费,借此来给自己找个喘口气的借口;我也并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内心是非常渴求安稳的,所以才会在找到一处房子时,赶紧交下一年的定金,以防哪天被赶出后特别狼狈。
但是,我也深深地知道:这些外界评价,这些没有专注力,这些渴求安稳,都有同一个名字——没有安全感。我能做到不纠缠恋人,不黏腻,也能做到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很好地养活自己,也能够在一个人的时候,和自己平静相处,从这些看上去,我是一个安全感十足的人,安全到我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怎么可以这么强大,这么淡定,尤其还是在这么年轻的时候。
可自我感觉良好的背后都会有破绽,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注意到而已,就是这些活生生的、恼人的小细节出卖了我,我的佯装可以连我自己都迷惑住,可这些不经意间就会冒出的恐惧和担忧,却在沉默地告诉我:那一切的安全都是表象,你还在渴求依附,你还在依靠别人给予的东西而活。
我接受没有安全感的自己,但我不接受不知所以就为未发生的事情担心的自己。在雾里狂奔时最无力、最耗神,等你跑出来,也许前方依旧很辽远,但你会觉得有奔头,有未来。
在不体面的世界,体面地活
或许很少有人会对康德感兴趣,但他的那句“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却被用得几近烂俗,烂俗的背后,其实是每个人内心的呼唤。
街上越来越多的人开着豪车,戴着名表,穿着名牌,每座大城市都堆满了具有非凡设计感的高楼,世界在变得看似越来越“体面”,越来越光鲜,但这一切都是表象。
真正的内容是金钱或者资本在起作用,本质上是在变得“邋遢”“丑陋”,多数人眼睛里都是钞票,情感浓度变得稀薄,道德律被坦然无视,整个人都被物质包裹,内心却空洞无物,如同一个个“空心人”。
这本就是一个越来越不体面、越来越聒噪的时代。
可我偏爱那些身上具有某些对抗时代属性的人,比如——在当下仍然体面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