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01
前些天参加一场新书分享会。读者提问环节,有位女生站起来问作者——我最近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觉都热爱不起来,人生空虚又迷茫,应该怎么办?
作者笑了,扶了扶眼镜,说,你来参加我的新书分享会,不就是一种兴趣吗?不就说明你对生活还保有热爱吗?年轻人总喜欢说迷茫,以为迷茫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不铲除就无法往下走,却不知,谁都有迷茫的时候,就像我,四十岁了,依然有许多问题想不开。和孤独一样,迷茫也是人生的常态,不要对抗迷茫,要学会适应迷茫,和迷茫相处。
听完这段话,夹在拥挤人群中的我,突然感到一种无来由的轻松,甚至还有淡淡的愉悦。原来,在这世上,你我都一样,一边迷茫,一边成长。
02
念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位副教授。
大四那年,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两难选择,如同大多数学生一样,我迷茫、无助,除了浪费余下的光阴,似乎再也找不到别的出路了。一次去食堂的路上,我遇见了微笑走来的他。他和我面对面坐在餐桌旁,话起了当年。
他说,研三那年,面临考博和找工作,自己同样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当时,他参加了一家杂志社的招聘考试,笔试、面试都很顺利,但薪水微薄,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在兴趣和生计之间,他不得已选择了生计,考了博。博士毕业,他顺利留在高校任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又从讲师升到了副教授。
他说,那种迷茫的感觉,这些年来,始终未曾消逝。很多次午夜醒来,他都会问自己,如果当初进了杂志社会怎样?生活是不是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无须再写一篇篇令人头疼的论文,无须再绞尽脑汁地备课,只需审阅作者投递的稿件,余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和写作?是不是自己的路一开始就选错了?
问多了,自己渐渐明白,生活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光鲜的生活背后,都有阴霾;每一个世事洞明的人,也会有迷茫相伴。剔除了迷茫的人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他一面说着,一面忍不住呵呵笑起来。
多年后,我依然会想起那个夜晚,想起他语声轻柔,想起食堂昏黄的灯光,以及外面沉沉的夜路。每一次想起,都会觉得生活的沉重被稀释了,就连周遭的空气,似乎都轻盈起来。
03
小海是我的一位读者,两个月前,他发来私信说,烦透了目前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朝九晚五,下了班不是追剧就是玩游戏,这样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尽头。他说他想辞掉工作,去大理住上一段日子,把从前的自己找回来。
像小海这样的人,大概不算少数。身居都市,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状态下,极容易产生迷茫的感觉。活着活着就不知道为什么而活,脑海中,下意识地展开一场金钱与自我的博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举步维艰,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样的迷茫,是生活的常态。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生活的平衡点,尤其是年轻人。我告诉小海,去大理可以,辞掉工作却大可不必,不如请个年假,出去放松一下。去过了远方,也许才发现最美的就在身旁。
小海采纳了我的建议,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大理的旅程。那段时间,我在私信里经常收到小海发来的照片。古城街头,听流浪歌手的歌声听得入了迷,夕阳下的小海,温柔地眯起了眼睛;蝴蝶泉边,小海头戴美丽的花环,张开双臂,咧开嘴巴,肆无忌惮地笑;洱海岸边,小海静静地望着平静的湖面,身旁一只黄色的猫咪打着瞌睡,那一刻,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了。
假期结束,小海回到了原来的城市,重新投入之前的工作。他平静地告诉我,其实,去了大理,一样会有迷茫,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午夜,一个人身处异乡,会有一种“人生忽如寄”的感觉。清醒有时,迷茫有时,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04
谁的人生不迷茫?迷茫是人生的常态。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陷入迷茫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或许是因为,你把迷茫看得太重了,你夸大了迷茫的分量。
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迷茫实在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自己的迷茫期,每个人都有找不到路的时候。此时此刻,别怕,停下来,闭眼小憩,然后继续往前走,你的视线或许会更清晰。
请相信,迷茫从来不是人生的底色。它只是你头顶的一片乌云,乌云会聚拢,也会消散,只消走过去,你就能看到晴空万里。
听说你很忙?忙就对了
我有一同事,结婚三年多,孩子一岁了,抽空就喜欢向我抱怨:“哎呀,真羡慕像你这样单身的人啊,时间大把大把的,想玩就玩。你不知道,一旦进入婚姻,生了孩子,忙得跟狗一样,连好好放一个屁的空都没有。”顿了顿,他正色道,“说实话,那么早结婚,真有点儿后悔了。”
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其实心里想的是,我也很忙。
是的,我也很忙。一辈子那么短,谁有时间去玩?单身可不是闲着玩的理由。
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周一到周五天天上班,下了班就要写稿,上下班还要在拥挤的地铁上看会儿书。周末呢,周末更忙,堆了一周的衣服要洗吧?房间要清理吧?就连中午做顿饭都要看各种APP研究着怎么美味怎么做。至于看电影,是的,我是有那么些时间看电影的,但看电影我也忙呀,忙着聚精会神,忙着投入进去感悟电影的真谛。一来实现“看电影”的目的,二来写写影评。即便我有空去景点转转,去大街小巷走一走,你信吗?我也是抱着要拍照的心理去的。世界那么美,你只来一趟,不拍几张照储存下来,岂不是可惜?退一步讲,就算周末哪里也不去,吃饱喝足,发呆的时候我也在忙。忙什么呢?忙着思考下一周该写什么文章,从什么角度写,以及选什么题目。
你或许会问我,整天那么忙,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有必要吗?不累吗?
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快三十了,哪有时间喊累?
你不知道,我有一个老乡,从小到大都是忙过来的。跟他一比,我根本不算什么。
念书的那几年他忙着学习,吃喝拉撒的时间都用来琢磨数学题目,半夜发癔症都念英文,结果怎么样?他高考考上了复旦。复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内知名的财经类报社做采编。采编忙不忙?忙得连正经吃饭正经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一看有新闻了,路边摊随手买个馅饼吃着就走;半夜你睡得正酣,他还在单位忙着改稿件。没过几年,人家就精通了这一行,成为个中翘楚。去年有一天闲来无事,我正看新闻,你猜怎么着?央视的主持人都连线采访他。现在呢?他不仅做自媒体做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开了自己的公司。成为老板后,他更忙了,经常是我这边给他打着电话,刚说三五句,就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人在他背后催着,不得不挂。
头些年爱看娱乐节目,尤其是采访类的,譬如某颁奖晚会结束后,或者明星出去做活动,正好被记者围住的那类。这种时候,但凡记者问及明星的恋情,就某个绯闻旁敲侧击,他们都一律微笑回应:假的,那是假新闻,我哪有时间恋爱?当年我总会觉得他们矫情,窃笑一声:装个毛线。如今回头看,我才恍然,他们说的,或许一点儿都不假。当年的范冰冰,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不是在拍戏,就是走在拍戏的路上。当然,你也可以说她走红毯,走红毯也是在忙,好吗?当年的章子怡,为拍好功夫片《一代宗师》,三年里忙着训练再训练,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当年的郭敬明(他也算半个明星吧)白天忙于处理公司事务,夜里忙于写作《小时代》三部曲,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
如果你认为我举的例子不够,或者不妥,在这里,我还可以给你列一串名单。当你闲散下来的时候,当你庸碌度日的时候,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
马云忙吗?
库克忙吗?
胡歌忙吗?
金星忙吗?
因为《琅琊榜》而火起来的王凯忙吗?
因为《我的少女时代》而火起来的王大陆忙吗?
因为《太子妃升职记》而火起来的张天爱忙吗?
《康熙来了》即将停播,你以为小S和蔡康永就闲着了吗?没有,蔡康永要忙着拍电影了,小S要忙着演电影了。
不好意思,事实就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人士往往都很忙,失败者才有时间“无聊”,才有时间把“无聊”挂在嘴上。不管是我们身边的人,还是遥不可及的明星大腕。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忙起来,从此刻起,好好规划你的人生,一步步,朝着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往下走。
也许你会说,我才不像你一样功利,活着就为了成功,我平生最讨厌“成功学”,我的人生信条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好吧,我相信持这种观念的人不在少数,但你知道吗?最早说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他一定经历了人生的艰难坎坷,最终抵达了他的梦想殿堂,转身回望,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作为一个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客气地告诉你,你那不叫“平平淡淡才是真”,叫“碌碌无为才是真”。
退一步讲,你来人间一趟,短短几十载,即便不为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也要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吧?什么样的人生有意义?追寻理想的人生有意义,忙起来的人生有意义。对不同的人而言,理想可大可小,但只要你忙着追寻,不论结果如何,都是有意义的。关键是,你要忙起来。
现在我想回过头去,回应一下我的同事,同时也告诉每一个人,尤其是我的同龄人:听说你很忙?忙就对了。忙到两个月才看一次电影?那这电影一定很好看。忙到半年才旅一次游?那这旅游必定很难忘。你忙于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健康成长;你忙于处理工作,工作便会日益出色。你每忙一次,就给人生加一次分。人活着啊,忙是常态,不忙才怪。
人生路上,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前些日子去一个亲戚家做客,还没敲门我就听到里面训斥孩子的声音:
“就考这么点儿分数,还好意思去什么欢乐谷玩?隔壁乐乐,也是你同桌,我听他妈说,人家这次测验考了98分,依然老老实实在家看书。”
“妈,我已经两三个月没休息了,再说,这次我和同学都约好了。”
“两三个月没休息算什么?你看人家乐乐休息过一天吗?什么叫约好了,约好了就不能不去吗?不就是出去玩嘛,多大点事儿。”
“妈……”
趁孩子还没哭出来,我赶紧按响了门铃。
三言两语说下来,大概了解了状况。最近一次数学考试,孩子考了85分,说起来,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分数了。要知道,从前的他严重偏科,数学总是在及格线左右徘徊,可以说,85分对他来讲是天大的进步。
但父母就是不满意,总拿隔壁孩子和他比较,而且,还摆出一副特理直气壮的态度:和乐乐爸妈一样,我们送他去最好的小学读书,学习上有什么需要的,我们都尽最大的力量满足他,饭菜给他做最可口的,衣服给他买最新款的,我们付出了所有,他为什么就不能和乐乐一样考个好成绩呢?
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了,这一代的孩子,依然要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每个孩子天资都不同,特长也不同,完全没有可比性,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不公平。当你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拿自己和别人比一比?人家父母能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吗?不可能。
所以啊,不要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而要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进步。
有一个同学,平日里总是喜笑颜开,耍嘴逗贫是他的长项,一大群人里,他总能带动气氛,将原本沉默的“剧情”推向高潮。用他的话说,人越多,他越兴奋,有一种气吞山河、掌控全局的感觉,很带劲儿。
可最近,他郁闷了。周末大家出来聚会,他也不怎么讲话了,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角落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喝着茶水,玩起了深沉。
经过一番追问我们才得知,工作一年来,身边的同事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获奖的获奖,唯独他什么也没捞着,三百六十五个日子过下来,总觉得没有进步。看着别人一步步往上爬,唯独自己停在原地,那种感觉,很不是滋味。
其实啊,他之所以看不到进步,原因很多。首先,和别人比起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一点儿也没用上,目前的工作丝毫不熟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其次,升职加薪是需要年限的,他工作才满一年,就想到了这块,未免猴急了点儿;最后,获奖是有名额限制的,整个单位两三百人,新人奖只有两个名额,轮不上不是很正常吗?
平心而论,比起当初的自己,他进步挺大的。从一个什么都要问别人,脑子一团糨糊的菜鸟,到如今不仅可以独立完成工作,而且时不时还能帮别人搭把手的职场新秀,这进步还不大吗?简直像大变活人好吗?
是的,他不是没有进步,而是将过多的目光放在了别人身上,而忽视了自己的光芒。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步伐也不一样,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脚步而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身边一些写作的朋友也不例外,写着写着,就很容易走入和别人比较的怪圈,从而挫败感连连。
起初,大家都抱着喜欢文学的初衷开始写作,心思特别单纯,就是想表达,有一些念头沉淀在脑海里,有一些故事的框架在心头若隐若现,不吐不快。一个灵感乍现,一个段落敲打出来,一篇文章出现在眼前,这个遣词造句的过程,在文字海洋里游弋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身边人陆续写出一篇篇红文,一家家出版社找过来,甚至在网络上开始小有名气,成了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而自己依然藉藉无名,这时候,就有人开始坐不住了。你禁不住会想——唉,自己怎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或者,果然自己没天分,不是写作的料,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在自怨自艾中郁郁终日。
其实,事实远非如此。你将太多的时间放在了看别人怎么走路,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路。你以为自己原地踏步,其实早将过去的你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不信的话,你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和最近的一篇文章做一下比较,你可以想想一年前的自己,是不是一个月也写不了两篇文章,而现在的你,一周都可以写四五篇。是的,不论文章质量还是自身的勤奋度,都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比赛,那么我想说,在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你的对手只有你自己,你只需要超越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每个人的目的地都不同,你无须追逐别人的脚步,亦无须羡慕别人的光芒。
竭尽全力,把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做好,也就做好了一件大事。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优秀了一点点,你就是自己的No.1。一天比一天进步,就是最大的进步。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如果有,那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请记住,你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别人。做好你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珍惜那个向你输送负能量的朋友
01
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和朋友关系最亲密?
于我而言,是当他向我输送负能量的时候。
比如,这学期的数学课好难啊,密密麻麻的公式,那么多,刚弄懂一个,下一个又来了,简直没完没了;又如,你知道吗,上早班的时候,我又迟到了,牙都没来得及刷,脸都没来得及洗,就匆匆赶去地铁站了,唉,咱们上班时间也太早了一点儿;再如,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我突然发现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你说,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的一辈子,有什么价值?
每每听到这样的吐槽,我都觉得我们的心贴得好近。
是的,我有一种被珍视的感觉。身边那么多人,他没有选择别人,而是选择了我来表达他在生活中的挫败感,可见我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他无所顾忌地向我输送负能量,我不能辜负这种信任,理应为他答疑解惑,疏散心结。
他哭的时候,我愿意借出一只肩膀,因为我知道,当我感到寒冷,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敞开自己的怀抱。
02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藏宝盒,在那个盒子里,放着高三那年我和几位朋友的往来信件,一封封,被我仔细地码在一起。
说是高三,其实是高四。是的,我高考失利,复读了,而我的朋友们都考取了他们理想的大学,陆续离开老家,去远方的城市求学了。
复读生活压力巨大,加上青春年少,正是“强说愁”的岁月,负能量爆棚,我迫切需要一个和外界交流的渠道,治愈自己,迫切需要一盏灯,在独自奋战的漫漫长夜里,照亮脚下的路。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们开始写信。
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读来,无非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
宿舍里有个同学总是排挤我,我应该告诉老师,让他来调解一下,还是搬出去住?或者,月考排名又下降了,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叫我出去谈话了,你说,我这成绩还会变好吗?又或者,出去买《萌芽》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回到学校,衣服和杂志全湿了,我是不是很倒霉?
他们总是耐心地开解我,一边开解,一边讲着大学生活的美好,以此激励我好好读书,我所向往的生活,只要努力,终将到来。
恍然间,许多年就过去了。
他们工作的工作,成家的成家,有的甚至生了孩子,当上了爸妈。大家都很忙,再不像学生时代那样可以有余暇一起打闹,互诉衷肠。
但,每每想起那段通信的岁月,想起那个充满负能量的自己被温柔相待,心底便会生出一丝温暖。是的,亲爱的朋友,我希望你在每一个难挨的关口也能想起我,给我打一个电话。
我时刻等待着,按下那个接听键。
03
大学同学阿强,我们私下里都叫他强哥,是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风云人物。
他一人身兼数职——班长、篮球队队长、学生会主席,甚至,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晚会上也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穿着笔挺的西装,留着时下流行的发型,温雅地介绍嘉宾,主持节目。
我一直觉得他是我们的庇护神,是超级英雄一样的存在。任何时候,风雪袭来,我们都可以躲在他身后。没有什么可以击败他,只要他一个微笑,整个世界似乎都变暖了。
直到大四那年夏天,临近毕业的某个晚上,他叫我出去在路边摊喝啤酒撸串儿。喝着喝着他突然就哭了,手里的肉串刚吃了半截,随手丢在了地上。望着他颤抖的肩膀,簌簌而落的泪水,以及脏兮兮的嘴角,我瞬间难过得不能自已。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他也有这么脆弱的时刻,需要我们安抚。
那天晚上,强哥说了好多话,似乎把大半辈子的话都说尽了,说他失败的恋情,说学生会里的尔虞我诈,说遥不可知的未来。以前,强哥一直站在我仰望的地方,那一晚,我才觉得他就在身旁,是可以勾肩搭背的兄弟。
毕业以后,强哥是我为数不多的经常联络的朋友之一,我珍惜这样的朋友,因为,他愿意将自己不堪的一面给我看,把我当朋友。
04
由于写作的关系,加入了几个作者群。其中有一个群,我甚是喜欢。
喜欢它什么呢?群里的作者们个个真性情,想说什么说什么,没有虚假的客套,高兴了就聊高兴的事,难过了就互相吐槽,一时间,负能量在群里交汇、碰撞,最终“负负得正”,以欢乐的“斗图(互相发表情)”活动收尾。
是的,互相输送负能量,反倒是一件挺正能量的事儿。
比如,有人吐槽被退稿,然后就有人吐槽连稿子都写不出来了,再然后,“跳楼死一死”的心都有了;再比如,有人抱怨出版社给的版税低,就有人抱怨压根儿没有出版社联系出书,随后,就会出现“这辈子都没有出书的希望了”的哀叹。
总之,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不知不觉间,负能量在互相“攀比”中渐渐消失了,甚至,周围洋溢起一股欢乐的气氛来。
一个只有正能量的人是不正常的,作为一个生命体,我们需要偶尔向外界输送负能量。这样一个“排毒”的过程,在我们的人生里,是不可或缺的。
找到一个和你“以毒攻毒”的朋友,一起健康成长,实在是一桩幸事。
05
如今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不允许负能量存在的时代,太多的文章告诉我们,远离负能量朋友,去靠近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
可是,每个正能量的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负能量,我们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郁郁寡欢的岁月。
而作为朋友,在我面前,我希望你能够舒服地做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而不是向我强撑出一张笑脸,背地里再哭给自己看。朋友一场,我不希望我们之间只有礼貌性的寒暄,我不希望我们之间的对白是“你好”“再见”。我愿意做你一辈子的“树洞”,你所有的委屈、困苦和不甘,我都洗耳恭听。
什么是朋友?不就是在别人面前我盔甲傍身,刀枪不入,在你面前却可以褪去所有伪装,安心地做一个柔弱的孩子?
请珍惜那个向你输送负能量的朋友,因为,一个愿意向你输送负能量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我在北京,但不是北漂
01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我从沉沉睡梦中挣扎着醒来。嗯,五点三十分,刚刚好。我关上手机闹铃,打开床头的台灯,揉揉惺忪的眼睛,命令自己掀开被子,开始起床。
上厕所,刷牙,洗脸。洗头?哪有时间洗头,浸湿要花时间吧,涂洗发水要花时间吧,吹干也要花时间吧?是的,不知从何时起,我连洗头的时间都已经没有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擦干脸,拎起椅子上昨晚收拾好的挎包(里面装着钱包、充电器、一本书、手帕纸、耳机、钥匙),关窗?窗子没有打开过,打开还要关上,没有时间,窗帘亦没有拉开过,拉开也是沉沉暮色,锁门,开始一路小跑赶往地铁站。
不出意外的话,五点五十分左右,15号线第一班车会抵达这里。车上人不多,我一般会下意识选择一排座位的靠边位置,坐下来。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可以眯上一会儿,而不至太过困倦倒在座位上。清晨的地铁上,耳畔莫名有股呼啸的风,和着寂寥的灯光,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戴上风衣的帽子,将自己裹了又裹,似乎这样就可以获得某种安全感。
途经十站地,在奥林匹克公园下来,再换乘8号线,途经三站,在安华桥下来,再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单位。这十分钟,于我来说,是黑夜与白天的交替,是梦境与现实的转换,有时阳光和暖,有时雾霾重重,每一位经过的路人,都有一张行色匆匆的脸。
单位楼下有一个煎饼摊,阿姨经年累月地做煎饼,我经年累月地买煎饼,每次都有三五个人在等。我焦躁地看着表,她匆匆地做,摊面饼、打鸡蛋、撒葱花,转眼,煎饼做好了,我一面心里喊着热,一面往嘴里送,同时,脚步不停歇地往前赶。是的,我要赶在七点之前到达单位,坐在自己的格子间。
睡眠不足的结果往往是,七八点钟很兴奋,一旦过了九点就开始犯困,困到完全不能看电脑屏幕,一看就晕,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冲一杯咖啡,让自己保持清醒,继续工作。
就这样,一杯咖啡喝完,再续一杯,午饭时间到了。点一份午餐匆匆扒拉完,将用过的饭盒丢进垃圾桶,继续进行下午的工作。
或许心里明白下午四点下班吧,有了这个意识,反而产生了度秒如年的感觉,就像春运期间,坐在一列归家的火车上,那种焦灼与迫切,难以言喻。一秒、两秒、三秒……终于,四点了,我默默在心底为四点敲响了钟声,开始拖着疲惫的身躯行尸走肉一般往地铁赶,往出租房赶,更确切说是,往出租房里的那张床赶。
快则五点一刻,慢则五点半,我就能打开房门,把自己像死尸一样丢在床上了。
昏睡两个小时,洗把脸,开始一个人叮叮当当地做饭。其实,大多时候听不到叮叮当当,因为无非煮碗泡面(一来实在不想出去买菜,二来小区超市的蔬菜很贵),心疼自己了,就加个蛋。
吃完饭,刷好碗,打开电脑,在所谓梦想的激励下,开始写赚不到什么钱也没多少人看的文章,或者,扭亮台灯,拿起架子上的书阅读,充当一把文艺青年。
这就是我在北京的一天,连乏味都没有力气说出口的一天。
02
过年回农村老家,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各种串亲戚。
大年初五去了外婆家。
听说我毕业后去北京工作了,表哥走到跟前,笑着说,你研究生毕业,又在北京工作,一定不少挣吧。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没有。
他紧追不舍道,在你哥跟前还有什么不能说的,谦虚什么呀,一个月到底能挣多少?
看情况是瞒不下去了,我只好说,四五千,少的时候四千多,多的时候五千多。
他依然怀抱着希望说,那你们单位应该管吃管住吧?
我强撑起一丝微笑,不无心酸地道,我在五环外租了间房子,月租一千七,单位管一顿中饭。
向来滔滔不绝甚至油嘴滑舌的表哥,第一次陷入了沉默。
他没有再问,我也没有再说。
03
住我家对面的老奶奶,快八十岁了,可说是看我长大的。除夕当天早晨,我们那儿有给老年人送点心的习俗,一般都是小孩子去送,姐姐嫁人了,这事儿自然就落在了我身上。当然了,我也乐意去送,过年嘛,说句新年好,送份礼物,红红火火,暖意融融,多可乐的一件事。
但是,今年老奶奶的一番话,说得我五味杂陈。
她一面乐呵呵地收了点心,一面打开了话匣子,娃儿啊,听说你在北京工作了,可挣下大钱了吧,过年给你妈多少?
我羞赧地笑了笑,说,没挣大钱,我妈也不要。
她立马拉下脸来,气咻咻地道,什么叫你妈不要,她不要,你就不给了吗?你知道吗?你妈养你不容易,那些年大伙儿都穷,你家更穷,要吃没吃,要喝没喝,你妈刚嫁过来的时候,连个正经住的地方都没有啊,她供你读那么些年书,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啊。
顿了顿,她看看我的脸色,语调缓和了些,继续道,娃啊,奶奶说的都是实话,你也别生气,你说没挣大钱,再不挣大钱,一个月也要万儿八千的吧,现在去北京打工的,都四五千四五千往家挣,你诓不了你奶。听我的话,多多少少给你妈点儿,是个心意。
我也只能点点头,转身离去。
我要如何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老太太解释学历和工资的关系呢?怕是越解释越乱,越解释越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吧。从小到大,我妈为我吃了多少苦,我不比谁都清楚吗?
读初中的时候,我住校,学校伙食差,整日清汤寡水的,我妈偶尔看我一次,带我去镇上的小餐馆吃饭,两个人点一碗肉丝汤,我把肉丝捞完,她喝汤;读高中以后,学费贵了不止一个等级,我每月月底回家,还要拿生活费,一个农村妇女,能有多少挣钱的渠道?我妈从来不说苦,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年,她为了筹到钱,急得私下里落了多少泪;我高考成绩不理想,勉强去读了一个大学,终究还是读不下去,中途辍学,我妈千里迢迢去接我。穷啊,啥东西都不舍得扔,寄回家又要花钱,我妈索性将被子凉席脸盆拖鞋等一大堆东西卷在床单里,扛在膀子上,自己背了一路。多少年过去了,她现在还胳臂疼,喝了多少汤药不见好。
我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她过得好,希望她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不为衣食所忧,不为儿女的事犯愁,想打麻将就打麻将,不想打麻将了,就站在大门口,一面嗑瓜子儿,一面和乡亲们唠唠嗑,吹吹牛。最好是,我一摞一摞的钞票寄回家,让她余生都不再为穷而折腰。最好是……
是的,我有这个愿望,但我有这个底气吗?
04
头几天收到大伟的短信,说他要结婚了,请我届时光临,寒舍定将蓬荜生辉。是的,多少年了呢,他还是改不掉那个矫情的口吻,堪称“转文界”主席。我回说什么时候呢。他说五一。我说五一不还早着呢嘛。他发来一个龇牙的笑脸,这不提前让你感受一下我新婚的喜悦嘛。
是的,我挺喜悦的,我挺开心的。大伟是我发小儿,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的同学,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河湾里捉过泥鳅,考试的时候相互传过小抄,“革命情谊”非同一般。如今他工作稳定,有车有房,新婚在即,儿女成双(哈哈,对,还没办婚礼呢,他就先当了爹),我能不开心吗?
我只是有些感慨。
大伟大学毕业就考了老家的公务员,在县委工作,闲职一个,大多时候,无非看看报纸喝喝茶,或许,刷刷微博喝喝奶茶。工资说不上高,但在我们那个小地方,足够维持生计,甚至还有盈余。老家的房子又便宜,他在县城买了一套三室两厅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统共才花去三十多万。女朋友呢,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考了老家的教师,在县一中任教。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羡慕他吗?我似乎没有理由不羡慕他。
北京的房价压死人,照目前的工资水准,兢兢业业地工作三十年,能买一间厕所都成问题。不都这么说吗?大城市的一张床,小城市的一套房,如此血淋淋的写照,北京堪称代表。还有,众所周知,北京盛产雾霾,一年到头,能有几天阳光普照的好日子?每个步履匆匆的行人,都像一台沉默的吸尘器,尽职尽责地将每一缕尘埃吞进肚子里,供五脏六腑品尝……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待在北京呢?我为什么抛下老家的安逸,做个前途渺茫的北漂呢?
05
这个问题,我不是没有想过的。
无数个暗夜里,望着窗外的月亮,或者床头的台灯,我都在想,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京?当无端遭受歧视,遭受不公平待遇,一个人受了委屈,忍住眼泪不让它流出来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京?当每一个工作日吃着万年不变的盒饭,为这顿多花了五毛、那顿多花了一块比较来比较去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京?当两三个月看一场电影,连桶爆米花都舍不得买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京?当给老家打一次电话都要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交一次房租就像割一次肉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京?
为了我的梦想,是的,为了我的梦想。
我知道,这是一个羞于谈梦想的年代,这是一个梦想贬值的年代,在这个经济压力巨大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应该为一日三餐而活,为温饱而活,为生计而活。做一个务实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梦想家,似乎更值得大家尊重。
但我还是要说,我之所以留在北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在北京,但我不是北漂。我不喜欢“北漂”这个词,不喜欢它饱含的自怨自艾的苦情味儿,似乎来北京不是一种自主选择,反倒像谁拿刀架在脖子上的一种压迫——不得不来。多少自诩为北漂的年轻人,整天挂着一张苦兮兮的窦娥脸,给谁看呢?
究竟是留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到小城市谋生,是努力拼搏的日子更有意义,还是岁月静好才是生活的本质,都是一种自主选择,无所谓好坏。我只想说,既然你来到了大城市,来到了北京,何不好好奋斗一番呢?趁年轻,趁还有一腔热血,何不将它洒在自己炽热的梦想上?只要心中有梦,就永远不是北漂。
是的,生命在于折腾,趁自己还能生龙活虎,请好好折腾,尽情折腾。别怕苦,别喊累,我们今天的苦累,都是明日勋章上闪烁的光。如果你也在北京,当你熬不下去的关口,请记得还有我,和你一样摸索前行。
不怕。
脆弱从来不是伤疤,你无须遮掩
01
刚才去吃早饭,邻桌是一对母子。母亲看上去三十来岁,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戴着小黄帽和红领巾,书包斜挂在椅子上,上面印着小熊的图案。附近刚好有个小学,他们是去赶早课吧。
正吃着,一不小心,男孩将滚烫的米粥洒在了身上,同时,半只手也难逃厄运。一时间,男孩的眼泪涌上来,虽没有哭出声音,但那表情,看着比哭出来都难受。
“把眼泪憋回去,听到没?”妈妈瞪了小男孩两眼,“不就是洒了粥嘛,男子汉大丈夫,也好意思哭。”
“疼啊,妈。”男孩忍不住嚷了一声。
“疼疼疼,你都多大了?马上要读三年级了。”妈妈一面指着眼前的餐纸,一面对他说,“快,自个儿擦擦。”
男孩默默擦完手,又站起身来,慢慢地擦拭裤子。
“这才对嘛,多大点儿事。你长大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坚强。想哭了,也要忍着,知道吗?”妈妈赞许地望着他。
“嗯。”男孩点了点头,眼眶依然发红。
02
这让我想起一个学姐来。
她从小家贫,兄弟姐妹多,确切说,是弟弟妹妹多,父亲呢,又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出车祸死了。从那年开始,学姐说,她再也没有哭过。因为一家人都要靠她了,她怕自己一哭,整个家都垮了,尤其是母亲,她要帮母亲撑起这个家,让她骄傲。
十二岁,她刚读初中,为了按时交上学杂费,不上课的时候,哪怕课间十分钟,她都在学校捡瓶子,就是那种矿泉水、酸奶瓶子。她捡上一周,装在一个编织袋里,周末休息的时候,再一个人送到废品收购站,换得很少很少的一点钱。然后,回来的路上,再去舅舅的小餐馆帮忙擦桌子、洗碗,到了月末,舅舅会给她一点儿钱。
那几年,她妈妈在纺织厂打工,为了多挣点儿钱,人家都是三班倒,她天黑干到天亮,吃住都在厂子里,只在周末,或者临时有事才回家一趟。妈妈顾不上她,她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用她的话说,哪里顾得上委屈,早忘了眼泪的滋味。
就这么生生往下熬,终于,她考上了大学。但是,大学学费贵啊,她要强惯了,一点儿也不想让别人看到她的脆弱。本可以申请贫困助学金,她都拒绝了。从考上大学的那年暑假开始,她就一直在打工,四处打,有时一天兼三份,上午干完了这一家,下午又去另一家,吃了晚饭,还要再去一家接着干。
学姐说,不怕你笑话,KTV的点歌小姐我都干过。有时候,难免有客人动手动脚,她依然强忍着,撑出一张笑脸来,实在过分了,她最多辞职不干,也从不会哭。哭有什么用啊,没有用。她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努力,她找到了一家理想的单位。由于专业能力强,很快升职加薪,成了部门主管。她终于不穷了,终于不怕了,她也穿着职业套装,脚踏细高跟鞋,像模像样地出入高级写字楼了。
这时候,她谈了一个男朋友。一开始,两个人你侬我侬,甜甜蜜蜜,后来,就开始出现裂痕。男朋友嫌她太强势,从不会服软,不管遇上多大的事,承受多大的压力,她从不会哭。男朋友说,他像和一个机器人在谈恋爱,他期望的小鸟依人,从未在学姐身上出现过。
后来,她又陆续谈过几个男朋友,都因为同样的原因,分了。
学姐十分委屈,每次分手后,都会在群里大倒苦水:我实在搞不懂,难道坚强还有错了?
03
实习的时候,碰见一个姑娘,她是单位里最爱笑的一个人,眼睛不大,见了谁都眯起来,特可爱。同时,她也是最爱哭的一个,尤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关口。虽不至号啕大哭,但总会忍不住流几滴眼泪。
大家都很喜欢她,不管跟她说话还是不跟她说话,甚至就只是看她一眼,都觉得舒服。
有一次,午间吃饭,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又听到她格子间传来了哭声。走过去才知道,原来她在看韩剧,正看到男女主角分手的时候,讨厌的女二还扇了女一一巴掌。她一边咬牙切齿紧握拳头,恨不得下一秒就冲进屏幕里,一边哭得稀里哗啦,止也止不住。
我们都笑了。一瞬间觉得,大家都不是在单位,而是在学校,又回到了那轻松惬意的校园生活。
是的,是她的存在,让整个单位气氛都变了。原本紧张压抑、令人窒息的工作氛围,突然被她打通了一个缺口,有了人气,浓浓的人情味儿荡漾开来。
唔,就一个感觉,真舒服。
04
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我们通常所受的教育也是,你要坚强,你要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而我想说的是,脆弱从来不是伤疤,你无须遮掩。无论到了哪个年纪,你都有脆弱的权利。因为,你是一个人,你有七情六欲。我们要不动声色,我们要坚强,这些都没错,但是,请不要强做坚强,不要隐藏声色。走累了,撑不下去的时候,就蹲下来哭一哭,哭完了,擦干眼泪,继续上路。
要知道,你笑起来很美,你哭的时候,更动人。社会很残酷,你要活得有温度。
你之所以比父母强,是因为站在他们的肩上
上周六去朝阳公园看了场《美人鱼》,我左手边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再往左依次是她女儿、女婿以及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入场早了点儿,孩子坐不住,捧着爆米花在座位间走来走去,一会儿要找姥姥,一会儿要找妈妈,妈妈怀里还没坐热,又坐在了爸爸的膝盖上,一副暖意融融的场面,羡煞旁人。
电影即将开场的时候,孩子的酸奶不喝了,硬要姥姥喝。
老太太乐呵呵地吸了一口,随即咧开了嘴巴,直嚷着不好喝:什么奶啊,这是?又稠又涩。
女儿白了她一眼,接话道:这奶还不好喝?这是最好的奶了,好吗?酸奶都这样,真是没喝过东西。看老太太还愣在那里,她又加了句:不好喝你就放扶手上,扶手上有个洞,看见没?
老太太随手放在了右边,也就是我的扶手上。
看在眼里,女儿强压住火气说,不对,放错了,左边才是自己的,真是啥也不懂。
我赶紧给她摆手,示意没关系。
这时候,老太太一面转移酸奶,一面凑近我耳朵说,刚从农村出来,没进过电影院,让你笑话了。
我连连说没事儿,朝她笑了笑。
电影开始了,大家纷纷戴上了眼镜。老太太戴了约莫五分钟就嚷着晕,头晕。一旁的女儿终于忍不住了,厉声对她说:“晕就出去吧,出去等我们,拿上孩子的羽绒服,就在影院门口等着,哪里也别去。”
老太太羞赧地笑了笑,开始往外走。女儿望着她的背影直撇嘴:“真是没见识,3D电影都不知道。”
女儿也许并无恶意,像这样的吵嘴,也经常发生在我们和父母之间。但不知为何,一时间,我心里升起一丝凉意,本来一部充满了欢笑、温情和大爱的《美人鱼》,结果看得五味杂陈。
是的,和身居都市的我们相比,农村的父母没见识。可是,正是他们的没见识,成就了我们的远见卓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和一个个土坷垃打交道,才换来了我们踏入城市的资本,才撑起我们一步步向着理想迈进。
我们图一时口舌之快,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在杭州读书的时候,我曾以学长的身份接待过入学报到的新生,其中有一位来自甘肃的男生,令我印象格外深刻。
由于路途遥远,他的父母大概不放心,全程陪送而来。近年,虽说新生报到父母陪送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但就研究生阶段而言还是少之又少的,整个学院像他这样的学生,至多不过两三位。
男生或许意识到了这点,一进校门就满脸尴尬,且将这种尴尬发泄在父母身上:爸,不要把行李扛在肩膀上好吗,怕人家看不出咱是农民吗?妈,车上吃剩的面包丢掉吧,总拿在手里像什么样子!
在家长休息区,父母还未落座,他就开始了三令五申:去宿舍的时候你们不准帮我铺床,我自己会铺,你们在外面等着就行;去食堂的时候,你们不准帮我打饭,我自己会打,你们老实坐着就行;另外,能少说话的时候就少说,能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说,听到没?
言辞之间,完全像训斥两个不听话的孩子。
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我们读了多少年书,为什么却连我们的父母还读不懂,还学不会尊重?是的,他们是没见过多少世面,但正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才拼命让你能见上世面。他们坐井观天了多年,才换来了你今天的一望无垠。
在所有同事中,A先生是和我关系最铁的一个,我们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仿若学生时代的前后桌。一次单位组织出游,每到一处景点他都要买很多纪念品,并用精美的盒子装起来,小心翼翼,万般珍视。
众所周知,景点附近的纪念品大多花里胡哨,并不实用,而且价格昂贵,在多数人眼里都是骗游客钱的。于是我向A提出了疑问。
A笑了笑说,我想带回家里给父母看看,给兄弟姐妹看看,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农村,更别说外出旅游了,这也是增长他们见识的方式之一吧。顿了顿,他拿出手里包装好的菩提子手串向我挥了挥,说,这手串送给我妈妈,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来西湖看看,而这手串正是在西湖买的,算是间接弥补她的愿望吧。A叹了口气,望着远方,憧憬道,等哪天攒够了钱,自己买辆车,一定带上父母满世界转转。
我暗暗为他鼓掌。
近年来,网络上不是经常爆出这样的事吗?农村妈妈带着一堆土特产千里迢迢赶往城市看儿子,到最后却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无非因为她太土了,玷污了儿子家中光滑如镜的地板怎么办?她要吃饭吧,一手的泥巴,纵使洗干净了也带着土坷垃味儿吧?她要睡觉吧,瞧瞧那一身脏衣服,半个月没洗了吧,脱了都找不到地方放呀。
你现在混得人模狗样,脚不沾泥地出入高级写字楼,却忘了自己是吃着谁的奶长大的。你把狗剩改成Tom,企图洗白自己的“黑历史”,却忘了正是这段“黑历史”,才给了你今天洗白的机会,让你光芒万丈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你之所以比父母强,是因为站在他们的肩上,是他们托举着你看到了更辽阔的远方。你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滴血液都源自于他们,是他们为你打开了这个世界的大门。没有他们,你连一粒尘埃都不是。
是的,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尽孝之前,请先学会尊重他们。因为,尊重他们,就等于尊重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