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0500000003

第3章 译者序(2)

在德累斯顿,叔本华收获最大。除了和一位出身卑微的姑娘发生恋情之外,他从男欢女爱中跳出来,一下子钻进悲观的印度哲学和佛学,“在无中我希望找到一切”。《吠陀·奥义书》让他深深痴迷。叔本华接触的佛学显然是小乘佛教的内容,否则不会那么悲观;因为能够在理论上说明轮回问题的,只有大乘佛教才能做到。在奔三之年,叔本华花费四年工夫,沉思、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该书构建了他完整的哲学体系。1818年,叔本华在写给书商布洛克豪斯的信中信誓旦旦地宣称:“我的著作是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并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体系,因为这不是对某种已有的哲学体系的新阐发,而是将一系列迄今还未有人想到的思想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第二年年初,这本书刚一出版,就得到了歌德的热烈赞赏。

不过,令叔本华大为失望的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出版一年多后,仅仅售出一百多本,其余都被当作废纸处理。而直到1920年,学术界才有了该书的第一篇书评。叔本华愤愤不平,“我们可以看到,在塞涅卡那个年代,无赖们与卑劣同为一丘之貉。为了使佳作不为人所知,无赖们恶意地保持沉默,假装视而不见,施展压制佳作的艺术。这正如我们时代的无赖一样,他们因嫉妒而紧闭嘴巴。”于是,他就和自己的对手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较上了劲。

1820年,叔本华申请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师的一职得到批准;与此同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如日中天。黑格尔的哲学是严密的理性主义体系,而叔本华则是主张超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两者可谓针尖对麦芒。为了和黑格尔一较高下,叔本华主动向校方提出,把自己一周三次的课程安排在与黑格尔同一天同一时间段。然而,事与愿违,在上课时,黑格尔那里座无虚席;而叔本华的课堂上冷冷清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他开设的第一门、也是唯一一门课以失败而告终。

对此,叔本华即使到了晚年也耿耿于怀,不忘在本书中拉黑格尔来说上一顿:“但是,如果名声在逐渐消逝,如果它被时代所抛弃,那么这个名声其实不是真实的,或者说是受之有愧的,只是因为一时的过高评价而产生。它完全就如同黑格尔所拥有的那种名声。利希滕贝格对此描述说:‘他被一个友好的候补委员会吹得天花乱坠,在空洞的脑瓜中响起回声。但是,后世有朝一日会敲打那奇形怪状的语言空壳,探询那空余漂亮鸟巢的时髦,请教那寓居者已死的合同,这时,所有人发现里面空空如也。那毫无内容的思想也无法信心十足地说:‘请进!’对于这种名声,我们只能付诸一笑了。’”

进入而立之年的叔本华处处不得志。1822年,他灰溜溜地离开柏林大学的讲坛,到意大利去旅行。1823年,他回到慕尼黑,还忍受各种病痛。而母亲剥夺他对她的财产的继承权。1824年,他到伽施太因浴场养病。1825年,他重返柏林,1826年再次开设哲学课,而听者寥寥。在接下来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学习西班牙语,翻译些许西班牙著作,但书商拒绝将之出版。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和柏林歌剧院的合唱队员卡洛琳有一段颇久的恋情。这期间,在一次与卡洛琳久别重逢的约会中,由于女邻居、裁缝马奎特说话大声,叔本华在盛怒之下,将马奎特推下了楼梯。为此,叔本华惹上了长达五年的官司,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最终,法院判他每年付给女邻居15塔勒的终身赔偿。1831年,柏林霍乱流行,叔本华迅速逃离了这座被他称为“土匪窝”的城市,也从此永远结束了在大学的任教工作。“学院和哲学讲台也只不过是招牌而已,是智慧的外在假象。”叔本华的这句话听起来不无酸意。

1832年,叔本华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并且一住就是28年。直至去世,他都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期间,1836年的《自然界中的意志》,1841年的《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846年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这些都没有引起任何轰动。这种遭遇也最适合过一个隐居的生活了:

每一个天资优异的人,只要他并非那占了人类六分之五的庸人——大自然只赠予他们可怜的智力——那么,等到他年过四十之后,他就很难摆脱某种厌世情怀。因为他很自然地由己及人地想事情,于是就逐渐变得失望起来。他明白,无论在头脑中,还是在心理上,甚至大部分情况下两者兼而有之,别人都远逊色于他,不可相提并论,因此他也就喜欢避免与他们同流合污。因为一般而言,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内在价值,对于孤独——每个人与自我的交往——有人喜欢,有人憎恶。

在法兰克福,叔本华花了六年时间,将自己所写的散文和随笔整理、润色,集结成书,命名为《附录与补遗》。1851年,叔本华的朋友与崇拜者费劳恩斯泰德说服出版商将之出版,印数只有七百五十册,而叔本华只获赠十册为稿酬。当时正值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德意志到处都笼罩着悲观主义。叔本华在此书中的消极的“幸福学”,终于被时代所印证,在叔本华的智慧的点拨之下,德意志的中产阶级如梦初醒。此书一时洛阳纸贵,而叔本华的名声一时传遍德意志,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被人们争相阅读。这些,都被本书一一预言到了:“我们也可以把名声比作冬梨,它在夏天生长,在冬天的时候就可以享用。一个人,在垂暮之年,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足以告慰的,只有将他年轻时的全部能力,铸造成一部作品,一部永不会随着我们老去的作品。”

年过花甲的叔本华在姗姗来迟的名声面前,性情和善了许多。不过,热闹平息一点之后,他的生活中鲜有亲朋好友造访。他生活极有规律:上午休息或写作,下午阅读,傍晚和小狗“阿托姆”(意为“世界精神”)一起去散步,他在文中写道:“几乎没有哪条狗可以担得起伟大的友谊,更别提人了。”晚上他常常去剧院或者歌剧院,睡前还要阅读一会儿。

此时此刻,他的对手费希特和黑格尔,他的好友歌德,他的母亲约翰娜,他的妹妹,都一一撒手人寰。叔本华早就预料到了这些,只不过笔下少了锋芒和偏激:

人之垂暮,其根本特征就是醒悟。幻相消失了,而在此之前,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刺激,也促使人们去打拼。我们领悟到,世间的辉煌、奢华、荣耀,无非虚无与空泛;我们也领悟到,在我们所梦想的事物和所渴望的享乐背后,所暗含的意义微乎其微;我们最终渐渐领悟到,我们的整个生存,无非是贫乏和空虚的。只有年过七十,我们才会领会《旧约·传道书》中的第一首诗。但也正是这首诗,我们才会郁郁寡欢。

纵观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在叔本华的一生之中,童年是最为值得回忆的,他也对幼年的直观认识最为看重。而青年时代在大学中,除了哲学思考,对菲利斯特人和“荣誉人士”的批判成为他的主题。在成年阶段,他诸事不顺,且没有自己的妻子儿女,于是,在这本书中,关于成年阶段的叙述几乎是一笔带过。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早在年幼时,他也许已厌倦了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和虚情假意了吧?

孤独,是叔本华一生的主旋律:在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他害怕孤独。在青年,他不屑与菲利斯特人和“荣誉人士”为伍,“年轻人的主要课程应该是学会忍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和心灵安宁的一个源泉。”而立之年,事业与家庭一无所成,更使他对人生心灰意冷,提前进入了晚年。美因河畔,那位老者执意偏居一隅:“谁只有变老了,他才会对生活有一个完整而妥当的态度。因为对于人生的整体和它的自然进程,他不止像其他人那样,只知道入世的生活,他还鸟瞰出世的人生。然后,他借此就完全领悟到生活的虚无所在;而其他众生始终还认虚为实,误以为他们所执着的真实终将来临。”在孤独之中,叔本华把生命的本质领会成意志,孑然一身,构筑自己的哲学人生。

也正是由于没有家庭生活,感情在本书中的分量极少。不和睦的童年,夭折的恋爱,成年的困顿,这些使得叔本华带着冷峻的感情,在45岁时就开始了在美因河畔的隐居生活。而在他的这本书中,其文笔说得好听是幽默风趣,说得难听就是尖酸刻薄。“在这个世界,‘用灌铁的色子玩游戏’,我们要有钢铁一样的性格,以铠甲抵挡命运的打击,以战斧对付别人的进攻。因为人活一辈子,整个就是一场战斗,我们每前行一步,势必少不了一番厮杀。”有心的读者如果对叔本华的一生与其人品有所了解(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除了对动物的仁慈之外,在叔本华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完全是自私的),那么,对于本书中优美华丽的文采,特别是在书的四分之三之后,读者应该自有取舍。《人生的智慧》毕竟不完全是智慧,其中有些只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

在叔本华法兰克福家中的书房里,书桌上有一尊镀了厚厚一层金箔的佛像。佛像旁边是康德的半身塑像,康德(1724年—1804年)写下“三大批判”,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影响不仅在近代哲学,更在现代哲学。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现象界与本体界互相对立的二元论,前者是感性和知性作用于其上,后者则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领域。在叔本华的体系中,这种二元论被发展为表象与意志的关系。沙发的上方悬挂着歌德的油画像。歌德(1749年—1832年)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为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其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使他蜚声文坛,叔本华在本书中引用了不少歌德《西东诗集》的诗句。此外,还有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的画像。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神学家笛卡尔(1596年—1650年)的画像也陪伴着叔本华,同样,这位法国同行也是一个二元论者。当然,叔本华各个时期的画像,还有许多狗的雕塑也是少不了的。显然,叔本华是要想让这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在他那里获得永恒的生命了。

也许叔本华还要在书房里挂上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的画像,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建立二元论的理念论。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推向顶峰,也是欧洲古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逍遥学派。还有,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前270年)的画像也应该伴随着叔本华。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幸福学”的倡导者,叔本华像他一样,鄙视人生的感性享乐,把幸福视为没有痛苦的生活。而伊壁鸠鲁本人所开创的伊壁鸠鲁学派在本书中也屡屡被提及。与之相反,“幸福论”所主张的人世中的幸福,在叔本华眼中,必然会导致痛苦。

1860年9月9日,叔本华患上肺炎,他自信身体还硬朗,拒绝就医。同年9月20日,叔本华早上起床时,身体一阵抽搐,然后摔倒在地,不过并没有感到多少不舒服。第二天,叔本华像往常一样起床,用过早饭,管家打开窗户为他的房间换上新鲜空气,就退出房间。过了不久,当叔本华的医生来看他时,他已经与世长辞了。遵照叔本华的遗愿,他的墓碑上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就再没有其他文字了。

注释:

[1]15世纪末德奥地区的通用货币单位。

同类推荐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其实就是懂幽默

    其实就是懂幽默

    怎样的建议才更有效?如何回应才能摆脱尴尬的场面?怎样拒绝才能不伤人?本书告诉你,一针见血的真心话,不一定非要板起面孔严肃地说出来,轻松幽默地表达,效果会更好;面对他人的出言不逊,与其暴跳如雷、针锋相对,不如用一句幽默而颇含深意的话让其有口难辩;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时,不需要强硬,用幽默的话语加以暗示,既能博人一笑,又引人深思……幽默能打破思维定式,穿越情绪的防火墙,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把黑白的语言变得多彩。幽默,是化解困境的有力武器。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2015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家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到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师生的征文130多篇,本书收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发言和优秀征文31篇。内容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
热门推荐
  • 血炼之体

    血炼之体

    一个地球上的三无青年,莫名其妙的重生到了一个妖兽横行,修士漫天的奇幻世界。伴随着他的,只有一个三年都没有启动的不靠谱系统。。。
  • 雪拥蓝关

    雪拥蓝关

    感动百万读者的爱情传奇!伶人往事至美情深,国剧宗师时代传奇,浩瀚动人京剧之美!《雪拥蓝关》未出先热,网上连载吸引百万读者热情追捧,媒体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签约本书数字版权,并首度尝试在频道各线上平台连载本书内容,这也是央视戏曲频道**次合作纸书出版项目!小儿女的痴恋,在大时代风云中的身不由己,男儿间的情义,与国剧的华美水乳交融;爱情故事动人心弦,京剧之美惊心动魄……
  • 蓝白社

    蓝白社

    墨穷从未想过他会突然拥有超自然能力,直到他朝着太阳射了一箭。绝对的命中意味着他可以是绿茵场上的神,篮球界的上帝,游戏里的大罗金仙……他以此可以轻易地成为人生赢家,华丽地度过一生,财富与权力都不会是难事。正当他以此改变命运,享受人生时,他却见到了自称来自蓝白社的收容人员……当他理解这个在世界暗处执行必要之恶,维护人类安全的组织时,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我要成为蓝白社长。本书收容物、D级人员名词及灵感来源于wikidot上的作品。并根据CCBY-SA3.0发布。
  • 余生不过有你伴

    余生不过有你伴

    秦简上高中的时候天天追着靳煜,非要当他女朋友。八年后,靳煜堵在秦简家门口,拉着她去民政局。
  • 被流放的女将军

    被流放的女将军

    一场流放,一次驱逐。尚渐,你怕吗?你恨吗?不!我不怨亦无悔!能够逃离那个肮脏不堪的世界。能够逃离那个让我双手染满鲜血的世界。我尚渐何其荣幸!杀戮半生,寂寞半世。尚渐以为,她天生便是冷情冷心之人,这一生都不会懂得情为何物。直到……遇见那那个名为尚竹的温暖生物。阿渐,我们一起白头偕老可好?阿渐,打完仗,我们回家成亲可好?阿竹,来到这里,遇见你真好!鲜血染红衣,未亡等归人。何奈归人亡,痴等一世殇。《不忘》
  • 佛说略教诫经

    佛说略教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阳光下的守望(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阳光下的守望(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故事全集)

    亲情如一首永远唱不倦的老歌,古老的曲调中饱含浓浓的真爱;亲情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虽不浓郁但却散发着淡雅的醇香;亲情似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于惊涛骇浪中承载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誓言。拥有亲情,便拥有了世间一切的美好,让这浓浓的爱、悠悠的情化作一缕春风,吹来桃红柳绿,吹开心底似锦的繁花……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 重生房子买买买

    重生房子买买买

    凌晨四点被“七十码”撞得飞起的林依依,居然回到了2002年。她满脑子就一个念头,一两千一平的省会房子!买买买!四五千的帝都房子!买买买!魔……魔都,也想买!还想买!14岁的林小胖表示,学霸,变美,首付,一个也跑不了!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寡夫从良记

    寡夫从良记

    大好女青年郝澄穿越了,成了个穷得叮当响的酸秀才。好在厨艺精湛,可以借此发家致富。马上就能出任CEO,迎娶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看上的高富帅,却是个身份尊贵、心狠手辣的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