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嘉庆初年五省教乱后,乾隆日夜等待前线军情。不想和珅在军机处,将各路军营送来的军情有选择的递送,常报喜不报忧。和珅跌倒之后,延误军情被视为一大罪状,归于五省教乱经年未能平息的重要原因。
嘉庆对和珅恨到家了,曾私下询问军机大臣吴熊光,和珅可有不臣之心。吴熊光看得却是透彻,对嘉庆道:“想谋反的必然要收买人心,比如王莽。和珅只顾捞钱,不顾名声,天下人都厌恶他,所以他不会谋反。”可和珅这样的蛀虫,寄生在大清帝国身上,土壤里的养分都要被他给吸干了。更重要的是,皇帝的权力如何能让他人来分来分去。
有鉴于此,把握大权之后,嘉庆采取系列措施,限制军机处权势的扩张。在擒拿和珅的当日,嘉庆发布上谕,要求各部文武大臣及各省督抚,今后凡有奏折,“俱应直达朕前,俱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此外,还警告不可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并称拆阅奏折之后,嘉庆自然会和军机大臣当面会商,再交各部门办理。
过了十一天,嘉庆再次发出上谕警告称,以前和珅专擅用事,所以有投递军机处另封事件。此后各省所有抄送奏折副本都不得再递送军机处。嘉庆警告,此次整顿后如果还有重蹈前辙者,将重治其罪,绝不宽贷。嘉庆五年,在四川前线镇压五省教乱的广兴,投递奏折时另行咨文送到军机处。嘉庆知悉后,将他降为四品京官,并不得再奏事。
在制度上,嘉庆也加以完善,健全军机处的保密及用人机制。设立军机处的初衷,一是为了效率,二是为了保密。保密工作在雍正年间,及乾隆朝早中期做的很好。但到了乾隆晚年,随着皇帝的老去,和珅的专权,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开始走下风。
军机处台阶上,窗外走廊边常挤满了京内各部官员,他们以禀报公务为借口,过来探听消息。往往奏折皇帝还没有批阅,街头巷尾就已开始风传消息了。宫廷的一切,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八卦消息更是人人爱听。
每日在天子身边的军机章京,自然成了人们打探消息的去处。乾隆年间曾担任过军机章京的策拔克,做了外官之后,利用在军机处的关系打探消息。在寄给军机章京的信内,策拔克甚至探询圆明园同乐园上演的是什么戏。嘉庆知道后不无愤怒:“大内演戏,无干伊事,探询何为?”
嘉庆五年发布谕旨:“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泄漏。”为了加强保密工作,嘉庆特意规定,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处理当日所奉谕旨,不得处理其他各部的文件,其他各部官员不得到军机处去回事,满汉文武大臣不准去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聊天,军机章京办事处不准外人偷窥,军机章京不得将文书带回家办理,京中王大臣不得请军机章京代办陈奏事件。
此外,嘉庆还派御史到隆宗门军机处办公室坐镇,每天监视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如果有泄密事件,可以立刻上奏。同时也让军机大臣监视御史,如果御史迟到或者早退,也可以上奏报告,双方互相监视,以为保密。而在保密的功能之外,御史实际上也扮演了监视军机处的角色,以限制军机处扩张权势。
在军机章京的选任上,以往都是军机大臣挑选可靠的内阁中书、笔帖式充任,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军机处保送章京时,基本上从六部挑选,但工部保送人员被录用者最少,因为工部与军机处工作的切合度最弱。
嘉庆四年又规定,嗣后由内阁、六部从中书、笔帖式中选择人品端正,年富力强,字画端正者,交给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再由皇帝挑选。记名人员则在军机章京有空缺时,按秩序补任。军机章京在乾隆朝尚无定额,此时正式确认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同时规定,凡大员子弟,不得保送为军机章京。当年军机大臣引见的各部人员,有十五人被录用为章京,另有二十人按名次候补。此后每年引见的人员一般在十个左右,录用者有六、七人。
嘉庆十一年,又规定军机章京须经过考试,凡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带领引见。考试时,限时三刻交卷,字数须满三百,过时不交卷者立刻淘汰。此年考试题目是“勤政殿疏”,工部笔帖式董萼得了第一名。
嘉庆四年,因为擒拿了和珅之后,国家事务繁忙,军机处缺人,嘉庆就让成亲王永瑆入军机处帮忙。过了不久,嘉庆觉得不妥,亲王辅政,位高权重,容易滋生弊端,遂让成亲王永瑆退出军机处,并规定此后王公不得入军机处,以免专擅。
看到嘉庆大力整顿军机处,善于捕捉政治风向的御史也开始跟风。
嘉庆七年,御史王宁?上奏,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重,应加以限制。对此嘉庆批驳道,各省所寄信件及所拟谕旨,断然不能让很多人分工承担,交由军机处拟写发放,事有统汇,能提高效率。而军机大臣奉旨撰写谕旨,并不是将皇帝的权力转给军机大臣。“我朝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将此奏掷还。”
嘉庆十年,御史何元烺上奏,请将军机处名称加以改变。何元烺认为,军机处所承办的都是军事事务。现在军事事务已告停,似应更改名目,以表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对此奏嘉庆予以否决。嘉庆认为,自雍正年间创设以来,军机处这一名称沿用已久,所负责的谕旨及文书工作均是大事,并不是专一于军事事务。现在三省教匪叛乱已经肃清,四海升平,不改军机二字,才表示真正天下太平。
嘉庆对于军机处的系列改革,起到了拨乱反正之效,使皇权得到了加强,也使军机处在制度与法律上被确认下来。
然而,嘉庆朝初期出现的“咸与维新”,却没有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在官吏选拔任用、官制设置、国库管理、农商政策等方面,嘉庆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变革,他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咸与维新”短期能挽回些许颓势,但不能避免清廷走向衰败。
在做皇子的时代,嘉庆就已表现了他守成的倾向,在一首诗中他写道:“守成继圣王,功德尽巍峨。”嘉庆四年,在扳倒和珅之后,就如何选拔人才嘉庆指出:“自当率循旧章举行。”嘉庆六年二月,嘉庆在谕旨中宣称:“列圣旧章,自当恪守。”
在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所作的《守成论》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守成思想。他认为:“守成二字,所系至重”。之所以要守成,原因很多:其一,嘉定认为开国君主都神武过人,大清国尤甚,祖宗所订立的规章制度完美绝伦,后世只需好好守着就是。其二,如果妄行改革,则祸福难测。唐宋以来,凡提倡改革的君主都没有好下场。在嘉庆看来,守成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不守成者,天必亡之,“亡国之君皆由于不肯守成也”。
《守成论》是嘉庆的执政宣言,是嘉庆一朝乃至后世皇帝的执政纲领。守成的后果是,该怎样还是怎样。既然官员任用机制不能变革,选用的多数还是庸碌之徒。当运动式的反腐结束之后,官员们照样贪污。既然不能开源节流,国库照样还是拮据。当欧洲开始工业革命时,清国还在原地踏步。
保守的嘉庆,在方方面面都以祖先的成法为依据,时刻遵循而不敢逾越。历代帝王的实录,成为了嘉庆晚年执政的依据。皇帝死后都要编撰实录,实录中择取了各个时期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婚丧礼仪等各种活动。编排实录的本意是作为档案而加以保存,不想在嘉庆看来,这实录却是现实执政的根据。
实录成为了嘉庆手中的万能宝典,尽管前所未有的难题不断涌现,但只要一恭阅祖先皇帝们的实录,嘉庆立即能从祖先们身上汲取经验,加以处置。然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祖先们的成法、做法业已过时。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靠论语治天下,嘉庆没有那份天资,他有的是勤奋,有的是翻阅列祖列宗们实录的刻苦精神,在他手中,几部实录可治天下。他骄傲地宣称:“朕综理庶政,无不率由旧章。”
风雨飘摇之中,清廷走到了嘉庆二十五年。
木讷宰相曹振镛
虽有早期波澜壮阔的五省白莲教起义,后期直击中枢的林清事变,嘉庆小心翼翼操控着大清这艘巨舰,总算在风浪之中停泊靠岸,将它顺利交给了儿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前往木兰秋狝,七月二十四日抵达热河。次日嘉庆照常批阅奏章,接见群臣,不料当晚即在避暑山庄突然病死。随后绵宁接位,是为道光皇帝。
道光接班后,却面临着千疮百孔的局面,民间普遍贫困,“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财政岌岌可危。中国经济在十九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十八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此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
道光萧条原因复杂,根据李伯重教授的研究,道光时代,全球气候剧降,气候变冷,低温导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风停留并交锋,导致降水量增加。频繁的水灾,既使得政府在河工上的开支激增,也使得农业产量下降,这又加剧了萧条。焦头烂额之中,道光帝还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跨海而来的欧美列强。
君王们留给儿子的除了江山,还有帮助打点江山的老臣。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也培养了一批可以重用的大臣,并指望他们能辅佐儿子,挽回颓势。老臣们的名单可以罗列出很长很长。在长长的名单之中,一名外表木讷,战战兢兢的安徽人,最终博取了道光的宠信,执掌军机处十四年,他就是曹振镛。
曹振镛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到翰林院任职。曹振镛得到乾隆赏识,一路高升,历任侍读、侍读学士等职。曹振镛的父亲曹文埴,在乾隆朝也是一方大员,在刑兵工户四部先后担任过侍郎,也在南书房行走。乾隆朝晚期,夹在老臣阿桂与权臣和珅中间,曹文埴左右为难,于是申请退休。
到了嘉庆朝,曹文埴的辞职,被视作是对珅专擅的抗拒,成为了政治资本,儿子曹振镛得到大用,在各部担任过要职。从嘉庆十六年,到道光十五年去世时,曹振镛一直担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清代任期最长者。
道光登基后,军机处元老众多,如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人,均久历政事,在军机处多年,暂时也轮不到曹振镛出头,不想军机大臣们的一个错误,让他脱颖而出。
却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死前,让军机大臣们拟定遗诏。遗诏拟好之后,道光伤心欲绝,也无暇细看,以为军机大臣们在军机处混了多年,断不会出错,就在八月初五,向全国人民公布。到了九月,道光静心下来之后,再审读遗诏时,却发现其中有个错误。原来几个军机大臣把乾隆的出生地给搞错了,乾隆出生在雍和宫,在遗诏中变成了出生在避暑山庄。
道光一看大惊,赶紧让曹振镛去查核。结果不管查乾隆朝实录还是乾隆御制诗集,乾隆都是出生在雍和宫。
将皇帝出生地搞错,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且所拟遗诏已颁行天下,无可挽回。当年的军机大臣共有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四人。年轻点的卢荫溥、文孚被连降五级,仍留在军机处帮忙辅政,年迈的托津、戴均元则被连降四级,赶出军机处。
随后道光命曹振镛入军机处,三个月后又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在道光朝,曹振镛以首席军机大臣兼内阁首揆,前后长达十四年,权倾朝野,恩眷之隆,当世无匹。
道光当政之后,英和与曹振镛同入军机处,一满一汉,共主朝政。但英和入军机处没有多久,就被赶了出来,此后再没入军机处。如果英和在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也轮不上曹振镛长期担任,而道光朝的政坛也不会如此沉闷。英和被赶出军机处,与他主持废除“陋规”有关。
清代官员账面工资极低,以至有人称是“亘古未有”。其实历朝历代,官员们的账面工资都不是很高。中国古代不奉行高新养廉政策,主要在于儒家奉行以德治国,当官的目标在儒家典籍中被描述为庄严无比的“治国平天下”。但当官不能不吃饭,要吃饭就得向现实低头,理想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常使初入官场的书生们困扰不已。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面子比不上上肚子,脊梁还是得向稻粱弯曲。有道德洁癖的官员,最终会被视为异类而淘汰。
清代官员账面上的工资,一品大员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每月只合十五两。七品知县更是可怜,每年薪水只有四十五两。为了补贴官员,雍正朝开始给官员发“养廉银”作为补贴。“养廉银”督抚每年所得较多。乾隆得知亲信李侍尧贪腐后,大骂他:“每年养廉银都有万两,你怎么还贪污?”知县的养廉银较少,从几百到一千两不等。
“养廉银”等于是发给官员们的生活补贴,但各级官员开支繁多,这点银子根本不够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要靠“陋规”,才能过上滋润日子。
“陋规”的种类很多,外省的官员逢年过节都要给京官送上各种孝敬,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根据自己的人际关系与官场人脉多少,外官每次孝敬的京官人数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不等,数目从几两到几百两不等。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礼”,如岁金、节礼、程仪、贽礼、赆礼、贺仪之类,礼种类繁多,从地方特产到古玩字画,无所不包。逢年过节时,各地官员送礼物入京的车络绎不绝,所幸当日还不至导致大面积交通堵塞。
至于地方官员,也是各显神通,广开财源。每逢各种节日及官员生日之类,下级要过来送门礼,如春节、端午、中秋、官员及官员老婆生日时的“三节两寿”礼之类,也是名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