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8000000008

第8章 守着岁月,用一生回答(2)

1928年8月中旬,梁思成和林徽因结束了欧洲旅行回到家中。几年不见,林徽因并没有像梁启超担心的那样变得“洋味十足”,他满意地写信对大女儿说:“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

虽然梁启超一早就把林徽因当女儿看待,但是她知道,此时,自己不再是那个总和梁思成耍小脾气的女孩子了,她要担负起为人妻为人媳的责任,因而,也变得更加懂事、稳重。

早在两人回国之前,梁启超便开始为他们的工作筹划奔忙了。起初,梁启超希望儿子到清华大学任职,希望能增设建筑图案讲座,让梁思成任教。但由于校长不便做主,需要学校评议会投票才可决定,所以,去清华大学任教一事便搁浅下来。

与此同时,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正在积极地招贤纳士。东大新建建筑系,聘请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杨廷宝担任系主任,然而,杨廷宝此时已经受聘于某公司,便转而向东北大学推荐了尚未归国的师弟梁思成。

清华悬而不决,东大求贤若渴,梁启超审时度势后,未征求儿子的意见,便当机立断替梁思成做了应聘东北大学的决定。

临近东大开学的时间,梁思成先行北上,林徽因便回福建老家接母亲和二弟林桓,准备把他们安顿在东北,同时,也带了堂弟林宣到东大建筑系就读。在福州时,林徽因受到父亲创办的私立法政专科学校的热情接待,并应了当地两所中学之邀,做了《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此行之后,林徽因再也没有回到故乡,这次演讲便也成了她与家乡的告别。

彼时,东大建筑系刚刚建立,所以只有梁氏夫妇两名教员及四十多名学生。他们也和其他院系一样完全采用西式教学,大家集中在一间大教室,座席不按年级划分,每个教师带十四五个学生。

林徽因时年二十四岁,教授美学和建筑设计课。她年轻活跃,知识渊博,谈吐直爽幽默,非常受学生欢迎。

第一次讲课,林徽因就把学生带到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前,让大家从这座宫廷建筑的外部进行感受,然后问:“你们谁能讲出最能体现这座宫殿的美学建构在什么地方?”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崇政殿,有的说是大政殿,有的说是迪光殿,还有的说是大清门。林徽因听大家发表完看法,微笑着提示说:“有人注意到八旗亭了吗?”学生们看着毫不起眼的八旗亭,困惑地看着林徽因。

林徽因说道:“它没有特殊的装潢,也没有精细的雕刻,跟这金碧辉煌的大殿比起来,它还是简陋了些,而又分列两边,就不那么惹人注意了,可是它的美在于整体建筑的和谐、层次的变化、主次的分明。中国宫廷建筑的对称,是统治政体的反映,是权力的象征。这些亭子单独看起来,与整个建筑毫不协调,可是你们从总体看,这飞檐斗拱的抱厦,与大殿则形成了大与小、简与繁的有机整体,如果设计了四面对称的建筑,这独具的匠心也就没有了。”

林徽因讲课深入浅出,非常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她教过的四十多个学生中,走出了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陈绎勤这些日后建筑界的精英。她的学生当中还有堂弟林宣,晚年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担任教授。

因为刚刚建系,教学任务繁重,林徽因经常给学生补习英语,天天忙到深夜。那时她已怀孕,却并不顾惜自己,照样带着学生去爬东大操场后山的北陵。沈阳的古建筑不少,清代皇陵尤其多。林徽因、梁思成在教学之余忙着到处考察,常常深入建筑内部细心测量尺寸,将每个数据都详细记录在图纸上。

林徽因曾说,建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需要感知的艺术。建筑师不能只会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也要经得住荒郊野外的风餐露宿。而他们的建筑生涯,也才刚刚开始。

第一次毕业设计

梁漱溟先生曾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一文中写道:“任公为人富于热情……有些时天真烂漫,不失其赤子之心。其可爱在此,其伟大亦在此。”梁启超先生的赤子之心,便是体现在他与孩子们的相处上。于他们而言,梁启超既是慈父,也是朋友。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婚姻,梁启超都为孩子们牢牢把关,细心督促,是孩子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自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便视林徽因如己出,用十二分的温情和厚爱待她。对于梁林夫妇而言,父亲梁启超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当得知梁启超重病住院的消息,梁思成、林徽因便心急如焚地从沈阳赶回家,而此时,梁启超已经住院近一周的时间。

梁启超曾经患有尿血症,1926年3月,去协和医院检查时,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个黑点,诊断为瘤。医生建议切除右肾,梁启超素来信奉西医,便听医生建议做了手术。但手术后病情没有丝毫缓解,大夫又怀疑病根在牙齿,于是连拔了八颗牙,尿血症仍不减;后又怀疑病根在饮食,梁启超被饿了好几天,仍无丝毫好转。医生只得宣布“无理由之出血症”。

此时,梁启超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徐志摩匆匆从上海赶来探望老师,也只能隔着门缝看上两眼。他望着瘦骨嶙峋的梁启超,禁不住涌出眼泪。林徽因告诉他:“父亲平常做学问太苦了,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病到这个程度,还在赶写《辛稼轩年谱》。”

采用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梁启超的病情竟然略有好转,不但能开口讲话,精神也好了些。梁思成心里高兴,就邀了金岳霖、徐志摩几个朋友到东兴楼饭庄小聚,之后又一起去老金家探望他母亲。

1929年1月17日,梁启超病情再次恶化。医生经过会诊,迫不得已决定注射碘酒。

第二天,病人出现呼吸紧迫,神志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梁思成急忙致电就职于南开大学的二叔梁启勋。当日中午,梁启勋就带着梁思懿和梁思宁赶到协和医院,梁启超尚存一点神志,但已不能说话,只是握着弟弟的手,无声地望着儿子儿媳,眼中流出几滴泪水。

当天的《京报》《北平日报》《大公报》都在显著的位置报道了梁启超病危的消息。两天后,梁启超在医院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为梁启超设计了墓碑,这是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墓碑采用花岗岩材质,碑形似榫,古朴庄重,不事修饰。正面镌刻“先考任公政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这也是梁启超的遗愿。

梁启超少年得意,被称为神童,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回国后曾做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后期闭门著书,成学问大家。称赞他的人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曹聚仁)”“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郭沫若)”“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胡適)”也有贬损痛骂者言“梁贼启超(康有为)”。“有极热烈的政治思想、极纵横的政治理论,却没有一点政治办法,尤其没有政治家的魄力。(周善培)”梁启超本人对这些评价了然于胸:“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最能概括梁启超一生的评价,于儿媳妇林徽因看来,莫过于沈商耆的挽联:

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

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平。

开学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到东大。

1929年夏季,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的同窗好友陈植、童寯和蔡方萌应夫妇二人的邀请,来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

在大家的努力下,建筑系的教学逐渐走上正轨。1929年,张学良公开悬赏征集东大校徽。最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选。图案的整体是一块盾牌,正上方是“东北大学”四个古体字,中间有八卦中的“艮”卦,同样代表东北,正中为东大校训“知行合一”,下面则是被列强环绕、形势逼迫的巍峨耸立的皑皑白山和滔滔黑水。校徽构思巧妙,很好地呼应了校歌内容。

得知徽因的作品被选中,几个老同学到梁家又是一番庆贺。

惬意的生活仍然蒙着一层阴影,而且有越来越沉重的趋势。各派势力争夺地盘,时局混乱,社会治安极不稳定,“胡子”时常在夜间招摇而过。太阳一落山,“胡子”便从北部牧区流窜下来。东大校园地处郊区,“胡子”进城,必经过校园,马队飞一样从窗外飞驰而过。此时家家户户都不敢亮灯,连小孩子都屏声静气,不敢喧哗。梁家一帮人聊到兴致正好的时候,也只能把灯关掉,不再出声。林徽因在晚上替学生修改绘图作业,时常忙碌到深夜,有时隔窗看一眼,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高头骏马,披着红色斗篷,很是威武。别人感到紧张,林徽因却说:“这还真有点罗曼蒂克呢!”

这年8月,林徽因返回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大女儿。为纪念梁启超,取其书房雅号“饮冰室”,为女儿取名再冰。宝宝的第一声啼哭,引爆了窗外一片嘹亮的蝉鸣。从此,两颗心就像漂泊的风筝被这根纯洁的纽带系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做了母亲后,林徽因的身子更弱了。1930年冬天,随着病情的加重,林徽因在梁思成的陪同下回到北平,定居静养。

在心中修篱种菊

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想与时光背道而驰,在岁月里静静沉寂。在那片温和宁静的天地间,我们将整个生命根植于此,守着光阴,伴着青山,与岁月,就此长眠。

大抵是繁华世态太耀眼,所以,我们努力地想要减去繁复,想要寻找到一些心灵的沉淀与洗涤,努力摒弃浮躁,视清凉为超脱。生命虽然脆弱,但也十分固执,谁也不能删改情节或是结局。或许有一天,当我们都回归宁静,便可获得生命的本真。

1931年3月,林徽因检查出肺结核,虽是旧疾,但多半也是累出来的。

东北大学建筑系还处在婴儿期,教学任务繁重,而林徽因又是个在工作上不能出一点问题的“偏执狂”,她觉得一件事情要么就不干,要么就干好。可是哪件事情能丢下不干呢?她是教师,备课总要精细负责吧;课还要讲得有深度,可不能让学生没有收获,觉得无聊;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更不能落下;建筑系学生要交绘图作业,学生的作业老师能不给认真批改么……

这还不是全部,回到家里,林徽因是个小小女孩子的妈妈,孩子病了得细心照看;孩子学说话了,也得花时间耐心地陪着她。

在医生和家人的建议下,林徽因停止了一切工作,来到北平西郊的香山静养。

春天的香山,山花烂漫,娇柔中透出一种令人迷惑的美,肆无忌惮地张扬着生气。早春的空气是湿润的,阳光也是温和有加,无论是树或花,都像比赛似的抽着新芽。一晃眼,香山就成了花的海洋。桃花、杏花、海棠、迎春织成的花海隐隐浮动,让人见了舒心畅快。夹杂其间的绿意却显得宁静和平,它淹没在那脆弱而汹涌的薄红浅黄里,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安静。

这难得悠闲的好时光,让林徽因重拾往日的心情。在这里,她复诵着早已谙熟于心的天成佳句,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伏案写作。她早年最出名的诗歌与小说,大多是这期间写下的。

山间春色,万物生长,唯美浪漫的景致开启了林徽因尘封已久的诗情,为此,她写下了许多曼妙的诗篇。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这《一首桃花》是林徽因在徐志摩和张歆海夫妇、张奚若夫妇到香山看望自己时,拿出来读给大家听的。一首诗诵罢,引来老友们的交口称赞,徐志摩说:“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这《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同一种境界。”

在香山养病的那段时光,林徽因接触最多的就是诗歌,读得最多的自然是徐志摩送她的诗集。每次来看林徽因,徐志摩都会带一些诗集给她,雪莱、勃朗宁、拜伦……这些曾经充满了他们英伦时光的美丽诗句,再度将他们包围。时光好像亦跟着倒流了。

他们热切地谈论着诗,也写诗,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忘了时间和空间,忘了林徽因令人心焦的肺病、烦琐的家务,忘了徐志摩“走穴”般频繁的讲课、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陆小曼的任性……这些恼人的话题,他们从不提起。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徐志摩是否还会向那个十六岁的女学生吐露自己原配妻子的土气、婚姻的压抑,以及向她热烈地告白?或者像十年后的今天一样,把一切的不如意都埋在心底,不流露分毫不快,只给她和她的丈夫一个舒心的笑颜和轻松愉快的氛围?

很多个寂静的夜,徐志摩沐浴着冷冷的月光,遥望着香山的方向,也许,还有山中的她,写下了著名的《山中》: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这首诗写在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人们以为,它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恋人如今超乎友情又异于爱情的细腻情怀。

席慕蓉说,在年轻的时候,如果爱上一个人,不管相爱时间长短,一定要温柔相待,所有的时刻都十分珍惜,这样就会生出一种无瑕的美丽。假如不得不分离,也好好再见,将这份情意和记忆深藏心底。慢慢地,我们就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那些流年似水的日子,也因为这份爱而终生怀念。

在最好的岁月里遇到心爱的人,能够相守固然是一生的幸福,但只要彼此拥有过动人也撩人的心跳,一切就已经足够。

同类推荐
  • 一个孤独的国王

    一个孤独的国王

    《一个孤独的国王》是重庆诗人李海洲近年来的诗歌自选集。本书收诗47首,共5辑,后附访谈和评论各一篇。“一个孤独的国王”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寂寞里抒情,语言里穿梭,恣肆着想象,玩味着孤独。这些诗,无一不是自由个性的产物,彰显出诗人无拘无束的才情,浪漫,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山城与江南的意象中尽情穿越梦游。在诗歌艺术的纯粹性方面,颇有造诣。
  • 马烽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马烽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本书收选作者创作历程中代表性作20篇,包括《饲养员赵大叔》《我的第一个上级》等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名篇。作为山药蛋派代表人物之一,马烽擅长写普通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作品朴实、真挚、感人。该书主要是对马烽重要作的一次经典梳理,是研究马烽的重要入口。
  • 精品典藏散文

    精品典藏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风暴和风暴的儿子

    诗集精选诗人、导演王强诗歌作品近百首,涉及诗人熟悉的人和事、暴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某一刻的日常生活以及激越的内心。在这些诗中,诗人常常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这使得他的诗如同沉稳的镜头,客观、节制、准确,超越了自我辩解和安慰,进入更广阔真实的世界;而在向外注目观察的同时,它们更向内探寻、奔突,从日常中发展出戏剧性,从平凡中攫取意味深长的部分。诗人对巨大的魔力抱有热望,向往遥远、神秘、恐惧,乃至充满危险和被禁止之地,因此,不管多么微小和平常的事物都写得惊心动魄,让我们被他重新发现的世界所吸引,被他语言和情感的风暴击中,愿意跟着他,沉浸在那具有悲剧色彩的每一个细节的漩涡之中。
  • 那些闪电指向你

    那些闪电指向你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那些闪电指向你》简体版出版!《那些闪电指向你》共收录79首情诗作品,林婉瑜描喻了爱情里的各种样态:相遇、单恋、热恋、想念、分离……直抵爱情中的本真和纯粹。林婉瑜的诗常有慧黠创意、迷人想象,诗风具现代感,取用当代流行元素,做出精巧的变造与响应,反应出时代特质,情感别致,意念鲜活。
热门推荐
  • 黄金台

    黄金台

    门铃声大作,我透过猫眼儿朝外观望,外面一片晃动的模糊,混沌得如在雾里。当我最终搞清那模糊是一只人的眼睛,在猫眼儿的另一端正朝里窥望时,吓得我倒退几步,吸了一口冷气。退休后我一个人在北京住着,属于空巢老人系列,治安的问题不可不重视,虽然无财又无色,终归是件让人揪心的事情。从猫眼儿外头朝里望,肯定看不出什么所以然,这个人趴着往里看,企图弄清屋里的一二三,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脑子进水了。我在猫眼儿的这头等待大眼睛的离开,那只眼睛偏偏就忽闪忽闪,执着地不肯离去。我问了一声谁,外头没有回应,眼睛也没有离开,我再一次追问是谁,门外发出吱吱的声音,像是耗子。
  •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雷达自选集(散文卷)

    雷达自选集(散文卷)

    《雷达自选集:散文卷》这是一本雷达写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录了雷达大量精选散文,于2006年10月1日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 重生福气甜蜜妻

    重生福气甜蜜妻

    重生到七零怎么办?再次体验一次悲苦的人生?不,我的人生从现在开始我做主,就算爹妈干预,都不成。没问题,年轻人就是应该接受再教育,顺道离开极品家人。努力看书努力参加高考,走人不一样的人生路。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不远的前方等着咱。
  • 本宫不是你的妃:皇上你别狂

    本宫不是你的妃:皇上你别狂

    “女人,到了朕的宫中,你就是朕的女人。”西门逸霸道狂妄的语气,让江美琪不悦的蹙起了眉。“狂妄的男人,我见多了,你不是第一个,但是本小姐也不怕告诉你,越狂的男人,本小姐越没兴趣。”江美琪冷笑。这个世上的雄性生物都有狂妄的特性,她早已领教过,西门逸并不是特别的。
  • 植修

    植修

    植修有空间,仙灵衍妙田。玄魂沧元奇,转眼即是仙。少年莫飞,得机缘,入百灵,修灵师,筑木心,凝丹根,炼魂花,合神木……种得灵植千千万,炼出灵纹叶叶丹。一身法宝碎虚空,半部功法逆仙凡。
  • 嫡女谋:天命凰途

    嫡女谋:天命凰途

    她生于高门,长于望族,看惯了勾心斗角,习惯了权力厮杀。从王府到深宫,从倾国倾城的高门嫡女到尊贵无比的后宫之主,她可以把自己深爱的男人送上龙椅,也可以用铁血手腕翻覆乱世!天下为局,江山为子,芊芊素手拨动暗涌风云。王府魑魅魍魉蛰伏,帝王心思难以捉摸,朝堂波暗诡谲不断,各路白莲纷纷涌现。江山?美人?舍我其谁?沙场点兵,她挥斥方遒,后宅夺嫡,她艳杀天下。金戈铁马,万里江山,总敌不过他一句“待我君临天下,定以江山为聘,天下为媒!”
  • 完美大明星

    完美大明星

    陆晨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里的世界熟悉而又陌生,不一样的人物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歌手、演员、自由撰稿人,他居然在梦世界中经历了三段不同的人生!当梦醒来,陆晨由此踏上了一条成为完美大明星的璀璨之路!---------------------------PS:平行世界自创设定,请勿对比现实,新人新作求点击、收藏、推荐!欢迎入大明星读者群494193990(空)
  • 一夜恩宠:晚安,总裁大人

    一夜恩宠:晚安,总裁大人

    “如果你觉得你能逃过我的手掌心,那你就试试。”她误打误撞救了他,结果换来的就是新婚之夜被他掳走!一夜之间从小小外科医生到东方家的少奶奶!每天除了“伺候”好体力绝佳的丈夫,就是研究怎么才能离婚……闯祸,装失忆,烧别墅……所有的办法冷唯一都用过了,可某人依旧能笑颜如花,“老婆,还有新的招数吗?”可当她发现自己怀孕打算缴械投降的时候,他却一纸离婚协议扔到她面前。“从今天起,你自由了。”五年后的某天,软萌儿子突然领回家一个男人。冷唯一错愕,以为他要来抢孩子,“你来干什么?!”“一加一乘二。”“你什么意思?”“我来求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本书从考试的实战需要出发,从考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考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都进行了坦诚的、直言不讳的、一针见血的分析,对广大考生调整考前心态具有耳目一新的启迪作用和益智效果。本书是一部不循常规的备考战略和战术的总汇,也是一部对考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使之成功考入高等艺术学院实际过程的深度纪录。本书提供的成功经验与应变智慧,对于广大考生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条件下“临阵磨枪”,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本书所阐述的独具一格的影视评论与影视故事的写作理念与技巧,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专业影视工作者或业余影视爱好者,也富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