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0200000008

第8章 表象世界初论(1)

第一层面

遵循充足理由原则的表象:经验与科学的对象

1

“世界是我的表象[1]”——这是一个真理,虽然只有人类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然而,却适用于一切有生命和有认识能力的人。如果人类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他就获得了哲学的智慧。因此,人类就会明白,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是见到太阳的眼睛和触摸大地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识有关的东西,和人类有关的东西[2]。

假如世上有所谓先天真理的话,这就是先天真理:它表现的是一切可能的和可以想象的经验的最普遍形式,这种普遍形式比时间、空间或因果关系更普遍,时间、空间或因果关系都以它为先决条件。我们知道,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只是充足理由原则的各种不同样态,每种样态只能适用于某类特殊表象;而客体和主体的对立,则是所有这些表象的共同形式,也是产生或设想任何抽象、直觉、经验、观念的唯一纯粹形式。

所以,没有任何真理比这个真理更准确、更真实,它独立于所有其他真理之外,也没有任何真理比这个真理更加不证自明。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是知觉者所具有的知觉:总而言之,只是表象。

显然,对过去、现在、未来可以这样说,对最遥远的东西和最切近眼前的东西,也可以这样说。时间、空间表明了如下这一点:过去、未来或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凡是属于或可能属于这个世界[3]的东西,必然都以通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因此,世界即表象。

这个真理并不新鲜。早在笛卡儿哲学的怀疑思想中就隐含着。不过,贝克莱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真理的人,他为哲学提供了永久的贡献,尽管他哲学中的其余部分没有永久价值。而康德的主要错误就是忽视这个原则。

威廉·琼斯爵士[4]在他最后一篇《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卷4,第284页)的论文中指出:很久以前,印度的智者就认识到这个真理,并把它作为吠檀多哲学的基本论旨。他在这篇论文中说:“吠檀多学派的基本论旨,不是否认物质存在,也不是否认物体是固体、不可入和具有外延的(否认这些东西,不明智),而是纠正一般人对物质的观念以及主张物质不具有独立于心灵知觉之外的本质;存在和可以知觉是同义语[5]。”这些话充分说明了实际经验和超越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本卷中,我们只从表象方面来看世界。如果有人打心眼儿里不愿把世界只当作自己的表象,自然地就会了解到,不管这个观点如何如何真实,也只是偏执一词,只是任由意识的抽象作用而导致的谬误;然而,这种观念,却难以摆脱。

这种不健全的观点,我们将在下章用另一种真理来改正,那种真理不像这里所说的真理那样直接、确定,只能靠更深一层的研究和更严格的抽象作用才能获得,只有借助“同类相聚,异类相离”的方式才能获得。这个真理,即使不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同寻常,也必然给人深刻印象。

这个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我的意志。

不过,在本卷中,我们只打算考虑我们当作出发点的那一面,也就是可以认知的一面,表象世界的那一面。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把一切显现出来的对象,甚至我们的身体,也只当作表象。这样,我们就暂时把意志放到一边了,因为意志形成世界的另一面。

世界一方面完全是“表象”,另一方面也完全是“意志”。

如果一种东西,既不是表象,也不是意志,只是独立存在的对象,如康德所谓的“物自体”,这种东西就只能是虚构的,接受这种虚构,哲学就会走入歧途。

2

能认识一切事物,而本身不被任何东西所认识的,是主体。

因此,主体是世界的支持者,是一切现象、一切对象的条件。在整个经验过程中,都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只能借助主体方能存在。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是主体,不过,只有在从事认识活动的时候,他才真的是主体;如果成为知识的对象,就不是主体了。

可是,他的身体却是他自己的对象,因此,身体就是表象。身体是许多对象中的一个对象。尽管它是直接对象,也还是要受对象法则的限制。像所有知觉对象一样,身体也存在于知识的普遍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之中;空间和时间,是构成杂多现象的两个条件。

相反,永远作为认识者,而不成为被认知者的主体,不属于这些形式,主体反倒是这些形式的先决条件。因此,主体既无杂多,也不统一。我们从来不认识主体,然而,只要知识还能成立,主体就永远是认识者。

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一面,即表象世界,具有根本的、必然的和无法分开的两半。

一半是客体,客体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以及通过空间和时间而产生的杂多现象。

另一半是主体,主体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在所有知觉者中,主体是当下的、完全的和未曾分化的。

因此,任何一个知觉者都与对象共同构成整个表象世界,就像现存千百万人所能做到的那样完美。但是,如果这个知觉者消失不见,整个表象世界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不只在知觉上,甚至在思想上,这两半也无法分开,这两半中的任何一半只有借助另一半才有意义,也只有对另一半才有意义、才存在。这一半出现,那一半也出现,这一半消失,那一半也消失,两者互为限制。

客体出现的地方,主体便消失。

这种普遍限制可以从下述事实中看出,一切客体对象的主要的普遍形式,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即使我们对客体对象没有认识,也可从主体的角度来发现并完全认识。用康德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康德发现了这一点,这是他的伟大贡献。

不过,我进一步认为,充足理由原理是所有先天认识对象形式上的普遍表现,纯粹先天地认识到的一切东西,只是这个原理的内容或衍生的内容,一切先天确定的知识都是借此表现出来的。在讨论充足理由原理的论文中,我曾经详述,一切可能对象如何归结到这个原理之下;就是说,如何与对象发生必然关系,一方面当作决定者,另一方面又当作被决定者。

这个原理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因此,所有客体对象,就其只是对象、表象而言,完全可以回溯到这个原理,客体间的关系也只依赖这个原理。事实上,客体间的关系只是相对的;不过,更为直接。我还表示过,充足理由原理普遍表现的必然关系,出现在其他形式中,这些形式与客体对象按其可能情形分化的种种类别是一致的,正确的分类就是借这些形式的考验得来的。

3

我们所说的表象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知觉表象和抽象表象之间的差别,抽象表象只有一种,即概念,世上所有动物只有人类才具有抽象概念。人类和其他动物有所不同的概念活动能力,通常叫理性[6]。以后,我们会谈到这些抽象概念,但是现在,我们只要讨论“知觉表象”。

知觉表象包括整个可见世界或经验总体及其种种可能的条件。

我们早已说过,这是康德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我们也早已说过,这些条件、这些可见世界的形式,知觉中的绝对普遍要素、所有现象的共同属性、空间和时间,即使离开它们的内容而就其本身去了解,也可以抽象地思考,还可以直接地知觉。同时,这种知觉或直觉,并非产生于经验的幻想,而是完全独立于经验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种性质,就其在先天知觉或直觉方式下被认知时,对一切可能经验都是有效的,就像它本身必须遵循的规则一样。

因此,在讨论充足理由原理的论文中,我也讨论过空间和时间的问题,我们感觉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没有内容,是一种特殊而独立的观念。康德发现的这种直觉的种种普遍形式的性质,这种普遍形式离开经验而就其本身加以认识的性质,即这种普遍形式可以视为表现数学基础的那些法则的性质,当然非常重要。

可是,空间和时间的另一种性质,也应该说明,把经验限制为因果法则和动机法则,并作为判断基本法则的充足理由原理,以一种完全特殊的形式出现。我曾经给这个特殊形式一个名称,即“存在者的基础”,就时间方面来说,是时间片断的连续;就空间方面来说,是空间各部分的位置彼此限定。

任何人只要从前面的引论了解到,在充足理由原则下,所有不同形式的内容完全相同,一定会相信认识这些形式中的最简单形式也相当重要,这就让他体验到自己内在的本性。这个原理的最简单形式就是时间。在时间中,只有后一刹那排除前一刹那时,每一刹那才是它的产生者,而它本身也会很快地又被另一刹那所消灭。

过去和未来,像梦一样空幻,现在唯一不能分开的,是它们之间的短暂界限。在充足理由原理的所有其他形式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枯燥空洞的东西,也会了解,不但时间只有相对的存在,空间及时间的内容,所有从原因和动机产生的东西,也只有相对的存在,它们都只是通过另一个和本身相似的东西而存在。

这个看法古来有之:当赫拉克利特[7]叹息万物永远流转时,就是在表达这个看法;当柏拉图把客体对象贬为永远变动不居而非永远不变的恒定者时,他也在表达这个看法;当斯宾诺莎提出所谓唯一存在、永久实体的偶然性质的说法时,还是在表达这个看法。

康德把现象和物自体对立。古代印度哲人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类眼睛看到的是一个自己无法说存在还是不存在的世界,它是摩耶[8],是骗人的障幕;它像梦幻,像照在沙上的阳光,让远处的旅人误以为是水,或把草绳误当作蛇。”但是,所有这些话的意义以及它们所表明的,只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服从充足理由原则的表象世界。

4

充足理由原则表现在纯粹时间中,一切计算活动都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原则上,凡是认识充足理由原则的人,就完全把握了时间的本质。时间,就是充足理由原则的某些形式,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意义。

相续是充足理由原则在时间上的形式,也是时间的整个本质。

凡是能认识以纯粹空间的方式来表现充足理由原则的人,就完全把握了空间的整个本质;空间的本质,只是空间各部分彼此的相互限定。这里所说的各部分,就是平常所说的位置。

详细讨论这一点,并用抽象概念来表示结果以便应用,是几何学的主题。同样,凡是认识因果法则的人,认识充实这些形式(空间和时间)使其成为知觉对象中的充足理由原则的人,凡是认识物质的人,就完全把握了物质的本质。因为物质不是别的,只是因果关系;只要一个人稍加思考,立刻就能明白。

物质的真正本质就是它的活动,我们无法想象它还有其他意义。

只有在活动时,物质才充塞空间和时间;物质对直接对象的作用决定了人的知觉,而物质只存在于知觉中。任何物质对象对其他物质对象作用的结果,只有当后者是以不同方式对直接对象发生作用时,才被我们认识。

原因和结果构成物质的整个本质;它的真正存在就是它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更详细的讨论,可见拙著《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第77页,第21节)一切物质的本质,这个“本质”在德文中,就是“真实”的意思,这两个字比“实在”两字含意更深。并且物质总是被动的,物质的存在和本质都在有秩序地变化,这一部分变化带来另一部分变化。像时间与空间情形一样,根据一种只在本身范围内才有效的关系来看,物质的存在完全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本身都可以离开物质而在心理上表现出来,可是,物质却不同,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物质不能离开空间,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活动,往往含有变化的意义,因此还含有时间,也不能离开时间。但是,时间和空间两者不但是物质的先决条件,两者的结合还构成物质的本质。

这是活动,即因果关系。

凡是可以想象到的一切现象和状态,都可以同时存在于无限的空间,彼此不相限制,在无穷时间内连续不断,互不妨碍。因此这些现象间的必然关系,以及根据这种关系而支配这些现象的法则,根本不需要,实际上也不能适用。所以,我们可以说,空间中的一切共同存在和时间中的一切变化,如果都保持自身的状态和过程,与别的形式毫无关联,就根本不会有因果关系;而由于因果关系构成物质的主要本质,因此,也就不会有物质了。

但是,只有在下述情形下,因果律才有意义,才有必然性,即变化的本质不仅在事物的单纯变化中,更在下列事实中显现:在空间的同一部分,有时被某一东西所占据,有时又被另一东西所占据;同一时刻,此地存在的是这样东西,那里存在的又是另一样东西。也只有这种时空相互限制,才使定律具有意义和必然性。

产生变化,必然是根据定律而达成的。

因此,因果法则所决定的,不仅是时间中事物的相续,而且是某一确定空间的同一相续;不仅是同一时刻某一特定空间中事物的存在,而且是不同时刻同一空间中事物的存在。根据因果法则而发生的改变,往往同时含有一部分确定的空间和一部分确定的时间彼此之间的结合。这样,因果关系便联结了空间和时间。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Ⅱ(第20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Ⅱ(第20卷)

    本卷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第II卷,所收录的文章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战略、革命形势、革命条件和革命任务等问题,研究了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地位和现状,探讨了工人运动的历史发展,也对国际工人运动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分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 卜子夏考论

    卜子夏考论

    本书稿在搜集传世古籍、出土文献、地方志书和家谱族志中所有关于子夏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用共计四章十四节的篇幅,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论述了孔子高徒子夏的家乡人文地理,卜氏家学渊源,孔门求学经历;他在孔子逝世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传授《六经》“发明章句”,作《毛诗序》、《仪礼·丧服传》、《子夏易传》(至少为第一作者,其后学陆续有所补益)等经典的历史性业绩;特别是他参与主编《论语》总结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全面继承和部分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由是论证子夏(还可以类推到曾参、子游等孔门高徒)实为中国教育史、中华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一流大师级人物。另:李慎明院长同意为其作序。
  • 孟子大讲堂

    孟子大讲堂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是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大师,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珍爱的宝物。本书以《孟子》为基础去观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着真实感,文笔挥洒,是一部可读之书,对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处。孟子与孔子并称中华“双圣”,不管在做人还是在治国之道上,都极力推行“仁政”,孟子的治国之道当中,丰富的仁政管理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管理思想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热门推荐
  • 真人高象先生金丹歌

    真人高象先生金丹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若盛开

    你若盛开

    七七是苏牧之的最后一个七,天气竟然那么好。她照例祭祀完毕,开始读那封信。她今天格外伤感,也许过了这个七,她会有段时间不能来看他了。而且照旧俗的说法,七七过后,人的灵魂就不能在人间随意游荡了。梅芸今天读信很慢,读着读着,突然有一片枯叶掉在信纸上,吓她一跳。梅芸抬头,看见头上的苹果树,树上落着许多积雪。那些积雪太厚了,甚至连树皮的罅隙里都钻满了,让人怀疑是否去年冬天的积雪仍旧在那里——那么,那么,梅芸知道自己今后会很少再来了,她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了往日曾经产生的那个想法,那个去医院看他的长发女子是谁?那个和他在街上走路的长发女子又是谁呢?
  • 云雀吁

    云雀吁

    爱不过人间一场及时雨义不如两人之间诺言词
  • 田园之稻花香

    田园之稻花香

    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现代穿越而来的女强人,不会做家务不会种庄稼,但是唯一的技能就是赚钱跟打架!“妙姐儿?这男子是山里的妖怪!”葛村长惊恐的对着拖着晕迷的男子葛妙说道。“是不是妖怪,我说了算!”葛妙看了看地上的男子转头对着葛村长冷冷的说道。救来的妖怪最后为葛妙付出了一生的痴情,血染了整个皇城,只为倾心一人。从反季蔬菜到葡萄园之后的房地产最后的产业联锁成就了葛妙也颠覆了时代对女性的看法也俘获了那冷冽妖异多情的男子。那场花雨,让葛妙住进了他的心里。也时常徘徊在午夜的梦里。“你是谁?”葛妙对着站在自己对面梨花树下的男子问道。“你说我是谁便是谁!”男子优雅的把扇子“哗”的一声打开,那英姿说不出的潇洒。当葛妙问出“你是谁”时注定了她被他的痴情守护,也甘愿背下那千古骂名,只为卿一场花雨的邂逅,便深藏情种!
  • 丧夫

    丧夫

    活在半醒半睡之间,郭小小已经不知道,这样把自己扔在床上第几天了,习惯性的熬夜写文字,也习惯性的依赖阿明的照顾,所以赖在床上又如何?只是阿明呢?明明刚刚还来喊自己起床了来着,头痛病又发作了。。。。
  • 卿亦无双

    卿亦无双

    ——新书《鬼帝倾世宠:毒手医妃》现代冷血杀手穿越致以灵力为尊者的迦墨大陆,没有灵力却得千万宠爱,唯独两个妹妹处心积虑想将她送入阎罗殿。想得到嫡系小姐的位置。放蛇咬她?不用太客气送你一堆极品王蛇,想下药害她?不好意思,自作自受。太子退婚?你以为我很稀罕你?测试会上大放异彩,黎猫惊世!另有邪王挡道相助,破基筑,三系全修,五系皆有天赋,亮瞎你们的狗眼!谁说她苏黎月是废物?拜天下第一药王为师,囚得修罗神兽,妖孽邪王相伴,纵横天上人间,谁人敢挡?![寻殿粉丝群:103220007]欢迎吐槽勾搭~
  • The Arabian Nights

    The Arabian Nigh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离婚很难,求别撩

    重生之离婚很难,求别撩

    为了他,放弃了所该有的一切;为了他,害了母亲进了监狱;为了他,穷尽一生;不甘含泪而死……却一眨眼,再世重生,好!很好!将不再顾念一切,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让他们尝尝什么是生不如死的概念。可某男的高贵矜持去哪了?某男:“老婆我也是你的”,某女:“滚!你不是我的。”某男邪魅一笑:“没关系,你是我的。”“……”
  • 菀菀道来

    菀菀道来

    青菀的文章有趣,阅读起来自然舒服,少了女孩儿的扭捏,多了一份经历之后的坦然,用她的视角娓娓道来,所写的人和事充满烟火气息,这些事和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有时会以为下一刻这些人会出现在我身边,会产生那些事可能会落在我身上一般的错觉。
  • 娱乐之唯一传说

    娱乐之唯一传说

    记者:“你的音乐横扫歌坛,电视剧全民热议,电影反攻好莱坞。网友们都说你是娱乐圈唯一的传说,请问你自己怎么看?”苏落云淡风轻:“浮名而已,其实我只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记者:“呃,你早就有一所大房子了啊,狗仔还拍到你和小天后......”苏落拍案而起愤慨道:“污蔑!绝对是污蔑!我们之间纯洁得很!”记者:“......”故事还得从一个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乞丐,跳上一个街边小舞台开始说起。(友情提示,剧毒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