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1000000006

第6章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5)

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圣人之知,如青天白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工夫,只从这一点明处精察去。”(《传习录·黄修易记》)有人对阳明自叹道:“私意萌时,分明自知得,只是不能使它即去。”阳明道:“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把那私意消除去,便是立命工夫。”(《传习录·黄修易记》)假使并这一点明处而无之,那真无法可想了。然而实际上决不如此。无论如何昏恶的人,最少也知道杀人不好。只要能知道杀人不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最少也知道偷人东西不好。只要能知道偷东西不好,“充其无欲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所以说,“这一知是命根”。抓着这命根往前致,致,致,由阴霾天的日致出个浮云天的日来,由浮云天的日致出个青天的日来,愚人便会摇身一变,变成贤人,摇身再变,变成圣人了。所以阳明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传习录·陈九川记》)利用这一觉,致良知工夫便得着把柄入手了。他又说:“杀人须在咽喉处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私欲之萌,真是洪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答黄宗贤书》)专就“这一点明处”往前致,致到通体光明,如青天之日,便有“洪炉点雪”气象,便是致良知工夫成熟。

我们最当注意者,利用那一觉,固然是入手时最简捷的法门,然并非专恃此一觉便了。后来王学末流,专喜欢讲此一觉,所以刘蕺山斥他们,说道:“后儒喜言觉,谓一觉无余事,即知即行……殊不知主张一觉无余事者,不知不觉间已堕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恰与阳明本意违反了。”当时已有人疑阳明“立说太高,用功太捷,未免堕禅宗顿悟之机”。阳明答道:“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答顾东桥书》)所以致良知工夫,说易固真易,说难却又真难。当时有学者自以为已经能致知,阳明教训他道:“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工夫愈久愈觉不同,此虽口说。”(《传习录·陈九川记》)晚明,治王学的人,喜欲说“现成良知”,轻轻把致字抹煞,全不是阳明本意了。

致良知工夫是要无间断的,且要十分刻苦的。方才引的“私欲萌时那一知”要抓着做个命根,固也。但并非除却那一知便无所用力。阳明说:“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答陆原静书》)所以,“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披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它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它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传习录·陆澄记》)他在赣南剿土匪时,寄给他朋友的信中有两句有名的话:“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可见得这一个“致”字,内中含有多少扎硬寨、打死仗的工夫,绝非“一觉无余事”了。

阳明尝自述其用力甘苦,说道:“毫厘之差,乃致千里之谬,非诚有求为圣人之志,而从事于惟精惟一之学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发其神奸之所由伏也。若某之不肖,盖亦尝陷溺于其间者几年,伥伥然既自以为是矣。赖天之灵,偶有悟于良知之学,然后悔其向之所为者,固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十余年来,虽痛自洗剔创艾,而病根深痼,萌孽时生,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克治之功,尚且其难如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与邹谦之书》)读这段话,不能不令人悚然汗下。以我们所见的阳明,学养纯粹,巍然为百世宗师。然据他的自省,则有“神奸攸伏”“作伪于外,心劳日拙”种种大病,用了十几年洗剔工夫,尚且萌孽时生。我们若拿来对照自己,真不知何地自容了。[10]据此可知,良知工夫,全以毋自欺为关键,把良知当作严明的裁判官,自己常像到法庭一般,丝毫不敢掩饰,方有得力处。最妙者,裁判官不是别人,却是自己,要欺也欺不得,徒然惹自己苦痛。依着他便如舟之得舵,虽惊涛骇浪中,得有自卫的把握而泰然安稳。结果得看“自慊”——自己满足。致良知工夫所以虽极艰难而仍极简易者在此。

讲到这里,我们要提出紧急动议讨论一个问题,阳明说:“良知是我们的明师,它说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判断下来绝不会错。”这话靠得住吗?我们常常看见有一件事,甲乙两个人对于同一事同时下相反的判断,而皆自以为本于自己的良知。或一个人对于某件事,前后判断不同,而皆以为本良知。不能两是,必有一非,到底哪个良知是真呢?况且,凡是非之辨所由起,必其之性质本介于两可之间者也。今若仅恃主观的良知以下判断,能否不陷于武断之弊?后来戴东原说宋儒以“意见”为理。何以见得阳明所谓良知不是各个人的“意见”呢?这是良知说能否成立之根本问题,我们要看阳明怎样解答。

第一,须知阳明所谓知是知非者,其实只是知善知恶。(他拿是非来说不过为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句话作注解)善恶的标准,虽然也不是绝对的,但已不至如是非之疑似难辨。最少如“无欲害人”“无欲穿窬”之类几项基本标准总是有的,从良知所见到这一点致出去,总不会错。或问阳明:“人心所知,多有认贼做子处,何处乃见良知?”阳明反问:“尔以为何如?”答:“心所安处便是良知。”阳明道:“固是。但须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传习录·陆澄记》)凡事就此心所安处做去,最少总可以得自慊——自己满足的结果。

第二,所谓武断或意见者,主张直觉说的人最易犯此病。阳明的致良知,骤看来很像纯任直觉。其实不然。他以格物为致知的工夫,说:“欲致其良知,非影响恍惚悬空无实之谓,必实有其事。”(《〈大学〉问》)他说,要“在事上磨炼”(《传习录·陆澄记》),说“除却见闻酬酢无良知可致”(《答顾东桥书》)。所以关于判断事理的知识,阳明却是主经验论,并不主直觉论。有人问:“知识不长进如何?”他答道:“为学须有本原,渐渐盈科而进。婴儿在母腹时,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复能笑,又而复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而复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传习录·陆澄记》)他不认为知识能凌空笼统地一齐得着,而认为要由后天的经验,一步一步增长起来。然而戴东原所谓“理与事分为二而与意见合为一”(《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者,在朱学或有此病,在王学决不然。阳明又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是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传习录·黄直记》)由此言之,良知并不是一成不变,实是跟着经验来天天长进。不过用功要有个头脑,一切智识都从良知发生出来,才不至散而无纪罢了。阳明又说:“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问便问,问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地。……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传习录·陆澄记》)朱子说的“即物穷理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那种做学问法,诚不免有认意见为理的危险。阳明则全不是这种路数,他说:“并不是本体明后便于天下物便都知得都做得。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虽圣人亦何能尽知?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传习录·黄直记》)致良知工夫,只是对于某件事应做不应做,求得一个定盘针。决定应做之后,该如何做法,跟着有多少学问思辨工作在里头,而这些工作,却是要用客观的经验的,不是靠主观的直觉的,这便是阳明本旨。

至于事理是非介在疑似两可之间者,决定应做与否,诚然不能不凭良知一时之直觉。阳明以为我们平日用功,不必以此等例外的事理为标准,而且欲对于此等事应付不误,只有平日把良知摩擦得晶莹,存养得纯熟,然后遇事乃得其用。有人问他:“道之大端,易于明白,至于节目时变,毫厘千里,必待学而后知。如语孝……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阳明答道:“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者以为学,此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吾子谓‘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凊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诸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耶?抑亦求诸其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耶?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忠不孝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答顾东桥书》)这段话在实践道德学上含有重大的意味。善恶的标准,有一部分是绝对的,有一部分是相对的。相对的那部分,或甲时代与乙时代不同,或甲社会与乙社会不同,或同一时代同一社会而各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这种临时、临事的判断,真是不能考诸何典、问诸何人。除却凭主观的一念良知之直觉以权轻重之宜,没有别的办法。然则我们欲对于此等临事无失,除却平日下工夫把良知磨得雪亮,预备用得着直觉时,所直觉者不致错误,此外又更有何法呢?

同类推荐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书试图由此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并以问题为中心,彰显直觉在达到形上智慧中的功用;力求为直觉找到真正的根基,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立场中实现直觉与理性的辩证融通,彰显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自由。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全书收录了略说易经与辩证法、易经的对立统一律、易经的质量互变律、易学循环论的再认识——否定之否定律等近40篇文章。
  •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哲学知识。近50个精彩故事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共同组成一幅精彩的哲学画卷,清晰地呈现出哲学发展的脉络。此外,还增设了“哲学辞典”、“哲学家小传”、“名人名言”、“名人评说”、“著作列表”等辅助栏目,以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热门推荐
  • 有你,时光恰好(完结篇)

    有你,时光恰好(完结篇)

    闪婚后的陶青春和须木泽,并没有如愿地过上王子与公主般的生活。儿子、弟弟、学长……似乎没有一个人看好他们,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走远却束手无策。陶青春身边有黑骑士保驾护航,须木泽身边亦有白富美虎视眈眈……难道他们只能举手投降?这是一场以爱为名的拉锯战,如有一人退却,那只会是两败俱伤。“我清楚地知道我所需要的男人,应该是能帮我实现梦想的另一半,而我也能为他付出所有。”为了成为小娇妻梦想中的另一半,须木泽重新踏上了漫漫的追妻之旅!
  • 次维巨兽

    次维巨兽

    (“源”空间)耀空之下,锋芒炽痕,九宫之下,有巨兽凌天,魂盈洪宇。【他们在寻找,他们在畏惧,他们在死去。可他们永远看不见低笑俯视着他们的存在,或是遇见了,却否认了那些。真是很可笑,对吗?】
  • 火影之我有功夫

    火影之我有功夫

    重生于世,带着前世梦想与理论。无以伦比的超强记忆演化,让功夫在这一世悄然开花!当忍术横行时,忍武功夫正在悄然来临。
  • 许你一世可求

    许你一世可求

    暖萌矛盾妹子对上无良智障学长的成长小故事。人生不会一直甜蜜,但只要有你在,我就拥有了想面对忐忑未来的勇气。
  • 重生妖娆未婚妻

    重生妖娆未婚妻

    晚风习习,夜色迷醉,暧昧,狂野,放荡,所有张狂的因子都在迷人的夜色中雀跃而出,异常兴奋,张牙舞爪。一辆银色沃尔沃在马路上疾驰,驾驶座上的俊美男子眉头微蹙,狭长的凤眸扫视了一下周围停得满当当的车子,突然,眼睛一亮,一个完美的急转弯,稳稳的停在了仅有的停车位上,旁边停着一辆限量版的悍马,男子不由多看了一眼。熄火,开车门。男子单手拿着外套,轻车熟路的走进一家酒吧,酒吧……
  • 轮回之葬仙

    轮回之葬仙

    神无情,魔无双,仙无缺,天无道!世人皆求长生,寻飞升成仙之路,而我以天为碑,地为墓,欲葬这一世仙!
  • 煞星萌妻:宝宝我就是要闹

    煞星萌妻:宝宝我就是要闹

    倒霉的时候连喝水都能够被呛死,第一天上班路上就丢了钱包和手机,然后整整一天莫名其妙的被老板骂,晚上回家还跌进了下水道!最最最重要的是竟然在下水道里碰见一个浑身发光悬浮在半空中自称是煞星的男人,说什么这一年里他都要跟随着她,说什么看她的表现以后带她去他的世界当什么X女战警!!啥?她这是闯进了科幻片拍摄现场了吗?!!
  • Barchester Towers

    Barchester Towers

    The death of old Dr Grantly, who had for many years filled the chair with meek authority, took place exactly as the ministry of Lord - was going to give place to that Lord.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能小宠妃,神尊,太腹黑!

    异能小宠妃,神尊,太腹黑!

    【1v1男强女强,反套路,会修仙的鬼文】鬼帝命格,冥帝之女,画符布阵,视魂驭鬼,上下九十九重天人神共羡的天之骄女,投生到现世却成为了青楼的花魁,被人当成蛮族公主献给了王。“王上,臣妾只是个花魁,会污了您的名声。”“花魁好啊,说明我的女人全天下最美。”“王上,臣妾是个女鬼,会吸干你的阳气。”“不怕,本王随你吸,日日夜夜给你吸。”说好的禁欲禁情高冷的神尊呢?!
  •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本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很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