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听售货员的话买下一堆昂贵却又没什么用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答应别人原本不想答应的请求?为什么看到别人排队时,我也跟着排队……
其实,这些都是别人对我们运用了心理战术的结果。那么什么是心理战术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心理战术是一种抓住对方心理,通过影响对方的潜意识,改变其意识和认知,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理征服战术。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对“心理战术”几个字望而生畏,不敢再往下看了呢?其实,你大可不必理会心理学家是怎么说的。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你也能掌握心理战术的精髓。心理战术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和深奥,它只是人们众多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性总结。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心理战。因为生活主要就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有人就有心理,也就离不了心理战术。说不定现在你的身边就有一个人正在对你使用着心理战术呢。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真实的片段。
片段一:俞敏洪招生
1991年冬天,俞敏洪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挂起“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牌子,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当时俞敏洪的培训部就只有俞敏洪和他的妻子两个人,条件非常艰苦。
最先看到小广告找到那间教室的是两个学生。他们看到“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牌子,试探性地走了进来。他们看到这间小平房改装成的教室里面只有破桌子、破椅子,学员报名册上干干净净,一个名字也没有。他们俩还以为遇到了骗子。
俞敏洪凭着多年教师生涯练就出来的好口才,终于让两个学生报了名。可不一会儿,那两个学生又后悔地跑了回来,把报名费要了回去。
接连一个多星期,看到小广告而来的人不少。但是他们来了后,看看四周,看看空白的报名册,然后就走了,无论俞敏洪怎么说,最终只有三个学生报了名。
这么多人来了后,为什么看看报名册就走了呢?俞敏洪在心里反复琢磨这个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那是因为报名册上的人太少,人们信不过。
想通后,俞敏洪便在TOEFL、GRE所有的报名册上填了许多的假名字。对不确定、不熟悉的事情,人们总是喜欢参考大众的意见。来报名的人看到这么多的人都报了名,心想大家都报名了,应该不会错,自己再不赶紧报,说不定就报不上了。就这样,俞敏洪招来了新东方的第一批学生,走出了新东方的第一步。
片段二: 发奖金
经济不景气时期,有一间向来运营很好的公司,盈余大幅滑落,老板为只能发给员工一个月的年终奖金而忧心:“许多员工都以为可以拿到至少两个月的奖金,恐怕飞机票、新家具都订好了,只等拿了奖金去付账呢!”
经理也愁眉苦脸:“就像给孩子糖吃,每次都给一大把,现在突然变成两颗了,孩子一定会吵。”老板听完,好像有了灵感。
两天后,传出消息:“由于公司运营不佳,年底要裁员,年终的聚会晚宴,可能都要取消。”听到这个消息,公司里顿时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猜,被裁的那个会不会是自己呢?
过了几天,又有消息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在一条船上,要同舟共济,再怎么艰难,也绝不会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就是年终奖金不可能发了。”
听说不裁员,大家放下了心上的大石头。不至于卷铺盖走人的喜悦,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突然,老板召集各主管开紧急会议。员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又有什么状况出现。几分钟后,主管们纷纷冲进自己的部门,兴奋地高喊:“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的,整整一个月,马上就会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霎时,整个公司淹没在一片欢呼声中。
看了上面的两个小片段,你是不是对心理战术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其实,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心理战术,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也可能轻易为你赢来转机。现在,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该好好研究一下心理战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