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经验来做出判断,用习惯来做出选择?
为什么有些东西提价反而卖得更好,为什么失败的人更容易放弃?
为什么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好习惯,批评孩子的坏习惯?
美国的火箭助推器与马屁股之间,你能想象到会存在某种关系吗?
别让惯性左右你
有这样一个测试题: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来一个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在100名被测试者中只有两人回答正确!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孩子的妈妈,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解答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如一个孩子呢?这就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按照成年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思维定势去推想,自然得不到正确答案,而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思维定势的限制,因而立刻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答题者必须是那些受过教育的成年人。
“三点水加个‘来’字,念什么?”
“还念lái。”
“那三点水加个‘去’呢?”
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语塞,有的脱口而出“qù”,有的甚至说:“根本没这个字!”而同样的问题再问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招”的人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心理学上的思维定势在作祟。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思维定势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思维就会呈现一种惯性状态。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过去的习惯去思考,得出结论。
思维定势虽然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但它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寻求其他“途径”。因此,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这样才能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才能使我们少犯判断上的错误。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思维就呈现一种惯性状态。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过去的习惯去思考,得出结论。特别是当人们对未知情况不了解时,便会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
见怪不怪,常见不疑
东汉末年,黄巾军进攻北海。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在都昌。孔融打算向平原太守刘备求救,但敌人围兵重重,无法出城。这使得孔融一筹莫展。正在这时,名士太史慈求见,请求突围。他胸有成竹地对孔融说:“现在敌军围困严密,如果硬往外冲,那无异于羊入虎口,要想成功,须用奇计。我如今已想出了一条妙计,定可为您搬来救兵。现在军情紧急,请您别再犹豫了。”孔融虽不愿让太史慈去冒险,但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天刚亮,太史慈匆匆地吃完早饭,然后提了弓箭,骑上快马,扛起一个箭靶,打开城门冲了出去。城外的敌军见城中有人冲出来,以为是来挑战的,便急忙调动人马准备迎战。谁知太史慈下了马,来到城边的一个堑壕里,栽好靶,一个人不慌不忙地练起箭来。太史慈练了好一阵,然后扛起箭靶,进城去了。围观的人嘀咕了一阵子,起初都感到奇怪,便远远地站着不动,后来见他只是练箭而已,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太史慈骑上马,又扛着箭靶来到堑壕里练箭。这一回,围观的敌兵对太史慈不那么警惕了。他们有的躺着不动,有的还围上来闲看,相互间耳语一番,评论他的箭法如何如何。太史慈足足练了两个时辰,最后又扛起箭靶,骑马进城去了。
到了第三天,太史慈又扛着箭靶出城了,围观的人以为这个古怪的人物又出来练箭了,便不再理会他。谁知太史慈这次却把箭靶一丢,扬鞭策马,径直冲向城外。当围城大军清醒过来时,太史慈已经冲出重围。他们气急败坏地派人追赶,太史慈却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太史慈来到平原郡,向刘备求救,请他发出救兵。刘备于是派出精兵强将3000名,跟随太史慈去解都昌之围。围城大军得知刘备的援兵到来,再也无心攻城,四散退去了。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情常常不会产生疑惑。太史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麻痹对手,扼杀了对手思想的灵敏性,而后突然行动,突出重围。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同样的计策应用于商场上也可以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就像处于弱势的顾尔德最后却控制了西联电报一样。
顾尔德是美国商场大玩家。1878年,他投资100万美元成立了一家电报公司。在此之前,西联电报公司一直独占着电报市场的生意,因而顾尔德的这家电报公司直接威胁到西联电报公司的利益。
面对顾尔德的威胁,西联电报公司的董事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收购顾尔德的公司。他们认为这么一来就可以除掉这个恼人的竞争对手。
然而过了几个月,顾尔德又开了一家电报公司,再一次和西联电报公司展开了竞争。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西联电报公司又出资买下了顾尔德新开的公司。不久后,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可是这一次西联电报公司却吃惊地发现,西联电报公司的经营权已经落入顾尔德的手中。
西联电报公司的董事们以为顾尔德的目标只是等着被高价收购,从中赚取利润。其实顾尔德是在转移西联电报公司的注意力,并通过西联电报公司的收购行为在其内部安插自己的人马。与此同时,顾尔德出高价在西联电报公司之前购买了爱迪生的四重发报机专利,进而在故技重演的掩护下,以内部蚕食和专利权作为要挟一步步控制了西联电报公司的经营权。
顾尔德使用的就是一个反复模式的诡计,他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让他们相信自己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掌控着西联电报公司的心理预期,他们认为顾尔德的行为会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正是这种观念,使得他们落入顾尔德设下的圈套。
见怪不怪、常见不疑是思维定势在军事、商业、生活中的成功运用。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这种模式会掌控着对手的预期。对手会认为我方还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遵循某一固定的模式。
昂贵等于优质?
有一位朋友在旅游景点开了一家出售珠宝的商店。她那儿刚刚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朋友在旅游旺季里进了一批玛瑙石珠宝,售价也不高,可以说是物超所值。虽然商店里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可是那批玛瑙石珠宝却怎么也卖不出去。我的这位朋友想了各种方法来吸引顾客对这些玛瑙石的注意,希望以此来促进它们的销量,例如将玛瑙石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告诉店员对它们进行大力推销,但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她有事要离开景区。临走的时候,这位朋友给店员留了一个便条,让店员将那批玛瑙石珠宝以1/2的价格处理掉。因字迹潦草,店员误将便条上的“1/2”错看成了2。谁知提价后的玛瑙石珠宝反而受到顾客的欢迎,很快便销售一空。
几天后,朋友回来,看到那批玛瑙石珠宝果真销售一空后,很是高兴。不过,在得知那批玛瑙石珠宝是以原价两倍的价格卖掉之后,朋友完全惊呆了!她怎么也想不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这些顾客只是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对玛瑙石没有什么了解,于是习惯性地认为“昂贵=优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成正相关的。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自然越高。因此,这些想买到好珠宝的顾客,在看到玛瑙石珠宝高昂的价格之后,便认为这些珠宝值得拥有。这就发生了上面那件让我朋友迷惑不解的事。
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昂贵=优质”这么一种思维定势,精明的商家便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提高定价,厚利也可多销。有一位名叫米尔顿·雷诺兹的企业家就是靠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
一次,雷诺兹发现一家制造铅字印刷机的工厂破产待售。这种印刷机的用途之一是能够供百货公司印刷展销海报。雷诺兹看准这点,立即借钱买下工厂,然后把机器重新定名为“海报印刷机”,专门向百货公司推销。
原来的印刷机,每部售价不过595美元,更名之后,雷诺兹把价钱一下提高到2745美元。他认定,现在百货公司都在大力推销产品,“海报印刷机”正好能够满足这种特殊需要,而对某些独特产品来说,“定价越高,越容易销售”。果然,“海报印刷机”的销路颇好,让雷诺兹大赚了一笔。
之后,雷诺兹又开始寻找新的“摇钱树”。1945年6月,他到阿根廷商谈生意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也就是今天的圆珠笔。当时,雷诺兹看准了圆珠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他立即赶回国内找人合作,昼夜不停地研究,只用了一个多月便拿出了自己的改进产品,抢在了对手的前面。他还利用当时人们原子热的情绪,将这种笔取名为“原子笔”。
随后,雷诺兹立即拿着仅有的一支样品笔来到纽约的金贝尔百货公司,向公司主管们展示这种“原子时代的奇妙笔”的不凡之处:它既可以在水中写字,也可以在高海拔地区写字。这些都是雷诺兹根据圆珠笔的特性和美国人追求新奇的性格,精心制订的促销策略。果然,公司主管对“原子笔”深感兴趣,一下就订购了2500支,并同意采用雷诺兹的促销口号作为广告。
当时,这种圆珠笔生产成本仅0.8美元,但雷诺兹却果断地将售价抬高到12.5美元。他认为只有这个价格才会让人们觉得这种笔与众不同,配得上“原子笔”的名称。
1945年10月29日,金贝尔百货公司首次销售雷诺兹“原子笔”,竟然出现了5000人争购“奇妙笔”的壮观场面。大量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雷诺兹的公司。
短短半年时间,雷诺兹生产“原子笔”所投入的2.6万美元资本,竟然获得了155万美元的税后利润。等到其他对手挤进这个市场,杀价竞争时,雷诺兹已经赚了大钱,抽身而去了。
通常来说,商品的价格都会随着价值的增加而提高,价格越高,质量就越好,价值就越高。所以,当人们想买质量好、价值高的某些商品时,便很自然地靠“昂贵=优质”去判断商品的价值。
过去决定了现在的可能
美国的火箭助推器与马屁股之间,你能想象到会存在某种关系吗?
我们都知道,火箭助推器在造好以后会通过铁路运输。运输途中会经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所以,铁轨的宽度决定了助推器的直径。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1英尺=12英寸=0.3048米),那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
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
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
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坏掉。
那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车轮的寿命都不会很长。
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这个亦真亦假的传说表达了一个著名的路径依赖定理: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在惯性的力量下不断强化它,而不会轻易改变。如果要改变的话,那就意味着先前的巨大投入可能会因为重新选择而变得不值一文。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困难的选择。恋爱中的男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女孩爱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屡教不改的恶习。朋友们都说放弃吧,多少次经验证明了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执着地相信下一次他一定会改的,就这样拖了好多年……这不仅是“一叶障目”的问题,还含有路径锁定的因素。
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很多活动都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
当然,路径依赖现象并不是百分百地发生,它只是告诉人们:一旦踏上某条道路,就很难再重新选择,因为重新选择的成本太高。但是,当你真的发现不再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再适合自己的事业时,最好还是跳出路径依赖的影响,勇敢地走出来。
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在惯性的力量下不断强化它,而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说,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本能不经强化也会消失
在习惯的支配下,惯性的力量不但能影响你未来的走向,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本能。
有学者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枪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所有的猴子在一次次惩罚的强化下,明白了那些香蕉是拿不得的,拿了就要被惩罚。后来,人和高压水枪都不再介入,笼子里的猴子还是不敢去拿香蕉。猴子寻找食物的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消失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
例如,每个人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习惯是在父母或他人无数次的强制和纠正下才得以养成;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赞,但你可知道,当时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
所以,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地强化。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这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果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那么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当一位母亲教训她女儿时,年仅5岁的女儿会说:“妈妈不再爱我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父母渴望表达爱。因此,他们利用了这个微妙的问题来消除父母的惩罚行为。这样做的孩子通常能够取得成功。
当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一些孩子喜欢的地方时,比如迪斯尼乐园,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父母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会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正在于强化或奖励父母带他们出去玩的行为。
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居然能够熟练地操纵他们的父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最希望的行为。
作为父母,一定要确保自己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处于控制地位,可别让你的孩子反过来操纵了你。
在孩子以“你不爱我”的理由企图逃避惩罚时,你应该比孩子更清醒地认识到,你爱你的孩子,惩罚他并不意味着你不爱他。你可以告诉他:“我在任何时候都爱你。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你做的这件事让我觉得很失望。你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能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错事,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实验证明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
自我设限的悲哀
如果一个人的选择进入的是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会变得越来越成功。但如果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那就只能处在“自我设限”中打转。生物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不过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都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口加上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们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几天后,实验者悄悄地拿掉了玻璃罩。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跳蚤变成了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五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玻璃杯以外。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把过去的失败牢牢地刻在记忆中。他们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看不到形势的变化,以为过去办不到的事情,今天同样也办不到。他们不敢努力向前,不敢冲破自我限制,常常是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放弃了。
另外,当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或受到挫折后,还会产生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的情绪,从而错失下一次机会。这样,他们就永远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找不到成功的道路。
跳蚤变成“爬蚤”并不是跳蚤本身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社会学家把这种失败暗示的心理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不敢追求成功,并不是他们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这件事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其实,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高度”并非无法超越,只是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思想限制。
实际上,许多障碍刚开始在我们眼里是那么沉重和无奈,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掉以后,才发现它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克服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你需要的只是调整心态,走出失败暗示的心理阴影,在没有结果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林肯在给马维尔的信的末尾也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走出自我限制,相信自己,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你还别不信,从舒乐博士建成水晶大教堂的故事中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让我们看看身无分文的舒乐博士是如何建成造价2000万美元的水晶大教堂的!
1968年的春天,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一位著名的设计师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设计师问他准备用多少钱来造这座伊甸园。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其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八、寻找280笔2万5千美元的捐款。
九、寻找700笔l万美元的捐款。
十、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可林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位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
第90天,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由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不是每个人都要建一座水晶大教堂,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摊开一张白纸,敞开心扉,写下10个甚至100个实现梦想的途径。
一个人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勇敢或是懦弱,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