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3600000004

第4章 论罗汝芳对汤显祖的影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罗汝芳与汤显祖师生交谊甚厚,罗氏的思想观念对汤显祖影响甚深。受罗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政治观、文学观,进而直接影响其生活、从政及戏剧创作。正是罗汝芳的“生生之仁”、“赤子之心”等论说内化为汤显祖的行为指导思想,于是他在为官从政时能施行仁政,实行人性化的政治管理,赢得百姓的爱戴。也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他能突破前人思维,大胆描写人生之“情”,创作出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戏剧佳作。

一、罗汝芳与汤显祖的交谊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他七岁入学,十五岁从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张洵水先生学,二十六岁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山农学,得其真传。二十九岁为举人,十年后举进士,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刑部山东司事、东昌太守、云南屯田副使、云南左参政等职,后被劾归里,从此开始长达十余年的讲学生涯。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罗汝芳在南城从姑山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汤显祖(1550—1616),抚州临川人,罗汝芳长其三十五岁。南城与临川虽然分属建昌府和抚州府,但两县相邻。汤显祖在《秀才说》一文中云:“十三岁时从明德先生游。”[1]“明德”,是罗汝芳的弟子们对他的私谥。汤显祖从其学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晰,有记载汤显祖这一年亦从东乡徐良傅学。当时罗汝芳正在刑部郎中任上,省亲回家的罗汝芳应汤父尚贤之邀到临川讲学。据说罗汝芳还为汤氏家塾作了一副对联:“光阴贵似金,莫作寻常燕坐;天地平如水,相看咫尺龙门。”[2]嘉靖四十四年(1565),徐良傅去世。次年,十七岁的汤显祖又来到从姑山从罗汝芳学习。从姑山在县城之东,与麻姑山相峙,盱江从其脚下流过。徐霞客《江右游记》云:“出建昌东门,过太平桥,南行循溪五六里,折而西一里,出从姑之南。”“北向登其岩,曰‘飞鳌峰’,岩前曰‘长春阁’,阁之东有堂曰‘鳌峰’。深处为罗先生讲学之所。其后飞突而出,倒书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3]明人左赞《游从姑二首》诗云:“胜境重来又十年,山中风景故依然。危崖俯瞰双江水,古窦微开一线天。夹崖松筠森翠晚,满城楼阁倚晴烟。白鸥波外浮云净,目送归帆到日边。”[4]盛赞此处是读书的好地方。左宗郢《修从姑山记》云:“从姑山者,罗先生讲学道场也,先生倡明德之旨,为后学宗,四方学者响应,如声奔谷,辐辏盱江。有皈依不忍去者,相与入山密证焉。于是四方来谒先生者,无不登从姑,而从姑之胜,遂闻天下。”[5]

汤显祖告别罗汝芳的时候,罗氏作两首诗送别,一首是《玉冷泉上别汤义仍》:“之子来玉冷,日饮冷中玉。回首别春风,歌赠玉冷曲。”[6]另一首是《汤义仍读书从姑赋赠》:“君寄洞天里,飘飘意欲仙。吟成三百首,吸尽玉冷泉。”[7]罗汝芳作诗不多,送给学生的诗作更少。二诗虽诗意平常,但可看出罗汝芳对汤显祖的器重与厚爱。

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中进士,次年出任南京太常博士,这是个七品小官,主管祭祀礼乐,少有公务可办,算得上是个闲职。在这种情形之下,汤显祖有些“沉沦”。万历十四年(1586),罗汝芳由南昌经杭州到南京讲学,见了汤显祖后,也许是对弟子的期望值过高,罗汝芳对他有一些指责。几年后,汤显祖在遂昌任上作的《秀才说》对此做了回顾:“十三岁时从明德先生游。血气未定,读非圣之书。所游四方,辄交其气义之士,蹈厉靡衍,几失其性。中途复见明德先生,叹而问曰:‘子与天下士日泮涣悲歌,意何为者,究竟于性命何如,何时可了?’夜思此言,不能安枕。久之有省。知生之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豪杰之士是也,非迂视圣贤之豪。如世所豪,其豪不才;如世所才,其才不秀。”[8]这可能是罗汝芳与汤显祖的最后一次见面。汤显祖显然也有所悟,想起这些,夜不能寐,后悔得很。

两年后(1588)的九月“初二日午刻,(罗)整衣冠端会而逝”。罗汝芳逝世后,汤显祖对罗的敬重与怀念之情有加。他或写诗怀念,或与朋友回忆老师,或亲自前往从姑山凭吊。他在《答管东溟》的信中说:“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9]汤显祖还写下了《奉怀罗先生从姑》诗:“杖底山河数点烟,真人气候郁罗天。蓬壶别贮生春酒,京洛传看小字笺。鹤唳月明珠树里,渔歌风色杏坛前。也知姑射能冰雪,谁道汾阳一窈然。”[10]又有《答张了心往寻达公吊明德师处》:“可到姑山一了心,罗公踪迹在禅林。门前便有西来意,紫柏香销涕泪深。”[11]当他听说王子声任太湖县令,即写了《闻王子声令太湖,是明德先师旧莅》相赠:“云梦诸孙年少郎,罗公爱月旧池塘。不应此县宜仙令,百药山前常异香。”[12]三年后(1591)的五月,汤显祖贬官徐闻。他冒暑出南京回临川,一路颠跛,病魔缠身,至家休养后又沿河上溯,直抵南城到从姑山时为九月初九日。想到先生已在三年前去世,自己病体未痊,又遭贬蛮烟瘴雨之地,此行多艰,前途未卜,不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遂作《入粤过别从姑诸友》诗赠别友人:“祠郎杯酒忆京华,夜半钩帘看雪花。世上浮沉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山川好滞周南客,兰菊偏伤楚客家。欲过麻源问清浅,还从勾漏访丹砂。”[13]至广东路上,汤显祖还绕道游了罗浮,并作《罗浮夜语忆明德师》:“夜乐风传响,扶桑日倒流。无人忆清浅,夫子在南州。”[14]

万历二十七年(1599)初春,汤显祖、达观禅师、临川知县吴用先三人又往从姑山凭吊追思罗汝芳。返回临川后,汤有《己亥发春送达公访白云石门,过盱吊明德夫子二首》:“残雪疏山发暝烟,卷帆春度石门前。空宵为梦罗夫子,明月姑峰一线天。”“小住袈裟白云地,更过石门文字禅。平远空高一回首,清浅麻姑谁泊船?”[15]万历二十五年(1597),罗汝芳诗集出版,汤显祖作《明德罗先生诗集序》说:“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焦没。吾观今天下之善士,不知吾师,其为古人远矣。”[16]汤显祖在《李超无问剑集序》中说:“一日,问余,何师何友,更阅天下几何人。余曰:‘无也。吾师明德夫子而友达观。其人皆已朽矣。达观以侠故,不可以竟行于世。天下悠悠,令人转思明德耳。’遂去之盱,拜明德夫子像。而复过我。”[17]

从以上汤、罗的交游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对老师情深意重,罗汝芳在汤显祖的心目中有相当高的地位,真是“时在吾心眼中矣”。

二、罗汝芳对汤显祖从政的影响

汤显祖与罗汝劳的交谊深厚,求仕经历亦相似。嘉靖二十二年(1543),罗汝芳中举,第二年通过会试。然而,他却决然放弃参加殿试的机会,回到家乡。他认为“吾学未信,不可以仕,不就廷试”。于是“建从姑山房,日与诸友论驳明道、象山、阳明、心斋义旨,接引来学,足不入城市”[18]。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西抚台夏梦山登从姑,见罗汝芳“野服萧然”。“夏曰:‘盛养壮年,安得遽为此也?’命有司备路费促师北上。”[19]罗汝芳才赴京参加考试,果然不负所望举进士而归。汤显祖也有类似的经历。隆庆四年(1570),汤显祖参加乡试获得第八名,次年参加会试不中,从隆庆五年到万历八年共十年间,四次应试,前三次均落第。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中用了较多的笔墨记叙此事:“公虽一孝廉乎,而名蔽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庚辰,江陵子懋修与其乡之人王篆来结纳,复啖以巍甲而亦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20]今人龚重谟等《汤显祖传》中说:

“(汤显祖)到了南京以后,许多人对汤显祖放弃这科考试感到十分惋惜,然而汤显祖却认为自己所为实乃明智的举动。他对大家说:‘我若入闱应试就不智了,因为落第后,知我者对我同情,不知我者,还说我才学不如人哩!’”[21]

罗、汤二人对于仕途的淡然之态也相似。万历二年(1574),罗汝芳已六十岁,朝廷却要他迁云南屯田副使之职,他“具疏乞休”,“同志强止勿上,乃治装南行”。于是在季冬时到达任上,并努力治理云南,功绩卓著。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借捧贺入京之机上二疏乞休,在等待结论时,终日与同志讲学,由此也得罪首辅张居正,于是被“责令致仕”。当有弟子劝道:“师以讲学罢官,盍少辍以从时好?”罗回答说:“我父师止以此件家当付我,我此后亦惟此件事干。舍此不讲,将无事矣。况今去官正好讲学。”[22]他还作了一首《致仕偶兴》以表达当时豁达大度的心情:“乾坤到处有行窝,解组飘然发浩歌。传世幸遗清白吏,居官已入孝廉科。隐心秋水眠凫鸭,诗兴春风长薜萝。俯仰自知无愧怍,渔樵伴里听那何?”[23]

汤显祖对做官也不是很有兴趣。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上京向吏部告归,谢绝了众人的挽留,毅然返回临川老家。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中说:“又以矿税事多所盭,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已抵家,浙开府以复任招,不赴;浙直指以京学荐,不出。已无意仕路……”[24]后汤显祖再也没有踏入仕途,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戏剧创作中。

罗汝芳与汤显祖都以德治邑,并取得政绩。罗汝芳曾说:“窃观五十年来,议律例者,则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则日严一日,任稽察、施拷讯者,则日猛一日。”每每有犯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淋漓,他总为之叹息:这些犯人同样为父母所生,也同样爱恋于兄弟之间,为什么当初“善”而今不“善”呢?如果我们能明白孔孟之言,“信人性之善,信其善而性灵斯贵矣,贵其灵而躯却斯重矣”。当发现他们有转不“善”之时,若多加“爱养”,扬其“善”的一面,“则民之顽劣,必思掩藏,上之严峻,亦必少轻省。谓人情世习,终不可移者,恐亦无是理矣!”[25]于是他在地方任职或者掌管刑狱时,“所至不事刑扑”,每每讲学论理,以“仁爱”之心化解犯人的邪恶之心,教化他们向善,走正道,要求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汤显祖在徐闻、遂昌任上也是仁政惠民。他在遂昌就大胆做了两件事让当时政坛震惊:一是除夕夜让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春节后再回狱中服刑;二是元宵节时,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灯,体会节日“绕县笙歌”的欢乐气氛。汤显祖还为此写了《除夕遣囚》:“除夜星灰气烛天,酴酥销恨狱神前。须归拜朔迟三日,溘见阳春又一年。”[26]又有《平昌河桥纵囚观灯》:“绕县笙歌一省囹,寂无灯火照圆扃。中霄撤断星桥锁,贯索从教漏几星。”[27]汤显祖曾作《平昌送何东白归江山有序》:“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按即何晓,江山人)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28]其怜民爱民可见一斑。汤显祖为官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遂昌五年,没有拘捕一名妇女,没有打死一名囚犯。

罗汝芳与汤显祖皆因亲民勤政而深得百姓爱戴,尽管他们都对仕进热情不高,但他们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彰显,深得百姓爱戴。嘉靖四十年(1561),罗汝芳回乡探亲,当地老百姓以为他一去不复返而恋恋不舍,有的竟从安徽太湖随他来到了南城。当时太湖有《罗令谣为罗近溪作》:“司空小池,君子莅思。我公我母,亦惟我师。”[29]罗汝芳任职的东昌府民也作《罗公德政颂》:“昔有苏琼,不通饴饷,赵颖献瓜,留置案上;今我罗公,德音是贶,讲学徒政,众颂无谤。”[30]罗汝芳在宁国府任期三年,治政有方,成效显著,“一时彬彬,有弦歌风”。时人称颂:“宛陵六邑一时有三代之风”,评价他“是个真正好人”,“是个真正好官”[31]。

汤显祖在他所任之处也是政声显耀,他在遂昌县任职五年,把“仙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中称汤显祖“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32]。当地吏民在相圃书院建生祠纪念他,遂昌的百姓还不远千里来到临川探望汤显祖。万历三十六年(1608),汤显祖临近六十岁,遂昌百姓举荐画师徐侣云赴临川为汤显祖画像,画成后带回遂昌悬挂于祠中。清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立遗爱祠以祀他。自隋迄清,在遂昌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三百多个县令中,汤显祖的名声可谓最大,影响可谓最深,汤显祖的事迹也在遂昌世世代代百姓中传颂。

士人的从政行为受其从政理念的影响,罗汝芳、汤显祖都是在“生生之仁”思想指导下才有了这些从政行为。罗汝芳一生讲“仁”,讲“孝弟慈”,并以此指导他从政治邑。在罗氏看来,“仁”为“天地之生德”,他以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来解释“仁”。他认为:“仁为天地之性,其理本生化而难已;人为天地之心,其机尤感触而易亲。故曰:‘仁者人也’。此个仁德与此个人身,原浑融胶固,打成一片,结作一团。”[33]也就是说,仁是天地之性,人是天地之心,仁之理具有生生不已的特征,人之心又有感应的能力,仁德与人身融为一片,仁与人浑然一体。生生之仁,生生不尽,无尽无绝,仁而人,人又为天地之心,则人之为大。他说:“万物皆为天地所生,此为天地之大德,生而又生,生生不息,无尽无绝。此为仁。”又说:“孔子云:仁者,人也。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也。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而人则天地之心也,夫天地亦大矣,然天地之大大于生,而大德之生生之心,生生之心心于人也。故知人之所以为人,则知人之所以为天,知人之所以为天,则知人之所以为大矣。”[34]“生生”是宇宙存在的原理,世间万物无不“生生”。所以人与人,物与人,以至于天地万事万物,相通相生。

“仁”即天地之“生德”,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生生”之理便是“仁”之理,宇宙万物无不“生生”,所以“联属”贯通。即罗汝芳认为“仁联属天下万物”,只有有“仁”存体,则我与物相通,物与我相通,可以视万物如同己身,如此则人与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通天下万世为一人,是人而仁矣”。当有人问到汝芳十五岁志于学,学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学以成乎其人者也,故圣门宗旨在求仁,而曰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夫人生之初,则孩提是已,孩提所知,则亲其亲,敬其长焉,是已亲敬不失其初,则举此加彼,自可达之人,联属家国天下以成其身。”[35]在罗汝芳看来,“孩提之亲,亲是孝,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原是人人不虑而自知,人人不学而自能,亦天下万世不约而自同者也”。“仁义之实,只是爱亲从兄,夫爱亲从兄,各人不虑而知之良知,不学而能之良能也”。所谓“爱亲”,意思是指“孝”,所谓“从兄”,意思是指“弟”,“孝弟”之事是“自知”、“自能”的事,也是“仁义”的实质内容。“仁义”是抽象原理,“孝弟慈”才是真实内容,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是不需“学”与“虑”的,在一定程序上说也是与生俱来的。

正是基于这些看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罗汝芳更加注重“孝弟慈”。在他看来,“孔孟之言,皆必会归孝弟”。罗汝芳说:“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国之孝弟慈者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国之孝弟慈而观之天下,天下之大亦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夫以推之群黎百姓,缙绅士夫固是要立身行道,以显亲扬名,光大门户,而尽此孝弟慈矣。而群黎百姓虽职业之高低不同,而供养父母,抚育子孙,其求尽此孝弟慈,亦未尝有不同者也。”[36]从家庭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乃至普天下来看,“孝弟慈”是人人皆有,与生俱来。在他看来,“孝弟慈”是世上的“大道”、“善缘”、“大功德”。当天下“孝弟慈”大行,则天下秩序井然,家家相亲相爱,人人相安相乐,百姓怡然自得,和谐平安。还可万物万民生生不息,永世繁衍下去。

这一“生生之仁”的思想是罗汝芳一生爱民、怜民思想的基础,也是他不贪权恋官的原因所在。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汤显祖。汤显祖在《太平山房集选序》中说:“盖予童子时从明德夫子游,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与言,或歌诗,或鼓琴。予天机泠如也。”[37]汤显祖所言“天机”即是罗汝芳所主张的“生生之仁”,汤显祖在上文中还说:“中庸者,天机也,仁也。去仁则其智不清,智不清则天机不神。”[38]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在《与汪云阳》的信中,汤显祖说遂昌“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39]而建“贵生书院”。同时撰《贵生书院说》,其文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观卦有位者‘观我生’,则天下之生皆属于我;无位者止于‘观其生’,天下之生虽属于人,亦不忘观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40]

此文显示了汤显祖以人为贵的重要思想。汤显祖从孟子“形色即是天性”出发,指出“贵生”之贵并非仅有“形色”之所在,而有“生生”之所在,则应惜之,奉之,孝之。“贵生”又为“大人之学”,“生”为“天地之性”,亦为“天地之大德”,正因如此,人之生命的存在就应超越“物限”,在不令“身坏”的前提下,追求“天下之生久”,同时,由知生而自贵,由自贵而贵“天下之生”。汤显祖在徐闻离职时,写有《徐闻留别贵生书院》:“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41]诗中将“生”之“贵”与天地乾坤紧密相联,“生”之为“贵”,不仅仅是因为生命为父母所给所养,同时还是“天地之大德”,海浪一波超一波,日子一天又一天,而对悠悠乾坤,谁能知晓“贵生”之大情?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汤显祖的“贵生”思想乃在于高扬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肯定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它与罗汝芳“生生之仁”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这样,他们便能以民为贵,怜民爱民,广施仁政,以德治邑,深得百姓爱戴。

三、罗汝芳对汤显祖创作的影晌

罗汝芳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罗汝芳强调“生生之仁”,“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强调的是“仁”的自然流露,无需“学”,无需“虑”。此是“仁”的生机,也是从善的情感与意志,强调的是情感的自然奔流与狂放不羁。

罗汝芳说:“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看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果然与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的体段,浑然打得对同过。”[42]又说:“《礼记》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孟子》曰:在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夫赤子之心,纯然而无杂,浑然而无为,形质虽有天人之分,本体实无彼此之异。故生人之初,如赤子时与天甚是相近。奈何人生而静后,本感物而动,动则欲已随之,少为欲间,则天不能不变而为人,久为欲引,则人不能不化而为物。甚而为欲所迷且没焉,则物不能不终而为鬼魅妖孽矣。”[43]

罗汝芳所指的“赤子之心”并非仅指人初生时的实体,而是指人初生时的心灵状态,没有经历人世间任何事物、事件染污的原生状态,是最纯洁、最完美、最自然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因而是人的本能,是最真实的。罗氏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而汤显祖则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以《牡丹亭》为例作一简论。

汤显祖云:“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44]从剧本情节看,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情”并非“不知所起”,她因读到《诗经·关雎》从而心中激情荡漾,深生感触,废书长叹:“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于是与侍女春香私游后花园,花园里“姹紫嫣红开遍”,“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此般“良辰美景”,在年方二八的少女眼里,自然是生机洋溢。于是由“忽慕春情”而“春情难遣”,再而“一往而深”,情至痴则“因情而死”,后情至极又“死而复生”,终成连理,与心上人柳梦梅过上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剧中所表现的“情”本是人之初的原生状态的情感,但经世俗的浸染,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纯洁起来,汤显祖只好在幽冥之中来演绎这一真“情”。也只有这人鬼之“情”,脱离了一切的世俗观念,而变得纯粹而透明。这种“情”在封建家长专制压迫之下,没有迸发出来,或被扭曲了。汤显祖大胆地在《牡丹亭》中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让这种“赤子”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情”的流露,正如罗汝芳所言:“不追心之既往,不道心之将来,任他宽洪活泼,真是水流物生,充天机之自然!”,“解缆放船,顺风张棹”,“巨浸汪洋,纵横在我,岂不一大快事也哉!”[45]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46]

这是何等的凄婉动人!汤显祖认为情是自然生成,不加修饰的,是人生最真挚的、最纯洁的、最伟大的感情。《牡丹亭》“初出时,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本”,“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47]。“《杜丽娘》一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48]尤其明清妇女们的心灵更为剧中的“情之至”所震撼。所谓“《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她伤心致死”。还有不少闺秀怀着炽热感情,对《牡丹亭》边读边批。“自有临川此记,闺人评跋,不知凡几,大都如风花波月,飘泊无存”。临川《牡丹亭》数得闺阁知音,玉缀珠编,不一而足。其中娄江俞二娘酷爱《牡丹亭》,“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痛感婚姻不自由,年十七,断肠而死。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二首》之一即云:“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49]据文献记载,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演出时因为过于哀伤而死;扬州女子金凤钿临死时嘱咐用《牡丹亭》殉葬;才女冯小青则在读完《牡丹亭》后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人类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正是有了这份感情,才让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正是有了这份感情,才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汤显祖笔下的“情”远比男女之情丰富与复杂。汤显祖的“情”与罗汝芳的“赤子之心”、“生生之仁”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罗氏学说。

罗汝芳曾说:“《易》所以求仁也。盖非《易》无以见天地之仁,故曰:‘生生之谓易’,而非‘复’,无以见天地之易。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罗汝芳认为“复”是“生生之理”,“仁”也是“生生之理”,所以“仁是归重在《易》”[50]。

汤显祖的《明复说》继承了罗汝芳的“生生之仁”说,文云:“天命之成为性……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生生之谓易’也。不生不易。天地神气,日夜无隙。吾与有生,俱在浩然之内。先天后天,流露已极。……浩然初气,吻合为难。吾人集义勿害生,是率性而已。……吾儒日用性中而不知者,何也?‘自诚明谓之性’,赤子之知是也。”[51]

汤显祖认为只有领悟了“生生之仁”才具有“情”。汤显祖在《耳伯麻姑游诗序》中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52]在汤显祖看来世界就是由情所构成,诗歌也是因情而发,其价值也是因情而定。汤显祖还认为,因为人生而有情,所以便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喜怒哀乐之情或发于笔端,或流于啸歌舞蹈。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中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53]邹元江先生认为:“‘人情之大窦’即至情之所从出、道情之所渠成之处。”[54]而这种“至情”必然纯真、活泼、动人、深切,即成“至乐”,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可使人沉浸于悦乐之中,自觉地接受,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教化人的目的。汤显祖也曾提出了“深情”与“道心”两个概念。他在《睡庵文集序》中说:“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55]依邹元江之见,则是:“具道心之人,就是具智骨、有深情之人。‘深情’即‘至情’。‘至情’与‘道心’合一,它本身就是‘道心’。此‘道心’不是先验道德本体,而是闻生生之大道的人之本心。”[56]

罗汝芳的思想对汤显祖的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汤显祖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人的关心,对“情”的展示都受到罗汝芳的深刻影响。左东岭先生认为:“如果认真探寻汤氏言情说的思想渊源,可以发现罗汝芳的心学主张是一个主要源头,其途径是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影响了汤显祖生生之仁的入世倾向,又影响了他关注生命的自我情结,并最终形成了贯穿其人生观、政治观与文学观的言情说。”[57]

(本文与罗伽禄合作,为2007年8月福建武夷山“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2007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刊陈庆元主编《2007年明代文学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

注释:

[1]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8页。

[2]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3]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4](清)黄家驹:《麻姑山志》,曹国庆、胡长春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

[5](清)黄家驹:《麻姑山志》,曹国庆、胡长春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2-403页。

[6]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9册,第568页。

[7]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9册,第569页。

[8]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8页。

[9]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95页。

[10]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6页。

[11]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03页。

[12]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88页。

[13]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9页。

[1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15]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2页。

[16]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45页。

[17]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09页。

[18]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第293页。

[19]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第297页。

[20]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21]龚重谟、罗传奇、周悦文:《汤显祖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22]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第346页。

[23]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9册,第564页。

[24]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25]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80-781页。

[26]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44页。

[27]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43页。

[28]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10-511页。

[29]《同治南城县志》。

[30]《同治南城县志》。

[31]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第307页。

[32]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33]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0册,第155页。

[34]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第47-48页。

[35]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编印基金会印行,第30页。

[36]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0册,第267页。

[37]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98页。

[38]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97页。

[39]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01页。

[40]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5页。

[41]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63页。

[42]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64页。

[43]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0册,第174页。

[44]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56页。

[45]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66页。

[46]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53页。

[47]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51页。

[48]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62页。

[49]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1页。

[50]罗汝芳:《耿中丞杨太史批点近溪罗子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0册,第197页。

[51]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6-1227页。

[52]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10页。

[53]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88页。

[54]邹元江:《汤显祖的情和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

[55]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74页。

[56]邹元江:《汤显祖的情和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9页。

[57]左东岭:《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言情说》,《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第98页。

同类推荐
  •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本书分哲学遐思、文化断想、读书札记、思想对话、学术演进等,主要内容包括: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哲学的作用是什么;哲学思维的特点;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上等。
  • 杜甫文集2

    杜甫文集2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在中国的文化意识中,父亲是天,是铁的纪律,是人生的权威,是绝对的原则,是冷酷的理念,严峻的教导者,但这只是文化观念的表导意识。我们通过这套书,中要告知天下的儿女们父爱如山。
  •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甲申岁末,山西作家组团赴韩国作一周游访。作家们平日或有闲暇,不乏聚会,难得有十数同志如此多日朝夕相处,结伴共同休闲。男士离家,群雄麇集;长夜漫漫,旅途遥遥;口欲耳欲驱使,不约而有同好。故卧榻两侧、车辆上下,人人献艺,各各卖弄本事。说故事、讲笑话,侃黄色段子、来文字游戏,竟成旅途一大节目。韩国风景秀丽,所谓赏心悦目;而有“说部”相伴,同行诸君益发乐甚。
  • 永远的旅人

    永远的旅人

    本书为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申瑞瑾的散文集,是作者多年写作历程的记录,包括且歌且行、且听风吟两部分,从蝴蝶泉边的苍山洱海到额尔古纳河边的垂钓,西行回望长安东至印象西湖,行走中记忆美好感悟生活。作者为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怀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散文集《尘世间的旅行》、《半池荷香》。
热门推荐
  • 妻为上之嫡女惊华

    妻为上之嫡女惊华

    轰隆,一道闪电从东方斜空劈下后紧接着便是一道道惊雷,哗啦啦的雨声随之而来。倾盆大雨过后,天刚灰蒙蒙亮,青瓦上的雨丝如线条,没能断歇,镇国公府西院长廊上,一道倩影急匆匆的走来,那步伐就跟脚下生了风火轮似的,眨眼便到了眼前。“净梅,歆儿可是醒了?”说着也不待站在门口穿着翠绿花袄的丫鬟应声,便伸手推开房门,急冲冲的走了进去,喘息的叫了声,“歆儿……”净梅忙……
  • 总有暴君想嫁我

    总有暴君想嫁我

    风萧萧兮易水寒,扑倒魔君不复返!邪魅妖治的男子揉了揉发疼额角,看着凌乱的被褥和琉璃宫殿里的一地狼藉,眼里溢满了狂风暴雨。盗了他的神魔殿,睡完他就跑?“鹿云汐!你很好!”森冷的声音顿时充斥着正个神魔殿。鹿云汐华夏世家的鬼医圣手,在执行任务中无端穿越异世天玄大陆。吞磨丹,盗灵宝,更有盛世美颜的魔君易扑倒。鹿云汐:那啥……扑倒不负责行不行?
  • 美女总裁的全能高手

    美女总裁的全能高手

    超级高手混迹花都,懂医术,会武术,看他如何横行都市,谱写传奇!——读者群:623988408
  • 结婚季

    结婚季

    看似是谈恋爱、找对象,实则是中国人生存状况的盘点与梳理,青年女性的再抉择,再“投胎”。恋爱、结婚的漫漫旅程,不啻于中国人家底大调查,大盘点。通过21位(对)青年的择偶故事,生动反映了当下中国现实及当代青年的生存状况,透过恋爱、婚姻、家庭的多棱镜,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 仁术便览

    仁术便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本书共分为三卷,该书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刚直不阿,为民谋福,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苏东坡情路不畅,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慧过人,却早早离开人世;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
  • 愿娶馒头郎

    愿娶馒头郎

    《愿娶馒头郎》(女尊天下系列)内容简介:被母王设计,连夜出逃,有些狼狈却也自负潇洒,只是这“走”的匆忙,她发现自己除了几两银子以外,就只剩下证明身份的玉佩、父妃送的一个手链和保命用的匕首一把,实在是有些凄惨…不过没钱就没钱吧,她到也不是很在乎,只是这肚子…唉,好饿,好饿…“卖馒头喽,卖馒头,又大又香的馒头哦…”粗大的四肢,异于常人的身材,过分粗犷的长相,低沉沙哑的声音…话说,这样的男人在女尊的世界里真的有些不太养眼,但是,他面前那白白的馒头,却真的很吸引人,连带着也让这个男人可爱了起来…只是,为何事情会发生的如此突然,他怎么就一声不响的嫁了人呢……关键字:女尊,男生子,古代。此文乃是有悲有喜的正剧文,有着轻松的基调,有着悲伤的加饰,有着俗气的误会,有着固执的坚毅,有着不和谐的矛盾,有着点点属于人性的阴暗,也有着虚幻而又被渴望着的爱情……这是水草想要表达的现实,却也想着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东西,文笔有限,体会无限,喜欢的朋友支持下,水草先在这里说声谢谢了……
  • 德隅斋画品

    德隅斋画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儿童经典毛衣巧编织

    儿童经典毛衣巧编织

    本书中介绍的这些毛衣款式可能不新颖,但一定是最经典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好搭配,看起来大气,永远也不过时,一直受到妈妈们和宝宝们的喜爱。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