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突如其来的电报
1981年10月11日。
从北京开出的145次列车跨过赣江,越过丰城,急急忙忙向南昌奔去。
14号硬卧车厢里,靠窗坐着一位身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50岁左右的大妈,两眼噙着泪水,焦灼地凝视着窗外。
这位大妈叫张志华,是北京第二缝纫机厂托儿所的负责人。那天,她还在班上,女儿康宁神色慌张地把她叫到门外,递给她一张电报:
“复员已定,速来队,晓冬。”
电报是在空军某部当兵的小儿子康晓冬拍来的。妈妈感到莫名其妙:晓冬入伍才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服役期不是4年吗?他怎么提前复员啦?晓冬的爸爸是从部队转业的老干部,他分析:肯定不是好事!提前退役,两条原因:第一,干坏事,犯错误,部队不要了;第二,自己吵着要回来,哪一条也不是光彩的。老两口一商量,决定让张妈妈去部队看个究竟。
南昌车站到了。张妈妈走出车站。接到妈妈电报,早就在车站等候的儿子晓冬跑过来,第一句话就说:
“妈妈,我不复员了。”
“那电报是怎么回事?”妈妈绷着脸问。
儿子低头不说话。
“好吧,回你们部队再说。”
“妈妈,我错了”
张妈妈来部队两天了,那个打电报请她“速来队”的儿子,反而躲躲闪闪不说心里话。晚上妈妈想问,他说:“妈妈,今晚要开班务会。”中午妈妈想问,他说:“妈妈,中午我们班要捡牛粪。”接连几次,妈妈明白了,这小子和我打迂回战呢!
康晓冬愁眉苦脸找到指导员王若凤:“指导员,那件事怎么向妈妈讲呀?”指导员正想借助张妈妈做做晓冬的思想工作。他对晓冬说:“从今天晚上起,你就到招待所和妈妈住在一起。娘儿俩好好唠一唠。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把入伍后的情况,一五一十向妈妈作个汇报。你谈完了,我再和你妈妈谈一谈。”
康晓冬住到招待所,妈妈总算“抓住”了他:
“冬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跟妈妈讲一讲?”
晓冬双手抱膝,一声不吭,头低下来差不多低到膝盖上。
妈妈忽然看见晓冬右手有块伤疤,就问:“你的手怎么啦?”
晓冬慌忙说:“摔伤的……训练时摔伤的……我不是写信跟您说过吗?”边说边把右手抽下来。
问题就在这块伤疤上。4月份一次劳动的时候,他和六班长为了争夺一把镐头动起拳头打起来。晓冬的掌骨基底部打折了,事后受到警告处分。他一直不敢告诉妈妈,9月份,复员退伍工作开始了。听说,有些表现不好的,服役期不满也可以提前退役。他寻思,像我这样受过处分的人,还不给“刷”啦。提前退役怎么向父母亲交差?想来想去,想出一个点子:给妈妈拍电报,要她来部队,让我们领导向她交差,至少,领导也会把我的优点、缺点全面介绍一下吧,不然的话,我自己回去,满身长嘴巴也说不清啦。于是瞒着领导,一封电报飞传北京,哪里知道,退役名单一宣布,根本就没有他康晓冬。妈妈却风尘仆仆几千里赶到了部队。你说,康晓冬怎么向妈妈交代。
第二天晚上,妈妈有些生气了:“冬子,妈妈赶了几千里路到部队来,问你,支支吾吾不回答,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晓冬终于鼓起勇气,低声说:“妈妈,您别难过,我犯错误了。”
接着,讲了事情的经过。
“什么?打架?处分?”妈妈睁圆了眼睛。她多么希望这不是真的啊。然而,这话确实从儿子口里说出来的,还有他手上的伤疤为证。“你呀——”妈妈想起了儿子走过来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期间,晓冬上小学,妈妈经常检查他的书包,看见多了一个橡皮头,多了一支铅笔,都要问一问,怕他拿了同学的东西。晓冬当临时工的时候,偷偷地学着抽烟。每天下班回来,妈妈就说:“冬子,你过来,吹口气妈妈闻一闻。”检查晓冬抽烟了没有。晓冬入伍了,妈妈坚持每个星期给儿子写信,不到两年时间写了将近100封。她给晓冬寄数理化自学丛书、《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杂志,还告诉晓冬不要一个人看,要交给连队图书室,让大伙儿都看上。想通过这一点一滴的教育,培养孩子好的思想品质。
这就是一颗妈妈的心!一颗渴望孩子成长进步的殷切的心!
想起这些,康晓冬也哭了。
次日,张妈妈见到连首长、营首长就红着眼圈作检讨:“孩子打架,我没教育好,给你们添了麻烦。”康晓冬抬不起头来,饭也吃得少。营副教导员杨作军和王若凤指导员,担心张妈妈对晓冬要求过急,压力过大,就分别和张妈妈谈。全面介绍了康晓冬的成绩和错误,研究了帮助晓冬分析思想上的原因,帮助他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办法。
又一个晚上,张妈妈说:“冬子,你能不能把你的想法翻箱倒柜给妈妈摆一摆,你现在有些什么打算?”
晓冬说:“妈妈,我是个受了处分的人,领导印象好不了,在部队里没啥发展了。我的同学已经有在报社当编辑的,我继续在这干下去影响前途。听说当3年兵回去就是二级工,基本工资加奖金就是60多元钱,我想当完3年兵回去。”
妈妈说:“冬子,你错了。听你们领导介绍,你当兵7个月就入了团,8个月就代理班长,两次受到嘉奖,说明你有成绩,领导是肯定的。受处分以后,领导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让你提前退役,你仍然负责班里的工作,说明领导还是信任你。栽了跟头,爬起来再走,才是好样的。”
“人活在世上,光是为了挣钱就没有出息了。你当兵时,厂里已经告诉我第一批招工就有你,如果为了挣钱,妈就不让你来当兵了。妈妈快50岁了,在托儿所干了20多年,还能当什么官,长几次工资?妈妈还在拼命干,怕落后,争先进,为了什么?孩子,眼光要放远一点。大家都怕吃亏,大家都为自己,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建设好?听说有些城镇入伍的战士不愿在部队干,现在不少人挖起门子把孩子往大城市调,往身边调。军队是长城,过去靠军队得到了解放,现在靠军队过上平安生活。可现在有人说军队没用了,当兵不吃香了,那都是胡说。我倒是希望你在部队好好干,部队需要你干多久就干多久。当一个好战士,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这一夜,娘儿俩谈到下半夜两点,晓冬最后终于说出了一句心里话:“妈妈,我错了!”
团政委说:老张,你就给大伙儿讲一讲妈妈的心愿吧!
营里领导了解到张妈妈教育儿子的事,认为康晓冬这类思想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张妈妈热爱解放军,对子女要求严,代表了子弟兵的母亲对子弟兵的心愿,应该借这个东风,请张妈妈给全营干部战士讲一课。
在这个营蹲点的团政委张国举和营里领导向张妈妈介绍了部队战士的思想情况,拟定了讲课提纲。团政委对张妈妈说:“老张,你就给大伙儿讲一讲妈妈的心愿,让战士们都领会他们母亲的希望吧,安下心来在部队工作。”
张妈妈呢,也有这个意思。她有一桩心事,因为她是北京人,来部队后很多北京籍的战士去看望她。交谈中说出了一些思想问题。有些战士发牢骚,埋怨领导,想闹着复员。其中一个叫刘国和的战士,他到张妈妈那里打听北京的招工情况,说是受了处分,混不下去了,想早点复员回家。张妈妈目睹耳闻这些情况,出于对军队建设的关心,对青年人的爱抚之心,正想找个机会给这些战士做做思想工作,所以很乐意地答应了部队领导的要求。
可是,儿子晓冬不答应,他把妈妈准备的讲话提纲抢过来,把妈妈反锁在房子里,母子俩又发生了一场争执。
晓冬说:“妈妈,您不想一想,您的儿子受了处分,还去教育别人,不怕人家笑话!”
妈妈说:“冬子,你犯了错误,妈妈是很痛心的。你还要想一想,营里还有其他几个战士犯错误受了处分,还想不开,他们的母亲知道了心痛不心痛?我是想把做妈妈的这种心情给大伙儿讲一讲。妈妈想你好,也想别的犯错误的战士好起来,想部队的孩子们都好,看见他们的问题不做工作,妈妈总觉得没有尽到责任。”
门开了。晓冬把讲稿扔给妈妈,说:“您去讲吧,反正我不听。”
晚饭后,课堂设在营部门前的灯光球场上,6盏高悬的碘钨灯,照着几百名干部战士,张妈妈很激动:
“同志们,部队领导要我来给大家讲讲妈妈的心愿,我很惭愧,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教育好。”
“在座的同志都知道,我的晓冬打架受了处分,我很难过。作为母亲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部队好好干。但是犯了错误怎么办呢?犯了错误以后,不要怨天尤人,要检查自己,如果不认真吸取教训,以后还可能重犯。”
大家静静地听着,有些同志为了听得清楚点,拿小凳子往前面挤。
张妈妈接着讲:“有的同志讲部队纪律严,地方上自由些,想闹复员。我们国家搞四化,哪里都有严明的纪律。工厂产品质量不过关,就要扣厂长的工资。今年,我在托儿所就曾扣了奖金。因为一位阿姨把小孩摔了,那位阿姨奖金扣了。我是负责人也要扣。晓冬在部队打架受处分是纪律制裁。我在地方工作失职扣奖金,是经济制裁。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在部队干不好,回地方也混不下去。有一位同志说他在部队混不下去了,想复员。我批评了他,他好像不高兴,白白眼睛就走了。如果他想通了,我想他在部队会干好的。”
坐在队伍里的刘国和,一听就知道张妈妈讲的那位同志指的就是他,开始吃了一惊。但是他被张妈妈讲的那些实在的道理打动了。张妈妈还专门找他谈过几个小时。刘国和想:张妈妈和我非亲非友,也不是我的上级,这样苦口婆心三番五次教育我,真像自己的妈妈一样。他又想起入伍那天,妈妈抱着自己的腿,哭着说:“国和,你在家老是打架,人家说你学不好了,到部队上得好好干啊。”可是,我在部队干得怎么样?想到这里,他渐渐地低下了头。
后面的同志干脆站起来听。营张教导员理解大家的心情,让同志们起立,向前三步走。这时候张妈妈才发现,她的晓冬不知什么时候搬只小凳子坐在了后面。
张妈妈继续说:“每一个母亲都希望子女长大成材。晓冬犯错误我很痛心,如果你们犯错误,你们的妈妈也一定很痛心。希望你们能安心在这服役。生产上不去,国家富不了,国防没人保,外敌打进来,什么你的东西我的财产,统统都要完了。青年人不保卫祖国还指望谁保卫祖国!你们要理解父母的心情,踏踏实实地工作,完成好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
张妈妈讲了两个多小时,她的讲话,使干部战士想起自己父母的期望、嘱托,想起自己入伍时的决心,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讲话结束后,战士们纷纷写心得笔记,后来统计,全营有180篇之多。最不爱写心得笔记的刘国和,这次写了满满6页纸。
全营同志的一封汇报信
11月4日,张妈妈离开部队踏上了归途。战士们如同送别了自己的母亲。回想起张妈妈在部队探亲期间的言行,真是可亲可敬。
张妈妈看见有些战士不爱学习,语文水平低,为了激发大家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提出为大家讲了一堂《古语今析三十例》的语文课。
张妈妈和二十几个战士谈心,做思想工作。家在北京市平谷县的战士戴海峰,母亲有病,家里来电报让他探家。部队当时正执行重要战备任务,不能回去。海峰有点想不通。张妈妈开导他理解领导的难处,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对他说:“我回去就去看望你母亲,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你,你就安心工作吧。”
张妈妈回北京后,带着糕点就像走亲戚一样,往返100多里路,看望海峰的母亲,说明海峰因战备不能回家的原因。这时,海峰母亲的病已有了好转。她说:“我还准备病好后到部队去一趟,您大姨一来,我就放心了,不去啦。”张妈妈又写信把家里情况告诉海峰,让他安心工作。
她还惦念着刘国和以及几个思想问题较多的北京籍战士,分别给他们写信,继续做思想工作。
她想到二连写黑板报缺少彩色粉笔,在北京买了20盒邮寄给连队。
她给连里、营里写信,对搞好部队教育提出自己的意见,提出和战士们比赛……
1982年1月18日,营党委代表全体干部战士给张妈妈写了一封汇报信。
张妈妈:
您给二连寄来的20盒彩色粉笔收到了,给营党委、二连党支部和几个战士的11封来信都收到了。我们将彩色粉笔分给了各连队。您的来信,有的刊登在黑板报上,有的张贴在《学习园地》上,有的在军人大会上向大家宣读了。
您给干部战士作报告后,各连以《妈妈的心愿》为题出了黑板报。营党委作出了《向子弟兵的好母亲赵趁妮和好妈妈张志华学习》的决定,并把赵妈妈和您的事迹印发给干部战士和家属,发出了争当好战士、好家属的倡议。营里还决定:聘请您为连队的业务政治辅导员。
张妈妈,我们还要高兴地向您报告,您离开部队3个月,营里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说您的儿子晓冬吧。他现在戒烟了。劳动中抢重活、脏活干。星期天带领班里同志推着小车,到营区外面捡牛粪。训练中勤学苦练,1981年年终考核取得优秀成绩,前不久正式提拔为班长。
您最关心的刘国和的变化也是喜人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炊事班帮厨。他会刻图章,热情地为大家服务。修理所缺人养猪,他自告奋勇当了“义务猪倌”。最近,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16名北京籍战士中,年终总结5个受嘉奖,两人被评为学**先进个人。去年向党组织写了提前退役申请报告的5名同志都主动收回了申请报告。在去年受到处分的3名北京籍战士中,年终有两人受嘉奖。去年底我们组织政治和军事考核,16名北京兵都取得优秀成绩。他们表示:要在今年做出更大的成绩向您、向家里的亲人、向首都人民汇报。
全营干部战士
1981年1月18日